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鼎十三少
-
2 # 教子無憂網
更合適的死亡教育,一定是孩子透過真實體驗和父母的言傳身教來學習到的。但這個主題還需要我們繼續探索。
1. 沒有必要提前讓孩子去理解死亡,這個話題引入的最佳時期是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或者經歷了跟死亡相關的事情,以及產生了一些疑問,比如家裡的小動物死了或者親人去世等等,這是最佳的時機,提前說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如果時機到了,就坦誠地跟孩子交流這個話題吧。
2. 請不要把死亡單獨割裂開來跟孩子說。死亡必定是讓人恐懼的,不管你如何訴說也不能輕易地改變它給人帶來的負面情感。而如果把生、老、病、死看作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那麼每個階段都有它的意義和使命,死亡也不例外,很多醫院的ICU會貼這麼一句話—“生命從這裡延續。”家長可以用死亡教育的繪本,樹葉,動物的一生,讓孩子瞭解生命的全過程,而不是把死亡割裂開來談論。
3. 死亡的永恆性。就是再也回不去了,再也見不到了,失去生命了就是永遠失去了,死亡就是生命的終結。最真誠的死亡教育就是跟孩子道出真相,語言簡單平實,不加入主觀的評價。
4. 死亡的必然性。意思就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誰也逃不了,死亡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因為人人都會經歷,所以不用害怕,父母越坦誠,孩子對死亡也越能夠有正確的認識和坦然地接受。
5、最後,請告訴寶貝,死亡並不可怕,因為沒有它,我們不會了解生的意義。
-
3 # 小滿0240
什麼東西都要死的植物還是動物都要死。
平時用的東西也要死亡的用用就壞了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死亡。
所以你要愛惜東西。
-
4 # 諮詢師欣然
孩子在七歲前,對死亡是沒有正確的認知的。他們沒法理解,也無法接受自己最親近的人,為什麼會突然消失?這會引起孩子極大的恐懼。怎麼和孩子探討死亡的問題,的確是門學問。
首先,不能欺騙孩子。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就會騙他們說,爺爺奶奶沒有死,只是去了很遠的地方。這會在孩子心裡種上一個希望的假象,他會不斷地問你,那他們什麼時候回來?而一旦發現事實不是他想的那樣,他會更加覺得受傷害。
那應該怎麼跟孩子說呢?越平靜越好。很多時候,我們不敢跟孩子談死亡,事實上是我們自己不能面對死亡。所以首先需要克服的,是我們對死亡的恐懼。然後誠實的告訴孩子真相。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回來情緒低落的問你,媽媽你會死嗎?其實他在表達恐懼,她害怕一個人的孤單。這個時候最需要做的,是把孩子攬在懷裡,然後溫柔地告訴他,是啊,我們每個人有一天都會死去的。但是寶貝,媽媽對你的愛不會死,它永遠都在。
-
5 # 太空87106006
不知道呢……我也沒孩子……我要是有孩子我就告訴他,死亡就是消失不見了,就像還沒出生的時候一樣。他要是怕就告訴他:怕什麼,你現在不是剛死了又出生回來沒多久嗎……
當然敢說這個話,你就要好好對待這個孩子咯,讓他覺得厭世對你沒有歸屬感的話,他可能分分鐘就跟你拜拜去投胎了。
至於別人該怎麼教那就是別人的事了……
-
6 # 小強師兄專注解夢15年
孩子的問題,很多時候需要想象,需要象徵的回答。越是一本正經,越難以收到奇效。不過,有一點,不能欺騙,要真實。
可以把生老病死比做花花草草,讓他知道花花草草有出生—生長—死亡—種子的再生長等等。讓他自己得出死亡不是結束,還能再生長出來,再延續下去。再結合著延續的思維,將爺爺奶奶的愛,一直在我們心中之類的話語延續下去。
其實就兩個意思。一個是用自然規律來解釋。因為孩子對於自然規律的接受程度比死亡或者消失更容易接受。
第二,消化孩子對於死亡或者消亡的恐懼。最好也是用象徵手法來。
-
7 # 始終142942699
人和動物的死,與樹木花草等植物的死,有所不同。
對於前者來說,既有前世今生,也有來生後世……因為靈魂是不滅的,死的只是肉體而已。
因此死亡,乃是生命長河中一期生命的結束(建議看看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
-
8 # 羊駝媽媽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態,當我們在面對生老病死這些問題時所表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那當我們的孩子問到我們死亡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恰當的讓孩子理解死亡?個人覺得應該越簡單清晰越好,解釋得多了反而會造成了孩子的困擾。
當我們身邊如果喲人不幸離世的話,可能會有小朋友會問到“什麼是去世、什麼是死亡”等等這一系列的相關問題。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就可以和小朋友說出死亡的定義。用恰當的語言表達清楚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命發展的規律,但是要留意小朋友的狀態,語氣盡量平和,不要驚嚇到小朋友。
孩子在不同的階段,對死亡的理解概念也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儘量要區別對待他們,當他們還小的時候,我們可以稍微轉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儘量讓孩子避免這樣的場景。當孩子稍大一點面對這樣的場景時,我們可以給孩子說的稍微通俗一點,儘量讓他們理解生命只有一次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的珍惜這個既短暫又美好的生命,尊重生命,利用好屬於自己的時間,做有意義的事。
你想了解的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兒童成長髮育、家庭教育、母乳餵養、疾病護理,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
9 # 寶媽麗麗在修行
1 清明就是個好時機
清明節剛過,可以透過給孩子講節日的來歷,來告訴孩子們,為什麼設定這個節日,節日的意義。我們逝去的先人的故事。他們不在人事了,但是他們的事蹟卻在我們之間流傳。這也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活著。
2 讀繪本的時候繪本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比如《樓上的外婆,樓下的外婆》,《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等等。透過這些繪本,告訴孩子們有人會離開。這是不可避免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惜。
3 說的時候要考慮孩子的接受程度6歲以下的孩子認為死亡是可逆的或只有壞人才能死。死亡有普遍性,不可逆性,必然性等特點,但有時候太小的孩子會容易害怕,如果講不好。不要違背孩子的認知規律。
-
10 # 使用者2627600863
與爾同行:在用自己的成長引領孩子發展的路上,我們,一路同行!
清明節,不僅是節氣,也是一個節日。這個節日不僅是關乎逝去的,也可以是關乎蓬髮的。
在這樣的一個節日,由於祭掃的習俗,父母和孩子都有難得的機會去面對有關生命歷程的問題。
以孩子的接受能力為本,坦白而緩和地與孩子談論生命的逝去。應該怎麼開始與孩子談“死亡”這件事
面對生死問題時,孩子害怕的並不是死亡本身,實際上,孩子害怕由於陌生帶來的不安全,害怕失去和被拋棄。父母首先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當孩子內心是安寧的,他就不會再畏懼害怕死亡,因為他相信父母會保護他、愛著他。
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採取不同的具體方法
對嬰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父母可以用一些比喻的方法解釋“死亡”。
對於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就是告訴他,死亡是一件不可逆的事,重點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
上了小學的孩子,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認識能力,父母應該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以客觀的角度帶領他們去看待這件事,他們就會平靜地接受,並試著去思考。
讓孩子知道“死亡”這件事,學會尊重、珍惜生命
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小動物的死亡。要讓孩子知道死亡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生命對於所有生物來說只有一次,他才能更加尊重、珍惜生命。
藉助影視、圖書等手段,在充滿安全感的氛圍裡讓孩子自主建構對生命的初步理解。
1.電影《尋夢環遊記》
這部溫情電影,它告訴我們死亡不是真正的永別,遺忘才是。電影裡的亡靈節,其實很像我們的清明節,透過這個儀式,記住那些死去的親人。
2.繪本《永遠有多遠》
一本從一個孩子視角體驗關於親人離世的詩意圖畫書,是非常偉大的傑作。小埃貢的爸爸去世了,埃貢和媽媽很悲傷。爸爸永遠離開了他們。這世界上卻沒有一種藥能夠治癒“永遠”。埃貢終於知道,爸爸永遠離開了,生活仍要繼續。
3.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
作者透過一片葉子經歷四季的故事,來展現生命的歷程,闡述生命存在的價值。簡單親切的文字,意味深長的寓意,清新簡潔的畫面,無不令人感動,給人慰藉……
4.繪本《活了100萬次的貓》
這是一個因為有愛而獲得重生的故事。有一隻虎斑貓,它活了100萬次,也死了100萬次。有100萬人為它的死去流過眼淚,但它不為所動,因為它的眼中只有自己。當它愛上了一直白貓,白貓死的時候,虎斑貓哭了100萬次,之後它心甘情願地死去。
5.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
小男孩艾斯本最喜歡的爺爺在大街上突發心臟病去世了,媽媽說“爺爺變成了天使”,爸爸說“爺爺變成了泥土”。親愛的爺爺,你去哪裡了?在思念中,小男孩找到了親近爺爺的方式,並慢慢接受親人的死亡。這個故事蘊含了對死亡的解釋,教給孩子面對死亡的態度。
6.繪本《小傷疤》
這是一本極其有力量的繪本,一本從孩子的視角和感受出發的繪本,它讓孩子明白:生命有缺口,愛卻無畏懼;傷口總是會癒合,終如那消失不見的小傷疤。
在生命的全過程中,作為成人需要不斷地學習如何理解生與死,以便更好地擁有自己的生命,引領孩子的成長。透過對“死”的思考,獲得對於“生”的感悟,這是人生的必修課,也是對於生命最虔誠的尊重、最摯愛的珍惜,也只有父母自己對於生和死有了深刻洞悉,才有條件去影響、浸潤孩子的生命成長過程。
這個探索過程可以在多個維度上展開,閱讀和思考就在其中。有一本書——《影像中的生死課》,值得一看。
-
11 # 不酷很愛笑的妞
魚缸裡的小魚死了或者家裡的寵物突然“沒了”,寶寶會不停地追問你:“它怎麼了?”“為什麼死了?”“它還回來嗎”。每個父母都想保護孩子遠離疼痛、恐懼和悲傷,不想和孩子談論死亡這件事。專家認為,孩子對死亡好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為了保護孩子對死亡避而不談弊大於利。所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對“死亡”做出恰當的解釋,還是需要你的智慧的。這裡是一些棘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給你提供幫助。
怎樣向孩子解釋死亡的概念,又不會嚇著孩子?
最好的辦法是隻回答孩子的提問,儘量讓你的回答簡潔明瞭。你可以說:“就像樹葉由綠變黃再凋零一樣,當人的心臟停止跳動時候,他就死了,他的身體就停止一切活動了。他不會再移動,不會再有感覺,不會感覺到飢餓、炎熱和寒冷;他不會再走路、呼吸、說話和吃東西了。”這個年齡的孩子只能從表象上掌握這些概念,如果你用一些委婉的說法,比如說“我們失去了奶奶。”他會愈加弄不明白你到底說的是什麼。
親人去世了,該怎樣告訴孩子?
把事實講給孩子聽。對孩子來說,看到父母哭泣會讓他感到害怕。即使你努力表現得很堅強,孩子也能感覺到你的真實情感。因此,最好在他看到你哭的時候,告訴他:“我想起了外公,我很難過,不過別擔心,過段時間我就會好的。”如果你一直隱藏自己的悲傷,會讓孩子誤認為表達憂傷的感情是不好的,他會懼怕將它表達出來。假如他將憂傷藏在心裡,他的這種情緒會帶到成年以後,性格就會變得脆弱和敏感。
我該帶孩子去參加奶奶的葬禮嗎?
這完全取決於你。你要考慮你的孩子是否能堅持在整個儀式進行過程中保持安靜,看到大人們悲痛欲絕的樣子他是否有承受能力。如果你覺得孩子應該參加,你要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事先告訴孩子葬禮上會發生什麼事情。例如,“全家人包括親戚們會聚在一起共同分擔悲傷。”也可以更具體些,告訴孩子房間會如何佈置,遺體會擺放在何處,以及告別是怎樣的。還可以事先告訴他:“也許大家會因為難過和思念而哭起來。”如果可以瞻仰遺容,你要提前告訴孩子,奶奶的身體和她活著的時候已經不一樣了,而且不要指望孩子也會表現得像你一樣悲痛,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能完全理解死了就是永遠也不能回來了。如果你擔心這種經歷會讓孩子不愉快而不帶他去參加葬禮的話,他也許會感覺自己被排斥在外。但專家認為,如果孩子自己不願去,不要勉強他。
-
12 # 付小平
推薦幾本和生命、生死相關的繪本,讓孩子對生命的認識從死亡開始。
一、《再見了,艾瑪奶奶》
作 者:(日)大塚敦子 攝影,文字 (日)猿渡靜子 譯
出 版 社:南海出版社
簡 介:這本繪本講述了艾瑪奶奶從獲知身患絕症到去世的最後一段時光。當死神即將降臨時,艾瑪奶奶在“臨終意願書”上籤了字,從容地去處理自己的後事,還與親人一一道別,在那一刻到來的時候,艾瑪奶奶、她的家人還有思達,都在平靜地迎來死亡的瞬間。
二《獾的禮物》
作 者:(英)華萊 編繪;楊玲玲,彭懿 譯
出 版 社:明天出版社
簡 介:獾是一個讓人信賴的朋友,他總是樂於助人。他已經很老了,老到幾乎無所不知,老到知道自己就快要死了。這天晚上,他對月亮說了聲晚安,就拉上窗簾。他慢慢地走進地下的洞穴,那裡有爐火。吃完晚飯,他還寫了一封信,然後就坐在搖椅上睡著了。他夢見自己在跑,前面是一條長長的隧道。他愈跑愈快,最後覺得自己的腳離開了地面,覺得自由了,不再需要身體了。
第二天,狐狸給大家唸了獾留下來的信:我到長長的隧道的另一頭去了,再見!
在這個動人的故事裡,獾的朋友們學會了接受它的死亡。
三、《爺爺變成了幽靈》
作 者:(丹麥)金·弗珀茲·艾克松 文;(瑞典)愛娃·艾瑞克松 圖;彭懿 譯
出 版 社:湖北美術出版社
簡 介:爺爺變成了幽靈,和艾斯本一起回想到底自己是忘記了什麼。回想起發生的一切事情,和奶奶、和艾斯本的一切事情,似乎都還沒有忘記的。哦,原來是忘記了和小艾斯本說再見啊。
四、《我永遠愛你》
作 者:(美)威爾罕 編繪,趙映雪 譯
出 版 社:明天出版社
簡 介:這個故事圍繞著一個男孩和一隻狗展開。他們一起享受恬靜時光,但是狗的生命短暫,男孩看著他的狗──阿雅──一天天地老去,卻無法幫什麼忙。他能做的只是忠實地陪伴在阿雅身旁,所幸的是,男孩在每晚入睡前,總記得跟阿雅說一句“我永遠愛你”。這句“我永遠愛你”,不知道阿雅懂不懂,可是卻在阿雅走到生命盡頭時,這一句話卻是男孩在傷心之餘心中最大的安慰。
這本《我永遠愛你》在啟發幼兒的“死亡教育”上還是有很大特殊意義的,而且它可以讓小朋友們懂得要及時向所愛的人表達自己的愛意,這樣當永別來臨時就不會有悔意了。
-
13 # 孤獨行者Noodle
題主你跟四歲孩子談死亡也是沒誰了,我前一陣子才看了一本探討死亡的書,是耶魯大學的公開課啊,你這是要造神童麼?
對於死亡的認識我想除了得道高僧還有神佛沒人會認識多麼深刻吧?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恐怖的代名詞,你讓一個四歲孩子去感受死亡?感受人的死亡?那不就是蠢就一個字麼?
但,但我們必須要教給孩子對生命的敬畏。就是尊重一切弱小的生命,當然那些蒼蠅蚊子害蟲之類的除外,平時尤其要注意不要帶孩子去玩某些有暴力傾向的遊戲,或是去買那些為了錢而買賣養不了多久的寵物,比如被染了色的小雞,比如商場裡或集市上撈活魚玩,那明顯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對孩子認識死亡很不利。
而可以養條陪伴他的小狗小貓之類的,陪他長大,更可以培養他關愛他人尊重生命的愛心。
而目前階段絕對不可以涉及關於人的死亡的事情,甚至開玩笑也不可以!
但你既然已經木已成舟開了頭了,當然就要去消除它啊,不要再提關於死亡的話題,也只能這樣了,甚至可以欺騙他人根本不會死的,暫時這樣解決也許就是上策吧。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要慢慢淡化吧。
望回答有幫助!
-
14 # 積木育兒
可能對於很多的爸爸媽媽來說,我們都會盡量的去迴避死亡這樣的話題,因為對於我們來說,死亡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而且我們也會認為孩子太小,即使我們給他解釋什麼是死亡,他可能也不是特別的明白。
但是我想說,死亡是我們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它經常出現在動畫片,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我們可以說,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如果是一個人死去了,那麼就意味著這個不會再說話,他的眼睛不會再眨,他不能喝水,他不能吃飯了。
對於已經上了學的孩子,我們可以說的稍微多一點,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而每一個人,每一種動物,每一種植物都有著各自的生命週期,對於人來說,我們出生的時候是一個嬰兒,逐漸的我們長大,一歲,兩歲,三歲,直到成人,成人之後我們會逐漸的老去,老態龍鍾。
當你解釋死亡這個問題的時候,每一個孩子的反映都是不一樣的。可能有些孩子就會直接反問你,那你會死嗎?答案當然是是,但是我們需要琢磨一下怎麼去解釋。
但是我們會活非常非常長的一個時間。當我們在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的語氣不要是特別嚴肅的,我們要和日常,和他們交流一樣。這樣的話,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同時,我們也需要和孩子強調的是,這件事情並不是你目前需要去擔心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剛才我會強調我們都會活一個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長的時間。面對死亡,有一些孩子會把這個原因歸咎於自己。例如,爺爺去世了,他們可能會說,爺爺去世全都是因為我表現得不夠好,所以爺爺才會去世的。所以,在日常的交流中,我們需要去注意幫助孩子去克服和緩解他們的這種內疚感。
-
15 # Chenny星影
應該給孩子做正確的解釋,這就是中西方的差異,孩子有問題是好事,但家長如果撒謊或者回避這也是在給孩子不好的暗示,自然孩子也會學習大人的做法,所以說三歲定八十,在孩子想知道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做正確的引領和示範
-
16 # 老麥說說
老麥建議你帶著孩子一起走進電影院,去看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做《尋夢環遊記》,整個電影講述的恰好正是孩子如何面對死亡的問題,一個愛好音樂的小男孩,如何通往陰間去找尋自己的親人的溫情故事。
故事的核心很有意思,類似於中國的鬼神文化,故事的設定是陽間的每個人死後都會去往一個叫做陰間的地方,陰間的每一個人,每年都會有相應的假期,在這一點他們可以邁過那條陰間的橋,來看望陽間的親人。但是如果陽間在這一天沒有人祭拜這個亡魂的話,它就不能跨過那座橋。而當陽間的親人都忘記了這個亡魂,亡魂就會在陰間再次死去——徹底的消失。這與中國的祭祀文化很是相似。
故事很溫情,緩緩講述著生命與死亡,孩子相對比較樂於接受,而且故事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愛,不管是對活著的親人還是死去的親人,都要保持一種深深的懷念與愛,這一點是很可貴的,於是我想,孩子在看完這部電影,會有所感悟。
當然老麥對自己的孩子是這麼說的,活著的生命只有一次,死去了就會以另一種生命形式存在,我們再也看不到摸不著,但是那個生命形式會伴隨著我們,很長很長的時間,甚至在將來的某一天,會再次遇見。所以,我們要過好當前的生活,好好珍惜每一天,也要好好的過好每一天,如果很久很久後的哪一天,再次遇見,讓逝去的親人看到一個棒棒的自己。
-
17 # 和諧快樂
但是超過五歲的孩子就可以改變教育方式了!因為孩子大了!知道的事多了再以簡單神話的解釋孩子會害怕了!等事的孩子就可以這樣解釋-每個人都會死亡!生老病死是人類的迴圈而以!都不死這個地球就滿了沒地住了!只是有死的早些有死的晚些!人死如燈滅什麼也將不復存在!如上天堂和地獄只是人類想象的思想而以!該如實告訴孩子!這樣孩子不會留下害怕的陰影!這樣能給孩子一個腳踏實地的思路!為孩子的未來打下一個好的心裡基礎!
-
18 # 紫冰51888
對於四五歲孩子來說,解釋死亡確實有難度。 我個人認為,要教育引導孩子認識到生老病死是常識,領著孩子多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向孩子講清楚,每個人都會從孩子慢慢變老,這樣孩子可能易於接受。
-
19 # 讀讀寫寫說說
告訴孩子人亡如花落,剛開始幾天花瓣落在地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花瓣會浸入泥土,永遠離開我們活動的空間,我們也永遠見不到這朵花了。
人也一樣,葬禮之時就是花瓣浸入泥土之時,葬禮結束,這個人就永遠地離開了,即使他曾經無比喜歡和愛你,你們卻也永不能相見了。
-
20 # 紅塵彌勒
死亡這個話題很沉重,要讓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去深諳其道,實在說不過去,但又礙於這個話題實在繞不過去,不說的話會更能加深孩子的恐懼,只能是旁敲側擊的逐漸透露、講解。
死亡不單是孩子心中的巨大恐懼,即使是飽經風霜、含辛茹苦的成年人也會心存恐懼抑或芥蒂,對這個話題分外敏感。
不說又不行,說又更恐怖,還有什麼辦法祛除孩子心裡的邪祟呢?那就只有以一個全知者的口吻細嚼慢嚥的娓娓道來,讓這個過程在孩子的心底形成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還要告訴他,死亡只是一種肉體的終結,但人的靈魂永遠和親人同在,會永遠陪伴。
說實話,小時候不單是死亡,還有許多極為恐怖的擔憂,但又童蒙未開,深刻的道理又聽不懂,只能是愈加害怕,愈加無助,不說清楚的話,會讓這個巨大疑團形成具有爆破力的危害因素,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說不清道不明的危害,甚至小小年紀就心灰意冷,感覺人長大就是奔著死亡去的,人生的慾念就若有若無可有可無,灰濛濛了無生氣。
莫不如趁著孩子在高興之餘,以徐緩的口氣微笑著講解清楚,並且告訴他,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是這樣,而且,他們會得到親人們無線的懷想和思念。最好的例證是藉助人死了以後的生動詮釋,這樣會加深孩子的印象,也會對死亡有所瞭解,有所領悟。
甚至,也可以帶孩子去給逝去的親人掃墓祭奠等,讓孩子從心裡接受這個生命過程,慢慢的,潛移默化的,他就會在你們帶著笑容的解釋中掌握生命的真相,把握住此生的機遇,珍視生命的價值,探索生命的真諦,成為一個不負生命的有用之人。
祝你成功
回覆列表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我們很渺小,可宇宙很浩瀚,死亡並不可怕,活的太久未必是好事,過好當下每一天就好,宇宙規律,要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