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上有確切記載嗎?
10
回覆列表
  • 1 # 枯榮千帆

    因年代久遠,很多人對於秦始皇焚書坑儒都有一些誤解。這也是形成秦始皇暴君形象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真實的歷史情況又是如何呢?

    1.史書典籍中,除《秦紀》以為,六國史書一律燒掉;《詩》、《書》、百家語除博士官收藏以外,其他藏書皆集中到郡,由官員督察燒掉。

    2.農書、醫藥等不在禁書之列。

    其實,始皇焚書很好理解。說白了這就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對於不同政見計程車人的殘酷鎮壓。一方面可以維護秦朝的統治,意識形態的統一對於維護統治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另一方面,意識形態領域的統一卻扼殺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使得文化領域萬馬齊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秦朝因焚書造成了一定的缺少。但更多的是在秦代,文化的延續性出現了一定的斷層。

  • 2 # 武丁仗劍決雲霓

    洶湧澎湃的學術思潮中的四大學派,發展到秦統一六國的時代(公元前三世紀),道家已邊緣化,因為其本身無組織,也反對跟人競爭;墨家也告沒落,原因是理想太好,要求過高,必須有殉道的精神,多數人做不到。

    只剩下儒、法兩家對抗,兩家的學者都渴望得到秦始皇的垂青,法家的方向是向君主分析利害,提出具體方案;而儒家拒談利害,只講仁義。簡言之,法家向前看,儒家凡事崇古。因為秦自商鞅變法起尊循的是法家學說,丞相李斯又是法家鉅子,與始皇治國理念吻合,所以始皇採納李斯的意見。儒家學者不甘心,不但和李斯等人辯論,還到處散佈他們的學說,惹惱了秦始皇。於是下令焚書。

    焚燬的主要是六國收藏以及散落在民間的儒家《詩》、《書》。超過六十天不焚燒者,臉上刺字,罰做苦工。兩人以上談論儒書的,一律處決。但中央政府圖書館收藏,供博士們研究的儒書,以及其他學派的著作,跟醫藥、卜卦、種樹的書籍,不在焚燬之列。雖然秦始皇對儒家學者和學說進行了無情的打擊,但仍准許博士們研究。最大的破壞恰恰是項羽攻佔咸陽,縱火燒城,政府所儲存的圖書,包括儒家的以及其他學派的很多書籍,才永久消失。後世文人專罵秦皇,不罵甚至美化項羽,大概是緣於項羽是失敗的英雄,惺惺相惜吧。

  • 3 # 遺產君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大膽改革,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等,但這些改革措施實行起來舉步維艱,困難重重,遭到一些復古派人士的阻撓,他們以上古前朝的制度來妄加評論,詆譭汙衊秦始皇的法律、政令。秦始皇忍無可忍,他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決定給他們點顏色看看。 除了史館所藏秦國史記外,別國史記一律燒燬,博士館藏圖書除外,私人收藏的儒家經典一概送官府燒掉,下令後三十天不交者罰修長城,聚眾談論《詩》《書》者一律斬首,以古來否定當今者滅族。

    焚燒的書有《詩經》《尚書》《易》《禮》等等,《詩經》多歌頌歷代君王,秦始皇小肚雞腸有點不樂意;《尚書》記載上古聖王的治國理念,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高三皇,德過五帝”,以前的帝王不配稱聖王,不能和自己相提並論;另有一本《道經》的書,其中寫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個字,字字扎心。

    秦始皇焚書不是燒掉所有的書,只燒掉儒家所謂的反書,像百家語、史書、醫藥、農業方面的書就沒有被燒掉,他是有選擇性的焚燒,後世好多人冤枉和誤解了秦始皇。

    所謂的焚書就是儒家與法家鬥爭的犧牲品;孔孟之道的儒家是尊古的,主張分封諸侯,也就是封藩,而秦始皇統一六國是求新務實,他認識到春秋戰國之所以諸侯紛爭完全是分封制惹的禍。荀子等法家學派主張中央集權,下面實行郡縣制度。

    秦始皇的焚書意在維護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理念,只有統一思想,形成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才能使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改革順利進行。雖然維持了秦朝的統治,但不利於長治久安,從而加速了其政權的滅亡。焚書坑儒成為秦始皇殘酷暴政的證據,被後世人文學者罵了2000多年,而漢武帝獨尊儒家,罷黜百家,讓儒家有有用武之地。他們得勢後,把矛頭直指秦始皇,千古一帝也就遺臭萬年。

  • 4 # Callme不韋

    焚書坑儒,當時叫做“焚詩書,坑術士”西漢末孔安國(孔子10世孫)《〈尚書〉序》第一次出現“焚書坑儒”這個詞,之後“焚書坑儒”就代替了“焚詩書,坑術士”。

    那麼焚詩書,坑術士到底是怎麼回事?

    先說焚詩書,這事發生在公元前213年,那時候大秦已經成為帝國4年了,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國宴,七十位博士集體上前敬酒。領班周青臣拍馬屁說:陛下改諸侯分封制為郡縣制,國家不用打仗了,人民可以長久的太平了,這功德從古至今無人能比!這話秦始皇聽了很高興!

    但是就有不開眼的,一個叫淳于越的博士說:周青臣是在拍馬屁!商周之所以傳國千年,就是因為分封制,因為分封的子弟功臣可以和國君互相照應。你實行郡縣制,一旦有人造反,你只能自己應付,沒有人和你相照應!

    這話秦始皇當然不愛聽,好在他沒有當場殺人,而是問丞相李斯:你怎麼看?

    李斯說:“不同的局勢有不同的管理方法,現在天下已定,老百姓就該好好種地,知識分子就應該好好學習法律,別有事沒事就言必稱上古,來惹是生非,迷惑百姓!過去就是因為各執一詞,才有的諸侯並起,天下大亂,結果還不都是不中用,反而咱們大秦一統天下!所以咱們既然統一了天下,那就再統一思想。"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引號內的兩句是引用的《史記*李斯傳》中的原文)。

    由此可見,秦始皇為了禁止以古非今,非議國事,才和李斯下令:除官方藏書、秦國國史,以及醫藥、卜筮、農作之書外,私人所藏文藝哲學諸子百家之書都被“收去”了,“收去”不是燒了,當然也有可能是燒了,但沒有全燒,畢竟後來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

    那這段時間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典籍遺失了呢?因為項羽,七年後,項羽屠咸陽,焚秦宮,秦國官方收藏的無數典籍,除了蕭何收藏的那些,全被燒了。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坑術士是發生在公元前212年,焚詩書的第二年。原因是術士都是坑貨,從秦始皇那裡騙了巨資,說是幫秦始皇求仙,結果自然都失敗了,失敗後還不消停,私下議論秦始皇如何殘暴,如何專權,而且盧生、侯生還帶著無數秦始皇求仙用的資材逃了。

    這事別說是殘暴專權的秦始皇了,就是佛祖也不樂意啊,騙了我,還罵我,還偷我的東西逃跑,你跑得了麼?你以為你們都是徐福?於是秦始皇怒了,460多個術士全都被活埋了。

    那盧生、侯生都叫生,不是術士麼?是術士!漢朝之前,儒生,術士都就叫生。

    那為什麼坑術士最後成了坑儒呢?

    第一、秦始皇好鬼神,而且術士借鬼神之名,可以輕鬆的從秦始皇那裡得到很多好處,所以一些儒生為了功名利祿,就混進了術士的隊伍,誰成想反被秦始皇給坑殺了;

    第二、術士都是讀書人,那時候儒學早已經遍地開花了,術士基本上可以說是準儒生了;

    第三、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西漢末年孔子10世孫孔安國都說“焚書坑儒”了,所以焚書坑儒就流傳了下來。

  • 5 # 麟角1

    謝邀!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秦始皇“焚書”,是丞相李斯的上奏被採納。那麼,李斯為什麼要奏請“焚書”?起因是這樣的——自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還“車同軌”;並且,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經過7、8年的一系列改革、整治,取得了成效,使得全國形勢逐漸趨於安定。前213年,剛愎自用的秦始皇覺得自己太偉大了,很是興奮,於是在咸陽宮裡大宴群臣。酒過三巡後,有個叫淳于越(原齊華人)的博士官藉著酒興,發起了牢騷,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言 意:如今只有遵循分封制才合乎情理。李斯聞之當場即予反駁:“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 言意:時代不同了,治理的方法也得要改變。因循守舊,貽害無窮。 宴散後,李斯感覺到像淳于越這樣說牢騷怪話的人肯定不在少數,如不禁止,不利於政令法令的貫徹執行,在改革一定程度上必然會遭到這些人的反對和阻礙,勢必威脅到秦朝的統治,這來之不易的統一局面也會遭到破壞。要想改革成功,必須要有“商鞅”的鐵腕手段,予於清除一切障礙。於是,李斯就向秦始皇上書進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閱後,同意。李斯立即佈告天下,一場“焚書”運動就此開始。

    “具體焚了什麼書?” 根據史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李斯的“進言”——1、除秦國史書《秦紀》外,六國史書一律燒掉。2、《詩》、《書》和百家語(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各種流派學術。),除博士官可以收藏外,其他私藏都要上繳,在郡守、尉監督下燒掉。3、醫藥、卜筮和種樹(農桑)的書籍可以保留。

    令下三十日不燒,一旦發現,就得被罰去戍邊做苦役。更為厲害的是,偶語《詩》、《書》者斬。以古非今者殺全家。官吏如果知情不報者,視同罪。

    “焚書”不久,有好事者向秦始皇報告,說有人在罵你,秦始皇聞之大怒,立即派御史去調查,結果查出有“牢騷怪話”的犯禁者460餘人。秦始皇下令統統地坑殺。(即“坑儒”)

    這兩個事件合在一起,就成了歷史上的“焚書坑儒”。因此,千古之帝秦始皇也就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罵名。

    秦始皇“焚書”,其實只針對民間不可以有,而官方的收藏不在禁列。也就是說,所燒的書籍並沒有“斬草除根”,諸子百家的學術等……,還是照樣流傳了下來。當時“焚書”的意圖是要杜絕當時社會上的奇談怪論,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要全華人民統一思想,統一認識。

  • 6 # 騰飛說史

    秦始皇焚書在歷史上是有確切記載的,焚燒的都是些什麼書,這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亦有詳細的記載,李斯對秦始皇說:“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第一,史書當中除了秦國的官修史書《秦記》可以保留以外,其他諸侯國的史書全都燒掉;第二,諸子百家的著作(包括儒家經典),除了博士官可以收藏以外,民間不得收藏,民間所收藏之諸子百家的著作,全部要上交給地方官燒掉;第三,醫藥、卜筮、種樹這樣的實用類的書籍不在焚燒之列。

    所以,秦始皇焚書,除了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沒有燒以外,其他的書籍全都燒了,但是,史書當中可以保留《秦記》,諸子百家的著作,博士官可以收藏,這就是秦始皇焚書以後,《詩》、《書》、《禮》、《易》、《春秋》這樣的儒家經典得以保留以及先秦諸子的著作得以完具的重要原因。

    (《春秋左氏傳》的書影)

    總的來說,秦始皇焚燒的是民間的著作,並沒有將歷代典籍全部焚燬,並且所有的書籍,秦朝官方是留有底本的,其實,真正焚書的是項羽,項羽攻入咸陽之後,將咸陽的宮殿、樓宇全部焚燬,秦朝官方收藏的書籍全部付之一炬了。

    由於秦朝官方收藏的底本被項羽燒燬了,這樣一來,僅憑民間口耳相傳的儒家經典與諸子百家的著作,就會出現不同的版本,因為每個人的記憶是不同的,但總的來說,儒家經典《詩》、《書》、《禮》、《春秋》都得到了保留,《易》當時被當作卜筮之書,不在焚燒之列,得以完整保留,諸子百家的著作也得以完具,所不同的只是裡面的篇章以及個別字句有所不同,例如,民間口耳相傳的儒家經典,到了西漢時期,是用隸書重新書寫出來的,這就是今文經,後來,又陸續發現了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人們私自藏起來的儒家經典,這些儒家經典是用春秋戰國時期的篆文書寫的,這就是古文經,於是圍繞古文經與今文經的不同,出現了今古文之爭。

    (孔子畫像)

    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得以儲存,是因為這些書籍談的都是理論知識,不載行事,語言具有一定的文學性,人們很容易把這些書背下來,而有著具體時間、地點、人物的史書,則很難背誦下來,所以,秦始皇焚書,六經得以儲存,諸子之作得以完具,但是,各諸侯國的史書散佚的特別嚴重,除了《秦記》、《春秋》得以保留以外,其他諸侯國的史書都被燒掉了,《春秋》雖然是魯國的編年史,但是,由於經過了孔子的編定而成為了一部儒家經典,孔子的門人和弟子,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把《春秋》保留了下來。

    (儒家經典之一的《論語》)

    我們都知道,秦國的文化在戰國七雄當中是最落後的,而且秦國不重視文教,秦國的史官編著的《秦記》自然也非常的簡略,因為其他諸侯國的史書都被燒燬了,所以,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只能參考《秦記》了,《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六國年表》、《秦本紀》皆是以《秦記》為基礎,參考了其他的資料寫作而成的。

    因為《史記》的書寫參考了《秦記》,所以後世之人不怎麼用《秦記》了,到了西漢後期,《秦記》這本書也散佚了。

    秦始皇焚書,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損失不是很嚴重,最嚴重的當屬先秦時期的歷史文獻。

  • 7 # 馬踏東京

    我以前看過一個笑話,說,問一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哪年開始的!那人回答了!問另一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了多少人!另一個人也回答了!問最後一個人"那些死了的人。都叫什麼名字?"最後一個人回答的什麼?你猜猜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活著有很多的不如意,為什麼有的人總是羨慕別人所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