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41年6月,希特勒集結了550多萬軍隊大舉進攻蘇聯。由於戰備嚴重不足,蘇聯軍隊一敗再敗。但是蘇聯的戰略縱深太大,德國軍隊逐步成了強弩之末。隨著冬季的來臨,德軍的禦寒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很多德軍士兵還穿著秋裝作戰,槍械也是故障頻發。
6
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不得不說某些人眼裡英明睿智的元首,在實際執政過程中犯了不少諸如此類的低階錯誤。獨裁製度的高效性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當他英明睿智時,德國無往而不利,當他昏聵淺薄時,德軍的將士們也會更直接的享受到不合理的痛苦。

    裝備上的這種事情發生了好幾次,例如STG44突擊步槍,人們瞞著元首搞設計開發,還好元首最後接受了這把武器,成就了德軍的經典。

    再例如德軍裝備部門開發的M45型頭盔,這款設計本是裝備部門為了加強德軍M35頭盔日漸低劣的防護效能而設計的,並且在1942年就已經完成了測試,但元首不喜歡這種頭盔,他認為這種奇形怪狀的東西拉低了德軍的顏值,還很惱怒工廠揹著他搞研發。因此M45只能遺憾的被雪藏,直到戰後東德人民軍重新啟用,成就了M56一代最強金屬盔的經典。

    德軍的1941年攻勢也是這樣,充滿了希特勒個人精神中濃厚的賭徒心理,他在戰前並不是沒有擔憂蘇聯的冬天,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前車之鑑,但他一意孤行,夢想透過閃電戰提早結束戰鬥,然後在冬季將領地固守,這樣整個蘇聯的精華區域都將淪陷,那些組織起來的軍隊要麼投降,要麼在遠東等待來年春天,要麼凍死在西伯利亞的寒風中。

    小算盤打的是好,但德軍1941年9月底發動莫斯科戰役之前,德軍就已經初嚐了敗績,顯示出蘇聯人的強硬和危險;而且10月份的蘇聯實際已經很冷了。但賭徒心理佔了上風,最終這戰幾乎全是彈藥、燃料甚至勳章之類的後勤準備,冬裝被壓到了後面。

    正因為元首的賭博和過分樂觀,德華人在“天時地利人和”上對於已經考慮到的“天氣因素”給選擇性忽視了,沒人敢逆反元首,何況那時候德軍正是氣勢如虹。

    結果德軍不是沒有軍裝,相反作為阿爾卑斯山下的國家,德國、奧地利本就擁有對抗寒冷的條件以及大量的抗寒物生產經驗,冬裝簡直不叫事兒。但這些冬裝怎麼運上去?

    德軍遭遇的最大問題其實不僅僅是寒冷,而是整個後勤運輸都出現了問題,他們根本沒有想象到蘇聯的土地會是如此難行,這哪裡像是去往一個國家首都的道路?正是這些泥濘加上霜凍阻止了德軍的運輸,導致德軍戰鬥力迅速下降。

    別說過去的莫斯科,就連今天的莫斯科郊外,在嚴寒和泥水中你都別想走路。所以大家應該理解為何蘇聯對於全地形的導彈車如此上心。

    僅德軍裝甲第二集團軍就因為行軍泥濘消耗了60%的坦克,第10裝甲師3天就報廢坦克35輛,德軍的裝甲擲彈兵不少都放棄了用以機動的裝甲車,重新變回一支騾子趕大車的畜力軍隊。

    最後就連蓄力也不能保證,蘇聯冰涼的稀泥有腳脖子深,經常性的造成車輛陷死,這樣會極大的消耗人馬的力氣。而且這些稀泥將騾馬弄溼以後,會在寒風中迅速的帶走動物的體溫,將德華人的騾馬成片的凍死在運輸的路上。

    戰爭的基本物資都如此難以運輸,冬裝和槍你只能選一樣。在抱著暖和的毛呢小棉襖被蘇聯人弄死與拿著武器穿著單衣與蘇聯人廝殺的選擇題中,德華人選擇了後者。最後德華人還是找到些辦法運輸,是什麼呢?——蘇聯人的拖拉機,唯有這些東西才能在泥濘中不屈不撓的前進。德華人從佔領地的農莊到處搜刮拖拉機,依靠這些東西和鐵軌總算是解決了點問題,但在大量緊缺物資的運輸壓力下,冬裝仍然被押後了。

    德華人當時有種錯覺,他們總認為只要再使一把勁,蘇聯人就會扛不住而崩潰,然而蘇聯人儘管在戰役開始被打得很慘,卻始終沒有撲街。類似這樣的“戰場錯覺”很多地方都發生過,例如人民軍在釜山對付美韓軍,最後一根稻草死犟也壓不下去,反而打亂了自己的計劃和節奏,導致對方翻盤。

    大量的德軍運輸車輛被耗在後方龜爬,為了維持前線閃電戰的瘋狂消耗,汽油、坦克、彈藥和食物才是最重要的,但就連這些東西都很難輸送。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補給甚至根本無法被送到前線,迫不得已的德軍只能依靠空投物資來緩解問題。

    然而空投也不頂用,別看德軍二戰挺兇猛,其實也是驢屎蛋外面光。被條約限制的德國軍工規模也就那樣,還多虧之後合併了奧地利、捷克、法國這些歐洲的工業明星。他們從頭到尾都做不到美國那樣瘋狂的爆兵,能用以空投的空軍數量極為有限。

    一旦你的空軍大規模出動,護航飛機就得跟上。護航機跟上了,前線制空權就會出現短板,無論怎樣都是虧本買賣。像美軍在巴斯托涅那樣的空投德軍根本負擔不起,何況巴斯托涅只是美軍一個空降師和一些陸軍殘部,德華人用在莫斯科戰役上的可是百萬大軍在,指望空投?美華人後來為空投的B24負擔的地勤有幾萬人,德軍能嗎?

    而且這個時候的德華人已經失去了戰略的先機,他們行動的既不兇猛也不快速,反倒提醒了蘇聯人以後該怎麼做。在經歷了痛苦萬分的泥濘行軍後,有天德華人發現路終於好走了。

    當然好走了,因為天氣已經開始劇變,地上泥濘的都將化為堅硬的凍土,馬上就將是寒潮襲來的日子,坦克缺少防凍液的油路會被凝結,表面滲碳的裝甲板會變成玻璃一樣脆。甚至不少步槍、衝鋒槍等輕武器都缺乏必要的防凍手段,士兵們連塗在槍栓裡的黃油都找不到,吃的東西更是見鬼,有些人甚至連蘇聯農莊沒收完的土豆都刨出來啃了。

    冬裝早已不是最困難的因素,部隊吃的喝的打的開的全都不行,光要個衣服有什麼用?

    而且前線有些部隊已經在搜刮蘇聯人的服裝、衣料以及利用他們的人工生產被服,烏克蘭人也多少支援了一下德軍,所以冬衣確實與子彈、食物比起來重要性更低。

    然後德華人就這麼輸了,輸給元首的豪賭和德軍被老天卡死的後勤運輸。但後世的人很有意思,很少有人把這些問題歸結到現實的後勤作戰中來,反而不斷強調德國高層決策“沒有考慮冬天”,“輕敵”。

    我倒不認為元首的豪賭有什麼特別大的過錯,戰爭擁有不可預料性,有時候無論勝負都是愚蠢的,放馬後炮沒有一點意義。對於這場戰役,德軍壓根不是“棉衣”的問題,而是他們沒有將科學靈活的後勤體系上升到戰略核心中來,又急於獲勝,後勤預案根本就沒有,這樣德軍打的越猛,輸的也就越快,即便莫斯科戰役打贏了,來年春季新一輪的泥濘依然會剋死這幫漢斯。

    只是可憐的布勞希奇元帥成了背鍋俠,並且被安上了一個“煽動冬季決戰,干擾元首思維”的欺君之罪,可憐兮兮的在傷痛中下崗了。

    呵,這似乎就是希特勒的風格,聖上一貫偉大,餘者皆是蠢人。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戈培爾博士也許懂得眾口鑠金的道理,但他的層次比起達爾伯格-阿克頓男爵還是低了不少。

    這不禁讓人想起希特勒過往的瘋狂經歷,他乾淨暢快又充滿熱血激情的操縱了“慕尼黑陰謀”,借用張伯倫等人的推禍心理,透過蘇臺德地區的自治攻擊併吞並了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時候他已經消耗完了英法的全部信任和耐心,與英法的大戰懸於一線。

    但當時希特勒仍然拍著胸脯向憂心忡忡的布勞希奇和雷德爾保證,1945年之前“不會開戰”。

    兩個德軍的總司令都信了,元首的保證連半年都沒有維持完。

    9月1日希特勒發動對波蘭戰役,用150萬大軍與蘇聯一起瓜分了波蘭。幾天後,英法宣戰,希特勒很快將戰錘揮向法國並取得了大勝。可是,這種賭博的姿態,是不是預示著德國最終的失敗呢?

    獨裁者的昏聵,獨裁製度極差的容錯能力,後勤能力的低下,這三者構成了德國的失敗,他們缺的豈止是一件“冬裝”而已?心都寒了。

  • 2 # 愛之育之

    巴巴羅薩計劃實施時,德軍參謀部進行充分的推演。

    若四月底到五月初發動對蘇突襲行動。

    在嚴寒未降臨蘇聯時,能完成巴巴羅薩計劃要求的任務。

    巴巴羅薩計劃將要實施時,遇到了兩個特殊情況。

    一.豬隊友義大利軍隊,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攻打希臘。

    未料反被希臘軍隊擊敗,形勢不妙。

    意軍向德軍緊急求救。

    德軍暫停實施原計劃,揮兵進犯希臘。

    耗時一個月徹底擊破希臘軍隊。

    然後回師繼續準備巴巴羅薩計劃。

    二.南斯拉夫突發狀況。

    南軍隊,發動政變,推翻親德政府。

    政變成功後,向德國表示親善。

    希特勒大為惱怒,拒絕承認政變當局。

    下令德軍立馬猛撲南斯拉夫。

    德軍虎狼之師,僅二週時間,就擺平南斯拉夫。

    由此,德軍將巴巴羅薩計劃拖延了一個多月實施。

    自從德軍挑起二戰,德軍勢如破竹,戰無不勝。

    由此產生極端自信。

    儘管巴巴羅薩計劃實施的時間拖延了。

    德軍依然信心百倍,認為憑著自身的神武,在嚴寒降臨蘇聯前,會圓滿完成巴巴羅薩計劃。

    從而沒有準備冬季作戰物資,產生重大癮患。

    狂妄輕敵,自毀戰果。

    大舉進攻蘇聯時。

    初始德軍閃擊戰大獲成功,進展神速。

    德軍在進攻過程中,希特勒數次改變重點進攻的目標。

    干擾了巴巴羅薩計劃的實施。

    拖延了進攻莫斯科的時間。

    當年,蘇聯猶如神助。

    嚴寒提前來臨,德軍猝不及防,狼狽不堪。

    油料被凍,戰車扒下。

    士兵仍是秋季軍服,在嚴寒的侵襲中,凍死凍殘者無數。

    蘇軍從西伯利亞調來冬季作戰的生力軍。

    在莫斯科城下擊潰進犯的德軍。

    蘇軍趨勢猛攻,與嚴寒配合下,德軍死傷一百五十萬人。

    德軍首次遭受慘敗。

    擊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故,希特勒興血來潮的瞎指揮,加上老天爺的眷顧。

    讓德軍吃足了苦頭。

    #凌遠長著#

  • 3 # OREKI

    關於希特勒是否準備了禦寒用品這個問題,在後期的確是準備了的,但是太晚了。那麼他前期為什麼不準備呢?就像是上面一位回答者所說的,希特勒認為蘇聯就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危房,只要在門口踢一腳,房子就會塌下來,在戰爭開始的時候,許多將領也確實提醒希特勒要準備冬衣,但是希特勒原先以為只用4—6星期就可以結束戰事,按照原定計劃,準備在4月進攻蘇聯,德軍佔領莫斯科以後,大部隊返回德國過冬,在蘇聯只留守部分部隊,所以後勤只按照留守德軍數量準備了冬裝。而義大利的搞事使得戰爭推遲,再加上希特勒先選擇了基輔而不是莫斯科,導致冬季來臨之前沒有拿下莫斯科,而到了秋天,當寒風颳起,當源源不斷的蘇軍開赴前線,他發現戰爭無法在冬天到來之前結束,儘管他命令德國的後勤部門使出吃奶的力氣來製造,但時間的不足,再加上運輸問題,仍然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軍人裝備冬衣。

    古德里安後與希特勒反饋這一問題,希特勒靈光一閃開展了募集冬衣的活動,五花八門的服裝送到了前線德軍手中,從呢大衣到連衣裙,還有老農棉襖,婦棉裙,草棉鞋等。11月4日上午古德里安視察167步兵師時,許多人只穿了一身單衣,好一點了穿了蘇軍陣亡人員或者被俘人員的大衣和帽子,只能從帽徽才能看出他們是德華人。但這一切還是不夠的。

    總結來說,棉衣準備了,但是晚了,數量也不夠,扒死人衣服加上國內募捐也不夠,運輸也不好,導致了最後的慘劇。

  • 4 # 加肥包

    棉衣當然準備

    不論戰敗戰勝莫斯科不能缺人

    有人就要有棉衣御冬

    為什麼還有人凍死

    希特勒沒想到會戰敗棉衣準備少量

    狼多肉少

  • 5 # 江城漁民愛龜龜

    蘇聯的嚴冬,誰都知道不是一般的禦寒衣服可以抵禦的,當時德國從蘇聯進口大量的戰略物資,就是不敢進口抗凍槍油和長絨羊皮,這也是德國會否入侵蘇聯的一個重要指標。所以當各種情報指向6.22日德國入侵蘇聯,但都被否定了。而德國最高統帥部認為強大的德軍肯定能在冬天到來之前攻下莫斯科,並引起內部騷亂,推翻斯大林統治。可是因為希特勒的瞎指揮,碰到個豬隊友和蘇聯人以犧牲換時間的戰法,進攻莫斯科的戰鬥被推遲了。然而和上次拿破崙入侵俄羅斯一樣,西伯利亞的寒風提前來了。

  • 6 # 重大現場

    關於蘇德戰爭之初,德軍是相當輕敵的,對蘇軍估計不足,認為自己可以在冬季之前結束戰爭,故而德軍對過冬準備不充分,但是並非沒有準備,只是對情況考慮不周,造成準備工作無法滿足需求。

    德軍在戰前實際上,有相當數量的冬裝儲備,也進行了一些準備,但是這一些準備建立在對實際需求低估的基礎之上。

    冬季作戰不僅僅是給士兵配發大衣,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準備,比如:坦克等等使用的燃油,溫度過低時,必須使用冬季標號的燃油。普通的柴油可能會凍結,必須使用負多少號的柴油才行。車輛使用的潤滑油也必須使用冬季的,這個也有嚴格的要求,還有冷凍液等等,這些東西一系列的東西都要準備齊全,是一個相當大的工程。

    整個冬季作戰準備工作實際上是相當複雜的,涉及到許多東西,德軍估計這個難度。尤其是,當時德軍一直在進行大量的作戰行動,高速的推進當中,這為短時間內為幾百萬德軍換髮冬裝,完成各種冬季準備工作完成了很大的麻煩。

    當冬季真正來臨時時,冬裝還沒有配發完畢,各種工作也成了麻煩,德軍發現問題之看,採用了許多行動,包括開始在後方要求平民捐贈禦寒的衣物,但是這些東西及時送上前線是非常困難的,物資配發相當緩慢,造成了不小的問題。

  • 7 # 客者

    希特勒在進攻蘇聯時根本沒考慮過這種事,德國在二戰中以閃擊戰而出名。每個戰役都以閃電般的速度和威力侵襲過且都以勝利告終。

    二戰開始後歐洲現場以德蘇戰役最為激烈。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與他的同盟國和僕國劃分為三個集團軍,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面對突然的襲擊蘇聯一路敗退下去,希特勒以奪取烏克蘭和列寧格勒作為他的首要目標,但打開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門時,他卻暫時放棄了對莫斯科的進攻,希特勒突然改變了他的戰略。緩解莫斯科戰役加強對基輔戰役用兵

    經過兩個月的漫長鬥爭德國以慘重的代價贏得了勝利,雖然損失有點慘重。但蘇軍第5、第21、第37、第26集團軍大部,第40、第38集團軍之一部被殲滅,65萬人被俘,被希特勒稱作戰爭史最大的圍殲戰。

    基輔戰役結束後,希特勒又把兵都轉移到了莫斯科戰役,但這時已經進入了秋冬季節。希特勒小看了蘇聯人的頑強精神沒想到基輔戰役耗費了如此多的時間以至於把時間拖入了秋冬時節(強龍壓地頭蛇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

    由於時間沒計算好秋冬季節的衣服都沒有準備,最後因士兵受不了寒冷凍死掉隊的人數不勝數,最後以失敗告終(和拿破崙當時攻打沙俄時有點相似)

    所以說希特勒為什麼不準備衣服是因為不沒考慮到蘇聯人如此頑強,當察覺到的時候早以準備不及了,而蘇聯人早以能輕鬆應付這種天氣。雙方對戰起來效果很明顯德國士兵就如待宰的羔羊。

  • 8 # 慕什塔戈

    第一年進攻莫斯科時,希特勒肯定是沒準備棉衣。兩點理由:一、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損失兵力達50萬,其中8萬人被凍死,15萬人被凍傷,兩項相加之和幾乎相當於總損失數的一半;二、德軍不僅士兵沒有穿著冬季服裝,槍支武器也沒有塗抹冬季潤滑油,車輛坦克更沒有使用冬季防凍液,這說明希特勒在開戰第一年的戰爭籌劃上,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冬季作戰問題。

    第二年進攻斯大林格勒時,應該是準備了棉衣,因為畢竟要吸取前一年的教訓,但由於運力不足,以及後勤補給線漫長且經常中斷,致使棉衣不能足額保障到位。即便是這樣,整場戰役因凍傷造成的減員數於總損失數的佔比很小。

    莫斯科戰役之前,希特勒為何沒給東線德軍準備棉衣呢?原因有三:

    一是過於低估蘇軍戰鬥力。1939年底,蘇軍大舉進犯北歐小國芬蘭,結果付出近百萬人的傷亡代價,最終獲得慘勝。透過蘇芬戰爭,希特勒看清了蘇軍存在的弱點,但對其潛在戰鬥力明顯估計不足。本以為進攻蘇聯可以速戰速決,結果卻陷入久拖不決的陣地消耗戰。

    二是盲目依賴閃擊戰威力。二戰初期,希特勒憑藉著閃擊戰,先後取得35天佔領波蘭、24小時佔領丹麥、5天佔領荷蘭、40天佔領法國的輝煌戰績,而且在入侵蘇聯的前兩個月,德軍勢如破竹橫掃千軍。因此,希特勒盲目樂觀地估計,不用等到冬天來臨,五個月就可以滅亡蘇聯。

    三是對自然因素估計不足。開戰之前,希特勒的幕僚們缺乏對蘇聯地形及氣候特點的深入研究,對每年八、九月間的連綿秋雨,以及由此造成的路面翻漿、泥濘不堪的情況估計不足。結果,降雨形成的大面積沼澤地和泥濘路段嚴重遲滯了德軍的進攻步伐,希特勒的閃擊計劃被迫中斷,等到兵臨莫斯科城下時,部隊只能穿著秋裝去迎戰蘇聯的寒冬和蘇軍的反攻。

  • 9 # 李三萬的三萬裡

    對於希特勒為什麼沒有給進攻蘇聯的德軍準備過冬棉衣這件事,不應該太過苛責,畢竟計劃沒有變化快,如果硬要說有人對德軍沒棉衣負責的話,那這個人應該是墨索里尼。

    按照希特勒最初的計劃,德軍本應該在冬天來臨之前就可以打進莫斯科的,也就是說他們的計劃是與冬天無關的。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在希特勒準備讓德軍去進攻蘇聯的時候,希特勒的豬隊友二貨墨索里尼卻在攻打英軍的時候遇到了大麻煩。

    德軍高層原本計劃在1941年4月攻擊蘇聯,那麼在冬天來臨之前,德軍就可以打進莫斯科,而打下莫斯科就意味著戰爭的結束。雖然德華人的方案儘管有不少縫隙,沒有考慮蘇聯人在莫斯科陷落後繼續抵抗怎麼辦,但也好歹避開了冰冷的冬天。但墨索里尼偏偏在這個時候出事了,墨索里尼一心想獨立作戰,可義大利軍隊的表現實在太差。墨索里尼感到撐不住了,他不得不向希特勒求援。為了拯救這個盟友,希特勒暫時停止了“巴巴羅薩”計劃,延誤了至關重要的時刻,將攻擊蘇聯的方案推遲到了6月下旬。

    1941年6月下旬,德軍終於吹響了進攻蘇聯的號角。按照希特勒的原計劃德軍在冬天來臨之前就能佔領莫斯科,然後就可以坐收勝利的果實了。但德軍的偵察人員卻沒有重視蘇聯8、9月份的雨季。所以在戰爭初期,德軍的行動很順利,但雨季的來臨嚴重阻礙了他們的推進速度。德軍本來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而到1941年10月中旬,德軍先頭部隊僅向莫斯科方向推進了不到30公里。原因很簡單:俄羅斯人最可靠的盟友“冬將軍”到來了!11月3日晚上,俄羅斯冬天的第一次寒潮到來。11月30日,霍普納第4裝甲叢集下屬一個工程營的摩托車偵察兵,抵達了距離莫斯科中心只有8公里的郊區。克魯格第4集團軍的步兵也打到莫斯科南郊,離紅場僅14公里。克里姆林宮尖頂的紅星已經清晰在望,這是德軍離那裡最近的一次。然後一切也就到此為止,沒有然後了。

    希特勒在這件事上的責任主要是他在急於求成的心理驅使下錯誤的判斷了形勢,如蘇聯的戰略縱深(那可是一個橫跨歐亞的國家啊!),蘇聯人抵抗的決心,蘇聯提前到來的雨季和來自西伯利亞的寒風,等等。不過說到誤判,其實當時斯大林也是一樣。蘇聯情報人員告訴斯大林,德軍的物資裡並沒有棉衣,而且德軍使用的潤滑油不具備嚴寒天氣下使用的效能。這使得斯大林和蘇軍高層相信,希特勒在拿下英國之前,不會對蘇聯動手。結果這樣的誤判使得德軍打了蘇軍一個措手不及。

  • 10 # 不正經鳩摩智

    可以肯定的說,希特勒是準備了德軍的過冬棉衣的,可後來為何在冬季前線德軍陷入被凍的境地,得從德軍進攻推遲和後勤保障這兩個原因說起。首先來說進攻推遲問題

    這就和坑爹豬隊友墨索里尼的義大利軍隊有關了,就因為義大利進攻希臘失敗還有在北非被揍得生活不能自理,希特勒不得不抽兵給墨索里尼擦屁股,分散實力不說,還浪費了時間,直到1941年6月份,進攻蘇聯才得以實施,延後了兩個月左右。以莫斯科戰役來說,假設再早進攻兩個月,德軍的日子興許就會好過得多,也許,德軍早就在莫斯科城裡烤火了,再不濟,軍需補給諸如棉衣之類的也會在冬天以前提早就位。(該死的義大利佬耽誤的)

    接下來,就是要著重說的德軍後勤保障問題了。(棉衣到前線也得看自家後勤狀況啊)

    漫長的戰線,對德軍後勤供給是極其嚴峻的考驗,尤其是對這支還處於半摩托化半騾馬化的軍隊。從希特勒開始重建武裝的1933年到1939年,事實上德國的汽車工業根本保證不了陸軍需要的裝備。戰爭前夕,在實有的103個師中,只有16個裝甲師、摩托化師和“輕型”師實現了完全的摩托化。

    而且,德軍有限的汽車還是極其不均勻的分佈在全軍,裝甲部隊當然因為其機動作戰性質伴有大量汽車做後勤輔助,而苦逼的其他部隊的後勤運輸,汽車不夠自然就得靠慢吞吞的騾馬來補充後勤運力不足了!況且,就以蘇聯境內的糟糕基礎設施狀況,公路數量少不說,道路狀況還堪憂。雖然有鐵路運輸作為保障,但也架不住漫長的戰線、龐大的軍隊,還有元首忽南忽北的軍事微操(元首總是把軍隊在北中南調來調去,對於苦逼的後勤簡直是噩夢,要知道,任何一次軍事排程都是對後勤系統的一次打亂,運輸規劃都得調整)

    更糟糕的是,擁擠狹長的運輸線上還得時不時面對蘇聯各種敵後游擊隊武裝的侵擾,游擊隊伏擊運輸隊、炸鐵路、扒鐵軌的事一件沒少幹。這就讓本已經窘迫的後勤運輸更是雪上加霜!

    好了,說完德軍的糟糕後勤,我現在才來說棉衣的問題,你就好理解了吧?棉衣,德軍在後方是真的有,只不過受限於德軍這捉襟見肘的後勤,運上來也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況且,初期在元首的雄心之下,一切運輸都得給食品、油料、彈藥等必需品讓路。一件小小的棉衣,在初期一路凱歌的狀態下,誰知道會成為後來的巨大困擾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關於聖誕節槲寄生的一些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