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鮮棗課堂
-
2 # 諸葛漢卿
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同時也影響社會的進步發展了。它不退市,怎麼能顯示出現在人們用的智慧手機的方便和快捷呢。
-
3 # 詩云歷史
90年代是個神奇的年代,工資沒多少,家裡裝個固定電話要好幾千塊!
那時候,我家在縣城,安了個固定電話,花了5000塊錢。而農村更貴,要7000塊。更神奇的是,有個好玩的電話號碼叫做169,有聲音很嗲很好聽的小姐姐和你說話,就是電話費價格挺貴!還有人記得這個號碼的嘛?
90後期開始普通人也開始擁有手機,先不說買個手機的價錢,那個雙向收費政策就把人雷得不輕啊。打行動電話要交錢,接行動電話也要交錢。沒點經濟實力的,真養不起這玩意兒。
當時打固定電話資費便宜,但是電話是固定在那裡的,沒手機,要打電話只能到街上用小店的電話或者用201,300電話卡打電話。
所以,在王菲那英唱相約九八的那一年,浙江餘杭率先開通了一種叫做小靈通的神器。月租費20元,話費2毛錢一分鐘,更重要的是,這玩意是無線的!
而提供小靈通裝置的公司叫做UT斯達康,老總是個大鬍子,名字叫做吳鷹。藉助小靈通的遍地開花,吳鷹的身價也是水漲船高。看看下面這個圖,能把胳膊同時搭在兩位馬首富肩膀上,天下還有誰?
雖然訊號有時候不好,但是,小靈通畢竟幫人們解決了通訊的大問題,價格便宜,人人都能用得起。
於是,從1998年開始,小靈通開始在神州大地遍地開花。
到2002年,已經有200多個地市開通,使用者超過600萬。到2004年3月,小靈通使用者4700萬。到2006年8月,小靈通使用者9300萬。我的前女友就是那時候買了個小靈通,到現在號碼我還記著呢。
小靈通為什麼價格這麼親民呢?原來,小靈通是一種無線市話手機,採用微蜂窩技術,將使用者端接入本地固話網。所以,小靈通實際上是市話的延伸,後臺的交換機這些都是原來的市話交換機,只是把原來的固定電話機拉根線的方式變成了無線市話手機這種方式,所以裝置投資相對於行動電話要便宜許多,價格也就喜人。所以當時大家都很喜歡用小靈通,商家銷售火爆。
有一個時期即使有的人買起手機了,也沒放棄小靈通。而是把手機和小靈通兩個都帶著,能打小靈通的地方,就打小靈通。小靈通沒訊號了,才用手機。
而小靈通的訊號弱,經常會有不靈通的情況。“手持小靈通,站在風雨中,左手換右手,就是打不通!”就是這種現象的真實寫照。
後來,電信管理部門要求小靈通退市。理由是,小靈通是一種過時的技術,小靈通的存在,阻礙了行動電話的發展和普及,同時佔據了寶貴的無線電頻譜資源。所以上級要求小靈通退市,與此同時行動電話資費下調。
所以,從1998年走向市場,到2014年全部退出,小靈通一共運營了16年。說真的,我自己就曾經是一個小靈通使用者,很喜歡用小靈通的。
小靈通手機充電容易,一次充電能用好久,後來發簡訊也可以,在那些年,確實是人們的好夥伴!小靈通雖然已成歷史,但是我還是很懷念拿著小靈通打電話的青春歲月。想念小靈通!
就寫到這裡吧。
-
4 # 孟德公來也
因為小靈通也只是科技發展道路上一道風景線而已,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必將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新生事物的更替是必然的趨勢
-
5 # kokong
每一個產物的出現與落沒都是市場決定的。不要談什麼技術等等的,那些咱老百姓不懂,最最主要還是資費。小靈通的出現主要取決於當時移動和聯通的高月租和雙向收費,小靈通的出現逼著移動和聯通取消了接聽費和降低了月租。當然,這以後小靈通在資費上就沒有任何優勢了,在訊號更是處於劣勢,必然退出市場! 和當今一樣,支付寶和微信出現之前,銀行不也是牛逼哄哄的嗎?那時候即使同行異地轉賬匯款,也得收取百分之一的費用!
-
6 # 悶油瓶
小靈通作為“固定電話的補充和延伸”,一直在市場上存在了16年之久,巔峰時期使用者數量高達9341萬戶。小靈通的衰敗是一種必然,其原因有三。一是小靈通技術落後,加上後來供應商對小靈通態度轉變;二是隨著行動通訊費用不斷降低,小靈通價格便宜的優勢無法掩蓋住網路訊號差、無法漫遊等劣勢;三是中國移動通訊技術發展方向不同於小靈通。
-
7 # 妙評天下
話說我家當年曾經使用過,也是斯達康這個牌子,既能在家裡當座機,又能出門當手機,但它有一個缺點,就是隻能在某一區域之內使用,出了這個區域之後訊號立即消失,而且隨著手機功能的逐步完善和相關服務的不斷改進,小靈通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個人感覺這就是小靈通退市的主要原因。
-
8 # 小不懂先生
小靈通,又叫城市行動電話。只能再城區使用,出了城基本就用不了。退市原因主要為覆蓋區域小,網路制式過時,無法漫遊到其他城市。因後期手機普及,導致退市。
-
9 # 西部牛仔141083293
這玩意那時候有個挺響亮的名字叫:“歪歪操”,寓意打電話時訊號不好!這邊打著打著電話,電話裡就沒聲音了!“歪,歪”,喊兩聲,接著一看手機螢幕顯示沒有訊號了,說了句“操”!
-
10 # 非正義者
我是曾經的無線市話建設者……從2002年到2010年,一直都在做網路建設,維護,最佳化工作……2004年到2006年期間,整個甘肅省各地州市的無線市話網路都是我帶隊配合青島朗訊人員一起做的最佳化工作。因為基站功率低,所以單個基站的覆蓋面小,又由於單個基站的通道數量有限,不能支援過多使用者同時線上通話,所以導致需要較為密集的布點。但密集布點後又會造成基站間,通道間的干擾,也會引起通話質量問題。這就是做網路最佳化的主要針對問題。隨著當時3G網路的發展,無線市話佔用了3G預定頻段,也就被國家有關部門決定了退出的命運。這只是我個人的一段工作經歷,也是中國電信發展史上的一段歷史而已。
-
11 # michaelwen816
小靈通,撥號設定一下200或者201電話卡接入電話自動撥打。53元的電話卡,18一張。打出去電話,只要3折多的費用。而且不麻煩。這個真的非常香。
-
12 # 淄博巖哥
小靈通應該是被電信收購了,之前電信是固話,收購小靈通才有的電信手機號碼,所以小靈通跟以前的網通都一樣,被收購或者合併了
-
13 # 追夢48385046
退市是因為中國地廣人多,我一個朋友現在都在生產小靈通,供應中亞五國,就是五個斯坦國。那裡地廣人稀,通訊如果做4G、5G的基站,根本沒法贏利,所以小靈通最實用。
-
14 # 一念飛仙
手拿小靈通,站在風雨中。
左手換右手,右手打不通。
這是我高中時候,人們開玩笑給小靈通起的順口溜。一個事物的巔峰與衰落都與其本身的屬性有關係,他能做到很多人買,就說明它符合當時人們的要求,符合人們的需求,小靈通的風靡與其方便且價廉有直接關係。但是一旦它不符合人們的利益,他就會被迅速的拋棄!
手機價格的下探,功能的增多,都更加符合人們的需求,而小靈通的價效比由優勢轉為劣勢,這樣就導致了手機的風靡,而它也就被逐漸的捨棄,直至最後的退市。
手機現在的發展迅速,更新換代快,手機擠倒小靈通與BP機後,現在兼顧電腦功能,相機功能,計算器功能,手錶功能等等,一旦這些產品的更新以及適用性不及手機,他們也會被淘汰,成為下一個小靈通。
你們說說下一個被手機淘汰的會是什麼?
-
15 # 中年老劉聊財經
提到“小靈通”就會聯想到吳鷹,此人又被稱為“小靈通之父”。
沒錯,就是下圖中這個毫不起眼、鬍子拉碴,卻又能與“二馬”在飯局上“勾肩搭背”的男人。
小靈通的風雨十六年:1995年-2011年故事還得從吳鷹說起,這個擁有標誌性大鬍子的男人乍看上去更像是一個“技術宅”,很難把他與“商業鬼才”聯絡在一起,但他敏銳的商業嗅覺卻不容小覷。
吳鷹,現年62歲,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無線電通訊專業,後又留學美國,學習數字通訊,獲得碩士學位。
1992年,吳鷹回國創業,3年後的1995年正式創辦了UT斯達康公司。
吳鷹的成功和小靈通的崛起要感謝一個特殊的事件,那就是1996年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的分家。
分家後,移動接手了手機通訊業務,發展勢頭迅猛。但反觀二弟電信,資訊產業部卻遲遲不給頒發無線通訊牌照,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移動風生水起,自己的日子卻並好過。
揹負著利潤負增長壓力的電信豈能坐以待斃?為了重現往日輝煌,電信四處尋覓機會。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時浙江電信下屬的餘杭電信局有一個叫徐福新的電信局長。
1997年徐福新去日本考察的時候意外接觸到了PHS技術(手持式無線電話系統),說白了就是無繩版的“固定電話”技術,只不過固定電話是透過電話線傳輸訊號,而PHS是透過蜂窩基站實現無線覆蓋、無線通訊。
當時這種技術在日本被視為“窮人的蜂窩”,跟手機無法同日而語,因為覆蓋範圍很小、訊號極差,素有“拿著小靈通,站在風雨中;左手換右手,就是打不通”的戲稱,以此形容這項技術的訊號實在是太差了,因此這項技術在日本未能大力商用。
雖然PHS技術在日本不受待見,但徐福新卻如獲至寶,這不就他苦苦尋覓的“法寶”嗎?既能實現無線通訊,又不必獲得資訊產業部的無線通訊牌照,更重要的是自費比手機便宜的多,這要是引進回國,豈不是得引起市場轟動?
但引進回國哪有那麼容易,日本的技術是要花真金白銀買的。此時就是吳鷹登場了,他旗下的UT斯達康公司斥資幾千萬買下了PHS技術,準備在國內大力推廣。
就這樣,UT斯達康公司負責買來技術,電信負責基礎運營,兩家公司一拍即合,於1998年1月份率先在徐福新的餘杭電信局開通了小靈通業務。
雖然小靈通訊號差,但建設成本低啊,成本低了資費就低了——單向收費(接聽免費),月租20、每分鐘0.2元,這大概僅僅是當時移動、聯通手機資費業務的20%。
憑藉資費低的優勢,小靈通立馬吸引了一眾“粉絲”,到2002年8月份,小靈通在200多個城市開通,使用者超過600萬;2003年9月使用者超過1500萬;2004年3月底突破4700萬;2006年10月達到歷史頂峰——9341萬戶。
一時間,UT斯達康公司賺的盆滿缽滿,2000年3月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吳鷹的身價因此大漲。
但事物的發展總有一個興衰期:
先是2007年6月UT斯達康公司董事會解除了吳鷹Quattroporte的職位,公司對大力發展小靈通業務的態度發生了改變;
再就是2009年2月工信部小靈通所使用的的1900MHz——1920MHz頻段無線接入系統於2011年底前完成清頻退網工作,目的是為3G發展讓路;
2011年1月1日,小靈通正是退市,結束了16年的風雨歷程。2014年10月1日,小靈通所有基站被關閉。
以上就是小靈通從無到有,從輝煌走向衰落的16年。小靈通的退市除了是迎合政策的需要,為3G發展讓路以外,還有自身的侷限性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功能少、訊號差、效能差、不能漫遊等等。
雖然小靈通早已退市了,但並不影響它曾是一個偉大的產品,更是一代人的記憶。
回覆列表
大家好,我是小棗君。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講講「小靈通」的故事。
確實,作為一項被淘汰的技術,小靈通離開我們的視線,已經好多年了。
但是,遙想當年,它確實掀起了一陣熱潮,風靡大江南北,擁有大量的支持者。
大部分人只知道,它是一個“不是手機的手機”
這項技術,從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很大的爭議。很多人說它不合法,也有很多人說它存在即合理,雙方爭論不休。
那麼,它到底是一項什麼樣的技術?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又為什麼曇花一現,迅速崛起,又迅速消失?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這裡面不為人知的故事。
小靈通的誕生
1978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科幻小說,名字叫《小靈通漫遊未來》。
這本小說的作者,是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他於1961年就完成了這部作品,但是,因為眾所周知的時代原因,一直未能發表。
改革開發的第一年,這本小說終於得以出版。出版之後,迅速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初期印刷就達300萬冊,成為了70、80後永遠的童年回憶。
誰曾想到,20年後,“小靈通”這三個字竟然會重現江湖。
1998年1月,浙江省餘杭電信局正式開通了小靈通業務。這是一個半手機半固話的業務。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看上去就像一個手機,但是,它使用的卻是固定電話的網路。
小靈通的誕生,有它獨特的歷史背景。
當時,移動和電信分家,移動有手機通訊業務,發展勢頭迅猛。而電信呢,資訊產業部不給它無線通訊牌照,它只能眼睜睜看著移動發財數錢。
同樣揹負利潤增長壓力的電信,當然不會就這麼坐以待斃。所以,它一直在努力尋找機會。
有一次,浙江電信下屬的餘杭電信局局長徐福新,去日本考察,看到了小靈通這個技術,頓時感覺如獲至寶——“哎,這個不是剛好符合我們的需求嘛!”
徐福新
這個小靈通,當時在日本的時候,名字並不是這麼叫的。它的原名是PHS,也就是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是一種個人手持式無線電話系統。
PHS屬於第二代通訊技術,也屬於WLL技術(Wireless Local Loop,無線本地環路),透過微蜂窩基站實現無線覆蓋,將使用者終端(即無線市話手機)以無線的方式接入本地固定電話網(PSTN),使傳統意義上的固定電話不再“固定”,而是可以在無線網路覆蓋範圍內自由移動使用。
說白了,它就有點像加強版的無繩電話。
喂?小麗啊。。。
當時,正是因為它基於固定電話網路,所以嚴格意義上,並不是移動通訊技術,所以,滿足電信的需求(電信沒有行動通訊牌照)。
說到小靈通,不得不提到一家公司,那就是——UT斯達康。
1995年,UT斯達康(UTstarcom)公司在美國成立,它的創始人是吳鷹。
吳鷹
這個標誌性的大鬍子,大家也許還有印象
就是吳鷹,瞅準了PHS技術的商機,和徐福新一拍即合,決定全力將PHS技術引入中國。當時UT斯達康花了幾千萬,買下了這個技術。“小靈通”這個名字,就是徐福新給取的(徐也被稱為“小靈通之父”)。
當時,小靈通這個名字是專屬於UT斯達康PHS產品的(獲得了葉永烈先生的無償授權)。後來,正是因為這個名字好記,慢慢變成了PHS技術的“暱稱”,所有廠家都叫這個名字。UT斯達康也乾脆聽之任之,放棄了對這個名字的專屬所有權。
優點和缺點
我們來詳細看看小靈通的特點。
前面說了,小靈通在日本被稱為“窮人的蜂窩”。
它的建設成本是遠遠低於傳統2G(GSM)。成本低,所以資費就很便宜。
就像餘杭電信首先推出的這個小靈通業務:單向收費,接聽不要錢,月租20元,通話費每分鐘只需要0.2元。
這個資費標準當時是非常轟動的,遠遠低於移動和聯通(大約只有1/5),基本上和固話業務差不多。再加上小靈通手機(其實是無線市話終端,為了方便,以下都稱為手機吧)的價格也很便宜,只要幾百塊,所以,吸引了大量的使用者辦理並使用。
當時的小靈通廣告
除了資費之外,小靈通還有一些顯著的優點:
環保
環保是小靈通一個很大的優勢,小靈通終端的功率只有10mW,一般的2G終端是1W左右。小靈通基站功率500mW,2G GSM基站是20W。所以,使用小靈通打電話,不會覺得手機發燙,也不會像GSM那樣打久了頭暈眼花。
輻射小,是小靈通的賣點
也正是因為這個特點,當時在日本,很多醫院都不允許使用GSM手機,但唯獨允許使用小靈通手機。
同樣,低功率使得小靈通手機的待機時間遠遠長於普通手機。
音質好
小靈通語音通訊採用32kbit/s ADPCM編碼技術,該技術是傳統64kbit/s PCM編碼技術的改進,資料量降低為傳統PCM的1/2,效果卻不相上下。因此,小靈通的音質與固定電話沒有多大區別,比其他2G手機要好。
延遲時間短
小靈通基站覆蓋半徑較小,無線介面的設計和處理方式和傳統2G有所不同,延遲時間相對來說要更小一些。
說完了優點,再來看看缺點。
雖然低功率給了小靈通很多優點,但不可避免也帶來了致命的缺陷——訊號差。
小靈通使用者經常會遇到訊號問題,當時有很多調侃小靈通的笑話。例如,有人稱小靈通為“喂喂cao”手機,因為使用的時候,總是“喂?!……喂?!……cao!”。也有人編了詩來諷刺:“拿著小靈通,站在風雨中。左手換右手,還是打不通 。”
訊號之差,由此可見一斑。
其實,小靈通在日本的使用者體驗雖然不佳,但是沒有中國這麼差。主要是因為日本多為木質結構房屋,所以一定程度上訊號衰減沒那麼大。
高速發展期
不管怎麼說,中國電信沒有別的選擇,手上只有小靈通這張牌,需要靠它挽回頹勢。
其實,當時各地電信局都持觀望態度。不僅是電信局觀望,裝置商的態度也很模糊。
包括華為、愛立信等在內的幾家裝置商,仔細評估了小靈通技術後,認為這項技術過於落後,不可能有什麼前途,所以選擇了放棄。除了UT斯達康之外,只有中興、朗訊決定跟進。
真正能決定小靈通命運的,是政策。政策如果封殺,電信的意願再強也沒有用。
電信堅持認為小靈通是固定電話技術,而移動則認為這是移動通訊技術,這樣的做法屬於“違規”。雙方你來我往,爭執不下。
2000年6月,原資訊產業部下發通知,將小靈通定位為“固定電話的補充和延伸”,這標誌著限制小靈通發展的政策有所鬆動。
於是,各地電信紛紛上馬小靈通業務。
2002年8月,小靈通在中國大陸已有200多個地市開通,系統容量達到1100萬線,使用者超過600萬。
當時,全國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基本上都開通了小靈通業務。
2003年3月,原資訊產業部部長吳基傳向媒體表示,對小靈通的政策是“不鼓勵不干涉”。
同月,小靈通在北京懷柔區放號,正式突破北京。
2004年2月,小靈通順利突破上海。至此,實現了全國開通。
與此同時,小靈通的使用者數量就像火箭一樣突飛猛進——
2004年4月,4700萬。
2005年9月,8127.5萬。
2006年10月,達到歷史頂峰,9341萬。
一時間,小靈通在中國家喻戶曉。很多老百姓,尤其是家裡的長輩,都辦理和使用了小靈通業務。
走上沒落
物極必衰,達到頂峰的小靈通,不知不覺也迎來了自己命運的拐點。
事實上,UT斯達康的拐點來得更早一些。
在小靈通剛開始爆發的時候,UT斯達康跟著賺得盆滿缽滿。
2000年3月,UT斯達康控股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登陸當天,股價一度高衝到73美元,漲幅278%,公司市值瞬間膨脹到70多億美金。
鼎盛時期,小靈通為UT斯達康帶來了25.93億美元的年收入。UT斯達康的市值甚至一度超過IT巨頭思科公司。
2003年,UT斯達康控股被美國權威雜誌《商業週刊》評選為全球IT企業100強。
2005年,被《福布斯》雜誌評為全球最成功前20名小企業之一。
當時小靈通火到什麼程度?各地運營商來堵廠家的門口,要求廠家優先供貨,甚至還給廠家領導送禮。。。這種事情,放在現在是不敢想象的。
除了UT斯達康之外,中興也憑藉小靈通貢獻的巨大利潤,營業額和華為的差距一度縮小到只有50億(當然,也有CDMA的功勞)。
UT斯達康賺瘋了,它的創始人吳鷹當然也風光無限。
那時候的吳鷹,頻繁出現在聚光燈下,參加各種會議和訪談,也經常登上報刊雜誌的封面。
這張標誌性的照片,已經成為歷史
然而,從2005年開始,UT斯達康走上了衰敗之路。
雖然小靈通使用者數還在增長,但是公司由小靈通業務所帶來的收入佔比卻在下降,由2014年的79%下降到32%,且公司全年虧損4.3億美元。
此後,UT斯達康連續虧損長達6年之久。
2008年,運營商第三輪拆分重組,電信終於獲得了正式的行動通訊牌照,並且從聯通手上買來了CDMA網路。
有了CDMA這個新寵之後,電信當然不會重視小靈通這個舊愛。
於是,電信在小靈通方面的投入不斷降低,加上各大運營商手機資費不斷下調,小靈通的競爭力大幅下降,使用者數開始明顯下滑。
2008年5月,中國大陸小靈通使用者數跌破8000萬。
雪上加霜的是,小靈通所使用的頻段,影響了當時很受國家重視的“中國產標準”TD-SCDMA。所以,它的命運註定要被提前終結了。
2009年2月,政府主管部門明確要求所有1900-1920MHz頻段(也就是小靈通的頻段)無線接入系統應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頻退網工作,以確保不對1880-1900MHz頻段TD-SCDMA系統產生有害干擾。
這就意味著,小靈通必須要在2011年內徹底退網。
坎坷退網路
雖說有政策要求,但是實際上小靈通的退網之路非常坎坷。
當時有小靈通業務的,除了中國電信之外,還有中國聯通(南電信北網通,2008年,網通併入聯通)。
兩家運營商一開始以為退網會比較容易,後來才發現,退網難度堪比拆遷。
為什麼呢?
從使用者方面來說,拋開資費便宜的因素(運營商會提供補貼),轉網往往需要去營業廳辦理手續,換號也非常麻煩。這對很多使用者來說,是很不情願的事情。
不少小靈通使用者曾將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告上法庭,要求繼續提供小靈通服務,並且保證服務質量,這對運營商形成了輿論壓力。
而對運營商來說,監管部門對他們實行嚴格的投訴率考核機制,致使運營商無法強制小靈通使用者轉網。
所以,2011年沒有按時完成小靈通的徹底退網。
一直又拖了3年,到了2014年10月1日,所有小靈通基站才最終被關閉。小靈通業務徹底消失。
最後的話
從1998年上線,到2006年巔峰,再到2014年退網,小靈通在中國一共存活了16年。它的好日子來得快,結束得也快,就像過山車一樣。
它的命運,在一開始就被註定了,是一個用於短暫過渡的產品。
總的來說,小靈通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電信利用它,積累了行動通訊的運營經驗,培養了很多的早期行動通訊使用者,也因此避免了和移動差距的進一步擴大。雖然投資不菲,但是值得。
相反,裝置商這邊的UT斯達康,表現就很讓人失望了。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UT斯達康和吳鷹就很清楚,小靈通並非長久之計。但是,他們還是高估了小靈通的生命週期,行動遲鈍,錯過了最合適的轉型時機。
而且,UT斯達康的轉型戰略也非常失敗。雖然它曾經嘗試在3G、IPTV等業務上進行投入,但是整體戰略急速冒進、雜亂無章,沒有形成競爭力。面對愛立信、華為等傳統電信領域的巨頭,機會轉瞬即逝,哪能容你猶豫不決。
大鬍子吳鷹最後的結局也是令人唏噓。走出光環的他,經歷UT斯達康內部激烈的分歧和鬥爭之後,黯然離開,從此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