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發墨,在好幾個論壇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見解,我們也來討論討論,希望大家踴躍灌水!! 2發墨和下墨不同,我手頭有一塊玉山石學生硯,還有一塊老坑羅紋硯,要論下墨快,玉山到也不輸老坑羅紋,但是不是磨的快就是好,也不是磨的黑就是好。發墨的硯,硯與墨相發,磨出的墨汁細膩,潤澤,有神采,而不發墨的硯雖然磨的快,但是墨粗,無光澤。在研磨的過程中同樣可以感覺到,發墨的硯,手感很好,沒有滯礙的感覺,墨彩煥發。而一般的硯,研磨如銼墨,看不到墨色的變化。 3我也有一塊玉山石學生硯(硯面類似羅紋),很下墨的,發墨不好。 還有一方宋坑端硯,下墨不如玉山石,發墨要明顯好。 4基本就是快與慢,粗與細的區別吧 快則粗 慢則細 粗則滯 細則神 兩全齊美可能性不大 5老坑發墨好,但下墨實在太慢,刀沒兩頭利啊 平時就是看著電視劇來磨墨的,看著看著,墨就磨好了, 6換個角度,發墨是否像‘和(huo)面’裡的【醒面】;就是水、面 互相融合的程度。。 常下廚房常磨墨的友們,抽空體會一下,有同處麼。 7我聽說研完墨要等一會再用,才可能發好,大概和石頭中的什麼元素髮生反應的緣故吧?石頭不同,效果也有很大差別 說的好,醒面這個比喻恰當,的確是放一段後,才是更好用的,我估計是不是水和膠的融合的問題? 8墨磨好放一段後,液體的墨的分子按一定的規律沉澱排列了,就像桶裡渾濁的水放一下回越來越清清澈一樣。 好的墨在好的硯上磨出的墨,墨的分子結構就像許多6稜形的鑽石,如果筆舔墨用水的方法好,這些小鑽石(墨)有規律的被鋪在紙上,隨著濃淡而不同的反光,這就是墨彩! 9磨好的墨放一會兒會不會和硯產生化學反應就不清楚,相信只是部分表面水份蒸發吧 10但在磨墨的過程中,硯和墨是會融合在一起的,我指的是端硯,端硯含有鐵礦成分,在磨墨的同時,由於摩擦關係,致令Fe ion 融入墨液中,故端硯有發墨而色倍加亮澤之譽,正是由於墨汁混合了硯中鐵礦所致 11龍尾溪石堅勁發墨,金星為貴,石理微粗,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在端溪上,端溪以北巖為上,龍尾以深溪為上,較其優劣,龍尾遠出端溪上。” ——摘自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外集二十二卷》 “粗羅紋稍細者易磨墨,細羅紋稍堅者最發墨。或以易磨為發墨,非也” ——摘自宋、高似孫《硯箋》 蔡君謨論墨在硯隨筆旋轉,滌之泮然,此乃石堅潤能發起,不滯於硯耳。 ——摘自 宋(高似孫)《硯箋》 "端石瑩潤,惟有鋩者尤發墨。歙石多鋩,惟膩理者特佳。"——蔡君謨又言 ——摘自 明(曹昭)《古硯論》 發墨謂磨不滑停墨良久墨汁發光如油如漆,明亮照人,此非墨能如是,乃硯之然也,故硯以發墨為上,色次之。 ——摘自 明 (張應文)《論硯》 以上幾點,先小結一下。 12易磨墨並非發墨。硯以有鋩而細膩者發墨佳。發墨的硯,磨墨時不停不滑。 好的和細膩的硯材能把油煙墨最佳的表現出來 13所謂發墨如油,硯材有鋒,鋒不是花崗巖般的粗糙面,而是細微的石英顆粒,老坑除罕有之外,其鋒細,故發墨細,也是它被人稱譽的主因之一,能下墨的硯材不代表能發墨,橋頭石,白線巖也能很好的下墨,但發墨不佳,磨出來的墨粗如泥粒 14古人說:“ 硯之用發墨不損毫二者盡之矣,不損毫常硯皆能之。惟發墨之妙,非親試水巖不知也。他硯粗則銼墨細則拒墨,水巖則不然。玉肌膩理摑不留手,著水研墨,則油油然與墨相戀,墨愈堅者其戀石也彌甚。以他硯並之:水之分數同、墨同、手同,而為研之數水巖之數常少於他硯十之三四。每春夏間積雨時墨竟日用之則稜角軟腐反張,唯水巖可免此病,驟以他硯易之頃刻不勝其苦。----陳恭尹《端溪硯考》跋” 從上文可知關於發墨貴說與陳說相左;古士大夫格物不精嘗為老知堂等所垢,但是在用硯事上卻也未必胡謅,而您也是所述親歷。其實在下以為你們都沒有錯---墨不相同了也。“物理”點的說法:墨與硯屬於相對運動,要想較量硯的高下必須墨同方才公平,反之若論墨的高下必須硯同。墨的極限品質至於清乾隆便以探索完畢,洋菸興墨法壞是後話。在那之前的古墨雖然品類繁多價格差異巨大但是實際的品質差距是非常小的,因此古人議論發墨幾乎是眾口一詞。如今則不同了(洋菸興後),發不起來反而傷硯之墨滿坑滿谷。即使是佳作品質差異也非常之大,因此不好體驗古人所謂發墨了矣。此等欣快感怕只有啟功張中行那輩玩兒硯的能夠擁有了吧
1關於發墨,在好幾個論壇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見解,我們也來討論討論,希望大家踴躍灌水!! 2發墨和下墨不同,我手頭有一塊玉山石學生硯,還有一塊老坑羅紋硯,要論下墨快,玉山到也不輸老坑羅紋,但是不是磨的快就是好,也不是磨的黑就是好。發墨的硯,硯與墨相發,磨出的墨汁細膩,潤澤,有神采,而不發墨的硯雖然磨的快,但是墨粗,無光澤。在研磨的過程中同樣可以感覺到,發墨的硯,手感很好,沒有滯礙的感覺,墨彩煥發。而一般的硯,研磨如銼墨,看不到墨色的變化。 3我也有一塊玉山石學生硯(硯面類似羅紋),很下墨的,發墨不好。 還有一方宋坑端硯,下墨不如玉山石,發墨要明顯好。 4基本就是快與慢,粗與細的區別吧 快則粗 慢則細 粗則滯 細則神 兩全齊美可能性不大 5老坑發墨好,但下墨實在太慢,刀沒兩頭利啊 平時就是看著電視劇來磨墨的,看著看著,墨就磨好了, 6換個角度,發墨是否像‘和(huo)面’裡的【醒面】;就是水、面 互相融合的程度。。 常下廚房常磨墨的友們,抽空體會一下,有同處麼。 7我聽說研完墨要等一會再用,才可能發好,大概和石頭中的什麼元素髮生反應的緣故吧?石頭不同,效果也有很大差別 說的好,醒面這個比喻恰當,的確是放一段後,才是更好用的,我估計是不是水和膠的融合的問題? 8墨磨好放一段後,液體的墨的分子按一定的規律沉澱排列了,就像桶裡渾濁的水放一下回越來越清清澈一樣。 好的墨在好的硯上磨出的墨,墨的分子結構就像許多6稜形的鑽石,如果筆舔墨用水的方法好,這些小鑽石(墨)有規律的被鋪在紙上,隨著濃淡而不同的反光,這就是墨彩! 9磨好的墨放一會兒會不會和硯產生化學反應就不清楚,相信只是部分表面水份蒸發吧 10但在磨墨的過程中,硯和墨是會融合在一起的,我指的是端硯,端硯含有鐵礦成分,在磨墨的同時,由於摩擦關係,致令Fe ion 融入墨液中,故端硯有發墨而色倍加亮澤之譽,正是由於墨汁混合了硯中鐵礦所致 11龍尾溪石堅勁發墨,金星為貴,石理微粗,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在端溪上,端溪以北巖為上,龍尾以深溪為上,較其優劣,龍尾遠出端溪上。” ——摘自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外集二十二卷》 “粗羅紋稍細者易磨墨,細羅紋稍堅者最發墨。或以易磨為發墨,非也” ——摘自宋、高似孫《硯箋》 蔡君謨論墨在硯隨筆旋轉,滌之泮然,此乃石堅潤能發起,不滯於硯耳。 ——摘自 宋(高似孫)《硯箋》 "端石瑩潤,惟有鋩者尤發墨。歙石多鋩,惟膩理者特佳。"——蔡君謨又言 ——摘自 明(曹昭)《古硯論》 發墨謂磨不滑停墨良久墨汁發光如油如漆,明亮照人,此非墨能如是,乃硯之然也,故硯以發墨為上,色次之。 ——摘自 明 (張應文)《論硯》 以上幾點,先小結一下。 12易磨墨並非發墨。硯以有鋩而細膩者發墨佳。發墨的硯,磨墨時不停不滑。 好的和細膩的硯材能把油煙墨最佳的表現出來 13所謂發墨如油,硯材有鋒,鋒不是花崗巖般的粗糙面,而是細微的石英顆粒,老坑除罕有之外,其鋒細,故發墨細,也是它被人稱譽的主因之一,能下墨的硯材不代表能發墨,橋頭石,白線巖也能很好的下墨,但發墨不佳,磨出來的墨粗如泥粒 14古人說:“ 硯之用發墨不損毫二者盡之矣,不損毫常硯皆能之。惟發墨之妙,非親試水巖不知也。他硯粗則銼墨細則拒墨,水巖則不然。玉肌膩理摑不留手,著水研墨,則油油然與墨相戀,墨愈堅者其戀石也彌甚。以他硯並之:水之分數同、墨同、手同,而為研之數水巖之數常少於他硯十之三四。每春夏間積雨時墨竟日用之則稜角軟腐反張,唯水巖可免此病,驟以他硯易之頃刻不勝其苦。----陳恭尹《端溪硯考》跋” 從上文可知關於發墨貴說與陳說相左;古士大夫格物不精嘗為老知堂等所垢,但是在用硯事上卻也未必胡謅,而您也是所述親歷。其實在下以為你們都沒有錯---墨不相同了也。“物理”點的說法:墨與硯屬於相對運動,要想較量硯的高下必須墨同方才公平,反之若論墨的高下必須硯同。墨的極限品質至於清乾隆便以探索完畢,洋菸興墨法壞是後話。在那之前的古墨雖然品類繁多價格差異巨大但是實際的品質差距是非常小的,因此古人議論發墨幾乎是眾口一詞。如今則不同了(洋菸興後),發不起來反而傷硯之墨滿坑滿谷。即使是佳作品質差異也非常之大,因此不好體驗古人所謂發墨了矣。此等欣快感怕只有啟功張中行那輩玩兒硯的能夠擁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