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小牧童
-
2 # 陳一222
不願帶孫輩的老人有多種原因,
最主要是帶孫輩壓力大,小夫妻倆忙工作沒時間把孩子丟給公婆帶,媳婦心裡有諸多不放心。其實公婆對孫輩的愛絲亳不比小夫妻差,再周到細心,孩子有時難勉會磕磕碰碰,看到孩子磕碰到了心中會很自責。小夫妻不理解反而會埋怨。
由於隔代親公婆帶孩子,疼愛有加照顧有加,孩子會多多少少養成不好小習慣,會遭小夫妻指責。
老少在在教育孩子的觀點方法上不一樣,易產生矛盾引起家庭糾紛。
總之,公婆帶孩子,吃力不討好,貼錢、貼人、盡力受累為孩子。到頭來換回來這樣不好、那樣不好……
心寒了,當然不願帶!
-
3 # 古代佳人1
因為累身,累心,累金錢,無法融入兒女們沒有規矩的生活,思想不一致,言行不一致,不受尊重,沒有空間,甚至沒有自由。
-
4 # 海水淼
今後國家也可以辦一些育嬰院,專門幫助工作或事業比較忙的人看養嬰兒,不同齡期不同的費用,既安置了閒人,也幫助了別人。
-
5 # 手機使用者70211100442
老人們受苦受累一輩子,沒享過什麼福,現在老了,又被孫子拖累,實在不應該,讓他們安享晚年,有條件多出外面轉轉,這是兒女們該做的
-
6 # 孕媽守護神
幾千年的傳統教育和根深蒂固的理念,大部分老人家都是願意帶孩子的孩子的,而且把帶孩子的孩子當成自己的事情。而且是盡心盡力任勞任怨不要報酬的帶孫輩。他們一生都在為下一代奮鬥,生孩子,帶孩子,培養成人,孩子又結婚生子,又給孩子帶孩子,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直到彎腰駝背,實在是不能動彈了,要向閻王爺結夥食賬了,才會停下。
那麼現在又出現了很多老年人又不願意帶孩子了,為什麼?總結下來有幾點。
一個是兩代人之間有巨大的代溝,生活習慣不同,思維方式不同,一起生活,矛盾日漸突出,日積月累,成為鴻溝。儘管內心不是不想帶孩子,但是懶得看你兩口子,眼不見為淨,也就不帶孩子了,各自安好。你比如,老人家的思想,一個是節約,水電費,外賣,網購,在有些老人家看來,生活除了油鹽米菜,其他的花銷都是浪費,更別說是不是去外面打尖,衣服鞋子包包,都還沒有破爛,你又要買新的,那簡直就是犯罪。二一個是生活習慣,老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兩口子一人一個手機刷到半夜不睡覺,刷得六親不認,孩子也跟著玩手機,白天睡到中午才起來,老人家恨不得一棒悶死你。每天得這些小事情嘮叨,矛盾越來越深。就各自分開安好,眼不見心不煩。
一個是有的人年輕都不管事的主,自己都感覺一輩子生孩子帶孩子,培養孩子累死了。現在你成家立業了,我也老了,我應該享福了,哪裡還來給你帶孩子又回到老路,你說你年輕人累,忙,哪個不是這樣過來的,我以前帶你們幾個,不是屎都糊嘴巴來,也沒有哪個來替我一手。我得空要去跳廣場舞,有好多舞都還沒有學會呢?
最後一種情況,就是和兒媳婦不對付,第一印象就八字不合,不待見,那也就少往來,互不打擾,相敬如賓。
-
7 # 瓜舍
為什麼有的老人不願意帶孩子,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1,身體不好。如果父母子女都晚婚,等孫子出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年紀很大了,帶不了孩子。有些老人雖然五六十歲,但有些人有各種病痛,自己管自己都費勁,沒有精力帶孩子。
2,不會帶。聽起來像個笑話,但真的有些老人就是不會帶孩子,我一個朋友生了孩子,她婆婆連抱都不敢抱,讓她換個尿布都不會,人家問你這也不會,那也不會,你自己兒子怎麼帶大的,她說她兒子五歲前都是跟著爺爺奶奶,她沒帶過。
3,沒時間。有些孫輩出生,老人還沒退休。有些退休了,又想忙活自己的事。
4,不想帶。想過自己的生活,退休後,寧願跳跳廣場舞,旅旅遊,不樂意帶孩子。
5,不想擔責任。帶好了,兒子媳婦不感激,帶不好,怕遭埋怨。
6,婆媳矛盾。跟媳婦關係處不好,不想跟她處在一起屋簷下,幫忙帶孩子。
總的來說,帶不帶孩子,主動權在老人手裡,子女強求不得。老人不願意帶,做兒女的,自己的孩子,自己想辦法。但是在中國,老人幫忙帶孩子還是比較普遍的,自己的兒女需要幫助,能幫一把是最好的,培養好和孫輩的感情,享享天倫之樂也是晚年生活的一種方式。
-
8 # 楠楠和月月呀
生活中,常常聽到有年輕父母抱怨家裡老人不幫忙帶孩子,以往大家總是認為說年輕人不要老人帶孩子,怕帶不好。事實上,卻是越來越多的老人不願意幫忙帶。為什麼不願意帶孩子的老人這麼多呢?我們來看看背後的原因。
開啟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1、心裡不願意帶
有些老人年輕時辛苦拉扯大孩子,嘗夠了生活的艱辛。現在生活條件也好多了,自己也年邁體弱了,想過下悠閒、安寧的生活,不願意再受累帶孩子。這種想法也可以理解。有些爺爺奶奶看見媳婦孃家能幫忙,也情願讓親家出力,這種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很多,多是姥姥幫忙帶了。
2、身體原因
老人年紀大了,身體各方面肯定是不如當年的,體力和精力都會退化很多。有時候可能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孩子小時晚上鬧,要哄,要衝泡奶粉;稍微大點到處跑,老人要跟著也吃力……確實是不容易。
3、育兒觀衝突、婆媳矛盾升級
老人那一輩帶孩子,多是養大一個孩子就好。而現在卻講究各種育兒方法,吃的、穿的、用的……各種都很精細,現在都是養寶貝。而老人的育兒觀還停留在過去,導致年經父母和老人常常為孩子的事情發生爭執。據相關調查,很多寶媽表示生孩子前和婆婆關係都可以,因為沒什麼衝突交集也不多。但是有了孩子後,衝突就明顯飆升,婆媳關係也上升到一個新高度。因此,這也導致很多老人也不願意幫忙帶孩子了。
4、吃力不討好
這個就舉個真實案例吧:小儷的婆婆辛苦幫小儷帶大兩孩子,大孫子還是跟婆婆一起睡大的,婆婆一人拉扯大兩孫子。小儷還常常對著婆婆橫挑鼻子豎挑眼的,婆婆一人要做飯全家吃,要做家務,還要帶大兩孫子,真的是不容易。大孫子說話比較遲,小儷還常常指責婆婆,認為是婆婆不和他說話導致的。……這樣導致小儷的婆婆特別心塞,真正的是吃力不討好。婆婆後來就勸姐妹,要是媳婦能帶,不要姐妹幫忙帶孩子,乾脆就別帶了,省得吃力不討好。
-
9 # 戀戀冮湖
同事的兒子5歲了,過完年從老家和父母團聚。這幾天剛走了,住了也就一個月吧。孩子是和爺爺一起來的,我好奇怎麼不是奶奶呢,估計是爺爺身體相對好吧,身體硬朗,適合長途奔波。
夫妻兩個加上爺孫兩個,一共4個人擠在單位分的臨時宿舍裡,房子特別小,就是一個單間那麼大,也就十五平左右,被分割成了2個房間。他兒子一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房子怎麼這麼小啊?四個人住在一起,家裡連轉個身都困難。
孩子雖然跟著老人住在農村,但住慣了家裡的大房子,在這不太適應。可是單位宿舍都是單間的,的確太小了,再加個老人和小孩,真是沒法住啊。
他兒子在的時候每晚她媽媽都帶她來辦公室加班,他媽上的是三班倒,必須要加班。我是另一個部門,反正一週才回家一次,晚上無聊,就賴辦公室了,看見他們母子團聚,我是羨慕啊。他媽問他:這次來了,就留在這裡上學,跟爸爸媽媽在一起不走了好不好?可孩子卻說:不好!他媽說:你在這上學,我都給你報名了。孩子卻突然大哭起來:不嘛,我不要在這裡上學,先不要報名。。。。。。。
他兒子為什麼不願意和父母呆呢?小孩說:不願意呆在這個的地方,沒意思,房間小,也沒小孩子玩。想想也是,我只知道孩子晚上來玩遊戲,也不知道他們白天怎麼過的。 小孩子尚且如此,那爺爺呢?估計也就是每天在家看電視吧,實在很無聊吧!人生地不熟的,沒人聊天,也不敢隨便出去逛。白天應該就是帶帶孩子,發發呆吧。平時都吃食堂的,孩子來了才回去吃了,估計老爺子在家會把飯做好吧。
離開老家,就意味著脫離了自己熟悉的環境,沒了自己的朋友圈,對於老人來說,真的很難適應。 大家有沒有覺著,把老人從老家搬來,就像是讓他們坐牢來了。房子小,住不慣,人生地不熟的,一關門連個人影都看不見。在這座城市裡,除了孩子和兒子媳婦,自己一個朋友都沒有,連個說話的人都找不到,實在也是太寂寞無聊了。
以前老人們都說好好讀書,以後在城市買房子,把父母接去享福。現在就怕是真有那天老人也不一定願意來。老了,很難適應新環境,要重新建立朋友圈,對他們太難了。在老家多好,幾個老人聚一起下下棋,曬太陽,老太太們可以七嘴八舌的聊些鄰里的家長裡短。唯一不足的是兒女走的太遠了。 到了城裡呢,意味著自己失去了所有,包括自由!
回覆列表
社會在進步,經濟在發展,那麼就會形成種新的格局,古人云“棒打出孝子,慣養忤逆兒”。當時的教育是比較傳統的,不聽話就打,做錯事就罰,不會因為疼愛子女而嬌慣著,所以形成比較強烈的等級觀念。
而當下社會父母的孩子真的是,“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現在的父母打罵孩子的都很少了吧!現在的狀態是上班族比較多,所以孩子給誰帶,只能讓家裡的老人帶,但是由於老人和當下年輕人的思維不同,所以帶孩子的方式也不同,這就造成了老人雖然是把孩子帶了,但是在父母眼裡卻成了帶不好,不會帶孩子,這對老人心裡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但是還不能不帶,帶吧,孩子的父母嫌棄,不帶吧,孩子的父母生氣,老人的這種狀態是比較尷尬的,所以,現在老人都不太愛帶孩子應該都是出於這麼一個原因。
其實,我們應該多體諒老人,在你是孩子時他們為父母時,還不是以他們的方式將你撫養成人,結婚生子,他們難道真的不會帶孩子嗎?所以說當父母即使有錯,我們作為子女也應該多體諒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