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風氣夢微涼

    看你對於不孝順的定義是什麼了。如果孩子經常不見面不聯絡代表不孝順的話,首先你要找不見面不聯絡你的原因是什麼,是自己的原因,還是他們工作的原因。如果不贍養老人,對於老人的生活不管不顧,那就需要找到社群,或者聯絡媒體之類的,請求幫助,找他們給你和孩子之間進行溝通交流。

  • 2 # 水萍s

    首先要清楚,養孩子是自己願意的,不是別人逼你的,現在老人都懷著我養了你,你就要無條件養我,孝順我的觀念,我覺得對孩子也是不公平的。各家有各家的難處,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不易。不能都說孩子的不是,有些老人也挺差勁的 ,挺自私的,好像就很少討論這個情況。

  • 3 # 小希1118

    假如兒女不孝順,不要一味地去怪兒女,其實很多都是父母的教育問題,父母不以身作則,打罵孩子,包辦溺愛孩子,不尊老愛幼…最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當父母的!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家長平時應該多關心父母,有空多抽點時間陪陪父母,對父母好一點、孝順一點,給兒女們營造一個好的生活壞境,讓其生活在一個和諧的其樂融融的家庭裡,在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會從父母的身上學到優秀的品德!

  • 4 # 靜若繁o花

    這個問題換做是我的話,我可能會很難過,但是最後的自尊不會允許我去哀求孩子們來孝順我。只要他們過得好,我想我願意受點委屈

  • 5 # 一路有你283802361

    感謝邀請,人人都有小有老的時候,至於說兒女不孝順,我們會怎麼樣?其實家庭當中兒女不孝順,多半的責任在於父母,要想孩子孝順自己,必須從自己做起,第一,我們做父母的愛孩子愛在心裡,不能從小溺愛,嬌生慣養,就拿一些小事情來說,當他(她)做對了,我們做父母的要給予表揚和獎勵,做錯事必須嚴格教育和批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言行和做事,都必須要謹慎,比如我們對身邊的長輩,公公婆婆一定要孝順,出門在外遇到別的老人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在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給予幫助,多做善事,給孩子做個好榜樣,我想在這種良好教育和環境長大的孩子都不會太差,至於孩子今後對我們孝不孝順,那事不能強求,一切順其自然吧,因為兒女只要有父母在,哪怕到了滿頭白髮,在父母眼裡永遠也是孩子,我們做父母的不要去計較那麼多,只有做好自己才會問心無愧

  • 6 # 至尚學邦

    懂得感恩的孩子如何養成?

    要讓孩子感同身受,懂得父母的不容易

    不讓孩子品嚐飢餓,他們就不知道食物的價值;

    不讓孩子們品嚐寒冷,他們就不知道溫暖可貴;

    不讓孩子品嚐挫敗,他們就不知道成功的艱難。

    父母替孩子做太多,會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

    小時候,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感同身受的成長機會,就不要怪孩子成年後變成吸你血的白眼狼。

    身教重於言傳

    相信每個人童年的記憶裡,都看過一個《給媽媽洗腳》的公益短片。

    影片剛開始,一位媽媽給孩子洗腳講故事,洗完之後,又出去打水給老人家洗腳,孩子跑出去看到這一幕,便偷偷去打了水。

    媽媽一轉眼,孩子端著水盆走了過來,稚嫩的一聲“媽媽洗腳”,感動了無數人。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有意無意中,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因此,想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自身就應該秉持“以身作則”的原則,做好感恩的表率。

    讓孩子多做家務

    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最重要的是,孩子不論年齡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員。

    告訴孩子,他們在家庭中應負的責任是很重要的,承擔家務是最好的方式。當孩子對家有付出、有責任感的時候,愛和感恩會自然而然的產生。

    所以,請放開手,讓孩子參與家庭勞動吧。

    孩子的樣子就是家庭教育的樣子,別再問孩子要富養還是窮養了,用愛養出來的懂得感恩回報的孩子,才是最好的。

  • 7 # 康康261786551

    為什麼要兒女孝順?我養兒育女本就是私心了(延續自己的血脈,得到愉悅及快樂,慰藉父母)所以不要孝順。感恩互愛即可。

  • 8 # 阿倫梓芮

    都說“養兒為防(自己)老”,這種觀念的出發點實質是為了自己,持這樣觀點的人數比例眾多,年齡偏向老年群體,也是一種傳統聲音。

    有人會說,這樣的觀點沒錯,而且毋庸置疑。

    觀念決定行為,行為形成模式,模式構建生活。而生活不完全等於親情。

    生活人人有,而很多人在親情裡哭。

    養兒防老的觀點,一不小心容易把孩子“物化”,即作為“私有財產”,任意決定、處置、管制孩子,對孩子打擊謾罵。

    “十月懷胎我生下你,含辛茹苦把你養大,”

    ——拿這兩個高大理由,一部分父母會道德綁架孩子一輩子。

    既然命是父母給的,任何時候孩子頂嘴、犯錯、發脾氣、成績差、工作不努力、生活狼狽,父母都會甩出這兩句話壓制得孩子默不作聲。

    這是父母的霸道,也是對孩子權利的剝奪。

    都說社會複雜,人心難測。其實家庭關係更容易出現家長對孩子的潛在欺凌:以親情的名義,以愛的理由,以“都是為你好”的強制。

    這樣的家庭教育,容易雞飛狗跳水深火熱。

    父母對孩子不耐煩,不尊重,不平等,不溝通。

    缺少良好溝通習慣的家庭,安靜然而壓抑;

    不能平視孩子目光的父母,強勢其實脆弱。

    父母以為讓孩子吃好穿暖就是功不可沒,卻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匱乏。

    父母常問:“冷嗎?想吃啥?吃飽了嗎?”

    很少問:“你心情好嗎?你需要我怎樣的幫助嗎?”

    匱乏的孩子是軟弱的,被動的孩子是暴躁的。

    不能用力生活的孩子不懂開懷大笑,

    不曾體驗成功的孩子不懂艱辛,

    不能成長為理想中自己的孩子會自甘墮落,

    僅僅被金錢滿足慾望的孩子容易長成逆子。

    沉默不語的孩子,有化不開的心結;

    避開家長的孩子,有需要聆聽的委屈;

    頂撞父母的孩子,有無處安放的暴躁;

    很少和父母親近的孩子,他被親情疏離;

    長大了很少回家的孩子,他在逃避壓抑。

    被打壓的孩子從不反抗,然而他內心會對抗;他並不掙扎,然而會將雙方對立。

    魯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孩子成長的過程,親子相處的模式,決定了孩子的認知、性情、心理、態度、價值觀。

    冷漠的親子關係、強硬的訓話方式、冷酷的迴應模式,都會造成親情匱乏。

    缺愛的孩子,如同冰雪天地的獨行者,他沒有被溫暖,於是不會贈人火熱;他不曾被愛包圍,哪裡會回饋愛。

    愛是一種能力,但需要習得;

    恨是一種養成,它自有原因。

    沒有天然冷酷的內心,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不孝敬的孩子,會不會曾經受過很多委屈,然後化為積怨?

    不柔軟的兒女,會不會在暴力冷酷中成長,他一身硬刺是為了保護自己?

    不感恩的孩子,並非不懂感激,是不是他心中的感動早已被透支?

    將年老父母晾在一邊的兒女,是無端的冷酷,還是父母的養育方式出了問題?

    是被生活溺愛慣壞,還是父母自身的德行讓他早就下決心劃清關係?

    計劃可生,意外可孕。

    曾經喜添貴子大賀,後來耄耋之年孤獨。

    為什麼?

    因為生容易,養不易。

    養孩子需要心力,需要方法,需要智慧,需要科學,需要藝術。

    血緣親情有時並非濃於水,凡在生活裡受過的傷,積累的怨憤,都易結成冷酷的冰,皆非一日之寒;

    養育之恩有時並非重於山,所有以愛孩子的名義謾罵苛責毆打抨擊的家庭暴力,都會稀釋血緣關係。

    或由於家風、或出於薰陶、或由於積怨、或源於對抗,缺愛的孩子長大,冷漠的環境受傷,這些內心結了很多傷疤的成年群體,需要更多傾聽、理解、共情。

    不要一味道德譴責,不要一味輿論抨擊。

    透過表象,會看到過程;透過現象,會還原生活。

    讓恨的心柔軟,他才能放下。

    讓冷的心烤火,才能融化。

    為人兒女者終會為人父母,自己體味過艱難,把父母的不易再走一遍,或許自己就有了新的答案。

    不會愛的人老了,不必苛責;

    想要愛的兒女已長大,要返身擁抱自己,才能擁抱生活。

    懂得父母的狹隘,才能彎腰柔軟,寬容彼此,握手言和。

    血濃於水,生活艱難。遲來的親情時刻就在父母房間,等著兒女,回家。

    愛的擁抱,任何時候,都不晚。

  • 9 # 孫楷新B

    如果我老了我的孩子不孝順,我會思考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孝順,別人的孩子孝順呢?我一味的覺得孩子不孝順是怎樣造成的呢!是從小對他的溺愛,讓他不知感恩?還是事事以他為主,小皇上當慣了不以為意?還是啥好東西家裡只供應他,讓他潛意識就覺得父母該用不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劇場版第五彈《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