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李來了1
-
2 # 白雲之語手工摺紙大全
崇禎皇帝不是不想南遷,起義軍兵臨城下之前李明睿提議崇禎以南巡的方式南遷,崇禎也贊同南遷。但決定很快又收回去了,原因是遭到一幫“有骨氣”的大臣們堅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南遷就是學南宋逃跑,乃亡國之兆。大明鐵骨錚錚怎麼可以逃跑呢?崇禎無奈,南遷就此作罷。
大臣們反對南遷真的是這個理由嗎?顯然不是,原因來自於之前崇禎皇帝的一道命令。面對遼東戰事吃緊,起義軍又步步緊逼的情況下朝廷軍餉嚴重緊缺。崇禎皇帝讓大臣們捐錢,誰知道朝廷裡突然多了一批清官,他們在崇禎面前一片哭窮,述說自己如何與民秋毫無犯,如何的清廉,日子如何艱難,總之一句話:沒錢。面對大臣們的哭窮,崇禎哭笑不得。如今皇帝提出南遷,一個個家財萬貫的大臣們不就露餡了嗎,帶著那麼多錢跟皇帝南遷皇帝又不是瞎子能看不到?一旦被皇帝看到了就犯了欺君之罪,這樣的罪名誰承擔的起?所以南遷他們堅決反對。表面上表現的鐵骨錚錚一身正氣,骨子裡卻是齷齪不堪。
闖王進京後大肆收刮那些大臣們的財產,也算是間接的為崇禎皇帝報仇了。
更為可笑闖王壓根就沒想當皇帝,李自成怕弒君的罪名落在自己頭上,曾經兩三次派人給崇禎送信,只要崇禎皇帝封他為西北王然後再給點錢,他就停止攻擊帶兵替大明王朝鎮守西北。這是多麼好的事情啊,既能安定國內局勢又白白撿了一支替自己賣命的軍隊。如果崇禎答應闖王提出的意見,封他個西北王或者命他去遼東和後金打仗,既不用滅亡又不用南遷,一舉兩得。誰知又遭到大臣們的堅決反對而作罷。
一群豬一樣的隊友竟然拿國家命運當賭注。所以崇禎在煤山吊死之前說“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
-
3 # 厚德載物200240471
崇禎內心是想南遷的。但是崇禎作為最高領導卻不想擔責。如果南遷,一旦失去首都及祖陵,甚至丟掉北方半壁江山,自己身後罵名滾滾!這於自己標榜的明君南轅北撤。所以一心想讓自己的臣屬去提,結果李明睿提出南遷,其又想讓大部分人都附和。自己才假裝不得不同意。真的是可氣到極點!大臣們都堅決反對,其一怕崇禎秋後算賬,丟失北方這責任有一萬個腦袋都不夠砍。其二文官武將的利益,這些人的田產家眷都在京城,且南北政府合併自己官位不保!其三有于謙保衛戰勝利的歷史,認為能夠打退流寇。總之崇禎完全不堪大任,歷史機會稍縱即逝,一步得生一步得死。豈容貽誤。細細想來崇禎帝倒不如木匠哥哥天啟帝!
-
4 # 春秋15
崇禎剛毅的性格使然,南遷之事:
1.當李自成在攻陷北京的前一個月,還在山西的時候,周皇后向崇禎提出南遷還來得及,被崇禎阻止。
2.個別的大臣也提出南遷方案,以圖保留國本:
a.設計走二條水路的辦法(運河和海路),
b.1.皇上與太子同南遷,或2.太子留守北京,或3.皇上留守北京。
3.由於崇禎對南遷始終首鼠兩端,內心有南遷的想法,可被貌似忠臣懟後,也就放棄了。
-
5 # 白耀亮
崇禎是個被粉飾的金光閃閃的驢糞蛋,外表光鮮,卻敗絮其中。這是崇禎的人品和他做事的雙重寫照。
第一,他連做個普通人的能力都欠缺,卻做著三皇五帝的春秋大夢。
第二,內心一片蠅營狗苟,外表卻要裝的大義凜然。
第三,為了粉飾自己金光閃閃的面子,不惜以千萬百姓的性命與忠臣明將的熱血去鋪墊。
他內心非常希望大明能安定下來,與後金談和一直都是崇禎的選項。從開始的袁崇煥到後來的陳新甲都是奉了崇禎的密旨,試想如不是崇禎同意,怎麼談和,與誰談和,這麼簡單的道理很難想通嗎?袁崇煥與皇太極都談到了皇太極給崇禎寫信時,要把名字降一格這種程度,這是袁崇煥能做主的嗎?皇太極也不會和一個不能做主的袁崇煥去談這些細節吧?
崇禎怕與後金談和被那群義正言辭的大臣們罵,丟了祖宗的臉,同時也知道穩定對大明多麼的重要。但最終臉更重要,可憐了袁督師,可悲陳新甲做了崇禎臉面的犧牲品。
南遷的事情如出一轍,崇禎就像個嚴重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內心極度想南遷,但臉面在提醒崇禎不能丟了自己的臉,因為還有千古一帝的夢要做。大臣們能提出南遷就好了,而且最好是被大臣要挾,綁架著南遷就完美了。但這幫大臣完美的繼承了崇禎為了大義凜然的臉面出賣良心的品質,用臉面把崇禎綁架在了北京。等崇禎與這些大臣把臉面撕掉後,只剩下了一地的骯髒。
-
6 # 蕭武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前,崇禎為什麼沒有南遷呢?這是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結果。
第一,從明朝的歷史經驗來說,北京城曾經被圍攻過多次,其中包括瓦剌、皇太極這種比較強大的威脅,但最後都未能攻破北京城,無論也先還是皇太極,在勤王的援軍到來之前,就都主動撤離了。
這種歷史記錄就會給當時的崇禎君臣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就算你們李自成真的來了,就算朝廷沒有能力在北京城下把李自成聚而殲之,只要閉門據守,李自成也是打不進北京城的,防守還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主觀上當時的崇禎君臣都沒想跑,至少不認為已經到了非跑不可的地步。
第二,李自成從洛陽出發,一路經過太原、大同、宣府,都是當地守軍直接投降了,基本上沒有做什麼抵抗,而李自成的起義軍也沒有表現出特別強大的攻城能力,只是野戰能力比較強,所以北京的崇禎君臣認為李自成也許沒有能力攻破北京。
而且,在崇禎君臣看來,李自成的這一系列軍事行動都是流寇主義的,並沒有打下一個地方就開始努力經營和佔領的意思,基本上都是攻破之後大肆劫掠一番,很快就撤離了。也就是說,崇禎君臣認為李自成來北京的目標不一定是攻破北京,俘殺達官貴人,而是試探性的。既然如此,只要北京堅決抵抗,李自成自然會知難而退。
第三,也就是一直有人說的問題,因為明朝一直有“天子守邊疆”的傳統,還沒有在敵人兵臨城下的時候逃跑過,加上崇禎又是個特別愛面子的皇帝,所以他不想自己主動提出這個想法,而是希望大臣能先提出來,看看朝臣的意見。
但從大臣的角度來說,兵部尚書陳新甲因為洩露了崇禎準備與後金議和的訊息,引起輿論壓力,最後崇禎皇帝自己不肯承擔責任,就殺了陳新甲塞責輿論。這件事當然給其他人一個很重要的啟發,即便是皇帝想做什麼,也要讓皇帝自己說出來,其他人不能說,說了就有可能替皇帝背鍋。所以,即便滿朝文武都覺得可以避一避風頭,還是沒有下決心。
第四,從崇禎君臣的各自利益來說,之前朝廷因為遼東軍餉緊張,崇禎讓大臣捐款,大臣紛紛痛哭流涕,表示自己非常清廉,無錢可捐,而崇禎自己也守著自己的小金庫不肯出錢,所以,君臣之間不僅是完全離心,而且是非常不信任的狀態。
這種情況下,從朝臣的角度來說,如果真的要南遷,大批朝臣就必須要隨行,在北京辛辛苦苦積攢的家業就全都拋棄了,很可惜。但是,只要他們堅持不南遷,就待在北京,就算李自成進了北京,也得招攬他們這些人,他們的家業也還是能保住。所以,他們都願意投降,反正這國家是皇帝的,他們就是打工仔而已,給誰打工不是打工?
第五,以北京當時的守城能力來說,如果不出內奸,其實崇禎君臣的判斷是沒什麼大問題的,李自成用不了多久,在北京周邊搶掠差不多了,也就會撤走。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北京出了內奸,主動開啟城門,投降了李自成。
等到李自成已經入城的時候,崇禎皇帝才下決心準備突圍,並且把太子託付給了自己的親戚,又特意安排自己的親舅舅召集家丁護駕隨行,結果他舅舅答應得很好,到了跟前卻直接說自己根本沒有保護崇禎突圍的能力,等於坑了崇禎。當時如果崇禎能有個幾百上千人的死士護駕,在亂軍之中衝出去,其實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
7 # 遠方品味歷史
公元1644年3月,明末農民起義軍在首領李自成的率領下圍攻北京,明軍幾乎在沒有激烈的對抗中就敗下陣來。首都北京隨即失守。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崇禎皇帝抱著對帝國負責的態度和帶著滿腔的遺憾在皇宮後面的煤山自縊身亡,明朝宣告滅亡。
漢族王朝的最後一個王朝就這樣在不斷的爭吵和舉棋不定中離我們遠去,聯想到清朝末期政府種種喪權辱國的行為,讓我們有理由更加懷念大明。畢竟明朝自始至終都是很有骨氣的,“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是由兩個首都的,即北京和南京。南京作為朱元璋建國時的首都一直都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明成祖朱棣在遷都到北京時也將南京作為留都儲存下來,留都設定的行政機構和首都北京的一模一樣,就差一個皇帝坐鎮了。
因此許多人在明朝滅亡後都不無遺憾的假設崇禎皇帝如果去了南京,那麼南京的一套行政班子就能夠馬上高效地運作起來,這樣的話大明王朝的國祚就可以得到延續。
但是,果真是那樣的話形勢會如何發展呢?
那麼讓我今天不妨大膽假設一下。
崇禎如果真能順利到達南京,那麼這時候的中國大地上軍事集團應該是這樣幾個:李自成的農民軍,佔據著今天的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大部、山東一部。張獻忠的農民軍,佔據著今天的四川、重慶。還有滿清的部隊在東北也一直虎視眈眈。最後是明朝的軍隊,佔據著江南大部和淮河流域大部。並且明朝當時尚有左良玉在武昌的近百萬兵力,江北四鎮的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和高傑手下也有幾十萬軍隊。此外在福建的鄭芝龍的水師可以說全亞洲最強大的水師了。另外還有一支特殊的軍事力量,那就是遠在山海關的關寧鐵騎,總兵吳三桂。所以,從紙面上來看明朝仍然佔據著絕對優勢。
我們再來看一下當時的形勢。崇禎去到南京,李自成將不費吹灰之力佔據北京,根據歷史上農民軍在北京城的所作所為我們也可以判斷出目光短淺缺乏胸襟抱負的李自成們仍然會對王公大臣進行“拷掠”。這樣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仍是被重點照顧的物件,陳圓圓依舊會被劉宗敏搶去,訊息傳到山海關,吳三桂必定會義憤填膺怒不可遏,但是明朝正統已經去往南京,身負國仇家恨的吳總兵必定會忠於朝廷而死守山海關,同南方的明軍遙相呼應以待時日。清軍想從山海關進入中原的夢想就要告破了。
再看這時候已經算是偏安一隅的明朝。崇禎皇帝的到來可以迅速讓南京的行政機構和軍事機構運轉起來,首先要做的整頓軍備進行北伐收復失地。我們上面已經分析了明朝的軍隊是有絕對優勢的,並且江南在明末連年天災人禍土地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的情況下幸運地躲過一劫,到處還是一片生平盛世的景象,因此有著很好的後勤補給和兵源。以崇禎皇帝的智慧和抱負也一定會吸取在北京時的教訓,簡在帝心乾綱獨斷,不會在優柔寡斷舉棋不定了,會比以前更好地運籌帷幄謀定全域性。讓左良玉從武昌北上進攻宛洛進而西出潼關攻打陝西,同時任命一名總督率領江北四鎮軍隊從揚州出發進攻山東和河南。讓吳三桂在山海關固守待援互為犄角。
北伐的部隊剛開始進展應該會比較順利,此時的河南山東已經出現權力真空的情況。那麼與農民軍遲早必須進行的決戰會在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之間進行。攻下京城登基做皇帝的李自成以及他的部隊在繁華市井中靡靡音樂中歌舞昇平中還有幾分戰鬥力就會產生疑問了,他們本就沒有大的理想抱負,且幾乎沒有任何文化和精神追求。和同仇敵愾誓死收復失地的明軍對壘會佔不到多大便宜的。兩軍決戰明軍的勝利的希望是最大的,這樣就可以掃除障礙進而攻到北京城下。按照李自成的做法也必定會棄城逃跑。從山西回到老家陝西。之後對付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殘餘和山海關外滿清的八旗軍隊又成為橫亙在崇禎面前的一道難題和大題了。但不管怎樣江山得以保全國祚得以延續,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
8 # 鄧海春
不是崇禎不願意南遷,而是他過於優柔寡斷,失去了南遷的機會。我來簡單聊聊
在崇禎十六年(1643),崇禎鑑於內外交困,曾與內閣首輔周延儒秘密商議“南遷”,並叮囑他不得向外洩漏。不知透過什麼途徑,這一機密傳到了懿安皇后(天啟後張氏)那裡,懿安皇后便對周後(崇禎後周氏)表示堅決反對之意,說這是周延儒誤皇叔,宗廟陵寢在此,遷往何處?周後把這些話轉告崇禎,引起崇禎大怒,立即命宦官追查向宮中傳話的人,由於懿安皇后守口如瓶,查不出個所以然。崇禎對懿安皇后極為尊敬,視若母后,此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二月十七日,在文華殿繼續討論南遷,李明睿與左都御史李邦華提出了可以太子監撫南京作為過渡,但呼應的大臣極少,大多數人是不敢應聲。堅決反對南遷的內閣首輔陳演要辭職,崇禎曾對他說過一句話:“朕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這裡,“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的事情就是南遷。繼任首輔魏藻德也是明哲保身,崇禎問他南遷之事,竟一言不發,以沉默應對。崇禎為此“聳身舒足,仰嘆而起。”
上圖範景文,甲申之變中殉國
三月初三,範景文、李邦華、項煜等請求護送太子撫軍江南,光時亨又出來激烈反對,並引用唐肅宗逃往靈武,被擁立為帝的之事,指責倡言南遷的大臣有擁立太子架空皇上之嫌,大帽子嚇得範景文等啞口無言,現場一片沉寂。崇禎面對沉默的大臣們,深深嘆息道:“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臣!”氣得拂袖而去。
從這天起,內閣與六部心灰意冷,不再正常上班,內閣大門白晝緊閉,政府工作近乎停擺,南遷之議宣告破產。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殉國。明亡後,甚至有人懷疑反對南遷最為激烈的光時亨是接受李自成集團旨意,潛伏在大明朝廷的內奸,因為他在李自成進北京之後率先投降。
-
9 # 有魔氣歷史
明朝滅亡之際,崇禎沒有選擇南遷,這是明朝朝廷整體的決定。雖然期間也有許多官員建議南遷,但最終還是以“天子守國門”的一方佔據了上風。這其中既有歷代南遷朝廷偏安一隅,最終覆滅的先例;也有土木堡事變後,于謙指揮北京保衛戰的輝煌勝利作為心理暗示;更有清流議政,朝臣和崇禎個人不願意擔負南遷的歷史責任等因素。下面我們回顧一下明朝滅亡前夕的局勢。
明朝後期,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一方面東北遼西局勢持續惡化,在與清軍的對峙中,明朝勢力逐漸龜縮至山海關;另一方面隨著農業減產帶來的全國性饑荒,陝西率先發生饑民暴動,最後農民起事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和先後佔據湖廣、四川的張獻忠。
公元1643年,即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並作出北伐進攻北京的決定。向北京進軍的決策得到了大順王朝上下的一致擁護,這使得李自成於1644年在西安正式誓師出征,並在花費了兩個半月的時間後,終於兵臨北京城下。而在李自成率軍北伐,相繼攻陷了大同、宣府、居庸關等重要城池關隘之後,大明朝廷始終未能做出任何有效抵抗或應對決策,在援軍不足、武將難當大任的情況下始終蝸居京師。那麼崇禎皇帝面對大順軍的攻勢,有哪些失敗的措施,他為何不效仿晉、宋舊事,採取“南渡”策略呢?
其實在面臨大順軍壓境之時,崇禎也曾主動做出應對之策。奈何李自成進兵神速,幾乎可有說是傳檄而定,一路上並未遭到較強的抵抗。這其中一方面是因為大順政權高明的政策和宣傳策略,為自己贏得了民心;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李自成正確的戰略規劃,他親率大軍北上攻伐了宣府和大同這兩個明軍重鎮,殲滅了北京城周圍明軍的主要有生力量。如此一來,當李自成與另一路以劉芳亮為統帥的偏師,包抄夾擊北京之時,僅用兩天就攻克下來了。
其實憑藉北京的城防工事,攻城作戰絕非易事。當初“土木堡之變”後,明軍五十萬精銳損失殆盡,瓦剌大兵壓境之時,于謙便憑藉完備的城防系統組織起二十多萬軍民進行了“北京保衛戰”,並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後金崛起之後,滿洲八旗同樣曾數次穿越長城,包抄北京,卻始終未能得手。然而當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時候,情況卻很大的不同,當時崇禎手上可供調動的明軍部隊已然不多了。除了鎮守山海關的,由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騎之外,京城周圍已經沒有可堪一戰的力量了。
為了迫使吳三桂進京勤王,崇禎皇帝特意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從遼西前線折返,急速回援以拱衛京師的行動並非不可行,此前袁崇煥就曾在清軍繞過長城直抵北京之時,完成了一次急行軍。只是這一次兵臨城下的是大順軍,而關外的清軍依舊虎視眈眈,如若讓吳三桂進京勤王,就意味著徹底放棄對寧遠和山海關的鎮守,需要承擔丟失遼西和引發清軍入關的後果。幽雲十六州故地,將在明朝手中再一次被漠北族群佔據。
崇禎皇帝並不願意承擔如此責任,始終未能下定決心。最終當大順軍主力抵達北京城下,形勢異常嚴峻之時,他才下令吳三桂進京勤王,然而卻為時已晚。李自成破城而入,吳三桂也只得率眾重返山海關。當年于謙指揮軍民保衛北京城的場景,終究未能重現。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吳三桂提前率部進京勤王,局勢依舊不會有多麼明朗。清軍定會乘勢入關,北京將陷入大順軍和清軍的雙重壓力之下。當然,效仿晉朝“衣冠南渡”和宋朝“建炎南渡”未嘗不是一件可取之策。畢竟當時江南的左良玉還有十萬大軍,而如若明朝南遷之後,根基在西北的大順軍勢必要與清軍交戰。如此一來,明軍完全可以盤踞秦嶺淮河一線,坐山觀虎鬥。
只是中原政權在歷史上的幾次南遷,帶來了太多負面效應。晉室南遷之後,東晉以及後來的南朝雖屢屢北伐,卻始終遭受朝臣士族在後方掣肘,逐漸淪為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據政權。宋室南遷之後,日漸奢靡,不思北上收復故土,最終還是亡於蒙元。因此當有官員向崇禎皇帝提出如此建議之時,遭到了內閣陳演、魏藻德等人的堅決駁斥和批判。不願承擔南遷責任的崇禎,對此也就不了了之了。
後來李自成攻佔北京之後,崇禎在煤山自縊。失去了共同認可的皇帝之後,在面臨大順軍和清軍攻勢的情況下,明朝殘餘勢力依舊退縮到了江南,形成了南明眾多小朝廷。明朝在南直隸擁有一整套完備的官員班子的情況下,由於文武不同心、黨爭依舊,不同藩王之間亦相互不服氣,最終全部走向滅亡。正因如此,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後,崇禎就只能“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了。
回覆列表
崇禎皇帝臨死之前,說了一句流傳了幾百年的話叫做“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說完,煤山之上,歪脖樹下,腳底一鬆,脖間一緊,嘎巴一聲,魂飛冥冥。
這個場景,在崇禎之前,南宋,士大夫跟王朝共存亡,百姓跟王朝共存亡,一樣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崖山,都跳海了,跳下去的,還有身為士為知己者死的那股子氣。
崇禎不是不想南遷,他最後的那句話,可謂是心酸無比,他是生生的被幾百幾千幾萬人的豬隊友給生生坑死的。
畢竟,這個君王的家訓是“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