回覆列表
  • 1 # iNGOer

    溫情背後的算計 殘忍背後的溫情

    週末和辰哥相約去看了小偷家族 ,一部節奏緩慢的日劇,只是沒想到,看完讓人眼前一亮。 趕緊查了查,原來是今年的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影片。

    電影裡,治與妻子信代、兒子祥太、信代的妹妹亞紀以及奶奶初枝,依靠老奶奶微薄的養老金度日,在破爛不堪堆滿雜物的平房中艱難度日。治做短工掙錢,經常和祥太去超市合作偷東西。信代在洗衣房打工,也會經常小偷小摸,把客人遺留在衣服口袋中的東西裝進自己口袋。亞紀則出賣自己的美貌,在穿女高中生校服的風俗店工作。 玲玲是被治撿回來的,在某次治和祥太偷東西回家的路上,撿到了已經凍僵的玲玲。

    原來,這一家人毫無血緣關係。 奶奶被前夫拋棄,亞紀是奶奶前夫的孫女,得不到父母的愛離家出走,祥太大夏天被扔在小鋼珠店外面的車裡,玲玲因為被父母視作累贅而被治和祥太撿走,這樣一群被拋棄的人組成了一個新的家庭,日子雖然過得辛苦,但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溫情讓人暖心。他們不只偷來了維持生存的食物,還偷來了彼此最珍貴的親情與愛。

    然而,細膩溫情的背後,殘忍和算計卻慢慢浮出水面。

    奶奶去世,治卻在家中挖出大坑,把奶奶埋在裡面。說是不想和奶奶分開,其實是為了繼續領奶奶的養老金。 奶奶真的愛亞紀嗎 ?每次假意去亞紀父母家祭拜她的前夫,其實是為了每次能拿到他們給的3萬日元。 祥太偷東西被抓,信代和治卻抱著玲玲,想趁著深夜拋下祥太溜之大吉。 所有的溫情,在這一刻如此的不堪一擊,變成赤裸裸的算計。

    如果只是這樣結束,那未免太過考驗人性,而後的安排,才是電影要真正告訴我們的。

    玲玲回到了父母身邊,卻開始懷疑,眼前的父母,和抱緊緊她,告訴她“如果喜歡你,一定會緊緊地抱著你不鬆手。”的信代,誰才是真的愛她的父母。 祥太也回到了自己家,離開的時候頭也沒有回頭,只有治一個人悲傷的追趕。可誰知道,祥太其實在公交車上,偷偷喊治“爸爸”。 被最愛的奶奶背叛的亞紀,回到了父母身邊,對欺騙她感情的奶奶感到無比寒心,可她並不知道奶奶每次拿到的3萬元從來沒有花過。 警察問信代:孩子們叫你媽媽還是母親?信代聽了,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到止不住的流,沒有哭聲,只看到不停的在抹眼淚。說:生下孩子就自然成為母親了嗎? 她是多麼希望他們叫自己一聲媽媽。

    殘忍的背後,又綻放出了溫情。

    東野圭吾說:“這個世界上最不可直視的,只有太陽和人性。”只是,即使在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以偷盜為生的這些“壞人”心裡,人性又何曾泯滅! 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每個人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用心去感受它,尊從自己的內心,擁抱這善意的世界。

  • 2 # 老張說電影

    本篇文章想談談是枝裕和這個導演:是枝裕和身上的幾個關鍵詞:親情、缺憾、力量

    作為重度影迷,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好電影被更多的人看到,拍好電影的導演有更多的收穫(市場、口碑等)。

    《小偷家族》就是這樣,作為第二部在國內公映的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影片(第一部是《霸王別姬》),這部電影一路被好口碑助推,獲得了越來越好的市場回報。

    這部電影在上海電影節首映時,傳出了“上海內環一套房換一張電影票”的說法,這當然是誇張,但電影票被炒到了2000多元一張是真的。國內院線上映8天,《小偷家族》已經收穫近7800多萬的票房。

    引進方當初給《小偷家族》的票房預期是5000萬元以上就算勝利,而今它很有可能打破去年《銀魂》的紀錄,成為在內地最賣座的日本真人電影。

    這部電影是是枝裕和導演作品的集大成者,有《無人知曉》的魂,《如父如子》的骨和《第三度嫌疑人》的技巧。爾謙君就不再贅述,去電影買票看就對了。

    本篇文章想重點說說是枝裕和這個導演,是什麼樣的風格造就了這樣優秀的電影?

    是枝裕和的風格能夠概括出3個關鍵詞:親情、缺憾、力量。

    第一:親情。

    (導演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的電影大多數都在講生活的事,透過生活把親情關係中的脆弱、愛注入你的心裡。

    從他的幾部電影海報就能看出來,每一個海報都像一張全家福。

    《無人知曉》

    《步履不停》

    《如父如子》

    《海街日記》

    《比海更深》

    《小偷家族》

    但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誰又能講清家中的事呢?你我都能感覺,你我都有不同的感覺,這就是是枝裕和。

    他的電影在說明一點,即使在這個世上大多數人認為,某些事情是需要既定的紐帶而維繫的,但是打破這層紐帶,卻更能給人想要的感觸。

    比如說親情。

    是枝裕和的電影離不開親情,但是他鏡頭下的親情沒有一個是完整的,有與妻子離婚思念兒子的落魄作家,有與父親矛盾而與單親媽媽組成家庭的男子,有媽媽出走還要照顧弟弟妹妹的孩子,更有毫無血緣關係而組成的一家子。

    這些人往往是被社會遺棄過,被至親遺棄過的人,但是他們身上似乎更能體現出親情二字的分量,因為在這些人殘破的家庭關係面前,唯有身邊之人才會帶來安慰與慰藉。

    第二:缺憾,不完美

    是枝裕和聚焦的是主流視野之外的群體,是社會邊緣人群。他們身上有著人性的缺憾,不免有人性之“惡”,盜竊、遺棄、甚至是利用……

    與此同時,是枝裕和鏡頭下的家庭和親情,也是破碎的。每一回拍攝家庭,他都要抽走一些“家庭”裡所包含必要的元素。

    有時候這個家庭,完全沒有大人只有小孩;有時候這個家庭,他們的聚會是因為他們死了一個人,所以每年都要聚會;有時候這個家庭,會困擾於這個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親生的問題……總之,每一回都有一些不對勁的地方,而這些不對勁的地方是與社會緊密相關的。

    同時,是枝裕和又儘量剋制自我的表達,不對任何人、事發表看法。細膩的感情靜靜地流淌,填補個體與個體的鴻溝,也填補人心的缺憾,這正是平凡而不完美的普通人的魅力。

    缺憾藝術,這本來是日本作家的技能,我們無數次從川端康成、村上春樹等等許多日本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到那種基於他們本民族的憂世觀念,卻嚮往完美感情的矛盾情愫。現在一看,這不就是是枝裕和所要傳達的思想嗎?所以,是枝裕和是一位“作者型”的導演。

    這種表達方式與西方價值觀是相悖的,西方價值觀追求自由、人權至上,只在乎自己活下去與親人活下去,但背離親情的人生狀態。

    第三:是枝裕和與賈樟柯

    說到這,突然想起很有意思的一張照片,是賈樟柯早年間在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受到北野武公司資助拍攝電影的時候與是枝裕和見面拍攝的。

    那時候同為東亞電影的接棒者,同樣在後面慢慢構築自己的“電影宇宙”,一個是矛盾的情愫,一個是時代的掙扎,一個拍攝故鄉,一個拍攝家庭。兩人之間有太多太多的相似之處,可是現在,本可以相提並論的兩個人卻有了些許差距,不是因為誰的水平下降了,而是因為要拍攝時代的那個人洞悉不了時代的脈絡了,不光是他,沒人可以。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是枝裕和的電影才尤為重要,這也是在今年戛納,他的《小偷家族》可以擊敗場刊歷史最高評分的南韓電影《燃燒》,捧回金棕櫚的原因。《小偷家族》看似在講家庭,但本質上利用“家庭”這個概念,把今天發達地區的社會真相,通通掃描了一遍。

    第四:力量

    當然,是枝裕和的電影講述一件件小事,但並不止於這些小事,他的作品充滿著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死亡。

    從他的個人經歷來看,因為母親的去世而產生的懊悔,從那時開始,死亡就不可避免的成為了他所要昇華感情的主題。

    從《無人知曉》中妹妹的死亡,《空氣人偶》中男主純一的死亡,《小偷家族》中奶奶的突然離世,那種溫情的打破,更加深了我們的記憶與理解,沒有他對於死亡在感情中的認識,我們看到的是枝裕和也許更多是文藝,有了死亡,他便是大師。

    是枝裕和,使之癒合。

    他的片子感情不完美,但恰恰這點,卻教會了我們珍惜現有的親情與愛情,就這一點,他就值得所有的榮譽和讚賞。

    (是枝裕和電影列表)

    是枝裕和的電影數量不多,但幾乎每一部都是個人風格強烈的精品,都值得一看。

    《小偷家族》一定要去電影院看一下。

  • 3 # 加拿大家園

    說實話,在電影院看小偷家族時,在劇情上並沒有無人知曉給我帶來的衝擊大,甚至猜不透他們之間的關係。但是當秘密一點點揭開,我甚至還在幻想他們能洗白,可是並沒有。也許這就是是枝裕和的高明之處吧。

    片子值得推薦,如果不能靜下心專注的看就不建議了,用心感受藏在笑容和眼神底下的角色的內心。電影花了90分鐘讓我們進入到這一家族的生活之中,沉浸在對角色的擔心;剩下的30分鐘,又讓你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被拆散。隱藏在沉穩敘事中的深深感情在後半段最終傾瀉而出,無法抑制。昨天和一個肥宅朋友一起去看了,就感覺到了可以說前面有多溫暖,後面就有多殘酷,前面有多夢幻,後面就有多現實。

    淚點隱忍而剋制,所以我自己也是多次觸動淚目,而並沒有大哭。每個演員都值得稱讚,信代在監獄被審訊那段我完全被她帶入了她的情緒裡,每個人物塑造得都很飽滿,眼神很出彩,捕捉得很好,優秀。包括小由裡最後趴在陽臺上那抹眼神。

    把這部電影好好仔細看一下,就可以看出導演結合了他無人知曉鋒利的東西。說白了,我們看電影覺得小偷家族裡面生存與愛。但換到現實生活,我們能看到小偷們生活不易與難言之隱嗎?!再說啦,電影一點也沒有美化小偷家族裡的人!奶奶拿繼子錢,媽媽爸爸東窗事發逃走。然後,最被嘉獎的信代表演高光時刻,也是最戳到痛處的反應。沒有戲劇的任何煽情。看完一定要好好體會電影真實傳達出來的東西。不要把導演作者性表達歸咎於溫暖感人。

  • 4 # 迷影生活

    身在物質世界,慾望得不到滿足,尋求精神慰藉,抱怨換不來希望。

    於是,我們感嘆:現實殘酷,人情冷漠;人生無常,眾生皆苦。

    這個世界總是不公平。精緻的利己主義、自私的現實主義才是正道。殊不知,哪怕尚存一丁點愛和幸福,就能引發無窮的希望。

    戛納金棕櫚影片《小偷家族》,有是枝裕和的人文關懷和溫情細膩,有日本電影特有的生活氣息和內斂的表達方式,還有這個由天南海北的邊緣人,臨時組成的家庭,在千瘡百孔的生活夾縫中,努力追逐著難得的幸福。

    生命力的頑強,不過如此吧。

    看透的是枝裕和,看不到的絢麗煙花

    《小偷家族》中有這樣一幕:低矮侷促的陋室,一家人聽到有人放煙花,卻沒法從屋簷的夾縫中,捕捉到煙花綻放的絢麗瞬間。那一刻,讓我想到了本片的導演兼編劇,那個看透了世間百態、人生冷暖的是枝裕和。

    處女座《幻之光》在日本影壇一鳴驚人,卻成了是枝裕和最不滿意的作品。到了《下一站,天國》,從瑣碎細節中解構人性,在人文關懷中抒發溫情,成了這位日本電影大師終生的藝術追求。

    很少有人像是枝裕和一樣,這麼鍾情於家庭題材。從2003年的《蛇草莓》算起,以家庭成員或站或坐的全家福,作為電影海報的作品,約有四、五部了。

    與尚處於經濟巔峰期的黑澤明、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等前輩比起來,是枝裕和的作品,明顯打上了“失落二十年”的深刻烙印。

    他的家庭題材,大多描寫日常瑣碎,情節簡單,節奏舒服,配樂寡淡,情節細膩,溫和暖心。不過,生活背後的歡樂和艱辛,維護尊嚴的殘酷與戲謔,也是是枝裕和與眾不同的作品標籤。

    匠人是做自己擅長的事,精益求精,大師是尋求突破自我,挑戰極限。在一片不理解聲中,跳出自己熟悉的環境。從匠人到大師,是枝裕和收穫了戛納金棕櫚獎,實至名歸。

    2018年,在《第三度嫌疑人》之後,《小偷家族》再登中國大銀幕,對久未上映日本影片的國內院線來說,實屬難能可貴。現在,連國內觀眾都把是枝裕和當日本影視圈代表人物看待了。

    三層反轉結構,刻畫抱團取暖的臨時家庭

    《小偷家族》是一部能給人驚喜的電影。

    片中,是枝裕和巧妙深刻的用一個抱團取暖的臨時家庭,將底層社會的映像,不失溫度的表現出來。

    或許是受了《第三度嫌疑人》的影響,《小偷家族》加入了一定的懸疑、推理元素。

    觀眾的感受是,很像是枝裕和,又不同於是枝裕和。

    海報上,依舊是標誌性的家庭合照,每個人都笑得挺幸福;初看電影,一家人偷東西、住陋室、吃垃圾食品、幹臨時工作,日子過得苦兮兮,這是第一層反轉。

    劇情徐徐推進,隻言片語之間,似乎每個家庭成員都有難以言表的傷痕與隱憂,家庭內的矛盾也逐漸醞釀、暴露;隨著一家人被警方控制,誘拐幼女、偷盜成性、拋棄家人、私埋屍體一一暴露出來,形成了第二層反轉。

    原來,在劣跡斑斑的卑劣行徑背後,每個人都是受害者,起於人與人之間的不寬容和不理解,源於生存壓力的逼迫和冷漠社會的絕望;死走逃亡的結局,仍因形如父子的和解為標誌,而又充滿生活的新希望。

    觀眾終於恍然大悟,為夾縫中生存的邊緣人,卑鄙著追求愛與尊重的努力,而發自肺腑的感動。

    沒有血緣的親情,三對抱團取暖的邊緣人

    父子情深主線,是《小偷家族》細節最豐富的、因果最完整的主線。在影片開場,“父親”柴田治與“兒子”祥太,就進行了一場默契配合的偷竊。偷竊這個話題,也貫穿了兩人關係始終。

    對於治,始終想讓祥太稱呼其一聲爸爸,這個沒什麼文化、揹負著人命,只能打零工掙辛苦錢的老男人,偷竊是能留給祥太唯一的生活技能;

    對於祥太,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懷疑和否定治灌輸的一系列價值觀,特別是自己的身世,治總是躲躲閃閃,最終,成為跳橋的導火索,直接導致了這個臨時家庭土崩瓦解。

    治最愛的就是祥太,當他視如己出。工地上,治假裝眼前沒完工的房子就是自己家,招呼著“我回來了”,向假想等他回家的祥太打招呼;發現小大人祥太偷偷盯著姐姐胸部看,治利用與祥太聊天的機會,打破尷尬,給祥太講道理;即便因祥太被抓,混亂中決定四散奔逃的時候,還不忘拿著祥太的鞋子跑路。

    最終,不是父子的兩人,彼此承認了自己的自私,放下深藏許久的芥蒂,正式和解。早晨,車開走了,治叫著祥太的名字,在後面緊追不捨,車中的祥太壓低了帽簷,不敢向後看,無聲的喊出了“爸爸”。

    柴田初枝與亞紀,一個是被兒子拋棄的孤獨老寡婦,一個被原生家庭精神折磨的少女。

    初枝是善良的,將拋棄自己的兒子兒媳的名字,給了小偷家族的父親和母親,關心家裡的每一個人,給了大家一處遮風避雨的陋室,甚至還一起參與偷竊。她不希望風燭殘年的自己,在孤獨中的獨自死去,哪怕眼前的一雙兒孫都是陌生人。

    亞紀也是善良的。因妹妹出生,腰纏萬貫的原生家庭對她不聞不問、備受冷漠,而與爺爺的前妻離家出走,卻沒引起父母的關注。離家出走,是一種報復,她只是希望得到哪怕一點尊重和關愛,卻得不到。

    不曾受到過多少關愛的她,在奶奶初枝面前,可以像小女孩一樣撒嬌,在姐姐信代面前,她可以隨意表達自我、發洩情緒。亞紀在風俗店中認識了四號客人,同病相憐的命運,讓她多了幾分憐憫,開始試著去關愛別人。

    奶奶死了,她什麼也做不了,雖然還有一家人,她的天已經塌了半邊。被送回原生家庭的亞紀,不得不一臉冷漠的面對父母、妹妹和這個世界,或許在內心深處,她還會不時回憶那個破碎的了臨時家庭,曾經的幸福和美好。

    母親信代與小女孩尤里,因為被家暴的遭遇,而走到了一起。

    信代曾有美好的家庭,卻因丈夫的不家暴而心灰意冷,與關心她的老客人治產生了感情。被發現後出於自衛殺死丈夫。手臂上的燙傷,是她終生的痛。

    沒有了生育能力,對家庭心灰意冷,卻在治的支援下做了兒媳和母親。對待婆婆初枝和妹妹亞紀,她關愛有加,對待祥太,她毫無保留。看到同樣因家暴被治撿回來的尤里,頓時想起了以前的過往,寧可丟掉工作,也要保護這個孩子。

    原生家庭的家暴,父母的漠不關心,讓尤里從小就喪失了愛與被愛的概念。片中,小女孩尤里受到了臨時家庭的關愛,父母、兄長和奶奶的保護,這與片尾,女孩只能在獨自玩耍中長大,形成了殘酷的對比。她,是最小的受害者,卻因警察的解救,而不得不餘生承受冷漠帶來的痛苦。

    如鯁在喉的結局,小偷家族的幸福與不幸

    善和惡是相對的,人不可能非黑即白,我們都活在灰色裡。就想小偷家族的成員,他們在社會上犯了惡,對待家人卻一心向善,起初被觀眾鄙夷,最終卻讓人尊敬、難忘,浮想聯翩。

    小偷家族的解散是註定的。

    理性的分析一下,高齡的奶奶,沒文化的父親,失業的母親,在風俗店打工的妹妹,還有懵懂的兒子和不懂的女兒,這個臨時家庭存在著一系列高危因素,再加上毫無血緣關係、鑽了法律空子,本身就像是將傾的陋室,沒有理由被法律和道德認可。

    然而,家庭成員之間的拌嘴、嫌棄,是那麼自然而然,相互依靠的動作和眼神,是那麼順理成章。沒有血緣關係不重要,不是家人、勝似家人的抱團取暖,讓每個人都得到了慰藉和關愛,並用心去關心別人。

    在觀眾看來,小偷家族被硬生生的拆散了,每個人只能留在往日幸福的懷念與現實生活的重壓之中,好可惜,好感動,然而,這也是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的必然。

    或者說,正因為這個臨時家庭的四分五裂,才映襯出社會的刻板、麻木、循規蹈矩,才彰顯出人性的可貴、親情的無價。就像片中的煙花,聽得見,看不到,卻依然感覺到它的多彩絢爛。

    悲憫,是人性最美好的情感,或許,《小偷家族》留給觀眾的,是無盡的悲觀情緒,但那份難得的牽絆,才是人性最亮的光。

  • 5 # 高能美劇連連看

    引用王芫評價卡佛的一段話:

    卡佛是從生活中擷取一段。這一段選得貌似非常隨意,你也不知道他為什麼偏要挑這一段,但是你讀了他寫的這一段之後,你會發現你彷彿用放大鏡把以前習以為常的事情重新認真看了一遍,同時你會發現你對他選的這一段和整體生活的關係有了重新的認識。……這種顛覆感就來源於對區域性與全體關係的重新發現。

    我對是枝裕和也是這種感覺,看完他的電影,就獲得了他的目光——至少在幾小時之內,看周圍的一切細節都覺得有了意味。一個人所有的具體細節都表達著經歷和處境,甚至是願景,觀察生活中的種種是多麼有趣,我想這就是詩意。

  • 6 # 泰然處於情

    《小偷家族》是日本電影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一部劇情片。影片裡,一戶並無血緣關係的人家居於社會底層苟延殘喘,透過“偷”的方式詮釋著他們對於情感與生活的理解。

    是枝裕和大導演透過自己的電影展示了一群人的生活狀態,表現出自己對於社會的看法與感悟。

    對“偷”的重新定義

    這是一戶不為世俗理解的“不倫不類”人家,幾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建立起家庭,並在一間並不大的老房子裡活得滋滋有味。各種羈絆將他們聯絡在一起,致使他們甚至可以像普通家庭一樣彼此間相互依靠。

    電影以“偷”為名,情節上自然也與“偷”離不開關係。整個家族以“偷”的方式與這個社會打著交道,這種在旁人看來“下三濫”的行為,與其說是竊取,倒不如說是一種另類的反抗。

    奶奶的存款有幾十萬日元,但她寧願支援治和祥泰去偷便利店也沒有想過拿錢出來貼補家用,而家庭成員亞紀和信代總是順理成章地享用盜竊來的物品。

    可以說在這些被階級社會拋棄的人們面前,“偷”和“買”並無本質不同,這種行為只是讓他們用較少的代價換取物質商品而已。面對社會兩極分化大,社會整治不力的現狀,這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對社會做出的反抗。

    信任親人還是順從社會?

    祥泰多年前遭人遺棄,被治帶回家後,一直幫助治竊取便利店的商品補貼家用。他從治那裡學得了嫻熟的偷竊技巧,這似乎也是治唯一教得他的東西。

    身為成年人的治對於“偷”的理解我們不得而知,但自由生長在這個“小偷家族”的祥泰從來沒覺得“偷”有什麼不好的,他已經習慣了到便利店偷東西,不論是和治合作還是自己孤軍奮戰,他總能滿載而歸,似乎從不曾被人發現過。然而不久後,變故發生了……

    這個另類家族新加入的成員玲玲被治託付給祥泰,從此祥泰又多了一個任務,就是照顧妹妹玲玲,並順道教她盜竊手段。再一次盜竊中,兩個孩子的不法行為被便利店老闆——一個滿頭白髮的慈祥老人——發現了,老人勸祥泰“別帶妹妹再做這種事了”。

    這是小祥泰的價值觀第一次與大眾普遍觀點發生衝擊,其實他之前也有隱晦地覺察出盜竊行為的不恥一面,但只是很小心地醞釀在心裡,並不曾過多表露。但這次不一樣,老人的話讓他心生動搖,似乎也擊碎了多年以來透過家庭影響苦苦維持的自尊。

    生活於岩石裂隙中的幼苗終難長存,祥泰不同於社會大眾的價值觀最終也終於在一次不經意的碰撞後支離破碎。在經歷過思索與抉擇後,他選擇放棄,並最終透過自己的行為將整個活於社會體制之外的家庭帶向了分裂。

    情感經不起太多揣測

    這部電影開頭透過許多溫情畫面展示了這個家庭的幸福一面,有“親人”相伴,互不嫌棄,三代同堂……但細細揣摩就會發現是一個個利益鏈維繫著家庭的和睦:治供養著老太初枝,他需要老太的養老費生活;信代收養了祥泰,彌補自己無兒無女的遺憾…

    老人死後治與信代沒有太多哭泣,還是會開心地數著老人留下的財產;祥泰被抓,一家人匆匆收拾行李準備跑路……這些行為在常人眼中實在冷峻,這個看起來感情生活幸福的家庭做出了許多讓觀者匪夷所思的舉動,讓人不禁懷疑他們之間誠摯的感情究竟是真是假。

    一群生活於社會邊緣的人們,一個苟延殘喘於社會底層的家庭,他們需要考慮的太多,經歷過的也太多。我們不能去否認他們之間誠摯感人的親情,要理性看待單純依靠人心維繫的親情在殘酷現實前的脆弱與不堪。當一切危機過後,他們依舊嚮往著互相依戀的生活,面對悲劇的發生,臨陣脫逃的他們並不可恥,反而令人感到可悲。

    情感經不起太多揣摩,也許它經得起天崩地裂,但危機面前人因為本能所展現出的退縮太容易讓人心生誤解。幸福生活的維持方式不在於試探,盡力去專注於生活的美好,才能擁有一個美滿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韭苔用什麼肥料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