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0年夏天,決定英華人未來命運的時候到了。德國百萬大軍雲集英吉利海峽對岸,並“恩威並施”的希望英國放棄抵抗,接受德國的和平建議。戰時首相丘吉爾,以不容商量的口吻拒絕了德國的“好意”,堅稱將戰爭進行到底,決不和談。

    喊口號容易,但現實卻讓丘吉爾憂心忡忡。雖然33.5萬盟軍撤了回來,但大多數武器裝備丟在了法國;雖然首次將雷達用於實戰,但對手2倍於己的戰機數量,能否取得勝利,他心裡多少有些底氣不足。該怎麼辦呢?有決心就有辦法。

    全民動員,打一場“人民戰爭”。

    由於英倫三島的特殊地理位置,不僅成為當時的海洋霸主,而且有1000多年在本土上,沒有經歷過硝煙的洗禮。突如其來的戰爭,讓英華人反而有種說不出的亢奮,他們要用實際行動,證明大英帝國的強大。在丘吉爾的帶領下,全民行動起來。

    首先,人們自發的開始在城郊和市區修築工事、架設鐵絲網,自願參與救護、疏導和搶險中,他們手持望遠鏡擔任防空警戒,更多的人被武裝起來進行軍事訓練,孩子們也在進行防空襲演練,各家各戶開始囤積食物和水,以備不測之需。

    其次,各個工廠、作坊開始開足馬力抓緊生產各種武器,從步槍、子彈、鋼盔到飛機、大炮和坦克;撤離到英國的盟軍,開始進行整編,並動員了120萬兵員充實到部隊,尤其是加緊了對飛行員的培訓,甚至一些退役的飛行員重新被招募。

    更重要的是,丘吉爾頒佈了許多戰時法令。全國實行配給制,居民出門必須攜帶身份證和防毒面具,家家戶戶的玻璃用細紙條糊上防止震碎;甚至建有250萬個家庭防空洞,轟炸時,80%的人口可以在第一時間躲進防空洞。

    英國民眾之所以能保持著樂觀精神,恐怕與島國有很大關係。作為四面環海的英國,天然的地理優勢,讓人們對防守家園充滿了信心,但另一個方面,一旦德軍進攻,他們將陷入無處躲藏的“死地”,多少有些“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的味道。

    做最壞的打算,進行必要的疏散。

    1940年6月,德國確定了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海峽對面的英國,也在積極地進行全民動員,加強防禦。儘管丘吉爾有堅決抵抗的決心,但也不得不從最壞的角度考慮問題,一旦德軍登陸成功,英國將無險可守,必須進行必要的疏散。

    一是,國家銀行儲備的黃金開始外運。這是維繫戰爭能否堅持到底的根本,一旦有閃失,英國將不戰而降。於是,將黃金運往加拿大成了疏散中的重中之重。計劃在絕密的情況下,用戰艦分批將黃金運抵加拿大,並用專列運往蒙特利爾大金庫。

    這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金融運輸,也是最大膽的一次。要知道,德國海軍在大西洋四處遊弋,稍有閃失,後果不堪設想。幸運的是,自始至終沒有一艘運輸黃金的艦船遭到襲擊。這筆財富用於購買美國的武器,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作為四面環海的島國,沒有多少躲避戰火的空間,孩子是希望,必須遠離戰爭。尤其將倫敦和東南沿海地區的孩子,作為撤離的重點,他們大部分被安排在偏僻的鄉下,由政府出錢交給當地的寄養家庭。這項措施深得民意、廣受好評。

    對要求去海外避難的孩子,英國專門成立了兒童海外接受委員會,專門負責撤離5歲至15歲的孩子到海外避難。戰役期間共撤運了近8千名孩子,但在一次行動中,德軍潛艇襲擊了運輸船,300多名孩子喪生,只有11人生還,該工作被迫終止。

    當然,幫助美國撤離在英國居住的僑民,也是兩國政府友好的表現。英國能否抗戰到底取決於美國的援助,在撤離美華人的事情上,他們格外重視,不僅安排重兵沿途保護,而且最大程度幫助他們轉移自己的財產,最終4000人安全撤離。

    也就是說,英國上下已做好了全民抗戰的準備,“疏散”是為了解決“後顧之憂”,更是將損失降到最低,餘下的就是全面迎戰。但軍事準備仍是丘吉爾頭疼的事情,更何況德軍隨時採取行動,他必須想盡一切辦法,爭取到更多的軍事援助。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連顛空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引號的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