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武歷史講堂
-
2 # TiandirenisAmituofo
中華文明是指什麼?中華文明又稱為華夏文明。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華夏文明”中的“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中華文明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以前的三皇五帝時期。在周朝的時候,是古代周王朝的自稱 ,以區別於周王朝敵對的四方部落(四夷)。後來華夏部落吸收了同邊的巴蜀、荊楚、百越諸部落,漢民族開始形成,於是“華夏”這個稱呼逐漸成為漢民族的別稱。唐朝孔穎達給《釋詁》做註釋說:“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華夏就是中國,之所以稱中國為華夏,是因為華夏的意思就是疆域廣闊,服飾文采美麗,這兒是聰明道睿智的人所生活的地方,是物質繁榮和財富聚集的地方,是聖賢教育廣泛施行的地方,是道德禮儀文明昌盛的地方,是詩書禮樂文明普及的地方。所以華夏就是形容中國(中原文明國家)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無比發達先進,是世界其他地方人類文明的榜樣和模範,值得天下人尊敬、學習和效法。
華夏文明的發達在周朝的時候達到一個極盛時期,到了秦漢的時候,又到了一個大一統的疆域得到很多擴充套件的文明極盛時期。後又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民國等多個朝代,期間有不同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一直到到現在形成了一個大一統的華夏文明。
由上可見,華夏文明主要是以周朝文明和秦漢文明以及隋唐明清等盛世時期的文明為主要代表,其他朝代文明為繼承和延續的,歷朝歷代既有繼承又有發展的中華大地上各族人民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過程和產物。它既是一個靜態的含義,又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說其是靜態的,是說中華大地上的文明都是華夏文明的一部分。說其是動態的,是說華夏文明本身就是多民族文化在多民族不斷融合為一個華夏民族的過程中不斷碰撞和相容的過程。因為從最初的伏羲八卦文化,到周朝的易經禮樂文化,再到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文化思想,再到如今的儒釋道為主的華夏文明文化,一直在傳承著,從未被外族文化所毀滅,反而曾經作為入侵者的外來異族文化被以儒釋道為主的文化所同化(佛教也被本土化為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而成為這個華夏文明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歷史上的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數民族作為統治者的朝代,但從伏羲以來的原先的華夏文明從未斷絕過,一直都有華夏民族作為載體而傳承著,即中華文明從未間斷過。
華夏文化如同易經文化所揭示的那樣,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同時,中華民族也深受易經文化和儒家中庸文化思想的影響,而能夠相容幷包,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所以才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而成為地球人類文明中最能夠包容和最具同化力的優秀民族之一。
-
3 # 張宏傑
我們今天使用的仍然是商朝人就已經使用的文字,雖然這種文字從字型上由甲骨文演變成了楷書。孔子的後代在孔子死後兩千多年,到了晚清,仍然住在孔子墳墓邊上,世襲著貴族的爵位,享有崇高的地位。
幾千年來,中國文明基本上是獨立發展的,雖然在物質上、物種上受到過外部世界的強烈影響,但是在精神上,中華文明的根本特點從來沒有被改變過。即使兩次被少數民族所統治,也沒有改變這一點,因為少數民族統治者總是迅速地中原化,從來沒有大面積地改變過中原地區的種族、語言和文化。
杜赫德在《中華帝國通志》中用驚訝的口吻說:“……四千多年間,它(中國)自己的君主統治著自己的國民,從未間斷。其居民的服裝、道德、風俗與習慣始終不變,毫不偏離其古代立法者們創立的智慧的制度。”這在世界各國中絕對是獨一無二的。
對比一下世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歷史上的其他古文明都已經滅絕了。今天的埃及人除了靠金字塔發展旅遊賺點錢外,他們的文化和古埃及文明幾乎沒啥關係,因為穆斯林的征服讓他們的語言、文化甚至種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古埃及文明已經滅亡了。兩河流域的那些文明,什麼巴比倫古國之類的更是這樣,現在只剩下點遺蹟了。因為中東穆斯林的中心。印度的古文明,事實上也已經滅亡了,因為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印度遭到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歷史上還遭遇過第二次巨大的文化衝擊,那就是公元1000年後,遭到穆斯林的衝擊。這些衝擊都使印度發生了根本變化。羅馬帝國受到日耳曼人入侵後,整個社會結構和文化面貌完全改變了,再也沒能恢復。只有中國,文化一以貫之。
-
4 # 六甲番人
中華文明,也稱華夏文明,以禮樂為制度、易經八卦、丹書朱文、上古漢語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思想核心是神道設教,禮樂教化,嚴華夷之辨,推崇仁義禮智信,其中又以易學為根本。
“華夏”合稱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具體解釋是“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而“中華”的“中”者,是指中原河洛地區,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中華文明在歷史上一脈相傳,最早源自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華夏族的先民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留下眾多的文明遺址,而現代科學研究發現,華夏族父系Y染色體的主體是O3及其支系,母系線粒體單倍群主要為M7c、F 和B4。
中華文明自發源起到發展到現在,一直保持了文明的傳承和延續,這主要是由於中華文明具備的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
一、 自然條件
在各大文明產生的初期和發展期,由於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受自然條件的制約明顯。
首先,地理位置。古代中國處於與外面世界隔離的地理位置,南部高山、高原,西面沙漠,東面臨著大海,北部草原地帶人跡罕至,這就決定了中華文明在起源上的本土性和獨立性。
同時,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產生於黃河中下游地區,並且以放射狀向周邊擴充套件,逐步擴大,這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創造了日益豐富的資源條件,也幫助中華文明擴大影響力。
地理位置及戰略空間對於抵禦外族入侵起了很大作用,從而提高了中華文明延續的機率。
而其它幾大文明,古印度文明的消亡是由於雅利安人的入侵造成的,克里特邁錫尼文明的消失是多利亞人入侵的結果,埃及文明則先後受到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和阿拉伯人的輪番入侵而逐漸消失。
其次,氣候因素。中國多種多樣但相對自然災害較少的氣候型別,為農業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從而能大量產糧,為養活大量的人口創造了條件。
而古代印度河文明的消失原因之一,則是地震、泥石流和旋風等災變,邁錫尼文明則是強烈地震,其它文明受地域限制,很難養活大量人口,而人口在古代是戰爭的關鍵。
二、 社會條件
首先是政治條件。
自秦朝以來,中國就建立了中央集權專制統治,這能明顯提高政治決策效率,國家因此可以動員全國力量進行經濟建設,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抵禦外敵入侵和擴充套件地緣政治空間。
而其它文明建立中央集權統治的時間相對較晚,地域也較小。
其次是經濟條件。
中國古代發達的農業經濟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進而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從根本上提高了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一直到清朝,中國的經濟都是世界第一。
最後是文化因素。
中華文明的文化具有先進性和包容性。
思想方面,中國曆來實行中庸之道,以誠待人,建立了穩定的朝貢體系。中國具有自己特有的人文傳統,尊群傳統,以民為邦本,崇尚和平。在多民族文化相處時善於融合、不偏頗、不怨尤、主平衡。
語言文字,源遠流長,長久不衰,最能夠體現中華文明的特徵。漢字起源於甲骨文,是表意文字,其音、意和形大致是一致的。漢字的表意特徵為人們消除一切發音語音隔閡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為大範圍內人們的溝通交流創造了既有利的條件。漢字對於維持中華文明的意義已經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而其它文明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生了融合導致文明形態的轉變。這雖然讓文明發展的基本元素得以延續,但已是新的形態。
比如今日的阿拉伯文明和歐洲文明,則是或多或少融合了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猶太文明、古希臘文明等。而被融合的這些文明,實際上已經斷裂。
-
5 # 味哎兒
三大文明產物可證:
一是,房屋及建築群佈局,土木材料,人字式房蓋,前土地廟,後山神廟,左祖廟,右宗祠,中間議事堂。
一是,草藥。
一是,公務人員標誌的“補子”,其母系馴獸時代開始就文官用禽表示,武官用獸表示,且沿用至清朝沒變沒改。
讀書文人添文字可追溯到4千年左右,且現今人仍可識認,其他國家僅識至300年左右。
且建築式樣鉅變,佈局鉅變,無傳承藥存在。
-
6 # 中囯觀察家
這是由中華文明所特有的主客觀條件所決定的。
華人民的特質和稟賦,不僅鑄就了綿延幾千年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而且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深刻影響著當代華人的精神世界。華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1、封閉的地理環境造成。
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位於東亞大陸。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具有相對封閉的地理空間。東臨浩瀚的太平洋,北接大漠,西據青藏高原,南廓橫斷山脈、雲貴高原和中南半島原始瘴林。這些都是體量巨大的存在,構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
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被中華先民早早認知。並提出了“宅茲中國”的概念。而歷代帝王也是充分認識到其利用價值。只要在北方地帶修一座牆,那麼整個中原地區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宅子或院落。而修這道牆,又有陰山——燕山山脈可茲利用,開發價值非常高。這就是修建“萬里長城”的原動力。
穩固的生存空間有利於保障中華文明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在遠古時期,生產力低下,中華先民幾乎沒有走出這個範圍。而外來的蠻夷也幾乎打不進來。一方面,在此範圍內原住民及其文明難以傳播分櫱,同時也阻斷其他外族文明的衝擊和更替。另一方面,凡是能夠有幸進入長城之界的夷族,也基本被同化和吸收,從而成為大中華文化圈的成員。
而其他文明,古埃及、兩河流域、印度就沒有這種優勢和幸運。在異族入侵的戰爭中走向滅亡,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2、豐富的自然資源造成。
中原地區正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形成的沖積平原的核心區,肥沃的土地、水利資源。絕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條件下,動植物資源豐富。適宜農耕農業養殖業發展,也適合自給自足自然社會發展,得天獨厚,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保障和生存基礎,保障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3、發達的文明程度造成。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與東亞相鄰的北亞、西亞、南亞、東南亞相比較,中華文明是高度發達的地區,居於文明之首,有利於形成牢固的持久的向心力凝聚力。
生於斯、長於斯的中華兒女,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生活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傳承著中華文明,遺產豐富。很早就創造了自己的文字系統,文字語言自成體系、書面文獻浩如煙海。歷史文物遺蹟遺址分佈廣泛。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20世紀以來的大量考古發現,證明中華文明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有了越來越清晰和確切的實物證明。
4、緊密的血脈傳承造成。
繁衍生息的人口優勢也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永續發展的重要前提。無論世襲制、禪讓制、聯盟制、分封制,中華文明都是一以貫之的。可以說,夏商的體制與明清的體制沒有大的區別,都是大一統極權國家:中央——親王(邦國)——郡府——鄉民。都是宗法血親制度的表現。與西方城邦制不同。
中華民族始終是世界上同時期人口數量最多的族群。據統計,中華民族的先民,在一萬年前已達100萬之眾。至夏初(公元前21世紀)已有1355萬人口。在西周(公元前11—前8世紀)全盛時期人口約達2000萬左右。到西漢初年(漢平帝元始2年,即公元2年),人口數已達5959萬人。唐朝8000萬人,清末則達到4萬萬人。1949年以前一直保持世界總人口的30%以上。
5、中華民族的融合力造成。
中華民族的融合,自她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從來沒有間斷和停止過。黃炎子孫,就是黃帝、炎帝大戰之後融合而成。中華民族這種融合力和吸納力,超乎想象。不但融合了周邊族群,甚至吸納了猶太人、阿拉伯人、蘇祿人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沒有高原大漠的阻擋,中華民族也許走的更遠。
6、勤勞的中華民族使然。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勞勇敢智慧的偉大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以其燦爛的文化和繁榮的經濟著稱於世。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GDP一直領先於所處的同時代各國。舉世名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和火藥的應用。以及產生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
中華文明薪火相傳引反思。
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國的碩果僅存,引起廣泛思考和思索。
第一,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得到廣泛認同,一些專家開始思考中國古代文明形成的模式、文明起源的道路。即是說,中國文明研究是否對其他古代文明發展階段的研究理論、模型甚至術語有借鑑意義。
第二,文明的“定性研究”,對中國文明形成過程的可行性和必然性。物質文化遺存所表現出的物化形態背後,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過程、早期發展階段的社會樣態與執行機制、中國不同地區的社會演進過程是否具有同一性、同步性。
第三,中國古代文明、國家起源與文獻記載的契合程度。傳說和歷史檔案,需要實證和考古發掘的檢驗。
第四,相似的生態環境下會產 生相似的文化形態及其發展過程。2000年開始,“多線進化論”逐步影響到中國考古學界和整個學術界。
回覆列表
中華文明沒有間斷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因為,文明的主體無外乎語言、文字、傳統、技藝等部分。這些我們都沒有斷啊,那些妄圖否定中國文化認為我們文化斷了的都應該受了日本人所謂變革論的影響。
日本學界有些人認為,中國經過兩次變革已經沒有中國傳統的東西了。第一次,是唐宋以後,漢民族式微少數民族文化大量的入侵中原文化,甚至語言都被改變了,今天的中國漢語已經不是漢語了,更多的是北方遊牧民族的語音拿漢字來表示而已。第二次,是自五四以來。華人受到了西方文化極大程度的衝擊,今天中國所見的所有現代化的元素幾乎全部來源於外部。白話文後,華人甚至丟了自己的行文模式,已經不是原來的漢文化了。
認可上述問題的大體可以說被騙了,或者被洗腦成精日分子了。
首先,文化不會一成不變。如果說出現大範圍的文化變革就說文化間斷的話,日本可能早就不是日本了,已經是中國了。自唐以來,日本從國民觀念到政權組織,從生產模式到經濟體系,完全跟中國學習,甚至日文也是以中國文字為基礎來創造的。照這麼說,日本早就不是自己宣稱的萬世一系的日本了,日本文化已經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了。
其次,中華文化本來就是一個集合概念,是整個中華民族創造的。按照“精日分子”說法,中國文化已經被北邊遊牧民族改變了,那麼請問那些改變中國匈奴、鮮卑、羯等等現在都在哪裡呢?是不是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了,無論當時他們武力多麼強盛,當他們從馬山下來,捧起中國經典一讀立刻就能意識自己的渺小,就要跟華人學習,就會慢慢成了華人。
再次,試問今天哪個國家的現代化是自己土生土長的。民族國家的概念也是一個近代觀念,大英帝國如何,不也是從法國諾曼公爵征服英國以後形成的嗎?他們日本又如何,16世紀的時候不也是拼命的學習所謂的“蘭學”嗎?
最後,我們是不是要考慮一下中國文化為什麼是沒有變的。今天的華人,無論其血緣祖先是哪裡,但他們的文化祖先都是華人。文字也好,語言也罷,都是文化的載體,而不是文化本身。今天的華人對中國文化的歸屬感,今天中國對中國傳統觀念的認同感,這些才是證明我們文化沒有斷的根本。華人換了多少代,中間經歷多少磨難,期間發生多少變化,都不能磨滅中國文化烙在我們身上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