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徵哥哥視覺
-
2 # 牛行天下9994852
我能肯定不同,我姑奶奶,以前喊我過去,來哉,來哉。東西多,多來兮。說某人壞,壞透哉。肯定蘇北人,沒去過蘇南
-
3 # 媒體人唐陟
方言是屬於地方特有的語言,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地方言相互交匯,甚至有許多方言與普通話混雜,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言體系。
方言隨著年代的不同,有的詞彙漸漸就消失了,而新的詞彙也會產生。這是一種推陳出新的必然規律。下面我就蘭州方言40年間的變化進行淺析。
40年前,老蘭州人講的蘭州話和今天年輕人們講的蘭州話有很大區別。這種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發音的變化。40年前,中國的改革剛剛起步,蘭州還是個特別封閉的地方,基本沒有流動人口。在這種情況下,蘭州人與外界的交流互動非常少,不論你走在大街上,還是在人家裡,或者在農村,所有的蘭州人都是同一個口音,那就是很純正的蘭州話。可是40年後的今天就完全不一樣了,不論走在大街上,還是在其他公共場合,你基本聽不到有人說蘭州話。為什麼?蘭州人都說普通話。在蘭州,兩個土生土長的蘭州人交流都很少聽到蘭州方言,很多時候我們都發現大家在用普通話交流。
當然,也有一些人回家後還是在說蘭州話,但現在年輕人說的蘭州話發音已經融入了太多的普通話音準,那種純正的蘭州口音基本很難聽到了。
二、詞彙的變化。在當今年輕人們看來,40年前的蘭州方言用詞特別土,這些詞彙在今天有好多已經被人遺忘了。比例來說,老蘭州的土話以前將襯衣叫“汗他子”,對於今天的年輕一代而言,已經沒有人用這樣老土的詞彙了,甚至有的年輕人都不知道“汗他子”為何物。再如,老蘭州以前將頭頂都叫“頂毛蓋”,今天的年輕人都不說這些土的掉渣的老詞彙了。
即使有人在說蘭州方言,他所用的發音聽起來是蘭州方言,但用詞基本都是普通話的口頭語和部分書面語的疊加組合,又是另一種味道。
總的來說,方言在逐年流失,如果不加以保護,多年以後方言就會逐漸退出語言體系,甚至有消失的可能。
-
4 # 風雅俊逸
現在各地的方言肯定和以前不一樣了。
雖然各地還在使用本地方言,但經過近幾十年的演變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口流動性較大,方言中不但夾雜著普通話,同時還夾雜著一些外來語。
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還有些老年人甚至年輕人叫肥皂為洋鹼,鐵絲、鉛絲叫洋絲,鐵釘叫洋釘子,煤油叫洋油,火柴叫洋火等等,漸漸地也就不這麼叫了,現在根本就聽不到這種喪權辱國的叫法了。究其原因是因為:
一,政府重視,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對方言的影響。適齡兒童入學率的不斷提高,文肓人口逐年下降直至基本消滅文盲。讀書識字學漢語拼音,普通話得到了普及。隨著人口文化程度的提高對本地方言也有一定的影響。尤其現在農村小夫妻都會教小孩講普通話了,方言也就漸漸地淡了。記得小時候在老家稱水餃子叫“水飯”,現在多少年都沒聽人說過“吃水飯”了,包括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也不這麼說了,都叫“水餃子”。在城裡八九十歲的老爺爺老奶奶都會說"我坐BRT去二姑娘家去"。出門坐出租叫“打的”等等。常居本地人或許也會認為本地方言沒什麼變化,但細細想想確實有好多老的方言被棄之不用了,不斷增加了新的語彙,只是些許變化並且是慢慢逐漸變化的,沒有感覺到而已。而外地人當然更感覺不到某地方言的悄悄變化,只知道和以前一樣難懂罷了。
二,隨著廣播、電視、電腦的普及尤其最近幾年智慧手機的普及使用,也使得普通話被廣泛應用。
三,嫁娶通婚對地方方言的影響。一方是本地人另一方是外地人結婚的,其外地人對本地語言的影響,尤其是對子女小孩影響最大。
四,人口流動對地方語言的影響。本地人到外地工作落戶,外地人到本地工作(打工、經商、辦廠)、落戶的。在外打拼多年又回鄉創業的等等,這些都會給地方方言帶來多多少少的一些變化。
所以說現在各地的方言是和以前不一的。
下圖是江蘇省鹽城地區部分方言。
回覆列表
在中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語言,俗稱方言。所謂不同也不是絕對的不同,很多隻是音調不同,不過也有個別的方言,發音和普通話完全就不一樣了。以至於出現讓外地的人聽不懂的情況。
在中國歷史上,經常因為政治或者天災的原因而出現人口大遷移的情況。如果遷入外族居住區域,則必然發生民族的融合和語言的相互影響,以至同化,這也是造成方言特點的一個重要的歷史原因。例如兩廣地區是有較多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從周秦以來,大批漢族人由北南下,逐漸造成了“喧賓奪主”的狀況,在數量上超過了土著民族的人口,加上漢族在經濟、文化各方面又比土著民族日益發達,歷代統治者又實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結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漢化。所以說,方言不是一層不變的。
總之,我們現在各地的方言,與千年前,甚至百年前相比,肯定不一樣。如果真是那個地方出現了千年不變的方言,那隻能說明此地太封閉了,甚至還處於原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