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說,是沈括告發的蘇軾,導致烏臺詩案的調查深入,使蘇東坡獲罪
北宋元豐二年,蘇軾被貶調湖州.貶調的原因是他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本是官樣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的御史們作了手腳,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氣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當時朝中政敵章敦、蔡確等人藉此指責蘇軾以“謝表”為名行譏諷朝廷之實,妄自尊大,發洩對“新法”的不滿,請求對他加以嚴辦.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作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他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的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力教導、監督官吏;又如“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說他是指責興修水利的這項措施不對.其實蘇軾自己在杭州也興修水利工程,怎會認為那是錯的呢?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之,是認定他膽敢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於是朝廷便將蘇軾免職逮捕下獄,押送京城交御史臺審訊.
此時,沈括還出來告密,說蘇軾詩作有譏諷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蘇軾的詩作為證據(令蘇拭倒黴的詩句是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這兩句詩被人指稱為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於死地.一場牽連蘇軾三十九位親友,一百多首詩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驚朝野.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總體說,是沈括告發的蘇軾,導致烏臺詩案的調查深入,使蘇東坡獲罪
北宋元豐二年,蘇軾被貶調湖州.貶調的原因是他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本是官樣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的御史們作了手腳,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氣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當時朝中政敵章敦、蔡確等人藉此指責蘇軾以“謝表”為名行譏諷朝廷之實,妄自尊大,發洩對“新法”的不滿,請求對他加以嚴辦.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作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他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的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力教導、監督官吏;又如“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說他是指責興修水利的這項措施不對.其實蘇軾自己在杭州也興修水利工程,怎會認為那是錯的呢?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之,是認定他膽敢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於是朝廷便將蘇軾免職逮捕下獄,押送京城交御史臺審訊.
此時,沈括還出來告密,說蘇軾詩作有譏諷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蘇軾的詩作為證據(令蘇拭倒黴的詩句是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這兩句詩被人指稱為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於死地.一場牽連蘇軾三十九位親友,一百多首詩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驚朝野.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