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辯論談

    楚國遷都壽春(安徽壽縣)更多的是無奈,而並不是“背水一戰”或者其他政治(軍事)目的。

    談“背水一戰”的條件

    歷史上有幾次比較著名的“背水之戰”,來看看他們有怎樣的共同點。

    秦晉王宮之戰。這場戰爭發生在秦軍在崤山被秦軍全殲的第三年,上從主帥孟明視,下到普通計程車兵,無不感到恥辱。崤山之戰因為秦穆公晚年有些剛愎自用,不聽百里奚和蹇叔的建議;和孟視明(即百里明,百里奚之子)年少輕狂,對晉國發起帶有挑釁性質的攻擊(滅晉的附庸-滑國),導致秦軍在崤山山谷被晉軍全殲,孟視明等三位主將被俘。要不是孟視明是關係戶(晉襄公他後媽是秦穆公的女兒),孟明視在回到秦國後,受到秦穆公的繼續重用。終於,前624年,孟明視在等待了三年之後,率軍伐晉。在過黃河的時候,孟明視下令“破釜沉舟”,晉國一看,這秦國是來玩命的 ,就閉門不戰。秦穆公親自渡過黃河,封崤山之屍。秦楚鉅鹿之戰。這裡的楚不是戰國時期的楚國,而是在陳勝失敗後,項梁立的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後代。前207年,秦將章邯將趙王包圍在鉅鹿。楚懷王派宋義去救援,因宋義停滯不前,項羽就把他殺了,自己率軍前去救援。過河後,下令“破釜沉舟”。楚軍見已經沒有退路,個個以一當十。章邯投降、王離失蹤、涉間自殺。漢趙井陘之戰。韓信滅魏之後,準備北上滅趙。趙將李左車認為,漢軍兵鋒正盛,應當死守井陘口,“避其銳氣,擊其墮歸。”可是趙軍主帥陳餘卻認為仁義之師不用陰謀詭計。就準備和韓信硬剛。韓信下令背水列陣,士兵見退無可退,就奮勇殺敵。激戰一天,不分勝負。趙軍準備回城,卻發現城中都是漢軍旗幟。原來韓信早令張耳趁亂入城。此戰,韓信滅掉趙國得五十餘城。

    《孫子兵法.九地篇》說“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這種環境下“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以楚軍當時的實力、戰鬥意志各方面都不足以與秦軍“疾戰則存”。

    楚國遷都的趨勢

    楚國最初的都城是在郢(今湖北荊州),這也是楚國定都時間最長的一個。要論軍事用途,郢絕對比壽春更加優越,郢的西邊跟南邊都是長江,北邊是漢水,東邊是雲夢澤(以消失),城池也是楚國最堅固的。那為什麼楚國一而再,再而三的東遷呢?因為秦國像東擴張,楚國要向西擴張不太可能,只能向東擴張。先後在張儀的坑蒙拐騙和白起的強弓勁弩下,郢都幾乎慢慢的成為了邊界,以至於在秦昭襄王二十二年,白起率軍攻破郢都,設定了南郡。楚國將國都遷到了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因為向西發展已經不可能。楚國就著力向東發展,滅掉了魯國。前241年,楚國春申君組織了最後一次合縱,但是被秦軍擊敗了。為了躲避秦國進攻的鋒芒,只好繼續東遷到壽春(今安徽壽縣)。可見自始至終,楚國遷徙的趨勢是由東到西,但他和秦國是為了擴張不同,他是為了延緩自身的滅亡。因此說楚國的遷都,更多的是無奈,而並不是出於什麼戰略目的。

    此外,“背水一戰”是一個不合常理的戰術,《孫子》中將背水列陣列為大忌。比如韓信在背水一戰時,先是用間打聽到李左車的意見未被採納才用的兵,越過井陘口。揣摩對方將領的心靈、運用了“奇正結合”的戰法,派奇兵張耳趁亂混入城中,插上漢軍旗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原因會導致手機安裝軟體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