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佳期如夢將至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生於四川眉山,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七月卒於江蘇常州,終年66歲。可他是在46歲後方自號為“東坡居士”的。  蘇軾宦海沉浮44年,顛沛流離,命運多舛,是封建社會中承受苦難較多的一位士大夫文人。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他44歲,橫遭“烏臺詩案”而身陷囹圄,後幸遇赦於元豐三年二月,被貶官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朝廷飭令“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實際上是個虛職,在陰險卑鄙的文字案中,他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擊。這是蘇軾在政治上迭受挫折甚至經歷生命危險的不幸時期,也是他在生活道路中反思人生、參悟禪理、佛老思想日益根深蒂固的時期。  元豐六年他作了一首《東坡》詩:“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東坡”原是黃州山腳一片數十畝大小的荒地,他在坡邊築一茅屋,朝出晚歸,“與田父野老時時相從”,對人民生活境況和思想感情有較多的體察和感受。他墾闢躬耕,怡然自樂。“犖确”是大而多的山石,隱喻文人仕途的多艱,封建官場的險惡,“自愛鏗然曳杖聲”是詩眼,“自愛”表明其淡泊超脫的處世態度,“鏗然”形容聲音響亮有力。“曳”為牽引,意指拄杖行走也落地有聲,可見身處逆境不消沉,而是恬淡瀟灑,孤傲不屈,傾情於心愛的文學事業。蘇軾是一位富有浪漫氣質和鮮明個性的大文豪,雖屢遭政治迫害,內心苦悶,可他不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力求從心理上探尋一條隨緣自適、寄情山水、在老莊哲學、佛禪玄理和大自然環境中超越的途徑。這是隱逸文化現象的生動反映。宋代士大夫文人將傳統的隱逸觀念加以重新整合,形成了一種頗為靈活的處世心態和行為方式,力圖擺脫羈縻、冀求遊離於現實之外,努力守護個人的精神家園,謀求自己的閒適生活與詩意人生。  由此可見,蘇軾自號“東坡居士”是頗有緣由和深意的,“東坡”是他百感交集、刻骨銘心的地方,也是他潛心磨礪、筆走華章的所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他藝術生命的新起點,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多是在貶官黃州以後寫成的。  元豐三年二月到元豐七年四月,他在此度過了四年多的墾耕生活,與人民的思想感情日益密切,對官場的傾軋行徑深惡痛絕;“居士”是信奉佛教而不剃度出家之人,“居士”之名顯示出佛老思想已成為蘇軾在險惡困境中的精神支柱,成為他排除矛盾和焦慮思緒的自我解脫的神秘力量。同時,也使他在藝術創作上形成了與此相適應的清新灑脫和豪邁奔放的文風,使其作品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的“清雄”風格,深刻地反映出他的人生觀和藝術審美追求。  於是,當時和後世的人們開始喜稱他為“坡公”和“坡仙”,蘇東坡的大名因此不脛而走,飲譽中外文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the great wall英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