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翩千匯
-
2 # 內求安己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天下只有一個西湖,世上也只有一位西施。”
常言道“景美人更美”,雖然是描繪“西湖美景”,可從側面透露出“西施的絕世之美”。
“不論是輕輕勾畫,還是濃妝豔抹,都在引領天下之美。”
她既然位居中華五千年的“美女首座”,自然是開創了“美的標準”,作為“美”的“參照物”存在。
那麼後世評定的“三大美女”,斷然有西施的影子,不妨來感受感受!
“落雁”——王昭君,絕豔驚人出漢宮。
“閉月”——貂蟬,驚鴻宛轉掌中身。
“羞花”——楊玉環,回眸一笑百媚生。
西施,生活在春秋末期,遺憾的是沒有畫筆描摹她的天仙之美、驚世之豔。
傳言:“增半分嫌腴(胖),減半分則瘦”,好像跟“黃金比例”一樣完美。
到底有多美,只能說“比上面三位還要美”!
有“沉魚之容”作為憑證,也有“東效失顰”的典故佐證,更有“吳王闔閭,為之亡國”!
大開腦洞去想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3 # 頑伯
細數歷史上的“紅顏禍水”,有古代的四大妖姬妺喜、妲己、褒姒、驪姬,而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其三西施、楊玉環、貂蟬三人也被稱為“紅顏禍水”。但今天要說的是紅顏禍水之首的她,也是古代最美的女人“西施”。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自然就是評價中最美的女人,“沉魚落雁”好不美哉。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華人。西施最初不過是一個浣紗女,但因為美貌受到注意,被四處物色美女的范蠡所遇,於是將其帶回了會稽教習歌舞獻給了吳王夫差。在春秋歷史中,吳越相爭,當時的越國稱臣與吳國,越王勾踐尚且“臥薪嚐膽”,西施也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聽從范蠡的教導悉心學習禮儀、歌舞等最終進了吳王夫差宮中。
西施本就貌美,只是因為自幼浣紗儀態不好,但在奮發苦練下,西施可以在樂曲下翩躚起舞,而穿上華麗宮裝後,更加美的不可方物。就這樣,西施被進獻給了吳王夫差,而西施果然不負眾望,在夫差後宮中獨佔鰲頭。夫差喜歡西施得緊,不僅為她建造了春宵宮,還為她築了“響屐廊”,只因為西施擅長跳“響屐舞”。
響屐廊中放置了數百個大缸,上面鋪滿了木板,而西施就穿著木屐翩翩起舞,裙角繫著的小鈴與缸聲迴響,令夫差如痴如醉,從此夫差沉迷於西施的舞姿和美色,由於其不理朝政從而導致吳國走向了喪國之路。
雖然西施為了越國復興而付出,但後世仍然稱其為“禍水”。但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從側面印證了西施之美貌,在歷史上有一個典故,叫做“西施賣相”。據說當時越國選美,而范蠡看著眾人為了圍觀美女而交通堵塞,於是就想出一計,可謂是開創了美女經濟的先河。
范蠡叫西施住在一幢華麗的樓中,並且貼出告示稱“欲見美女者,付金錢1文”,而後西施登樓憑欄而立,觀眾排隊付錢只為一睹西施芳容,甚至於還有很多回頭客,就這樣3日下來,范蠡因開創這一種“美女直播”先河而掙得盆滿缽滿,可見西施此舉正是美女經濟。
不過西施雖然有諸多傳聞,但她的結局卻成了千古之謎,有人稱她隨著范蠡隱姓埋名,比如《越絕書》“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也有稱被沉溺於江中,比如《華人名大辭典》有“沉西施於江,以報鴟夷”之說,但正史中不見記載,所以西施成了謎,甚至於有人懷疑是否真有此人。
參考資料:《西施的歸宿之爭》、《華人名大辭典》、《越絕書》
回覆列表
西施,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國苧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苧蘿村)。
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
她天生麗質、秀媚出眾,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一說起西施,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越國美女,原名施夷光,一般稱西施。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即出自西施浣紗的傳說。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歷史上以西施為題材的詩歌、劇本等不計其數。
如崔道融《西施灘》雲:“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羅隱雲:“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王維《西施詠》雲:“豔色天下重,西施甯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珠粉,不自著羅衣。君寵益驕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魚玄機雲:“吳越相謀計策多,浣紗女神去相和。一雙笑靨才回首,十萬精兵盡倒戈。”
皮日休《館娃宮懷古》雲:“綺閣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越王大有堪羞處,只把西施賺得吳。”
盧摯《西施》雲:“建姑蘇百尺高臺,貪看西施,杏臉桃腮。月暗錢塘,不提防越國兵來。吳王冢殘陽暮靄,伍員長文老樹蒼苔。范蠡賢哉,社稷功成,煙水船開!”
明姚綬詩云:“西施昔日浣紗津,石上青苔思殺人。一去姑蘇無復返,岸旁桃李為誰春?”
在這些古詩中,很多提到了西施的歸宿。那麼,西施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實際上,在民間有一種說法十分流行,那就是西施最後跟范蠡泛舟江湖了。
以此為結局的詩歌、劇本也不少。如明朝戲曲作家梁辰魚寫的《浣紗記》:一天,范蠡出訪民間,來到諸暨苧蘿山下若耶溪,遇見正在浣紗的西施,被她的天姿國色所傾倒。就以溪水之紗相訂白首之約。
不久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領兵打進了越國。
越軍被打敗,越王勾踐作了俘虜,范蠡作為人質跟隨越王夫婦到了吳國做奴隸,他和西施的婚事就耽擱了下來。三年後,吳王夫差放回了勾踐夫婦和范蠡。
勾踐回國以後,臥薪嚐膽,準備十年生聚,力圖報仇雪恥。他採用范蠡所獻的美人計。
西施被范蠡的愛國熱情感動,同意去吳國。夫差一見,大喜,無比寵愛。他自以為打敗了越國,天下無敵,更沒有把越國放在心裡。
最終越國滅掉了吳國。勾踐正要論功行賞,范蠡卻不願做官,接了西施,泛舟湖上去了。
這裡所寫西施的結局無疑是對這位善良的女子最好的回報,也代表了民間多數人的願望。
但是,正是因為結局太過完美,很多學者對此表示懷疑。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與《史記貨殖列傳》,儘管都提到范蠡,但是卻沒有提及西施,更不要說兩人之間有什麼關係了。
至於司馬遷是不是沒看到這方面的資料,或者相關的傳說,還是他有意不寫進去,我們已經無法知道。
除了以上結局,有關西施歸宿的還有以下說法。
第一種,吳亡後,西施被沉溺於江中。
如《墨子?親土》篇載:“西施之沈(古代的“沈”一般為“沉”),其美也。”《太平御覽》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載:“吳亡後,越浮(“沉”的意思)西施於江,令隨鴟夷(皮袋)以終。”
李商隱《景陽井》雲:“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
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雲:響屧廊中金玉步,採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第二種,西施最後愛上了吳王,在吳王死後追隨而去。
這種說法基本可以排除掉。
西施並沒跟范蠡在一起。學界普遍認為,如《墨子》中所說,她被沉江而死。
無論是出於何種原因,西施還是死了。她死後,依然被很多人認為是紅顏禍水,是吳國滅亡的禍根。
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激烈的政治鬥爭中,政治家為取得勝利,請客送禮送女人是很常見的。
這些女人在被利用完後,無論利用她的一方是勝是負,極少數能有好歸宿。
至於西施,王安石、魯迅等人就曾為她鳴不平。
王安石說,大臣才是國家安危的承擔者,女子不可能是國家的禍根。
魯迅也對“女人亡國”論予以辛辣的諷刺,他認為在男權社會里,女性不會有那麼大力量,興亡的責任應該由男人來負。
所幸,民間對西施一直是寬容的。
也因此,傳說比史實更溫暖動人—人們寧願相信美麗善良的她,最終和范蠡這樣的英雄一起退隱江湖,有了一個最圓滿的結局。
至於你我,是相信傳說還是史實,已經不重要了。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浣紗清溪,柔指纖細
苧蘿西子浣紗女,
生也美人,死也美人。
典故數說東效顰,
迷了沉魚,惘了沉魚。
顏容紅嫣綻華年,
長篇故事,短篇故事。
越生伴吳渺天頌,
聽其傳奇,講其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