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眼中的物質實際是我們的感官所能感受的東西,是大腦給我們的一種投射 那些我們無法感知的東西又是什麼?這些東西存不存在? 而我們無法感知的東西,我們又是如何確定它到底存不存在呢? 而我們的自然科學體系全是建立在我們已經的東西的基礎上,哪未知的呢? 我們用已知的東西的規律來解釋我們無法感知的未知世界,就一定是準確的嘛?
3
回覆列表
  • 1 # 酸腐之人

    物質就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包括很多事物,但在一個人類認為閉合的宇宙中,必然存在最小物質,但人類不知道,人類才發展到哪裡啊!!!

    無法被感知的事物,只是在你的感知中不存在,想證明其存在就必須驗證。

    不存在你的感知中,不等於不存在,而想要確認其真實性,就必須在物質世界來驗證。

    當然人類本身知識有限,受到限制也很多,不知道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沒什麼悲哀的,現在很多人意淫了很多理論,卻無法驗證,那些理論就叫假說。

    剩下那些問題雷同,你怎麼說是你的事情,但如果你無法驗證,就是扯淡。

    而驗證之後就是已知,因為人類認知宇宙差太遠,所以,現在很多認知極有可能是錯誤的。

    但錯誤,你也不能不去認知,這些認知符合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你只能這樣。

  • 2 # 映山紅英雄紅

    你說的是什麼唯物主義?唯物主義也有各種各樣的派別,不同派別的唯物主義對物質的理解和定義是各不相同的。

    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有物質組成 , 物質有金木水火土組成,這叫樸素唯物主義。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接近於物理學上的物質概念。而物理學上的物質是有粒子量子和超玄組成的。中國古代還有一種更樸素的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有“三光日月星 , 三才天地人”構成。這種思想到今天還有它積極的價值和意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有原子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根本屬性就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這還是接近於物理學上的物質概念,是繼承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思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被稱作機械唯物主義和教條唯物主義。大帽子被戴了不少,估計肚子裡怕有怨氣。

    當代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組成物質的就是客觀存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是一種高度抽象。而所有意識也都是一種客觀存在 ,是一種特殊形態的客觀存在,換個說法,意識在辯證唯物主義體系中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物質。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由一切客觀存在組成,只要你是客觀存在,你就是構成物質的一分子。

  • 3 # 馬革裹屍73970677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通常是有結構的,但是物質結構在層次上是否具有基本單元,即德謨克利特式的“原子”是否存在?這是一個長期反覆爭論而又常新的課 題。當代幾種不同的量子引力,儘管對某些問題存在著不同的見解,但是關於這個問題從實質上來看,卻給出了一致肯定的回答。 超弦/M理論認為,構成我們世界的物質微觀基本單元是具有廣延性的弦和brane,並非所謂的只有位置沒有大小的數學抽象點粒子。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的 粒子,都是弦或brane的激發。弦和brane的線度是有限短的Planck長度,它們正是構成我們世界的物質基本單元,即德謨克利特式的“原子”,這 是超弦/M理論為現今所有粒子提供的本體性統一。 圈量子引力給出了在Planck標度面積和體積的量子化性質,即斷續的本徵值譜,面積和體積分別存在著最小值。由於在圈量子引力中,脫離引力場的背景空間 是不存在的,而引子場是物質的一種形態,因此脫離物質的純粹空間也就是不存在的。空間體積和麵積的不連續性和基本單元的存在,正是物質微觀結構的斷續性和 基本單元的存在性的最有力論據。 總之,超弦/M理論和圈量子引力從不同的側面,對量子引力的本質和規律作出了一定的揭示,它們在Planck標度領域一致地得出了空間量子化和物質微觀結 構基本單元存在的結論。這無疑是人們在20世紀末期對我們世界空間時間經典觀念的重大突破,也是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統合的成果;同時更是哲學上關於空間 和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客觀形式,沒有無物質的空間和時間,也沒有無空間和時間的物質學說的一曲凱歌!

  • 4 # 民笑笑

    呵呵呵,世界就是這樣可笑!昨晚剛看了《駭客帝國1》的確不錯,跟你問的回答的意境很似。所以我就把我看漫畫和科幻累積了幾十年的靈魂分享一部給有緣人,這可是幾萬億科研也論證不了錯與對的“無用論”(中級宇宙執行論)

    1.要想搞清物質由什麼組成,關鍵的確是要分清什麼是唯心什麼是唯物,這麼龐大的哲學我就不累述。“唯物永遠打敗不了唯心,因為萬物皆有靈,而靈也是物。”所以我們只能從侷限中參照出宇宙萬物,請記住這句話:“內亶是哲學的關鍵,外亶是科學的關鍵,而弄清內亶和外亶之間的關係是實在的關鍵。”

    2.關鍵說出了,但好象問題一點也沒回答,所以我就直接說,現在的科學連人的意識也不能用自洽的科學觀物質化,所以談起物質來總是多了層膜,就如《駭客帝國》的角色一樣想多了只能懷疑人生。

    3.當你懷疑完人生後,還能做什麼呢?呵呵呵,什麼也做不了,這就是人生,這就是實在。這不是電影,所以我們想的東西不能憑空發生。動則破億的電影製作費就是現實的證明。而你想要物質的最終組成是什麼,我給個荒渺絕倫的答案:在費米子和玻色子這架局之下還有三種物質:引子(無量之矢,序)光子(能量子)暗子(光子的存在反面)。

  • 5 # 惜日金哥

    看到這個問題總感覺有點怪怪的,唯物主義也好,唯心主義也好,它本身只是個哲學思想,是我們看待事物的時候用哪個角度去看。你這個問題已經脫離了唯物主義的本身。

    唯物主義或者唯心主義講的是意識和物質的先後性,也可以說是主觀和客觀的先後性。

    它這裡的物質跟物理學上的物質是不一樣的,先承認唯物主義才能有物理學,如果承認是唯心主義的是沒有物理學的。這裡的物質在唯心唯物兩者間解釋也不一樣,所以後面衍生出來的就是主觀和客觀,讓人更容易理解。

    只要你懂的唯物主義的本身,至於物質是什麼組成那只是個學科。

    這裡打個唯物和唯心的比方:

    你喜歡一個女的,這就是唯物主義裡的你先承認她存在,因為是她出現後你才開始喜歡的。(這裡就是物質先)

    那準備開始追她,可不敢,那就是唯心主義起了作用,因為不敢是怕拒絕,可拒絕本身還沒存在,只是你的意識告訴你她會拒絕。(這裡就是意識先)這就是唯心主義的表現。

    所以我們國家崇尚唯物主義,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最後就是你去跟這女的表白了,她拒絕了。(那就是物質先了)這就是唯物主義的表現。

  • 6 # 天籟人

    世界是由能源、資訊與物質聯絡統一起來的系統整體、網路體系和宇宙機器。而物質只是能源的一種存在形式,連線手段和表現方法。資訊與物質是能源相互聯絡又互相對立的統一體。資訊反映的是事物的系統本質與精神特色。資訊是能源質、能對應與交流的統一組織,領導機關,物質是能源和資訊的集中組織一,引導系統,傳播組織,動力機關,超導動力組合材料組,導光有機組合材料質。物質只是能源的一種存在形式,連線手段、表現方式與組合方法,資訊才是對能源的系統認識和本質聯絡,語言是意識的主要表現形式和聯絡方式。資訊的主要表現形式和連線手段和引導方法。是社會和自然進化與發展的必然結果,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能源質、能對應與交流的中介組織,傳導媒體,是能源,也是資訊與物質,是能源和資訊的統一組織,領導機關,也是資訊與能源的集中組織,引導系統,傳播組織,動力機關,超導動力組合材料組 導光有機組合材料質。

  • 7 # 孤猴78345271

    原創思想,物質又是由什麼組成的?這不是科學所能夠回答的問題,而應該是哲學回答的問題。正確的答案是,物質最終由非物質組成。所以,物質必然從沒有物質的原始宇宙中誕生,天文觀測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原始宇宙由(星系黑洞的)質量和(暗)能量組成,於是物質從質量和能量的相互作用中誕生,簡而言之,在宇宙中,物質不是第一性的。

  • 8 # mlwt

    質能方程(E=mC^2)告訴我們質量可轉換為能量,而質量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所以質量就是物質,而光子沒有質量所以不屬於物質,但物質又由光子(能量)組成。所以從物理定義定律上來說,唯物主義已經吃了大虧了,除非擴大物質的外延,將無質量的光子及無實體的資訊(規律等等)也包括在物質範疇

  • 9 # 一老沈一

    的確,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那麼,物質又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必須說,“概念”是分層次的。唯物主義所說的“物質”這個概念,是屬於哲學層面的,與具體科學所研究的“物質”不同。咱們只能在哲學層面來探討。

    哲學所說的“物質”,包括與之相對應的“精神”或“意識”,是從世界的本源角度來定義的——究竟世界的本源是物質還是精神。

    由此,才有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是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的,不論是類似於上帝那種“客觀精神”,還是人的頭腦或“內心”那種“主觀精神”,是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只在這一點上有意義,否則毫無意義。

    進一步說,任何概念,都必定既有內涵也有外延。唯物主義所說的“物質”的內涵和外延是什麼呢?

    不同時期的唯物主義,由於所處歷史條件不同,對此的解釋也是不同的——

    距今約三千年前的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構成世界的物質是水;畢達哥拉斯認為是火;差不多當時的中國認為是“五行”。

    這是樸素唯物主義的階段。

    後來,是15世紀開始的機械唯物主義階段。

    這個時候,唯物主義的哲學家們,認為所有有形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都是物質。

    再往後,就是19世紀開始的辯證唯物主義階段。

    這個時期的唯物主義,對物質的解釋才真正走向科學——從哲學角度,更準確地概括了物質的特性。這個解釋是——

    “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透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物質”的內涵,就是它的“客觀實在性”;外延,則是一切不依賴人的感覺而存在的“客觀實在”。

    這個定義——

    第一,從物質和精神對立統一的關係上,強調了物質是世界的本源。堅持了唯物主義的一元論。

    第二,強調了人的感覺可以感知並認識物質這個客觀實在。堅持了世界可知論。

    第三,強調了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把哲學的物質概念既與具體科學的物質概念區分開來,又透過物質的根本特性使之緊密相連。堅持了唯物辯證的認識論。

    除了哲學層面對“物質”的定義,各種自然科學也對各自研究的“物質”有所定義,而且更精細地研究了各自“物質”的“組成”。 先說物理學。

    物理學對它所研究的“物質(material)”的定義——是指構成宇宙間一切物體的實物和場。這種“物質”包括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超固態、中子態六種常態。也包括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及費米子凝聚態、夸克-膠子漿等新的物質狀態。

    再說化學。

    化學對自己研究的“物質(Substance)”的定義——是指任何有特定分子標識的有機物質或無機物質。這種“物質”包括整體或部分地由化學反應的結果產生的物質或者天然存在物質的任何化合物,以及任何元素或非化合的原子團。化學物質包括元素、化合物(含其中新增劑、雜質)、副產物、反應中間體和聚合物。獨立存在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學反應中,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原子結合形成分子。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在自然科學中,不同學科對“物質”定義的不同,反映的是不同學科對同樣的客觀物質世界研究的側重點不同。

    物理學研究的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結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運動規律及所使用的實驗手段和思維方法。

    化學研究的則是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

    所以,不同自然科學學科對“物質”定義定義的不同,不矛盾、不衝突、不相互否定。這種不同所反映的,恰恰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多樣性和普遍聯絡。

    也正因為物質的這種多樣性和普遍聯絡,隨著科學的不斷髮展,才越來越多地產生了交叉科學,即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學科的邊緣交叉領域生成的新學科。如物理學與化學的交叉形成了物理化學和化學物理學,化學與生物學的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物理學與生物學交叉形成了生物物理學等等。這種學科交叉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體現了科學向綜合性發展的趨勢。 新的交叉學科的產生和發展,也提出了對其研究的客觀物質物件做出新的“物質”定義的新課題。這樣的新定義不是對原有定義的否定,而是對原有定義的新詮釋和深化。

    不同的具體學科對“物質”的定義不同,或者換個說法,定義的角度不同。那麼,這些“物質”有沒有共同特性呢?

    有。這個共同特性就是“客觀實在性”——所有自然科學學科所研究的“物質”,都是不依賴人的感覺的客觀實在,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透過感覺感知的,為人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沒有任何例外。 前段時間,關於量子力學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其實,關於這門科學只是人們探究的深淺和掌握多少的問題——因為,量子也是不依賴任何人的客觀實在。如果因為研究還不夠透徹就得出結論,說量子力學可以推翻唯物主義而證實唯心主義,那就一定是想多了,或者是過度解讀了。

  • 10 # 歐陽雨晴

    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物質是由分子、原子、微觀粒子或波組成。

    唯物主義說"世界是物質的",是追根溯源的本體論,即是個終極答案,就象說長江的源頭在三江源那裡一樣。

    世界的源頭在哪裡?→在分子、原子、微觀粒子或波那裡,它們是組成物質的基本單位,所以從本體論上來說世界是物質的。

    地球是個人與自然物質共處的世界,不象月球只有"自然物質"而沒有人→月球是純自然物質的。

    但地球不同,它上面有人類,人類可以改變物質的形態和結構方式,從而創造出很多"新物質"。

    而且人類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意識和精神活動的,因此在地球上還有一類存在就是人的精神存在→因此,人類社會是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組成的→因此,地球上的世界是由物質和精神共同組成的。

    世界上的"存在"有兩種型別: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

    A>客觀存在兩種形式:

    →物質的客觀存在→它可以追溯到分子、原子、微觀粒子或波那裡,例如:電磁場是一種波〈量子力學己經證明:應是波粒疊力態>,因此,電磁場是一種物質。

    →資訊的客觀存<非物質的客觀存>,這種存也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但這些存在無法追溯到分子/原子/微觀粒子或波那裡,因此不是物質,而是"資訊",例如:物體之間的吸引力是資訊的客觀存在,而不是物質的客觀存在。

    例如:數字符號/公式/電腦裡存的資料/己經成文的理論學說都是資訊的客觀存在。

    B>主觀的存在。

    人腦裡的思想意識活動→這些都是主視存在,但這些主觀的存在,一旦被"著書"立說了,那就成了"資訊的客觀存"了。

    因此,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地球上人類世界由三種存在組成:物質存在、資訊存在、主觀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in7自帶計算器切換到“程式設計師”模式時為什麼無法進行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