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小文vlog
-
2 # 坐觀垂釣者A
你問的問題是:小時候玩麻將和現在玩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首先,我要說,小時候我不玩麻將,對麻將沒感覺,父母要求孩子很嚴,我們除了學習,就是父母做家務,偶爾和小夥伴玩玩遊戲;
長大了也不玩,節假日有時和朋友們玩一玩樸克牌,輸了貼紙條,很開心!
參加工作後,慢慢接觸麻將,也學會了玩,開始是鑽桌子,挺開心的,但後來社會上發展到賭點小錢,玩一下午,可要輸個幾十元錢,開始覺得刺激,但後來越來越覺得沒有意思,我從來不玩大賭,儘管如此,我最後還是不玩它了,已經遠離麻將好幾年啦。
也可能是家庭傳統教育的關係,我們家的孩子們都不玩麻將,更不去外面賭。這個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
總之,麻將可以玩,節假日家人偶爾在一起玩玩很開心,但切不可影響休息,更不能好賭。
-
3 # 檸檬汁女孩
我小時候是很討厭麻將的,不是因為我看不懂遊戲規則,而是因為爸媽經常因為打麻將吵架,所以那時候對麻將是抗拒的!
那時候小,媽媽經常帶我去麻將鋪玩,她在那裡打麻將,我就在旁邊看著,耳濡目染的,很早我就知道了大概的遊戲規則,不過沒有那些經常在麻將桌上我媽媽的老牌友們那麼精明,最多算看的懂!
在我印象裡,小時候我爸媽吵架的話題基本上離不開打麻將,那時候爸媽在家自己做點小生意,那時候最討厭的麻將鋪阿姨老是到我家來,喊我媽去打牌,什麼三缺一啊,什麼就差你一個啊,什麼走啊去玩一下,我媽就屬於那種對打麻將沒有什麼自制力的,阿姨一喊,我媽基本上就放下手中的活就走了,一走有時候就是一天,中午那個討厭的阿姨就來到我家叫我們去吃飯。
隨著我長大,根據讀書的需求,離家越來越遠了,在高中,我就去離家比較遠的縣城裡去讀書了,那時候一個月回來一次,都能聽到他們的爭吵“你跟牛一樣,天天打牌,人家一叫就走了”,“你要是像隔壁的紅兒他老公小兵一樣不打牌,那我也可以不打,你自己也愛還整天說我”,“你要是再打把你的腿打斷了!”有時候還伴隨著碗碎的的聲音。從小到大,麻將真的是影響到了我的生活,正如你所想,我爸媽都喜歡打麻將,一有空就打麻將,但是都看不慣對方熬夜打麻將,或者是丟下手中的活就去打麻將。
長大了,我大學裡去了,一場疾病讓在麻將中丟失自我的他們,慢慢開始意識到了打麻將的危害。打麻將肯定要久坐桌前,長時間的高度集中的坐著,對身體有著極大的危害,那一年,媽媽突然因為肝結石去看醫院,先是在家附近的小縣城,醫生說,你還是去省裡的醫院檢查一下,我們這裡治不了!然後媽媽就去武漢檢查住院了一段時間,醫生說,由於媽媽之前膽做過切除手術,身體素質太差了,不適合手術治療,就讓我們保守治療,基本上是全年吃藥,注意飲食,鍛鍊身體。
從那之後到現在,他們基本上沒怎麼打麻將了,只是過年的時候,媽媽和我的幾個姨陪著外公一起打麻將消遣下,爸爸也是在親戚之間偶爾玩一下,他們再也沒有熬夜打麻將了,他們之間也開始慢慢融洽了很多。生命誠可貴,請好好珍惜!
回覆列表
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早在小時候接觸到不同的麻將規則之時,便有所啟蒙了。我家打的是不知混了多少規則的十三張,而我5歲玩到的第一款麻將遊戲是臺灣十六張,6歲以後又碰到日式十三張,在港片裡看到的廣東規則和我家又有些不同。
稍長,在蔡瀾的散文集中看到香港地區影人中流行起了臺灣地區的牌,在新聞上看到國家體育總局推行“中國麻將競賽規則(試行)”而被吐槽,近年也偶在QQ群裡看見約“日麻”打日本牌的大陸地區同胞。我一直好奇:電腦麻將遊戲,以及打牌的電影、漫畫,在將本地麻將規則推廣到其他地區當中有多少影響力呢?在線上麻將大普及,“大資料”統計分析與“大IP”多媒體聯動蔚為顯學的當下,又是否可能誕生出一套新的、更合理或更好玩的規則,問鼎天下之方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