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吳周郎

    韓信之所以不受項羽重用,有兩個原因:

    ↑韓信相當自負↑

    1、項羽和韓信性格是衝突的,這也就從內因決定了二人不可能合作。

    還記得韓信和劉邦之間那番對話嗎?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可以帶多少兵?”,韓信說:“最多十萬”,劉邦反問:“那你呢?”韓信微微一笑,說:“多多益善,越多越好”。這句話說得劉邦很沒面子,卻也看出韓信此人性格頗為自負。

    另一個佐證韓信性格的故事,是在劉邦建立漢朝後,韓信從楚王被貶為淮陰侯,他當然知道原因在於他功高震主,然而他不把功高震主當成威脅,反而有點洋洋自得,並因此更看不起周勃,灌嬰等人——你倆還遠沒有混到功高震主的程度呢。

    有一次韓信到樊噲家裡做客,樊噲對韓信非常有禮,稱呼韓信為“大王”,自稱臣,並行跪拜送迎之禮,誠惶誠恐的對韓信說:“大王竟肯駕臨臣家裡啊,真是樊噲之幸”,很明顯可以看出韓信在當齊王和楚王,統領大軍的時候,根本就不屑於和樊噲這類人交往,這次出了樊噲家門後,韓信不但不感激樊噲對他的禮貌,反而對身邊人冷笑著說:“我這一生,竟然與樊噲等人為伍了”。

    ↑劉邦能用韓信,是因為他能夠忍受韓信的性格↑

    就這種鼻孔朝天,眼裡沒有別人的自負性格,韓信其實非常難以相處。

    當初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時候,就已經深刻認識到韓信這種龜毛性格了,所以他向劉邦推薦韓信的時候,強烈建議劉邦一步到位,拜韓信為大將,還得舉行設壇拜將的隆重儀式,可見蕭何是何其瞭解韓信的性格,果然,劉邦這樣做了,贏得了韓信的忠心效命。

    再回頭看項羽,項羽也是出了名的目中無人,小時候他學啥啥不會,吃啥啥不剩,叔父項梁對這小子很生氣,可是項羽卻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學劍則不過是一人敵,不足學,我要學萬人敵!”

    好傢伙,“萬人敵”!這口氣!和韓信的“多多益善”本質是相同的。

    ↑項羽也是相當自負的人↑

    待到天下起兵反秦,項羽屢立戰功,破釜沉舟,戰無不勝,自封西楚霸王,他原本就高傲的性格,經過一系列成功,更是有了放眼天下,誰能與爭的自負。

    兩個性格無比自負的人,怎麼可能合作到一起呢?

    2、說到第二個原因,是項羽缺乏政治頭腦,不會用人。

    其實項羽手底下跑掉的,被他排擠的人才有很多,比如陳平,陳平首先為魏王無咎效力,屢次勸諫,無咎都不聽,於是陳平投靠了項羽,並且帶兵平定了反楚的殷王司馬卬,但後來漢軍又佔領了殷地,項羽大怒,準備處死之前派兵平定殷地的將領,陳平趕緊溜了。

    ↑項羽心胸狹隘,不善用人↑

    經過這一件事,陳平意識到項羽心胸狹窄,終不能成大器,以後在楚漢相爭的時候,陳平抓住項羽這個性格缺點,花費重金離間項羽和范增,鍾離眜等人,最終造成項羽失去核心團隊,導致了必然的慘敗。

    而韓信呢,他在項羽陣營中只不過是一個執戟郎中,遠不如陳平范增等人的地位,所以儘管他提出過許多次計策,更不會被項羽採納,他斷定在項羽營中不會再有前途,於是逃離,投奔劉邦。

    可見,即使韓信性格與項羽不衝突,項羽也不會重用韓信,范增陳平以及鍾離眜的例子就是明證。

    總結就是:韓信不被項羽重用,這個鍋,項羽得背三分之二,韓信背三分之一。

  • 2 # 南方鵬

    韓信在項羽手下不受重用的原因並非項羽不知道韓信,更大可能是兩人性格,觀點的不同造成,對同一事物,方式思維迥異,自然無法走在一起。

    項羽隨叔父項梁江東起兵,四出攻伐,韓信先在項梁手下,項梁死後轉在項羽帳下,二人經常碰面,韓信也多次向項羽“獻奇策”,不被採納,從二人的長處弱點來看,這些奇策多半是行軍打仗方面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二人都長於軍事短於政治,而在用兵方法上二人卻有根本不同。

    而項羽是兵形勢流派,兵形勢強調進攻,注重速度與力量,如雷如風,臨陣決策,快速應變,屬尉僚子一路。如破釜沉舟鉅鹿之戰,三萬人急行軍突襲幾十萬人的彭城之戰,都是至剛至猛快捷如風的案例。衝突明顯,尿不到一壺。

    還有出身不同,項羽是楚國貴族,名將項燕後人,韓信是破落戶出身,全身剩把長劍,有一點相同的是二人都目高於頂,一副天下捨我其誰的自負。這些都決定項羽不會重用韓信,退一步說,如果韓信不出現並跑到對面去,憑項羽的戰法,應不至那麼狼狽。

  • 3 # 歷史有知社

    項羽與韓信是楚漢之際最為耀目的兩位軍事天才,可是這兩位軍事天才的人生都是以極慘的悲劇收場。項羽的個性“剛”,寧死不過江東,最終自刎於烏江之邊,死的極為壯烈,宛如一曲悲歌;韓信個性“柔”,能忍人之不能忍,最終卻死於婦人的陰柔之手,死得真讓人覺得悽悽慘慘切切。項羽之死可以說得上是韓信一手促成的,可是項羽一死,韓信卻也無存在的價值了,最終被大漢王朝卸磨殺驢了。所以,有許許多多的人都為項羽當初沒能重用韓信而哀嘆不已。今天我就來分析一下,項羽沒能重用韓信的原因所在。

    據陳平所言:“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這就是說項羽在用人方面“任人唯親”,至於項羽為何“任人唯親”,我認為主要有下列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項氏叔侄起兵就是以項氏宗族力量為依託的,說白了,就是個家族企業,所以“項家軍”的力量構成跟陳勝吳廣的起義軍以及劉邦被推為首領的沛縣起義軍是有顯著不同的。既然是家族制企業,那用人方面肯定是傾向於相信自家人了。

    第二方面;深受楚國“用人制度”的傳統文化影響,有個成語叫“楚才晉用”,原出處於《左傳》中“雖楚有才,晉實用之,”一句。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的字叫“晉卿”,也是取的“楚才晉用”之意。我們看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曆史,便於我們考證的,楚國最高階的兩個官職“令尹”與“司馬”,幾乎清一色的是由出自於楚國的公族人員擔任的,至於其他職位也就可想而知了。其實楚才又何止只是為晉用,還為吳所用、還為越所用。吳越爭霸時期的雙方核心智囊人物,吳國方面,不但伍子胥是來自於楚國,就連那個深受吳王夫差寵信的伯嚭也是來自於楚國的。而越國方面,輔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破吳稱霸的范蠡、文種等原也都是楚華人。所以就不難理解吳起在楚國變法,楚悼王一死,吳起就為舊貴族所殺了,其變法也就自然廢止了。楚國的“用人制度”的文化其實就是“親中選能”,外人是很難進入楚國高層核心的,這種狀態只是到了戰國的後期才稍微出現了一下鬆弛。

    所以,“項家軍”的家族制企業的特點以及楚國在“用人制度”上的傳統文化影響應該是項羽沒有重用韓信的一個原因,但我認為這還不是根本原因所在。因為龍且、英布、鍾離昧、季布等人都是項羽手下最為得力的大將,他們都深受項羽的重用。那為何項羽沒有重用韓信呢?我認為是兩人作戰思想的不同決定的,韓信曾在項羽手下當差,肯定是提過不少意見與想法,可惜項羽都沒有采用,要不然後來也就不會抱怨曾經在項羽手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了。

    項羽特別擅長打那種“陣地戰”,兩陣衝鋒型的,這種戰爭主要是憑“勇氣”取勝的。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曹劌在《曹劌論戰》一文中,也說道“夫戰,勇氣也”。陣地戰是自周朝以來,最為主流的戰爭打法,而項羽所重用的“龍且、英布、鍾離昧、季布等人”都是極其驍勇的悍將,也都是極為適合“陣地戰”的作戰風格。而韓信能忍胯下之辱,以“怯”聞名,其是比較擅長打那種“狙擊戰”的,“狙擊戰”的勝利主要就不是拼“勇氣”了,而是要拼“巧勁”了。所以,這個就跟踢足球一個道理,你的足球隊是打“全攻全守”風格,你就不會選擇一個擅長打“防守反擊”的足球運動員。

  • 4 # 千古名將英雄夢

    公元前208年八月,項梁戰死後,他的親兵韓信隨一夥敗軍逃到陳留項羽軍中,在這裡,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鍾離昧。

    鍾離昧乃是項羽最為看重的大將之一,此君不光驍勇善戰,且為人極具忠義,是個關雲長式的人物。如此大丈夫,在當今社會基本找不到了,屬於男人中的極品。

    鍾離昧是極品,韓信何嘗不是,於是某夜,二人在軍中偶遇,頓時相見恨晚,先是閒話家常,然後暢談人生理想,接著把酒言歡,結果雙雙醉倒在華麗麗的月色之中,結為莫逆。

    這男人之間的友誼,有時候跟愛情是一碼事兒,這磁場對了,脾氣對了,緣分到了,一見鍾情是非常容易地。越高貴的靈魂,越容易。

    韓信一生孤苦,少嘗親情滋味,更不知愛情為何物,除了功業之外,他最看重的就是友情了。

    還好,他總算是碰上了鍾離昧,其沉悶如白開水般接近絕望的生活,也終於有了轉機。

    做兄弟有今生沒來世,人這一輩子碰上一個莫逆不容易,鍾離昧其實並沒看出韓信是個做統帥的料,他只是覺得韓信熟諳兵法,做個普通將領還是可以的,於是他決定為了友情,拉下臉去跑跑關係。

    於是,數日後,鍾離昧把韓信推薦給了項羽,言韓信此人有將才,可以為將。

    項羽不以為然:什麼?此無名胯夫可為將?你的腦袋沒被撞到吧!

    鍾離昧還要再說,項羽已經拍板:好了,看在公的面子上,我就封他做個執戟郎中吧,從小兵到郎中,這已經是破格提拔了,再大的官兒我可不給,給了眾將也會不服,是不是?

    鍾離昧還能再說什麼?執戟郎中就執戟郎中吧,這個官兒雖不大,卻能參與幕府最高決策,時間一長,項王看到了韓信的真正才能,總是還會再擢升他的,我也不能太著急了。

    不久,任命下來了。一時間舉軍譁然:這韓信到底是什麼人,一上來就進了總參謀部,這也太搞笑了吧!

    可是韓信卻一點兒得意的神色都沒有。在他看來,以自己的才華,郎中這個舞臺還是太小了,這樣慢慢熬下去,何時方能大展我凌雲之志?

    一句話,韓信傲哪!不尷不尬的基層將官,他不願做,也不會做。由於他的才學,為了他的志向,他需要極大的權力,但他又不會為了權力去鑽營,也不能忍受漫長的援例提升。然而誰會把權力交給一個毫無資歷的無名之輩呢?說起來,這也不能太怪項王。

    看到這裡,諸位不禁要問了:這執戟郎中到底是個什麼官?大耶?小耶?輕耶?重耶?

    這裡我們必須分開來解釋:“執戟”,是一種爵位;“郎中”,是一種職官;兩者不是一個概念,但通常合二為一,使人身兼。

    所謂“執戟”,不是真的去拿把戟站著,而是故楚之爵,另有“執帛”(曹參自五大夫封執帛,號建成君);“執珪”(夏侯嬰賜執珪)等類似的爵位,這些爵位具體有多高,已然不可考了。

    所謂“郎中”,可不是治病救人的醫生郎中,而是一種參謀文官,秩三百石,主要職責是在君王左右參與軍政謀劃,官雖不大,卻是要職,秦漢時很多高官(如李斯、樊噲、灌嬰、李廣、霍光),都是從郎中升上來的,關鍵就在於郎中能經常接近君主,只要表現的好,自然比其他部門的人升官機會大。

    所以呢,這官說大不大,說小也不是很小,就看韓信怎麼表現了。

    可惜,韓信為郎中,表現了不老少,經常出一兩招奇策,偏偏項羽老哥不用。為什麼?

    第一:自負唄!項羽自認天下無敵,衝鋒陷陣麼,靠武夫,大政方針麼,靠自己。他根本不需要參謀官,他一個人謀就好了,還要旁人參什麼謀,就連范增這個參謀長,參的謀也十個用不了一個,何況韓信?

    第二:愛面子唄!項羽此人,是出了名的吃軟不吃硬,給他提意見,得講方式方法,偏偏范增韓信二人個頂個兒都是不會察言觀色的孤傲之人。你想想,天下三個脾氣最臭的人中之傑碰在一起,還能碰出啥思想的火花?吵架的火花還差不多。

    第三點,也是最關鍵最根本的一點——項羽和韓信的軍事風格迥異,這倆人雖然都是頂尖的軍事天才,但一個用兵如火,一個用兵如水;一個是兵形勢家的領軍人物,上承白起、尉繚子與信陵君,一個是兵權謀家的傑出代表,上承孫武、范蠡和吳起(見班固《漢書 藝文志》),根本就屬於兩個完全相反的兵法派別,不可能相容,也不可能合作。特別時項羽所信奉的兵形勢家,講究決策指揮權的高度集中,兵形勢家之經典《尉繚子》說:“夫將者,上不制於天,下不制於地,中不制於人。”又說: “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主於後,無敵於前。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風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驚。”基本上就是把參謀部當成擺設了(范增這個參謀長主要謀的也是政治和外交,非軍事),所以別說韓信是軍事天才,就算韓信是軍事神仙,項羽也用不了他。

    我猜,韓信在項羽手下時能出的大策,無非就是這麼幾個:

    第一:收服章邯後,立刻將二十萬秦降卒拆散編入到各諸侯軍中,可以避免秦軍聚眾作亂。

    這個項羽不聽,因為兵形勢家講究整體作戰力,他也想著能讓秦軍當帶路黨。結果沒想到還真出了亂子,不得已只好在新安坑殺了一部分降卒,最後還是得將剩下的秦卒拆散混編。

    第二:收服秦軍後,不要停留,直撲關中,可趕在劉邦之前佔領咸陽。

    這個項羽也不聽,兵形勢家非常強調建立戰前的對敵優勢,所以項羽一定要先派兵四略中原地,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整合與消化包括秦在內的諸侯盟軍,待佔據了絕對優勢後,再以四十萬優勢兵力陳兵函谷關下,結果劉邦自知不敵,主動前來服軟。

    第三,宰割天下時,不要把劉邦發配漢中,最好把他封在沛縣一帶,可以就近控制。

    這個項羽肯定不聽,沛縣一帶他還想要呢,憑什麼白送給別人。

    在領導特別是那些確有真材實料的的領導屢次拒絕自己意見的時候,遇到一般人,他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有問題。可韓信不這麼認為,他覺得不是自己能力不足,而是領導不行。

    ——看來,這項羽絕非能成大事、或者能讓我成大事之人!楚軍這小破參謀沒啥好留戀的,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得,我還是趕緊想辦法跳槽吧。我就不信了,我韓信滿肚子的才華,難道真就找不到一個識貨的?

    現在的韓信,已非淮陰那個脆弱少年了,他堅信自己是個大將之才,什麼挫折也擊不垮他。一個男人就要這樣,貫徹始終,矢志不渝,任憑風風雨雨,不屈不撓,傲視天下,目空一切,不為王侯,決不罷休。只有狗,才會一輩子被人踐踏奴役,他不要做任何人的狗,也不會向任何人搖尾乞憐,他要找的是一個合作者,一個與他一齊掃平天下的合作者。

    ——項羽,你不用我,是你此生最大的損失,你等著瞧吧!

  • 5 # 遙望燕園

    漢四年,齊與漢結成聯盟,齊國撤下原本防範韓信進攻的軍隊。

    韓信見此大好時機,率軍偷襲了齊國的平原,而後攻佔了整個齊國,齊國眼看幹不過韓信,只好向低下頭來,向西楚霸王求援。

    西楚霸王派大司馬龍且率二十萬楚軍援齊,結果全軍覆沒,齊國全境落入韓信之手。

    楚霸王見硬的不行,便來軟的,在軍中挑選了一能言善辯之人去往齊地,此人姓武名涉,是韓信的老鄉。項羽和武涉打算靠老鄉的標籤打感情牌,畢竟「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嘛。

    韓信雖然見了武涉,但卻一點都沒有淚汪汪的樣子,但武涉仍舊迎難而上,繼續打感情牌,說韓信和項王有故,何不跟故人項羽聯合,三分天下取其一,與漢王劉邦、霸王項羽鼎足而立呢?

    武涉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啊,韓信在項羽軍中,小三年,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雖韓信也曾多次表現,主動向項羽獻策,但沒有一次被採納,這樣的「有故」,是怎樣的有故呢?是屈辱的有故啊。

    於是,韓信給武涉講了一番做人的大道理,說漢王待他甚厚,絕非項王可比,他韓信是絕不會舍厚取薄,自取其辱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項羽待韓信如此之薄呢?

    是項羽沒看出來韓信的軍事才華嗎?沒理由吧?連蕭何這個不上戰場的人,都能看出韓信舉世無雙的軍事才華,項羽這樣縱橫沙場的戰神,多次接到韓信的獻策,怎麼都不可能看不出韓信的才華來啊。

    咱麼假設項羽看出韓信的才華了,為什麼不提拔提拔韓信呢?縱使不叫韓信做自己的左膀右臂,總是可以叫韓信做一箇中層的軍官吧?

    其實,這裡邊的原因,早在劉邦登壇拜將的時候,就被韓信看出來了,韓信發現,項羽其人,雖然表面上恭敬慈愛,能與將士同甘共苦,但真到對將士進行真金白銀的封賞時,卻又吝嗇的緊。

    據韓信觀察,有功將士升遷的印信明明已經刻出,但項羽卻仍舊捨不得給,一個勁地放在手中把玩,直到把印信的菱角磨平,才遞給應得此印信的將士。

    連那些立有戰功的將士都得不到應得的印信,韓信這個無尺寸之功的執戟郎,又怎麼能平步青雲,成為上層軍官呢?

    參考資料:《史記·淮陰侯列傳》

  • 6 # 趣談國史

    韓信不但在項羽那裡不受重用,後來投了劉邦,剛開始也是不受劉邦重用的。後來是蕭何慧眼識英才,極力向劉邦舉薦,劉邦才重用韓信的。這才有了韓信日後的輝煌。

    那麼問題來了,韓信為何不容易受人重視呢?這應該要從韓信的兩個缺點說起。

    第一個缺點,韓信的相貌不夠英武。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本來是個強者,卻天生一副慫相。

    你想啊,連一個小混混都敢讓他鑽褲襠,可見韓信天生一張受欺負的臉。

    人對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如果相貌生得堂堂,特別英武,就會讓人覺得是個天生的大將軍——其實也可能是個草包。但韓信這種長相的人,讓人一見了就容易誤認為是個草包,於是根本沒有展示才能的機會。這就是項羽和劉邦都不待見他的原因。

    那麼蕭何為何慧眼識英才呢?因為蕭何沒事兒就找他聊天,聊得多了,本事就顯露出來了。

    韓信的第二個缺點,是不善言辭,情商極低。

    不善言辭的人,很容易失去很多機會。本來腹有機謀,可是一見了主公,就唯唯諾諾囁囁嚅嚅,說不出什麼來了,那麼主公自然覺得此人不堪大用。

    不善言辭,還不算致命缺陷,韓信最致命的缺陷是情商欠費。

    你想啊,當年劉邦和項羽答道白熱化階段之時,韓信拿下了齊國。這時候,他竟然派人去向劉邦討要封賞,要劉邦封他為齊王。

    這算啥?這是赤裸裸地噁心劉邦。在當時的情況下,韓信幫誰,誰就能贏。劉邦敢不封他嗎?

    可封歸封,劉邦心裡肯定是很不舒服的。

    你要麼就造反,要麼就乖乖的,你這麼噁心人,不是找死嗎?

    韓信的低情商,註定了他最終的悲劇下場。

  • 7 # 歷史神秘人

    都說項羽不信任韓信是項羽一生最大的錯誤,當然也不能全都是項羽的責任,韓信自己也是有些問題的,畢竟伯樂和千里馬,都是相互共存的,有伯樂,但是千里馬也要有表現才行,說白了項羽集團內部是有很大問題的,韓信在項羽手下沒有上升的空間。

    韓信投靠項羽時,待遇不算太差,做了執戟郎中,相當於項羽的侍衛啦!這個位置還是不錯的,天天都可以見到項羽的面,這樣不就提高了在領導面前表現的機會嘛,同樣韓信也是屢屢在項羽面前提出自己的意見,意見是不錯的,但是項羽就是不接受不接納,說白了項羽就是看不起韓信這個毛頭小子,在項羽眼裡韓信就是和誇誇其談,滿嘴放炮狂妄自大的人。項羽之所以對韓信有這樣的印象,和項羽自己的經歷有關,項羽可是身經百戰啊,戰場經驗豐富的很啊,項羽可是對自己的軍事能力很有自信的。你韓信一個明不經傳的小子,天天在項羽耳邊說如何歲的打仗,如何部兵排陣,在項羽眼裡韓信的表現就是關公面前耍大刀啊,你韓信不是出身名將世家,也沒有名師指導,都是自學的,還鑽過褲襠,受侮辱不敢反抗,這樣的人實在不受項羽的歡迎啊,項羽對韓信的第一印象就是吹牛的人,你如何讓項羽任用韓信啊!

    就像剛出大學校園去應聘,你又不是什麼名牌大學,沒有工作經驗,就在面試官面前吹噓自己的能力,說自己的遠大理想和對公司的未來看法,沒錯也許你說的都對都好,可是給面試官第一印象就不好了,你什麼工作經驗都沒有就比面試官還好啦?面試官可是做了很多年了,所以面試官肯定不會錄用你啦,你再有才華也是白搭,所以人才要學會如何表現自己,既能讓領導看出你的能力,同時不反感你的行為,這是人才上升空間的技巧,韓信是有能力,但是他的與人相處之道還是有所欠缺的,不懂得如何恰當的表現自己的才華。韓信在項羽手下非常鬱悶,同時也沒有人幫他,沒辦法,項羽部隊管理太密集容不下其他人才啦,項羽手下出謀劃策的都是范增,韓信天天在項羽面前表現,范增難道看不見聽不到嗎?范增當然能聽見,也知道韓信是個人才,可是范增是不會推薦韓信的,說白了小氣的范增才不會讓多一個韓信出謀劃策搶自己的飯碗啊,這就是項羽部隊包容性不怎麼樣啊,高傲的韓信碰上同樣高傲的項羽,自然最後韓信負氣出走,投靠劉邦去了。

    韓信在劉邦那裡開始也是不受重用,只當一個管糧草的官比在項羽那邊還不如呢,好在蕭何有容人之量,看出韓信的才華,就有後來月下追韓信的戲碼,而劉邦也算有接納人才的氣度,只要你真的有你能力,我就用,後來劉邦封韓信大將軍終於打敗了項羽奪得了天下。一個人才要想出頭,必須有能力同時讓別人看到你的能力,當然有個知人善用的領導也是重要的,這樣你才有上升的空間啊!

  • 8 # 康康閱歷史

    眾所周知,韓信是一位領兵打仗的奇才。可就是這位奇才卻不被項羽看好,雖然項羽本身的才能很強,但他為什麼會拒絕這一位奇才,自己多一名大將不好嗎?這究竟有什麼原因呢?

    第一點,韓信是一個頗能隱忍的人,能接受胯下之辱,是一個能低頭的人。然而項羽自小就能輕易滿足一切,所以他個人很自負。這樣項羽就跟看不起受過胯下之辱的韓信。項羽本身就看不起韓信又怎會重用呢?

    第二點,項羽自己的本領很大,以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戰績讓其認為自己天下第一的感覺,在他的眼中,除了自己之外的人,不論是能力還是忠心,都是不被項羽信任和看重中的,所以項羽根本不會重用韓信。

    從這兩點可以看出,項羽和韓信其實是不可並立的存在。最初時是高音仔項羽的軍中默默無聞,後來是韓信在劉邦軍中將項羽逼的自盡身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理解“無毒不丈夫”與“最毒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