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樹臨楓
-
2 # 華夏山河
初唐少年王勃,用他在宴會上的一篇即興之作《滕王閣序》,給我們淋漓盡致地展示了:什麼是文學上的天才?什麼叫才華橫溢?
有朋友印象最深刻的古文,是劉禹錫的《陋室銘》,或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說明朋友們的中小學語文學得真好。不是從記憶中找,而是單純從文學的角度考慮,更喜歡王勃的這篇《滕王閣序》。
現在的很多研究者,對古代文學,文人的研究,存在一些過分解讀,甚至是曲解的情況。以這篇《滕王閣序》為例,居然有人以此討論要重視人才,更有人像中學語文教學那樣,劃分層次,分析作者的變態心理。王勃倘若地下有知,一定會穿越歷史,跳出來斥責今人研究的無聊和可笑。當然,估計也是文采飛揚的文言文。
關於這篇駢文體文章,研究較多的,除了文章本身的文學價值,更多的集中在創作時間的考證,和對作者年齡的好奇。真不知是,我們博大精深的文化被研究透了,無路可開拓,只能另闢蹊徑。還是現代人腦洞大開?
第一次讀《滕王閣序》,被吸引的,是有很多我們爛熟於心的名言佳句,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萍水相逢”,“漁舟唱晚”,“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好畫面等等。這些最初只知其意,不知其出處,尋他千百度,原來都在這裡啊!
又讀《騰王閣序》,主要關注文末的那首詩,文章已經是才華橫溢,詩歌也寫的是別具一格,“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欄外長江空自流。”很有感覺,卻也很難過吖,怎麼啦這是?
再讀這篇時,提前查閱了很多資料文獻,這位才子出生於書香門第,被稱為神童,做此文章時,還沒有到弱冠之禮。可是卻經歷了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過的潮起潮落。
王勃一生,如曇花一現般短暫,年少成名,別人還在學堂搖頭晃腦時,他已經開掛似的,開始了宦海沉浮。可謂是少年得志。遺憾的是,官場這個最複雜的圈子,卻讓他吃盡了苦頭,顛沛流離,還沒到而立之年,就匆匆而去。
這時候,才感知了他在《滕王閣序》中,“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的深意與悲愴。“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現實中卻是“無路請纓”的無奈。
這篇駢文,句式整齊對仗,讀起來朗朗上口,文章行雲流水,心底卻鋪滿了悲傷。
以此為代表的文學成就,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在大唐盛世來臨之前的文人群中,閃耀奪目。
-
3 # 祁門小謝
我現在還能全文背誦的:
《岳陽樓記》《曹劌論戰》《桃花源記》《記承天寺夜遊》《蘭亭集序》《赤壁賦》《愛蓮說》《陋室銘》···
其實印象深刻的都是中小學必備古詩文啊。
那時候天天早起全文背誦,一會離騷一會關關雎鳩,一會逍遙遊一會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世的還好點,沒那麼多生僻字,先秦的文章真的是令人吐血。
我記得那時候有人說:我恨秦始皇,他燒書,居然沒有燒完!
其實,長大了想一想,背誦那些寫的很棒的古文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你看到落霞滿天時不會只能感嘆:臥槽,真特麼好看,而是長嘆一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美的東西是值得去銘記的,我們記住它是因為它美,而不是因為要應付考試。
本末倒置,使得我們厭煩文言文,看見文言文頭大如鬥,對背誦全文四個字有著發自靈魂深處的恐懼。
我那時候比較喜歡《逍遙遊》,儘管現在已經記不全了,但那種特別的感覺很讓人痴迷。初三那年讀《書劍恩仇錄》,陳家洛和霍青桐在那座迷宮之城裡發現的木片秘籍,上面寫的就是北冥有魚,還有庖丁解牛,也許這些古老的文字,真的曾是一本武功秘籍,或者還埋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這種誇張的想象無數次在我的腦海裡浮現,我寫過一個短篇玄幻小說,在六月的風吹來的時候,有大鵬從海平線盡頭掠過,帶來世間的奇遇。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而上九萬里。大約就是這樣了吧。
我還喜歡賈誼的《過秦論》。那種縱橫捭闔的起勢,讀了一遍忍不住再讀一遍。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難怪屈死當年賈長沙啊,賈誼之才,於筆墨間淋漓盡致。同等題材的文言文,只有杜牧的《阿房宮賦》能與之媲美。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古文裡常有這麼一句話,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
這兩頂高帽子搞得人都不好意思看這兩篇文章,害怕自己哭不出來。。。
後來有人惡搞如下: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在三國亂世中,這句話也許是最喜聞樂見的局面。鬼畜影片《大天下與小天下》裡王司徒說的正是如此:
連年災荒 還要打仗
僅一口糧食 還交給皇上
妻離子散 家破人亡
衣衫不整 沒有錢糧
誰在乎你 吃的是嘛
百姓只想要 四菜一湯
衣不遮體 食不果腹
百姓受苦 你窮兵黷武
還說什麼為了天下
虛偽小人 快下馬受降
為了找這段歌詞,我打開了b站,所以,我不寫了,我去刷鬼畜了。
-----丸-----
-
4 # 隨手談詩
這個說實話,課本里面學過的都還比較熟悉,但是能全篇背下來的很少。
因為之前答題也說過嘛,我記性不好,主要是懶。
課本里面真正用心背過的有《出師表》、《隆中對》、《記承天寺夜遊》等少數幾篇,主要是因為喜歡,背誦全文什麼的完全嚇不住我,畢竟班長,課代表嚇不住我。
後來為了逗隔壁班小紅開心,也主動背過《登徒子好色賦》、《洛神賦》,還是很實用的,看著小紅小臉蛋兒紅得要滴出水兒來,我覺得之前逼著自己吃的苦真的值了。
嗯,直到現在我忘得差不多了,《洛神賦》還能背全,《登徒子好色賦》只能記得中間那段,夠用就好。
1、說讀《出師表》不哭是為不忠,這我當時沒有體會到,就覺得四個字四個字背起來很有節奏。倒是後來因為看了《三國志》,瞭解了更多三國的故事,對葛公愈加崇敬之後,讀來愈加感動。
2、再說《隆中對》,純粹是因為裡面有一句“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讓我產生了一些自豪感,拼了命也要背下來。
3、《記承天寺夜遊》是因為短,很好背,我喜歡蘇軾是後來的事,那時候完全無感,後來有一天晚上跟朋友吃燒烤,還改寫了一篇《記溫江夜市燒烤》:
二零一七年八月十五日夜,解衣欲睡,饞蟲入心,欣然起行。念無與同吃者,遂至溫江尋XX,XX亦未寢,相與覓食於燒烤攤。老闆如揮毫灑墨,香味綿綿入鼻,蓋辣椒孜然也。何夜不饞?何處無燒烤?但少胖胖如吾兩人者耳!4、還有《口技》,印象也很深,課本上的刪減版太小兒科,完全不能跟原文比。14年的時候一個人住外面,老小區,有很多野貓,晚上叫得那個心驚啊,於是欣然提筆,融入《洛神賦》改寫一段《夜貓叫春記》:
嬰孩有善啼哭者。會眾嬰小聚,於小區梧桐樹下,施三尺搖籃,眾嬰睡其中。少傾,但聞籃中嬰“嗷嗚”一聲,眾嬰皆醒,大啼。霎時,啼聲遍起,有短而激烈著,有長而尖銳者,彷彿兮若死娘之悲慼,飄搖兮若床笫之歡愉,此起彼不伏,聞之如鬼哭,不勝煩,怒斥之:哭你大爺!遂起床,開窗視之,驚了個呆!蓋群貓聚會,尤勝嬰孩夜啼。5、以前也答過“聊天時能用來裝X的文言文有哪些?”這類問題,我答得還比較詳細,畢竟裝X才是生產力。
比如吵架的時候,不能生氣,當對方氣的不行的時候,隨口而來:“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出自《唐雎不辱使命》
別人撒謊被識破,也要隨口來:“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出自《聊齋志異·狼三則》
當然了,這些都是課本里學過的,只要記得一些,隨口說來並不難。嗯,還有《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都比較好記,至於《滕王閣序》,我是真背不了啊背不了。
6、後來愛上傳統文化,就看了一些課本外的古文。
《古文觀止》正本讀下來,感覺很明顯,越往後的越好讀,越往前越難,特別是先秦那些文章啊,別說理解了,字都認不全。
簡直是要命。
說起來都累,還不如去讀段子算了,鯤之大,一個盆裝不下之類的。
-
5 # 綺閣書生
以前的《史記》,《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唐宋文舉要》,《古文觀止》,《歷代文選》我都讀過,名篇佳作,不勝列舉。略舉數例:
《曹劌論戰》,《齊人有一妻妾者》,《陳涉世家》,《逍遙遊》,《項羽本記》,《思舊賦》,《兩都賦》,《二京賦》,《與山巨源絕交書》,《師說》,《進學解》,《馬說》,≤大唐中興頌》,《滕王閣序》,《永州八記》,《阿房宮賦》,《捕蛇者說》,《六國論》,《過秦論》,《答司馬諫議書》,《前後赤壁賦》,《刑賞忠厚之致論》,《傷仲永》,≤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指南錄後序》,《金石錄後序》,《送東陽馬生序》,《滄浪亭記》,《西湖七月半》,≤遊黃山記》,《遊褒禪山記》,《與妻書》,《痛苦中的小玩意兒____兼論對聯與集句》等
-
6 # 朔方雪305
我印象最深的文言文有《岳陽樓記》,這篇文章是范仲淹被貶所作。但是,作者身處逆境,心懷天下。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吶喊,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精神、品質、氣度千百年來,傳誦不衰。讀《岳陽樓記》,感家國情懷,樹遠大志向,學豪邁樂觀心態,永不過時。
-
7 # WZJ天天有個好心情
《賣油翁》印象深刻,如今已三十五載仍記憶猶新,能夠輕鬆背誦。還有《捕蛇者說》一文篇幅較長,全班同學唯有本人用一個早自習時間即能背誦下來,老師讓我站起背誦,完畢後得到呂光傑老師稱讚,要同學們向我學習。
回覆列表
劉禹錫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劉禹錫被貶至安微和州縣當一名通判。和州知縣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故意刁難,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住斗室。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並請人刻石碑,立在門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就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