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非常同意
-
2 # 西嶺千秋雪1
俗話說“好名行天下”,名字代表著一個人的層次和文化品位,它遠不僅僅是一個代號而已。那麼,中國古人是如何取名字的呢?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一些古人人名
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誕生就起名,成人後則有字、號。《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名,自稱用名,稱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
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與字內容毫不相干的情況幾乎見不到。如三國時的名將張飛,字翼德,在這—名字中, “飛”是名, “翼德”則是對“飛”的解釋,因為 “飛”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動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名與字之間也有聯絡,即“居易”是因,“樂天”是果,只有居處安寧,才能知命而樂天。
張飛字翼德
古人的名有多種種類,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們取字非常簡單,往往只取一字,與“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牛”、“弓”就是他們的字。當然,有些人取字時乾脆只用一字,不加別的字辭,如陳勝字涉,項羽字籍等即是。東漢以後,人名取字才越來越講究,情況也越來越複雜。有些人在取字時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則”、“思賢”、“師亮”等等;有些人則寄託對當事人的厚望,取字“溫叟”(長壽不天)、“永全”等等。這些,無不含有深刻的意義。
公子扶蘇
齊相管仲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早期的號具有這一特點:有號的人多是那些聖賢雅士。如老子別號廣成子、范蠡別號鴟夷子皮等。
先秦時期有名字又有號的人並不太多,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取號的人仍不很多,名載史籍者僅有陶潛別名五柳先生、葛洪別號抱朴子等數人。但是,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封建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字之外另取別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皆屬此類。到了宋代,取號之風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熟知的《水滸傳》108將個個都有別號,正是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風氣。明清人更把取號視為一種時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
天雄星豹子頭林沖
天魁星呼保義宋江
在用字上,取號與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數多少的限制。從已知的歷代別號來看,有2字號,也有3字、4字號,甚至還有10餘字、20餘字的別號。如清代畫家鄭板橋的別號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鄭板橋
因為古人取號有較大的隨意性,並且不必加以避諱,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飽受文字獄和避諱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們在名字之外更取別號來表現自己。
由此可知,中國古人的稱謂遠比現代人複雜,他們有姓名又有字、號。這種姓名字號的並存,既適應了當事人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情況下的需要,也為中國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回覆列表
朱重八,朱六一,朱五六,這些有什麼深刻的意義?中國古代是個有很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國家,在商周時期,老百姓是沒有姓的,所以你說的古人取名字都是非富即貴的人家子弟,教育在古代也是奢侈品,只有達官顯貴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才能有時間精力取好名字,普通人更多的是關心明天還有什麼吃的,至於取名字,首先在古代一般都是“男楚辭,女詩經”,名有出處,聽起來也更有寓意,其次就是古人起名字一般都是用生僻字,特別讀書人考科舉是要避諱,要避皇帝,和祖先名字的諱,比如漢宣帝劉病已,改名劉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