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月與九月

    杜甫在《進蟀賦表》中,把自己詩作的風格特色概括為“沉鬱頓挫”。沉鬱是指情感的深厚、濃郁、憂憤、蘊藉。頓挫是指語意的停頓挫折,亦即間歇轉折;同時,也是指情感的千迴百折,節奏的徐疾相間,音調的抑揚抗墜,旋律的跌巖有致。沉鬱和頓挫,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沉鬱憑藉頓挫,頓挫服從沉鬱。杜甫善於綜合運用反覆、重疊、對比、襯托等藝術表現手法,把沉鬱之情巧妙地寓於跌巖有致、徐疾相間的頓挫之中,充分展示其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美。詩人55歲時寫的一組七言律詩《秋興八首》,便藝術地體現了“沉鬱頓挫”的美學風格。

    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至廣德元年(公元763年)雖告結束,但邊患並未消弭,吐蕃、回紇、党項羌等族乘虛而入,在北方和西方不斷侵擾。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大唐王朝再也無力挽回由盛至衰的頹勢。杜甫飽嘗戰亂之苦,歷經艱辛,輾轉入蜀,依好友嚴武居於成都。孰料嚴武不久去世,杜甫難以存身,於是離開成都沿江東下,於代宗大曆元年(公元766年)到達夔州,滯留於此。詩人長期漂泊,備嘗艱辛,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壯志難酬,感慨叢生,遂寫下《秋興八首》。這組詩以身居巫峽,心念長安為線索,抒寫遭逢兵亂,留滯他鄉的客中秋感,於悽清哀怨之中,具有沉雄博麗的深閎意境。八首詩脈絡貫通,首尾呼應,組織嚴密,格律精工,是杜甫晚年律體詩的代表作。

    《秋興八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從不同角度表現作者雖然暮年多病、身世飄零卻時刻關切國家安危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詩透過對巫峽、巫山秋聲秋色的形象描繪,營造出蕭瑟陰森、風雲變幻的氛圍,藉以抒發詩人憂國憂民之感。其中“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兩句為畫龍點睛之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就讀過的母校都倒閉了或者合併了是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