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都地產逍遙君
-
2 # 莫折念生
古羅馬和古希臘都是虛構的,是近代創作的文藝作品。
在阿拉伯人興起之前,從中亞到南歐,北非,是印度~波斯古代文明,華人對這個文明很熟悉,也就是佛教,祆教,摩尼教這三大胡教文化佔據主導地位的一個廣泛的文明區,印度洋上的貿易風,是這個文明物質和資訊流通迴圈的大動脈。歐洲在路德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的分支宗派教,是包括摩尼教的,歐洲人其實一直很清楚自己起源於中亞。
阿拉伯人的大征服,也被稱作一神教革命,把上述文明攔腰切斷,使得歐洲文化和他們的波斯-印度父母斷絕了關係,造成了文化的大倒退,也就是黑暗的中世紀。
突厥人,蒙古人崛起後,作為伊斯蘭新的皈依者,所作所為比阿拉伯人更加狂熱決絕,帖木兒式的征服者比比皆是,他們對待印度,伊朗異教徒的態度,和對待拜占庭的沒有區別。
華人可以把拜占庭,歐洲文明,簡單理解成印度文明被狂熱的一神教戰爭隔絕了的失落的後裔,是最接近真實歷史的。事實上,近代歐洲人也是以印度文明為母本,構建古羅馬,古希臘文明的基本架構的,西方常有學者說,羅馬城的原型,就是加爾各答,這不是一句戲言。
這個問題學術性價值很高,我不妄下論斷。有的地方像古希臘多一點,有的地方像古羅馬多一點。不過很明顯,由於民族和地理區域的限制,古羅馬的影子正在逐漸淡化。總體來看,拜占庭繼承的更多是古希臘的哲學文學史學文化,是古羅馬的法律和工程建造,軍事訓練傳統。
現在拜占庭人的後裔也是自稱為希臘人,而不是羅馬人。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他們受東正教會的影響團結起來,使用希臘語在教堂和教會主辦的學校裡教育本族子弟,積極恢復古典拜占庭文化的影響。
從民族成分上來說,拜占庭帝國最早的居民是原羅馬帝國東部的希臘人和希臘化的埃及人,敘利亞人,亞美尼亞人,以及很多小亞細亞地區的古老民族,比如伊蘇里亞人和卡帕多利亞人,在這一時期,官方語言是拉丁語。然而伴隨著羅馬帝國的徹底分裂,拉丁語就邁向了逐漸淘汰的過程。早在帝國初期,希臘人就有了牴觸拉丁語和蠻族知識的情緒。4世紀以後,教育界使用的語言就是希臘語了,拉丁語則被保留在法律文獻和實用技術領域中。在帝國眾多的教育中心中,只有貝利圖斯是唯一的拉丁語言中心,即便是這樣,教授們也是用拉丁語法學教材,而用希臘語講授。到了拜占庭文化最終形成的查士丁尼時代公元6世紀,拉丁語僅僅在官方檔案中使用,口頭語言的地位被希臘語取代,只有學者和教士使用拉丁語閱讀古代文獻。拉丁語的僅僅作為一種用來挖掘古典文化的工具而存在了。
拜占庭人同時繼承了古希臘人重視教育的傳統,並且採用了古希臘的教學方式,以提問討論為主,講授為輔,很有亞里士多德和蘇格拉底的味道。古典希臘對文史哲的熱愛也被拜占庭繼承了下來,而醫學和天文學這些自然科學的發展則沒有人文領域如此輝煌。在拜占庭,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希羅多德,希波克拉底的理論被廣泛繼承和發展。
而在政治制度上,和古希臘和早期羅馬那種狹隘的民主政治相比,自然更加接近於羅馬帝國。拜占庭繼承並清除了古羅馬帝國中中央集權制中民主成分的殘留和普通公民參與的因素,進一步發展了官僚政治。並發展法律,進一步維護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緩和貧民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查士丁尼就認識到了建立完整的法律對於鞏固皇權的重要性,所以下令編纂了《羅馬民法大權》。 查士丁尼指出——“一個好皇帝應該不僅以其武力而獲尊榮,還必須用法律來武裝,以便在戰時和平時都有法可依,得到正確的直到。他必須是法律的有力捍衛者,也應是征服敵人的勝利者。”這種法律至高無上的思想很明顯是來自羅馬的傳承。
在建築方面,拜占庭最突出的在平面十字形建築物上方建造半球形穹頂的樣式就是在羅馬半圓拱頂牆壁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就是如此。而像君士坦丁堡和塞薩洛尼基這樣的大城市,地下排水系統和蓄水池以及公共澡堂等城市規劃也是羅馬建築的經驗。至於那些手工織造和簡單的機械工藝那就更不用說了。
同時,拜占庭文化中也有著古代西亞閃含文化中神秘主義的影子,和古典希臘羅馬文化的理性自然主義結合在一起,和基督教宗教文化結合在一起,創造了很多帶有抽象現實性,重意不重形的藝術作品。
所以說,拜占庭是複雜的,我可不敢隨便妄下定論說他更像誰,因為古羅馬本身文化傳承中也有古希臘的影子。總體來看,繼承的那些抽象的,人文的東西古希臘多一點,那些具象的,理性的東西古羅馬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