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信102
-
2 # 前鋒35
德軍調去蘇聯遠東地區,即西伯尼亞地區,這些地方地域廣闊,森林茂宻,冬天更寒冷,到了冬天德軍也好,日軍也好都是蘇軍的對手,最後仍然是戰敗投降,蘇聯有句顏語:你打進蘇聯很容易,你待下去會很難,很難!
-
3 # 手機使用者59480155998
德國與蘇聯及美英法聯軍相比,畢竟國力,兵員有限。故分兵乃為下策。而日夲在遠東已150萬關東軍作為協約國對蘇東方已構成威脅。只是日軍陷入中國泥潭,而德軍在東西夾擊之下,招之失敗。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不過這個問題很難理解。德國部隊調到遠東去做什麼,要兩面夾擊蘇聯嗎?當時的北冰洋還不能通航,德國軍人如果出現在遠東蘇聯戰場,需要在英華人和美華人的眼皮底下航行超過18000海里。然後,還有最重要的,補給和物資怎麼解決?本來在德華人的規劃中,遠東地區也屬於日軍作戰區域。在二戰時期,日本軍隊也確實在遠東戰場對蘇聯發動了作戰行動,此即1939年5月至9月的諾門罕戰役。
(日軍的歪把子機槍:故障率極高)
諾門罕戰役,是蒙古國與偽滿洲國之間的邊界衝突,最後演化為日本軍隊代表偽滿洲國,蘇聯軍隊代表蒙古國進行的一場代表戰爭。雖然戰爭打的很大,日蘇雙方並沒有宣戰。此戰最終以日本失敗告終,被日本史學家稱之為“陸戰史上第一敗仗”,造成的影響很大。
(盛行下克上的日本關東軍)
雖然戰爭最後是以日本失利為結束,然而在戰損上,蘇聯的各項指標都超過日軍。日本損失飛機250架,坦克135輛,陣亡8440人,受傷8766人。蘇聯損失飛機809架,坦克500輛,陣亡9703人,受傷15251人。日本最精銳的關東軍在與蘇聯的作戰中,並沒有表現的很不堪,與蘇軍的交換比大約1:1,戰術武器上損失遠低於蘇軍。然而,蘇聯在政治上的宣傳,騙過了日本軍國政府,巨大的損失使得他們此後不再西顧,而是選擇了南進。
如果在諾門罕戰役中,將日本的角色換成德國,即使對手是名將朱可夫,德華人也不會失利。德國軍隊的軍事理論和技戰術水平遠超同時期的其他主要國家,德國不會與蘇聯進行陣地戰、消耗戰,與蘇聯對轟,而是運用閃電戰,快速切割蘇軍戰場,使之首尾不能相顧,打亂蘇軍大兵團建制,製造混亂,然後再聚而殲之。即使在1943年蘇德戰場相持階段,雙方大打對攻戰、消耗戰,德國也依然能夠在各條戰線上取得1:3以上的交換比。
(講究視覺震撼的德軍)
所以,如果出現在遠東蘇聯戰場的是德軍,那麼蘇聯遠東軍隊的精銳也將不再稱為精銳——在經歷過蘇德東線戰場地獄般的磨練之前,蘇聯遠東軍隊能否在德軍手中走一個回合,尚是未知之數。諾門罕戰役結束後僅2個月後的1939年11月,蘇聯120萬大軍進攻小小的芬蘭,尚且都損兵折將,傷亡37萬多人,二戰之初的蘇聯軍隊的戰鬥力之低下,於此可見一斑。
(入侵芬蘭是蘇聯最後悔的一場戰役)
有意思的是,美國報紙在幸災樂禍兩個獨裁國家在遠東的角落裡發洩著怒火,卻渾然不知正是這場戰爭將日軍侵略的鐵蹄拽向了珍珠港,只是當時的美華人尚不自知。
回覆列表
沒意義。
分兵是軍事大忌,那麼遠,怎麼補給?調動多少軍隊?怎麼過去?去了怎麼辦?
和日本合作,德國不會放心,日本也不會放心!
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