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如下:
江水繼續東流,經過黃牛山下,有一座灘名叫黃牛灘。南岸層層的山嶺聳立著,最遠的高山上有一塊岩石,像是人拿著刀,牽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裡人跡罕至,沒有誰能親自探究。
這塊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環曲折,因而雖經兩三天的航程,還能看到這塊奇巖。所以過路人的歌謠說:“早晨從黃牛山動身,晚上還在黃牛山過夜。過了幾天幾夜,黃牛山看起來還是原來一樣。”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如下:
江水又東,經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形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色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巖既高,加以江湍紆迴,雖途逕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選自《水經注·江水》)
《水經注·江水》是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的一部分。該書篇由西向東記載了長江沿岸的地理風貌。
《水經注》記載了歷史上和當時的洪水暴發的情況,這些記載包括洪水暴發時間、洪水大小等情況,相當具體、詳實。這些歷史水文資料大多為酈道元實地考察收集而來,有的得之於古書記載,有的則得之於許多河流上的石人或測水石銘的記錄,非常珍貴,對於我們今天研究洪水的發展變化規律,防汛救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酈道元(466或472—527),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出生在范陽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境內)一個官宦世家,世襲永寧侯。少年時代就喜愛遊覽。後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遊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蹟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瞭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準確記載,但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於是親自給《水經》作注。
參考資料:
翻譯如下:
江水繼續東流,經過黃牛山下,有一座灘名叫黃牛灘。南岸層層的山嶺聳立著,最遠的高山上有一塊岩石,像是人拿著刀,牽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裡人跡罕至,沒有誰能親自探究。
這塊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環曲折,因而雖經兩三天的航程,還能看到這塊奇巖。所以過路人的歌謠說:“早晨從黃牛山動身,晚上還在黃牛山過夜。過了幾天幾夜,黃牛山看起來還是原來一樣。”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如下:
江水又東,經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形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色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巖既高,加以江湍紆迴,雖途逕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選自《水經注·江水》)
《水經注·江水》是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的一部分。該書篇由西向東記載了長江沿岸的地理風貌。
《水經注》記載了歷史上和當時的洪水暴發的情況,這些記載包括洪水暴發時間、洪水大小等情況,相當具體、詳實。這些歷史水文資料大多為酈道元實地考察收集而來,有的得之於古書記載,有的則得之於許多河流上的石人或測水石銘的記錄,非常珍貴,對於我們今天研究洪水的發展變化規律,防汛救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酈道元(466或472—527),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出生在范陽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境內)一個官宦世家,世襲永寧侯。少年時代就喜愛遊覽。後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遊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蹟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瞭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準確記載,但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於是親自給《水經》作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