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相無形
-
2 # 蘇綻
趙雍,就是戰國時趙武靈王,趙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也是戰國後期最具影響力的君主之一。
趙武靈王被梁啟超稱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指的是趙武靈王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角逐中,大勝遊牧部族,此功績當為黃帝之後第一君主。被梁啟超稱為古代中原王朝可以應對北方威脅的四大君主之一。
趙武靈王透過常年與胡人為戰,吸取對方優勢,開啟了趙國的改革,即著名的“胡服騎射”,該改革與秦國的商鞅變法一樣,迅速使趙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與秦國並列為當時的超級大國。
胡服騎射,是中原王朝的一大變革,將趙國由大兵團時代帶進了騎兵時代,這也開啟了中原王朝騎兵之始,對後世影響極大,尤其對漢朝反擊匈奴影響最大。
迅速崛起以後,趙國滅亡了中山國,向北滅亡了林胡、樓煩等遊牧國家,控制了黃河最北邊的區域,將中原王朝的控制範圍推進到了當今的內蒙古腹地。趙國的擴張,對強秦形成了東、北兩方鉗制的趨勢,使秦國幾十年不敢東進。而在東部,趙國向東推進到齊國西部,壓制齊國三十餘年。
戰國後期,基本上是秦國國力遠勝其他國家,但是趙武靈王的橫空出世,延緩了秦國一掃六合的趨勢,將秦國的勝利推遲了幾十年。戰國晚期各國中,也只有趙武靈王時代的趙國具備與秦國一較高下的能力,而當時的趙國實力和意志,都足以對抗甚至戰勝秦國。
事實上,在戰國後期諸侯均處於被秦國欺壓的時代,在其他各國自保尚且難行的時候,趙武靈王還產生過滅秦的念頭,為此喬裝深入秦國和秦都,實地勘察秦國情況,並最終全身而退。這大概也是戰國時代最有魄力的君主了。不過,也由於瞭解了秦國易守難攻,趙武靈王最終放棄了滅秦的打算,轉而“西守東攻”,秦國得以避開強盛的趙國兵鋒。
遺憾的是,趙武靈王威權過大,後繼者能力不如。趙武靈王之後,趙國再也沒有產生這樣雄才大略的君主,趙國君臣也沒有像秦國那樣,有機會累積五世國力。因此,在趙武靈王去世60多年以後,趙國也為秦所滅。
-
3 # 每刻看點
這只是梁啟超自己的觀點,中華五千年名人偉人數不勝數,趙武靈王都黃帝之後第一偉人了,怎麼還是被活活餓死了。
梁啟超只是在趙武靈王驅除匈奴這一點上重點來說。那秦始皇把匈奴打的都跑到漠北去了怎麼說!
-
4 # 君山話史
趙雍就是趙武靈王,被大學者梁啟超譽為是“黃帝以後第一偉人”,並認為“使主父而永其年,則一統之業,其將不在秦而在趙”。
為什麼這樣講呢?
趙武靈王不是完人,也不是聖人,但他是真正的英雄人物。他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排眾議,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徵林胡、破樓煩、滅中山的偉大勝利。新興的騎兵如一陣旋風颳過北方遼闊的土地,趙國迅速崛起成為軍事大國。儘管他的結局如同齊桓公一樣慘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事業越發顯得偉大。
首先,他是一位民族英雄,他徹底終結了春秋以來北方最嚴重的狄患。中山國是最後一個狄人國家,被趙武靈王滅後,從此狄人被華夏族同化,退出歷史舞臺。在春秋戰國一系列華夏攘夷之戰中,趙武靈王無疑佔有重要地位。
其次,趙武靈王在北方開拓的疆土,幾乎成為此後兩千年華夏族(漢)與遊牧民族的分界線。換言之,在以後的封建王朝中,中原華夏政權(漢人政權)儘管也有打敗遊牧民族的歷史,但始終沒能將此華夷分界線深入北方。趙武靈王的事業,竟然影響民族史達兩千年之久,這能不算是偉大嗎?
同時,趙武靈王是惟一可能阻擋秦國的人。
《史記》中是這樣寫的:“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趙武靈王的雄心壯志,是要南下打敗強大的秦國。他的理想,絕不僅僅是把趙國建設成為一個軍事強國,還應當要擊敗最強勁的對手,傲視天下。或許我們可以揣測他的內心世界,他的眼光並不侷限於一隅之地,而是盯住了整個天下,難道他竟然懷揣著一統天下的野心麼?這並非不可能!有信心打敗秦國的人,就有信心一統天下。
秦國兵力之盛,舉世公認,趙武靈王要如何來打敗它呢?“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他要親自深入虎穴,一探秦國的底細。
他喬裝打扮成使節的模樣,親自跑到秦國,一路上留心觀察各地的情況,記在心裡。以一國之君的身份,深入敵國打探情報,這種勇氣已經足以令人欽佩萬分了。趙武靈王的勇氣還不止於此,他還要進秦都咸陽,面見秦昭王,近距離觀察這位決定天下諸侯生死命運的雄君。
兩位君主以這種滑稽的方式見面,秦昭王高高在上,而趙武靈王則以使臣的身份應對。當秦昭王的眼光掃視這名趙國使者時,他心裡有一種異樣的感覺,怎麼說呢?他發覺到這位趙國使臣身上有不同凡響之處,相貌奇偉,眉宇之間透露出一股王者之氣,這不應當是一名普通使臣所能擁有的氣質。我們不能不說,秦昭王的確很有眼光,有識人的功夫。
雖然此時趙武靈王已經遜位,以太上皇或“主父”自居,可是誰都知道,他就是趙國的真正統治者。趙武靈王孤身入秦並面見秦昭王,這件事很快在秦國傳開了,一向以英勇而沾沾自喜的秦人聽到此事後,也不禁為趙武靈王的膽略勇氣所震驚。
如此膽力絕倫之人,一定是秦國前所未有的可怕敵手。
可惜的是,趙武靈王竟然意外地死於沙丘之變,遂使改革大業就陷入停頓。更可惜的是,趙武靈王戰略規劃的實現遙遙無期,無論是攻略匈奴或秦國,非有大魄力者不能為之,很顯然,他的繼承者趙惠文王並不是這樣的英雄人物。
在趙武靈王之前,趙國軍力平庸,沒出現過什麼著名的將領。胡服騎射的改革後,趙國名將輩出,譬如廉頗、趙奢、李牧等,皆為一時之良將。良將之所以成為良將,必須要有滋養他的土壤,否則個人能力再強也無用武之地。而趙武靈王正是提供了這樣的土壤,他的改革使得趙國軍事的硬實力與軟實力皆有突飛猛進的發展。
硬實力體現在強大的騎兵部隊,在日後的戰爭中,騎兵是致勝的關鍵所在。以趙奢救閼與為例,“道遠險狹”,趙軍能“卷甲而趨之,二日一夜至”,沒有強大的騎兵,豈能做得到呢?與硬實力相比,軟實力更為重要。軟實力包括兩個方面,創新的軍事思想與全民皆兵的軍國主義,尤其是後者,在關鍵時刻拯救了趙國,譬如長平之戰,趙軍損失四十萬人後,仍不致於亡國,此全民皆兵之功也,此趙武靈王之功也。
“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儘管他的故事結局並不完美,卻已然在歷史的峰巒上樹起巍巍豐碑。
-
5 # 漩渦鳴人yy
趙雍,趙武靈王你如果說到這段話的話,應該是梁啟超先生所提到的。
其實說一句實話,梁啟超先生所提到的這個事情,感覺有一點兒過於誇大事實了,當然也受時代所限制。當時梁啟超先生提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是1903年那時候辛亥革命還沒有開始,梁啟超先生因為戊戌變法失敗,然後再加上中國遭到八國聯軍入侵,整個中國是百廢待興,自然而然,大家把所有的罪責全部怪罪在了清政府的頭上,認為八旗子弟天天到晚就是吃喝拉撒睡,什麼事情都不幹,把整個中國搞得烏煙瘴氣,尤其是那慈禧那個敗家老孃們兒。
但是八旗子弟就佔據著當時社會上面各個大大小小的重要部門,你又對他沒有辦法。此時此刻需要有一個人站出來抵抗這個八旗子弟,滿族原先就是遊牧民族,是外來民族,所以自然而然。梁啟超先生就把希望寄託在了趙武靈王的身上,因為趙武靈王是有歷史記載以來第一個抵抗遊牧民族的人。
在這之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為趙國拓充了大量的土地 並且鑄造了一隻鋼鐵之軍,沒有這樣的底子,在當時的趙國根本就不敢和秦國打長平之戰。
梁啟超先生稱讚趙武靈王的地方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抵抗遊牧民族,第二點,趙武靈王想要吸收外來的那些文化,為自己所用,也就是胡服騎射。
這一點是當時的華人所不具備的兩種精神,同時,梁啟超先生也一直要求當時華人要積極地學習西方的文化,強化自己的國家,所以才提出了這個觀點。
況且,何為明君,何為昏君,什麼才是偉大的?成王敗寇,國家的實力才是衡量一個君主真正的目的,國家強大才是你這個君王真正應該做的東西,誰都知道戰國七雄最後誰才是勝利者。
秦國何以一統天下,奮六世餘烈,秦國的歷代君主,尤其是後來的幾位,隨便一個拎出來,哪一個比趙武靈王差?
-
6 # 內求安己
“黃帝”何許人也?
“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平定四方、繼往開來,創先河之舉,一統華夏、造福眾生,是為“人文初祖”。
戰炎帝、滅蚩尤,天下諸侯莫有不服。
有《史記·五帝本紀》載曰: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
可以見得 黃帝 “天資聰穎、勤勉通達、文治武功、冠絕天下”!
又見曰:“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了。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足以看出 黃帝居天下時,“盡心盡力、鞠躬盡瘁、勞苦功高、死而後已”!
且來看趙雍。
趙雍,即 趙武靈王,十五歲繼承趙肅侯之位,成趙國國君。
戰國其他諸侯,想趁“喪亂、主幼”之際而乘火打劫、瓜分趙國。可在年幼的武靈王“有條不紊、精心安排、排兵佈陣”下,無機可乘,送葬完趙肅侯,各回各家。
從大難臨頭,到轉危為安。至此一舉,就能看出武靈王“天賦異稟、聰慧過人”,好比“黃帝”資質,少年有為!
隨後,一心想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經調研、觀察、摸索,下定決心自發推出“胡服騎射”這一驚世駭聞舉措。憑藉無與倫比的騎兵優勢,打匈奴、擊胡人、滅中山,統一趙國境內,開疆拓土,由弱轉盛,改頭換面!堪比 黃帝 結束紛爭,一統四方,打開了新局面。
都是憑藉“一己之力、親力親為”,而功名卓著!而不想其他君主,雖有遠大志向抱負,可終還得藉助他人智慧跟力量。猶如“武王有姜尚,孝公得商鞅”,才得以推陳出新、扭轉乾坤。
這就是偉人的不同凡響,蘊藏著開天闢地、劃時代之洪荒之力!
前前後後:扶持“燕昭王、秦昭王”上位,插手燕國、秦國內政,打破“韓燕共謀趙國之勢”、奪取“榆中”有力壓制秦國;“暗約楚”、“明抗楚”;後又“收服樓煩”。
又假扮“趙國使者”,一路勘察、謀劃攻秦路線,見“秦昭王、宣太后”以觀二人,膽氣十足!
一時七國之間,無第二人能與之“相媲”、“相抗”、“相衡”!可謂在“戰火紛飛、爾虞我詐”的戰國中後期,是“獨佔鰲頭、遊刃有餘、風生水起”,大有“如日中天、囊括寰宇”之勢之志!
可惜,“傳位次子,號曰主父”,棋錯一招,滿盤皆輸!先前的英明神武付之東流,以致趙國從此止步。又因其孫 趙孝成王 “高不成,低不就”,在“長平之戰”中畏縮搖擺,而險些國破家亡。雖勉為其難,大難不死,但已是傷筋動骨、江河日下、一蹶不振!
徹徹底底地失去了與“秦國”相抗衡的機會和實力,加速了秦國的一統腳步!
嗚呼哀哉!刨根問底還是“趙武靈王的早逝”夭折了“趙國”,時享46歲!而秦昭王(也稱 秦昭襄王)足足活了75歲,在位執政55年之久,奠定了秦國一統的基礎,以致秦後世勿須出類拔萃的君王就能成“千秋大業、君臨天下”!好似“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上天”。
話雖“時勢造英雄,英雄隨時事”,可是個人英雄主義往往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延緩、推進、乃至改變歷史程序,全繫於“一人身”乎!
歸根結底,將趙雍言之“黃帝之後第一偉人,唯一可能阻擋秦國統一天下之人”,有理有據,實不為過!!!
愛歷史、觀歷史,各抒己見,歡迎討論。
-
7 # 時光之意
趙武靈王是一個厲害的君主,但皇帝之後第一偉人這個評價就過了點。
趙武靈王年少繼位之時,受到魏、楚、秦、燕、齊等國的壓迫,但能夠頂住壓力,並能夠緩解趙國與其它國家的關係,使得趙國能夠致力於內部的發展。透過“胡服騎射”迅速發展趙國軍事實力,並攻滅中山國,攻破林胡、樓煩等國,並親自擊敗匈奴,開拓了河套平原,並且親手迎立了燕昭王、秦昭王,在當時外交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趙武靈王除了在軍事改革上發展了騎兵,在民族融合這兩點對於中國社會程序有推進作用外,其它基本就沒有了。
所以以黃帝之後第一偉人的評價過了點,但魏文侯到是可以這麼評價下,當然是在秦始皇之前的時段裡。
魏文侯開創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政治變法的序局面,拉開了透過變革圖強的序幕。
魏文侯透過李悝變法推進了奴隸制的瓦解,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大大推進了社會的發展程序。
一、削弱世卿世祿制,削減貴族權力,提倡以能力來選拔人才,開通了普通平民上升的渠道,促進了普通計程車地位的提升。二、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私有買賣,鼓勵生產,根據土地產量設定不同稅收。三、推行法治,建立完備的魏國法律《法經》,對國家發令,政府職能,官員的管理,軍隊的獎勵都進行了規定。四、對軍隊進行改革,對士兵進行考核,根據士兵不同的特點進行編排,創立了“武卒”制度。
這些變法措施的推行在各個方面都促進當時社會的進步,併成為後期其它國家改革的榜樣和典範,大大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所以魏文侯是可以得下這個評價。
-
8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趙肅侯二十四年(前326年)趙肅侯去世,魏、楚、秦、燕、齊各派銳師萬人來參加會葬。趙肅侯生前與魏、楚、秦、燕、齊等國連年惡戰而不處下風,趙國儼然是北方的新霸主。魏惠王后期,趙肅侯連續發動合縱攻勢,打擊魏國,使魏國的百年霸業再次受到嚴重削弱,不足以阻擋趙國的南進,為趙國向中原發展掃除了最強大的一個敵人。趙肅侯死後魏惠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趁趙國新君趙雍年幼之際,俟機圖趙。對於十五歲的新君趙雍來說:父親的葬禮實在是兇險——搞不好趙國就會被五國聯軍滅掉。在趙肅侯的託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趙雍決定採取針鋒相對、魚死網破的強硬應對措施,擺開決戰的架勢來迎接這些居心叵測的弔唁使者。
趙雍命令趙國全境戒嚴。代郡、太原郡、上黨郡和邯鄲的趙軍一級戒備,準備隨時戰鬥。聯合南韓和宋國這兩個位於秦、魏、楚、齊之間的國家,使趙、韓、宋三國形成品字型結構,將秦、魏、楚、齊四個國家置於兩面受敵或者三面受敵的被動局面。又重賂越王無疆,使之攻楚,先把與趙國不搭界的楚國的注意力轉移到它的老對手越國身上去。重賂樓煩王擊燕和中山。燕國是五國中比較弱的一個,在樓煩的強力攻擊下,燕易王比較緊張,十分擔心趙國與樓煩夾擊燕國。中山雖然不是一流的強國,但由於楔入趙國的版圖內,經常受齊國的指使從背後攻擊趙國的都城邯鄲,對趙國的威脅比外部的強敵更大。中山在樓煩的攻擊下,也無暇顧及對趙國的趁火打劫了。在去掉了燕、楚兩個強敵後,魏、秦、齊集團對趙、韓、宋集團就沒有什麼優勢了。趙武靈王命令來會葬的五國軍隊不得進入趙國邊境,只許五國使者攜帶各國國君的弔唁之物入境,由趙國負責接待的大臣將他們直接送往邯鄲。魏、秦、齊見趙國重兵待客,戒備森嚴,而且趙、韓、宋聯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要佔趙國便宜的念頭。五國使者入趙後,見趙國精銳雲集邯鄲,戰爭一觸即發,不敢有任何的差錯,在與趙雍厚葬趙肅侯後,便匆匆離去。魏惠王發起的五國圖趙的陰謀被趙雍挫敗了。年少的趙雍初涉君位就經受住瞭如此嚴峻的考驗。
趙雍的登基典禮就是一場縱橫捭闔的外交博弈,這令趙雍對波詭雲譎的天下格局有極其深刻的領悟。公元前317年東方六國合縱攻秦,卻被秦國宗室名將樗裡疾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戰敗,參與這次合縱的趙軍被斬首八萬。這次失敗進一步刺激了年輕的趙雍,在其父留給他的輔政大臣肥義輔佐下他展開了以胡服騎射為中心內容的改革。
趙國改革的最大特色在於這次改革從一開始就立足於趙國的國情和地緣戰略環境——趙國的內部國情和外部地緣有兩大特點:一是戰國時代的二流大國中山國正好位於趙國的國土中間,極大制約著趙國南北之間的交流溝通,況且這個中山國雖只是一個未能躋身戰國七雄的二流國家,但實力不俗——曾打得趙國被迫向魏國求援;二是趙國與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國家接壤,事實上趙國和秦國一樣長期戰鬥在中原華夏民族和戎狄戰鬥的第一線,在和戎狄部族長期相愛相殺的過程中趙國也接納了大量歸附的戎狄部族,到趙雍即位時趙國國民中有大量具有胡人血統者。
鑑於這兩大國情,趙國迫切需要解決軍事上的中山國問題和政治經濟上的南北溝通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先用軍事手段滅掉中山國,再以政治經濟手段打通南北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通。趙雍為這一問題想出的解決之道就是胡服騎射——這既是一次軍事改革,也是一次政治改革。
胡服騎射是一次軍事改革:趙雍總結了之前趙國屢屢敗於中山國的原因在於中山原本起源於遊牧民族,擅長騎射而機動性強,他們是天生的戰鬥民族——他們的生活和戰鬥息息相關;趙雍深刻了解:中原華夏服裝更適合禮儀活動,而不適用於戰爭,胡服騎射的目的正在於吸收胡人的騎射技藝,打造一支比傳統的車兵和步兵機動性更強的無敵鐵軍。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建立了一支輕裝騎兵——趙國飛騎,又稱為胡刀騎士。這支部隊改穿胡服,不再穿寬大的華夏服裝,單純以武器裝備而言:趙軍是當時唯一實現大規模普遍配置鐵製武器的軍隊,這連日後統一華夏的秦國也沒能做到。
胡服騎射也是一次政治改革:透過胡服騎射這種方式是趙國境內的華夏民族和戎狄民族互相取長補短,使兩種文明得以更好的融合,趙國南北兩種文化和政治勢力之間得到有效整合,從而將趙國境內的不同民族都凝聚成一股力量。特別是隨著樓緩、仇液等一批有戎狄背景的文臣武將的起用,趙國的舊貴族勢力受到了抑制。
和其它任何改革一樣:胡服騎射也不是一帆風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命令還沒有下達,就遭到邯鄲許多皇親國戚的反對。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拒絕接受變法。趙雍駁斥他們說:“德才皆備的人做事都是根據實際情況而採取對策的,怎樣有利於國家的昌盛就怎樣去做。只要對富國強兵有利,何必拘泥於古人的舊法。”
趙雍抱著以胡制胡,將西北戎狄納入趙國版圖的決心,衝破守舊勢力的阻攔,毅然釋出了“胡服騎射”的政令。趙雍號令全國著把袖子改窄,習騎射,並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窄袖交領右衽服裝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後趙雍就開始訓練將士,讓他們學著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轉戰疆場,並結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演習。
公子成等人見趙雍動了真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佈謠言說:“趙武靈王平素就看著我們不順眼,這是故意做出來羞辱我們。”趙雍聽到後召集邯鄲城滿朝文武大臣,當著他們的面用箭將門樓上的枕木射穿,並嚴厲地說:“有誰膽敢再說阻撓變法的話,我的箭就穿過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覷,從此再也不敢妄發議論了。
不過趙雍事先預知反對者必強、阻力大。於是在趙國信都(今河北邢臺)之信宮先找大臣肥義和將軍樓緩商議了五日。肥義和樓緩都十分贊同。武靈王乃下定決心,下令全國實行胡服。他自己首先穿了起來,又派專人去告訴他的叔父公子成,請他穿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使臣回報公子成持不贊成的態度,趙雍便親自去說服公子成,這樣公子成也穿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上朝。
貴族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等勸阻不要實行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趙雍反駁他們說:“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聖人之道也。”並指出“便國不必法古,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對於衣服,他說“衣服之制,所以齊常民也,非所以論賢者也。”趙雍得到大臣們的支援,反駁了一些貴族的責難,特別是像公子成這樣很有影響的貴族,也穿上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於是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就在趙國上下推行開來。由此趙國確立了利國利民是改革的最高準則——只要符合這一準則任何傳統都是可以有所更張損益的。
趙雍的胡服騎射使趙國迅速強大起來:公元前296年趙軍利用天下大亂各國混戰的時機大舉進攻中山國並一舉滅掉這個有350多年曆史的國家——這個曾多次亡國又多次復國的強悍國家就此被併入趙國版圖。在和中山國交戰的過程中趙國也加強了向北部胡人聚居區域擴張的力度:林胡、樓煩相繼被趙國收服,在新佔領土上設立雁門郡(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寧武以北至內蒙古間地區)和雲中郡(今內蒙古大青山以南、黃河以南,長城以北之間),至此趙國開疆拓土千餘里,大大拓展了自己的戰略縱深和活動空間。隨著趙國國力和疆域的極大擴張,趙雍開始插手別國事務以維護趙國利益——其中最重大的兩次舉措分別是乘燕國內亂扶植燕昭王登基和乘秦國內亂扶植秦昭襄王繼位。
趙雍的個人感情生活也相當傳奇:趙雍在繼位五年後按諸侯政治聯姻的傳統娶了南韓宗室女子為妻,這是一場無關愛情的婚姻,趙雍的所有目的就是為了和南韓結盟。後來趙雍和她這位夫人生下了長子公子章並立為太子,可後來趙雍的夫人去世,趙雍轉而集中精力在治國理政上,一時無暇顧及自己的個人問題,直到公元前310年的一天。話說這天趙雍遊大陵,當晚他夢見一個少女鼓琴而歌:美人熒熒兮,顏苕苕之榮。命乎命乎,曾無我嬴。趙雍對夢中少女十分留戀,在酒宴的時候就把這個夢向大家說了,還具體地描繪了少女的形象。大臣吳廣聽說後覺得大王說的少女太像自己的女兒孟姚了,於是就把孟姚獻給了趙雍。趙雍非常寵愛孟姚,趙人稱之為吳娃。趙雍在得到美女吳娃後就把她立為自己新的夫人。後吳娃生下一子,名何。公元前301年吳娃卒,吳娃在短暫的一生裡為趙雍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但從來沒有求過趙武靈王一件事,這讓趙雍對吳娃感到很愧疚。吳娃最愛王子何,死前求趙雍立何為太子。於是趙雍廢掉公子章,而立何為太子。何雖年幼,但卻聰明機巧,深有其母之智,趙雍也很愛他。
要說趙雍是真喜歡自己這個小兒子,公元前299年趙雍傳位於太子何,是為趙惠文王。他則自稱為主父。趙雍之所以選擇退位輔佐自己這個小兒子登基既有個人感情因素使然,也有政治考量:自己的兒子與自己分別負責國內的政治和軍事,自己可以全心專注於趙國激烈的對外軍事鬥爭。趙雍的本意是在趙國構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兒子都是國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稱號,而是使用有著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稱號。
趙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年)趙雍向秦國施加壓力,迫使宣太后任命樓緩為秦相,以便為趙國謀得更多的利益。樓緩入秦時趙雍假裝隨從人員,跟在樓緩左右。進入秦地後趙雍對沿途的風土人情細加考察,以為攻秦時所用。樓緩進入秦都咸陽後會見許多秦國的大臣,趙雍都在側觀察,對秦國大臣的賢庸強弱有了深入的瞭解。樓緩勸趙雍不可久留秦國,以免被人識破。趙雍提出:走之前要親眼見一見秦昭王和宣太后。由於此前發生過秦昭王扣留楚懷王事件,各國國君都不信任秦國,不願入秦,以免重蹈楚懷王覆轍。樓緩與宣太后和秦昭王比較熟識,趙雍希望透過這種私人會面可以更多地瞭解這對母子。當然鑑於秦國不顧外交慣例而扣押楚懷王的前車之鑑,趙雍不可能公開身份,只是以普通的趙國使臣的名義覲見秦王。
秦國朝堂之上秦昭襄王召見了這個假使臣,初次見到四十一歲正值壯年的趙雍,二十六歲的秦昭襄王立即被其氣場所震懾,半響才回過神來。趙雍身材高達八尺八寸(2米03),鬍鬚濃厚,由於長期在馬背上風吹日曬,臉色黝黑而發亮,一股霸氣躍然於臉上。趙武靈王的胸肌也很發達,整個胸的寬度達到了三尺(70釐米),大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勢。秦昭襄王也是一代梟雄,雖被趙雍的高大威猛身軀所吸引,還是立即鎮定下來緩緩問道:“趙王近來身體如何?”趙雍答道:“主父身板結實得很,正是壯年時期。”秦昭襄王不解道:“既然趙王身體還好,為何要傳位給王子呢?”縱觀中國數千年曆史君主在世時就選擇退位的少之又少,而在趙雍之前這種現象更是從未有過。趙雍傳位的目的是自己可以抽身出來領兵來對付秦國這樣的強敵。當然這個目的是不可能當著秦王的面公開說出來的,於是趙雍回答道:“主父認為王子即位一般都不能立即處理好國政,主父就讓王子早日得到鍛鍊。主父不再為國君,更上一層樓為國君之父,國事還是由國君之父來裁斷。”
由於秦昭襄王當年是趙雍派兵從燕國護送回秦國繼位的,所以在接近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裡秦國從楚國、魏國、南韓處佔領了不少領土,兵威中原,但卻從未攻打趙國。秦昭襄王想知道趙國對於秦國不出兵攻打趙國有什麼看法,於是問道:“秦國軍力這麼強,趙國懼怕秦國嗎?”這問題問得非常挑釁,趙雍銳利的目光掃視周圍的秦臣,最後落在秦昭襄王臉上,聲如洪鐘道:“趙國怎會畏懼秦國,自胡服騎射後中國騎兵增加了十倍,就憑這點秦國也會與趙國繼續結盟!”秦昭襄王奇了:這趙國使者言之鑿鑿,是個人物,於是對其加倍敬重起來。當夜秦昭襄王夜不能寐,趙雍魁梧軒偉的身影總是在他的腦袋中揮之不去,天明之後他立即再次召見趙國使臣。趙雍當然知道此行並非來遊山玩水,他勘測了地形,秦昭襄王也見了,便連夜離開。他的從人留下來替他打掩護說趙國使者生病,請秦昭襄王暫等。秦昭襄王確實看中這趙國使臣,於是連續三天派人去請,但也並不強求。從人估算趙雍已到了趙國境內,這才向秦昭襄王攤牌:“那位使臣就是我們偉大的主父!”得知此事得到秦昭襄王派出秦軍精騎一路狂奔,追到邊塞也沒有見到趙雍。守塞之人告訴他們:趙國使者剛剛離去。
戰國後期基本就是合縱與連橫相互競爭的格局:西方的秦國一強獨大,東方六國只能在合縱抗秦或是與秦結盟之間進行選擇。然而隨著趙國在胡服騎射後的迅速崛起,趙雍幹了一件別國君主不敢幹甚至不敢想的事——不是抗秦而是滅秦併為此制定了詳細的計劃:過去東方國家攻打秦國,一般是兩條通道,一條就是從借道南韓,攻打函谷關;另一條是借道魏國,渡過黃河進入河西。不論是函谷關還是黃河天險,都不容易突破,易守難攻,需要付出比秦軍大幾倍的代價,絕不划算。趙國兼併了林胡和婁煩之後,在北方開闢了五郡,其中九原郡和雲中郡就在秦國的北方。此時的趙國有了第三條攻打秦國的路徑,從九原郡或雲中郡出發,南下透過陝北高原,快速抵達關中咸陽,絕對可起到奇兵的作用,讓秦國防不勝防。
雄心勃勃的趙雍在戰國後期列國恐秦的氛圍下獨樹一幟地制定了詳細的滅秦計劃,然而就在他籌措滿志地準備落實這一計劃時他卻死了,而且還是活活餓死的。身為堂堂一國之君,這種死法不能不說是挺新穎別緻的。當然趙雍的一生本來就是傳奇的一生——無論是登基之日智退五國聯軍,還是堅定不移貫徹胡服騎射改革,又或者是親赴秦國刺探軍情並制定滅秦計劃,甚至包括壯年退位輔佐幼君,他乾的每一件事都是當時其他各國君主不敢做甚至想都不敢想的。然而也不至於非得給自己選這麼一個獨特的死法吧?事實上這還真不是他自己選的,否則他怎麼可能放棄滅秦大業玩絕食呢?可他又的的確確是被餓死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趙雍因為寵幸吳娃而立吳娃之子為太子,在此之前趙雍已有一位太子,前太子自然不甘心自己的王位被截胡,這就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公元前299年趙雍讓位於吳娃之子趙何,是為趙惠文王;封原太子趙章於代地,稱為安陽君。在肥義的教導扶助下天賦聰敏的趙惠文王很快就進入了王的角色。經過三年的聽政,趙王何已經很懂得治國的道理了。在這段時間裡趙雍集中精力東征西戰南爭北討,於是趙國在趙雍領導下於對外戰爭中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在內政治理方面趙惠文王也已完全適應了治國理政。趙雍興高采烈地在宮裡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遠在代地的趙章也回宮前來慶賀父王的赫赫武功。然而當趙雍看見身為長子的趙章向弟弟趙何行君臣大禮時卻感到內心隱隱作痛。
讀史至此不禁令人感嘆:當年趙雍因為寵幸趙何之母而執意讓位於趙何,如今卻為了收回權力又與自己欽定的繼承人反目成仇——作為趙國君主他沒站在趙國的核心利益上通盤考慮這場內耗對趙國意味著什麼,他只關心如何收回自己的權力。作為父親他沒站在公平的立場上調解兩個兒子的矛盾,而是希望兩個兒子互相牽制以使自己從中漁利。作為丈夫的他沒考慮過前妻雖是政治聯姻,終究陪伴自己多年,沒有愛情終歸有夫妻之義吧,卻執意廢黜前妻之子;後妻算是發自真愛吧——當初正是趙雍執意在自己壯年之際讓位給後妻之子,可如今呢?權力的確會令人迷失心智。
趙雍以在沙丘(在今河北廣宗縣)選看墓地為名,讓公子章與趙王何隨行。趙王何沒有辦法,只得在肥義和信期的陪同下隨行。到沙丘後趙王何居一宮,趙雍與公子章居一宮。田不禮勸公子章形成殺趙王何的事實,再控制主父趙雍,既而以奉主父之命的名義稱王。於是公子章借用主父趙雍的令符請趙王何到主父宮議事。肥義感覺不對,要趙王何與信期加強防衛,自己不歸即為事變。命令準備使者,如果一旦發生變亂,立即通知公子成與李兌勤王。
肥義入主父宮後果然覺得氣氛不對——沒有見到趙雍,卻見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禮,知道自己肯定回不去了,意料中的事情果然發生了:公子章與田不禮見以主父的名義都調不動趙王何,知道趙王何已有所準備。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以快制勝。在殺了肥義後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再遣使者調趙惠文王,如其不來,則立即進攻。李兌與信期率軍包圍了趙章住的宮室,與趙章的軍隊展開激戰。趙章自知以自己的實力無法與掌握趙國軍權的弟弟抗衡,於是逃到父親趙雍的寢宮尋求庇護,在趙雍看來:都是自己的兒子,於是收留了趙章並表示自己願意出面幫趙章和弟弟趙何和解。然而令趙雍意想不到的是趙惠文王趙何的軍隊直接把他的寢宮也給包圍了並衝入宮內殺死趙章及其部下。領兵的公子成和李兌在趙章死後卻並不撤圍,因為他們深知自己的行為已深深觸怒了主父,雖然自己是為了趙國的安定而平叛,但難保將來趙雍不會找藉口打擊報復。對他們而言:趙雍如果不在了自然最好不過,可這畢竟是前任國王並且是現任國王的親身父親,誰也不敢承擔刺殺主父的罪責。於是他們圍而不殲,把裡面的人全部趕出來,就剩下趙雍一人,內宮本無存糧,一些日常的瓜果點心沒幾天就被吃光了,趙雍餓得實在受不了,就去掏鳥窩,但也不是每天都有小鳥和鳥蛋給他吃。最後一直圍了三個月,趙雍活活餓死在沙丘宮。公子成在確定主父必死之後才打開內宮,為主父收屍。趙王何對主父之事一直不問,直到公子成來報主父餓死,才痛哭一場,命令厚葬,全國舉哀。
這場內亂對趙國而言: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悲劇——在這場內亂中趙國失去了有史以來最為雄才大略的君主,也失去了輔佐過趙肅侯、趙武靈王、趙惠文王三代國君的忠臣肥義。趙雍死後的諡號是趙武靈王,這再次體現了他的獨特性:我們不妨想想諡號裡帶武字的都有哪些人呢?周武王、漢武帝、光武帝、魏武帝......哪個不是雄才大略之主;可後面那個靈字可就不是啥好意思了——諸葛亮的《出師表》裡就有一句“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事實上後世史書有的簡稱秦惠文王為秦惠王,秦昭襄王為秦昭王,然而趙武靈王卻沒有簡稱——因為他的諡號包含著一褒一貶,用一個字實在無法準確概括他的一生。
-
9 # 平沙趣說歷史
趙雍也即趙武靈王,他被稱作黃帝之後第一偉人不是古代的事,而是近代的事,這跟當時的時局有很大關聯。
近代的中國歷史,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列強摁在地上摩擦的歷史,中華民族不想總是捱打,有識之士紛紛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而華人素有的一大習慣,是凡事都喜歡找一個歷史名人做先例,如康有為變法整出個《孔子改制考》,胡服騎射、改革軍政的趙武靈王也被拉出來建議清朝向洋人學習,改革軍政,其中梁啟超更是稱其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
老實說,趙武靈王得這個稱呼是因為當時要扯大旗,並非是他真的有那麼偉大,雖然他的確是戰國時期首屈一指的改革家,但要說“黃帝之後第一”,就過頭了。
趙武靈王十五歲剛即位的時候,趙國就差點被搞掉,據《史記·趙世家》記載:“二十四年,肅侯卒。秦、楚、燕、齊、魏出銳師各萬人來會葬。子武靈王立。”
趙肅侯,就是趙武靈王他老爹,在老爹的喪禮上,秦楚燕齊魏總共待了五萬精銳士卒前來會葬,顯而易見,五國是準備趁著趙國新君剛立,以參加葬禮為名,卻行欺辱之實。
然而,趙國並不是好欺負的,趙肅侯在位時給趙武靈王留下了點家底,他在輔政大臣肥義的建議之下,宣佈全國進入警戒狀態,大軍全力部署邊境地區,然後派使者聯絡宋韓同時分化瓦解諸侯聯軍,只允許諸侯使者入境參加葬禮,嚴禁任何諸侯軍隊以參加葬禮的名義進入趙國境內。
聯軍明白趙國新君不可欺,又因為內部不和,這才相繼退兵,這場雷聲大雨點小的葬禮危機,就這樣結束了,趙武靈王躲過了他政治生涯中第一次危機,不過,還有更大的危機在等著他。
從地理上來看,趙國領土就是處於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界地帶,而且國土被中山國沿著太行山脈分割成兩半,趙國首都邯鄲無法對整個國家進行有效控制,北部遊牧、南部農耕的嚴重分歧,也使得趙國內部嚴重不穩。
年輕的趙武靈王並沒有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儘管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但由於國力不強的原因,在他繼位後的相當長時間裡,趙國屢戰屢敗。
修魚之戰慘敗於秦、觀澤之戰敗於齊,長子之戰敗於中山,中都、西陽、藺城相繼被秦國攻陷,趙國國力不升反降,趙武靈王也不敢稱王,在諸侯盡皆稱王的情況下,他仍稱侯,實在是實力不足。
屢遭慘敗後,趙武靈王做了一個極高明的外交決策,就是和秦國修好結盟,實際上成為秦國在關東的代理人。
當北方燕國爆發內亂時,齊國大軍趁勢盡佔燕國國土,將趙國三面包圍,眼看就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帝”。趙國和“西帝”秦國聯兵,扶植燕國公子職繼位為燕昭王,迫使齊國撤軍。
這之後,秦武王在洛陽舉鼎,意外身死,秦國諸公子爭位,趙武靈王為了給秦國加把火,和燕昭王聯手,共同扶助了秦公子稷即位,是為秦昭襄王。
秦趙燕三國同盟的確立和鞏固,扭轉了此前趙國不斷捱打慘敗,國勢衰頹的困境,也為趙國大刀闊斧的改革和擴張奠定了基礎。
在扶立秦昭襄王后的次年,即公元前307年),繼位十九年的趙武靈王發動了戰國時代又一次舉國一致、規模宏大的軍政改革,上一次這麼做的是秦國商鞅變法,不過與秦國不同,趙國變法的主導者就是趙武靈王自己。
趙國改革的核心在於胡服騎射,趙武靈王下令全國“將軍、大夫、適嫡子、戍吏”皆衣胡服、習騎射,效仿北方遊牧民族,改革過時的軍制,建立起一支當時中原各國絕無僅有的精銳輕騎兵。
如此改革,自然激起眾多反對者,但早已掌握趙國權柄的趙武靈王大手一揮,鳥都不鳥他們,只留下“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的豪言。
要笑你們就笑,胡地和中山國我要定了。
在中原各國尚以禮樂自負,連源出白狄的中山國也儘可能效仿中原衣冠時,趙武靈王決然拋棄不便於騎射的傳統服飾,在對宿敵中山國陸續進行了十年的戰爭中屢戰屢勝,終於將這個之前國力並不下於趙國的戰國列強一舉吞併,確實體現了他破除成規的革新意識和頗具遠見的軍事思想。
同時,趙國在西北方向對林胡、樓須兩隻遊牧部落的戰爭中也連連告捷,奪取其領地,設定雁門郡和雲中郡,同時將大量胡騎部眾收編入趙軍騎兵。
短短十餘年,趙國一轉外戰頹勢,疆土一下子擴張了將近三倍,奠定了趙國的強國之資,史載“時趙之強,甲於三晉”,趙武靈王趙雍也由此被譽為戰國史上最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一。
趙武靈王的雄心尚不止於此,由於西北的擴張,為趙國提供了從北部攻入秦國的可能,所以他化裝為使者,冒險親身入秦國,詳細考察秦國的地理山川、變法律令、君臣詳情,擬定了一個從北面繞過函谷關天險,襲取秦國的計劃。
按照趙武靈王的計劃,他親率數萬趙國輕騎兵,從雲中郡南下,快速透過秦國防守相對空虛的陝北地區,直取秦都咸陽,滅掉秦國中樞,吞滅秦國,然後再倚仗原秦趙佔據的關中和太行地勢,居高臨下掃滅其他五國,一統天下。
嚴格來說,這個計劃並非沒有成功的可能,畢竟秦國地勢非常好,北方邊境是唯一防禦薄弱環節,而當時的中原各國,只有趙國有能力調動輕騎兵團實施雷霆一擊。
可惜不久之後,因為立儲之事反覆,趙國爆發“沙丘之亂”,趙武靈王被一眾大臣困於沙丘宮中三個多月,趙武靈王吃盡宮中存糧,最終活活餓死!
-
10 # 給不給陽光也要燦爛
自古成王敗寇,更何況作為秦統一六國的一大重要障礙,被坑殺40萬之眾,在他自己手上斷送了趙國,把一手好牌打成了爛牌。
回覆列表
黃帝之後第一偉人?哇咔咔~~~太高看了吧?
趙雍,即歷史上因“胡服騎射”出名的趙武靈王,其一生可以概括為“三明一暗”。
第一次明智之舉:年少禦敵
其父趙肅侯病故,魏王趁機聯合秦、楚、燕、齊等國以弔唁名義,各帶精兵前往趙國以圖不軌。時年15歲的趙雍在託孤重臣肥義支援下,令趙軍陳兵邊境,只允許各國君主和使臣入趙弔唁。各國見趙雍已識破己方圖謀並有所準備,便悻悻作罷。
第二次開明之舉:胡服騎射
趙雍實行胡服騎射並非是出於單純的軍事目的,更多是政治層面考量權衡的結果。他繼位之初趙國力亟需凝聚,比如北境的代郡、九原等地邊民胡化現象嚴重、國內卿大夫階層對他這位新君並不言聽計從等等。趙雍便以“胡服騎射”之策來凝聚國力、肅清內憂。學夷人之長技、尊胡人之習俗、啟胡人之仕途,對不聽命之國內貴族一律強制遷往北地習射……等等舉措極大聚合了趙之國力。
在此感召下,民族間隔閡被極大消除,大量胡人進入趙國軍隊任職、從軍並傳授其騎兵技法,使得趙國騎兵戰力獲得極大飛躍。
第三次開明之舉:降服夷族。
趙國屢受北方樓煩、林胡、以及中山等國的頻繁侵擾,苦不堪言。趙國在胡服騎射後戰力飛昇,趙雍見時機成熟,用十餘年時間先後平定林胡、樓煩和中山,並趁秦國內訌一舉侵佔了榆中地區,使趙國疆域空前擴張。
人生敗筆:禪位身死
趙雍在志得意滿之時忽然禪位給次子趙何,致使長子趙章在沙丘發動趙國曆史最慘烈的政變,結果政變失敗被殺,而趙雍也被趙何手下率兵圍困長達三月餘,英明一世的趙武靈王最後竟被活活餓死!從此,趙國便由巔峰開始慢慢滑落,往日榮光一去不返。
趙雍在位時兩次慘敗於秦武靈王八年時,韓、燕、魏、楚、趙五國攻秦,結果大敗!武靈王因此受到極大刺激,感嘆曰“無其實敢處其名乎”?從此不讓任何人稱他為王;第二年韓、趙、魏三國再次攻秦,結果又是大敗,且此戰僅趙國一家就被屠殺8萬之眾!武靈王痛心疾首之餘宣佈終生不再稱王。
另一件極具戲劇性的事是,後來給予趙國致命一擊的秦昭襄王,當初正是在趙雍的干預下才得以回國繼位,而趙雍還曾以侍從的假身份隨樓緩一起拜見過繼位不久的昭襄王。他當時若知道正是眼前這位秦君後來重創了趙國,不知會做何感想?
儘管是梁啟超先生認為趙雍是“自商、周以來四千餘年中的第一偉人”,但從趙雍一生的主要功績和成就來看,各位覺得是這樣嗎?他能阻擋秦國統一歷程嗎?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