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趨勢下的軌跡
-
2 # 梁三l
應該說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就像古代的錢幣。金銀。一種交易物品的產物。它本身並沒有價值。但是沒它也不行。是必需品。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
-
3 # 明明3049
錢是用來交換物的中介價值,初始它是有價值的中間物,受物的價值影響多;紙幣使用後,它是一種價值表現,受人為的影響多。你快餓死了,買個饃的錢可以救命;你生活花錢有限,再多的錢對你也只是數字,是虛榮。
-
4 # 東風快遞事業部
這個就涉及到了物品的屬性問題,生產力的發展問題
首先,人們在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生產的東西剛剛夠自己用,而沒辦法滿足交換,那個時候是沒有貨幣的,但是當生產力的進步導致人們有能力生產出多餘的東西的時候,交換這個概念就產生了
當時可能是你家需要個兔子,我加需要一個陶罐,於是我就用我的兔子去換你的陶罐,這時候兔子就成了貨幣了。但是這只是初級的兌換,在往後,你家需要陶罐。我家需要不需要兔子,我家需要一張獸皮,但是有獸皮的哥們兒恰好不需要兔子,需要鹽巴,這就很尷尬了,於是,在禪讓制的末期和王朝建立的初期,開始有一個大家比較信服的人物或者機構來出面規定什麼東西是一般等價物,可以用來進行交換的時候使用,這時候這個一般等價交換物就是最初意義上的貨幣,於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就這樣悄無聲息的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並從此主宰了歷史的發展
有次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貨幣的產生是有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的
於是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說:
老祖宗張三,揮汗如雨的在做砍柴的石斧,做完了之後還是有一會兒閒著無聊,為了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於是他就又做了一把,可是實際上他只能用一把斧子。另外一個老祖宗李四,看著他的老母豬生小豬崽,生了一個之後,等了一會之後,居然又生了一個,可是他家的剩菜剩飯只能養活一頭豬崽。還有一個老祖宗王五,種了一地的蘿蔔白菜,可是又吃不完,於是只能醃成一罈子一罈子的泡菜自己守著。眼看著張三的石斧要白白扔掉、李四的豬崽要活活餓死、王五的蘿蔔白菜要發黴變臭……三個人都在發愁,他們就湊在一起商量問題的解決辦法。俗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不,大家靈機三動(3個人嘛),猶如醍醐灌頂:“咱們交換不就得了?”我給你一罈子醃蘿蔔,你給我一個豬崽,我一把石斧,換你一罈子醃白菜……於是乎,皆大歡喜。一開始,這個交換還進行得不亦樂乎的,但慢慢的,大家就發現出問題來了。一隻小豬能換兩筐蘿蔔,三個石斧,可是李四隻需要半筐蘿蔔,王五也只需要一個石斧。接下來,還有的人需要糧食,需要羊,需要銅礦石...以物易物的複雜度以指數上升,這樣再也算不過來了。每種物品的交換比例都不一樣,整個系統就好像一個現在的貨幣匯率體系一般,別說當時連數數都需要用上腳趾的原始社會了,就是現在也是個想想就頭疼的事情。
於是就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
貨幣的選擇是有講究的,最初的貨幣選擇在於要有稀有性,不能滿地都是。其次就是容易儲存,不能隨便貶值,所以像一塊野獸的肉或者水果啥的當然就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於是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等就都被採用過。
再往後,貨幣的選擇要求越來越高,要能夠容易拆分,出現大面額和小面額的區分,既不能買頭牛用一大堆小貝殼,也不能出現一個蘿蔔用十分之一個寶石的情況。
於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的,不易獲得貴重金屬和易獲得的一般金屬的組合成為了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
再往後,使用金屬鑄造的貨幣因為背後有統治者的背書和可以量化,成為必然的選擇。貨幣上基本上都會有統治者的符號印記或者頭像,這時候錢的價值逐漸變得不再體現在錢本身的價值,而是錢背後的統治者的信用。統治者也不再允許除了統治者自身以外的人擁有鑄幣權。
隨著社會的發展,金屬貨幣的劣勢開始凸顯,太重,太不方便。加上錢的價值不再是自身價值的體現,於是出現了紙幣。
再往後就是大家熟悉的數字貨幣的出現,順便說一句,個人不覺得比特幣會是下一步錢的進化,因為他缺少信用的背書。但是我也不相信《貨幣戰爭》中推崇的金本位,因為現代貨幣的根本已經不再是他的產出成本作為衡量的價值體系。
再說一句對未來錢發展的預判,最近大家都在為馬雲支付寶發15億紅包而歡呼,其實這次的支付寶活動和以往有很大的區別。可以說支付寶的花唄是傳統銀行敲響的第一聲葬鍾。
這次馬雲的目標包括兩部分,一是培養所有人的花唄購物習慣,二是把所有小商戶都收編到支付寶旗下。這樣同時對買賣雙方進行下手,試想,如果所有人的商業活動都只是在支付寶上的數字變化,而不再透過銀行體系。那麼傳統銀行又能從誰手裡得到借款,又能給誰放貸?為了達到這個目標,15億的支出實在是太划算太划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