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17633067606

    古代人有“名”,有“字",有"號"。《禮記》說:”人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即指,古人出生三月被取的名字是小名,當人成年,就得另取一個供平輩或晚輩可以稱呼的新名,即 “字”。成年後的封建社會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址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供別人稱謂。

    “名”是供長輩呼喚的,“字”是供平輩、晚輩和自己稱呼的。“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稱呼時沒有輩份限制。

    除了上述的字、號外,歷史上常用來代替個人姓名的還有幾種情況:

    1.地望(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即如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是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也有稱“蘇眉州”的。以地名稱人在封建時代是表尊敬,叫作稱“地望”。

    2.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

    3.弟子或後人所敬的尊稱。

    4.諡號.即人死後按其生前事蹟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

    5.在姓氏前加形容詞指稱特定的同姓者。如宋代稱老蘇、大蘇、小蘇則指蘇洵、蘇軾、蘇轍。

    6.以幾個姓並稱特定的幾個人.如“李杜”指唐代詩人李白、杜甫;“韓柳”指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三蘇”指蘇洵及其子蘇軾、蘇轍等

    7.以行第連同姓稱人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tring s = Null與s="" 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