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趣25

    如果按當時的國力和外部形式看,,,趙國堅持用廉頗,,,估計死的更難看,,,,幾十萬大軍,,,大量消耗,,,不是趙國這個國力能支撐多久的,,,

  • 2 # 談笑風塵一匹夫

    不是廉頗,換誰都是輸,輸在廟堂之上。趙國已然支撐不住了,秦國舉全國之力志在必得,如果還是廉頗,白起來必然還是一場惡戰,一樣會截斷廉頗的補給,困死趙軍,逼廉頗出來決戰。

  • 3 # 楊柳青青春之聲

    長平之戰老將廉頗的戰術應對得當,因為廉頗面對的是白起,廉頗不得不多有考慮,兇慘的秦軍又是虎狼之師在白起的統帥下洶湧而來,有白起的作為,秦軍勞師遠征,他的首要意圖定是出奇計而速決,而後快速拿下此戰。而趙國領軍統帥廉頗老將軍憑著自己的作戰經驗與對戰爭的閱歷,面對洶湧而來的秦軍其戰略態勢做出了以守代攻、遲滯銳氣,以守而纏、纏中待變,面對白起的戰術你只能這樣應對,應該說在當時情況下這是最好也是最有把握的戰術安排。

    戰爭中勝利的天平往往取決於統帥內心強大的戰略定力與戰術部署,秦軍白起者料敵合變、計出無窮,面對這樣的領軍統帥趙軍應對的戰術部署只能是老將廉頗的作戰方略,堅定的守而纏鬥,耗盡秦軍的銳氣,使其達到兵疲而怠的目的,而後尋求戰術上的突破。這樣的話白起應對廉頗恐難勝算。歷史上沒有比趙括的長平之戰更慘烈與悲壯的了,因此歷史上出了一個紙上談兵!面對秦軍的虎狼之師廉頗的作戰方略有勝的機率,萬萬不會有趙括的慘劇,直面應戰、計無合變,其戰爭的結果是讓白起坑殺趙軍幾十萬而留年少的兵士二百四十人放回趙國,這也是戰爭的奇觀,人類戰爭史上慘烈而悲壯的戰爭奇觀。

  • 4 # 大相無形

    歷來決定戰場勝敗的因素有很多,但從不以兵士寡眾為定論。一支軍隊真正最強大之處從來不是它的炮火,而是將帥的頭腦和軍隊的戰鬥精神!

    孫子曰“上下同欲者勝”,並不僅是指求勝欲,更深層次就是指由司令部部到基層、由前方到後方這整個“戰爭鏈”中,各個環節對戰術目標和戰術思想的統一性和貫徹程度!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呈現的戰略定力、決策能力、運籌指揮、戰鬥意志等等,才是真正的較量之所在!這一點,恰恰成為秦趙兩大高手對決時決定勝敗的決定性力量。

    廉頗一生功績主要是在趙與齊、魏、燕等國的征伐中,後世史學名家對其的評價大多類似司馬遷“以勇氣聞於諸侯”的評語,足見廉頗為人忠勇、沉穩持重是其主要特點,反應出的軍事思想大致可以概括為“立於不敗而求勝”。廉頗在前期對付的齊、魏、燕三國的將領中,將帥才能本就與廉頗不是對等實力,廉頗只需本色發揮,憑藉勇猛和穩重定然穩操勝券。

    但是到了長平,廉頗對手換成了虎狼銳士的秦軍,境況就大不同了!因秦軍實際的指揮者是幕後白起,廉頗穩、白起更穩!白起先是不露聲色拿下南韓野王“以試應手”、讓長平這個可以殲滅騎兵的山地成為“飛地”後留足了給趙國“吞餌”時間,等趙軍進駐再派王齕出兵長平“再試應手”,一套戰略重拳打下來,不挾風不帶雨卻拳拳直擊要害!白起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等趙軍出錯!

    廉頗憑藉一貫的沉穩持重“森嚴壁壘、據險扼守”,開始並沒有給秦軍太大機會,直到築起百里石長城後,廉頗的漏洞也開始顯現——離石要塞!只是這個漏洞可以擊潰廉頗卻不一定能全殲趙軍,因此當時的秦軍並未從太行小徑直撲廉頗側後的這個屯糧要塞,因為白起要的是在這精心選擇的長平山地殲滅趙軍主力、然後直接滅趙!

    因此,即使趙王不換上趙括而任用廉頗,從軍事層面而言趙軍獲勝機率微乎其微。

    “滅趙”才是長平之戰秦軍上下所追求的那個“欲”!——打敗廉頗根本不是戰術目標、更不是秦之戰略目的。當趙軍悉數被圍後,秦君第一反應是立即親赴河內徵調15歲以上男子從軍、全國抽調糧草——這不是一般程度的默契,定然是君臣在前期無數次的籌劃中形成的備案!倘若趙王當時能直接御駕親征、拼死相救,趙也不至於落得“舉國縞素、目無男丁”之窘境吧。

    長平之戰,考驗的不單是雙方將士浴血拼殺,真正檢驗的,是秦趙兩國大腦的決策力、執行力水準,可惜秦趙已天壤之別。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5 # 北落師門16216765

    其實完全沒必要死拼!既然堅持不住了,割讓上黨地區和幾個城池,遊說秦王以及大臣,估計秦軍就撤了,真不知道死拼的意義!長平之戰本就意外,趙國就沒有準備,怎麼熬的過秦國!

  • 6 # 白耀亮

    長平之戰如果不換掉廉頗,秦軍必敗。

    第一,攻方消耗遠比守方消耗大。最先堅持不住的一定是進攻的一方。所以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下攻城。大部分攻防戰,最早堅持不住的是攻方軍隊。

    第二,趙國距離自己腹地更近,在後勤消耗上要遠低於秦軍。好多人還說秦軍可以調撥蜀地的糧草。你們可知道,運輸糧草需要多少人馬,在交通嚴重滯後的戰國,要走多少時間才能到趙地。這麼長的時間,路上糧草的消耗是多少?你們可以試一試,趕著一輛馬車,甚至手推車,從四川走到邯鄲,車上的糧食能剩下幾顆。

    第三,趙國只想自保,秦國想稱霸天下。就算兩敗俱傷,失敗的仍然是秦國。而且秦國的敵人太多了。一旦在長平之戰中消耗太厲害,趁火打劫的諸侯絕不在少數。趙國可以把全部國力壓上去,秦國是不敢的。

    廉頗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是看透了這些關鍵的,秦國已經感到了恐懼,才不得不用反間計除掉廉頗。

    而且趙括代替廉頗以後,給趙國的是最壞的結局,所以趙括沒有什麼可洗白的。

  • 7 # 歷史微探索

    長平之戰若趙王不用趙括,一直用廉頗必然也會大敗,最後的結果可能比趙括還要遭,這裡暫不論兩人的能力如何,只說實際情況以及可能導致的後果。

    白起劇照

    一,趙軍缺糧不耐久戰,打戰比的就是後勤,而和平時期的趙國雖有粟支數年的說法,但是趙國的農業水平確實是沒有魏,齊,秦等國發達,即使在趙武靈王的大力改革也沒怎麼涉及到農業,另外趙國的糧食的主要產地是以晉陽為中心的太原盆地以及邯鄲為中心的漳滏流域,而這些地方只被《禹貢》評為“中中”的水平,所以趙國的農業實力先天是不足的。而相對於秦國的關中,巴蜀,江漢,河東的四大產糧基地以及秦國的最高國策“耕戰”來說,他們的糧食儲備的差距是很大的。

    再者說長平之戰的時間,有說三年有說半年的,這是沒把上黨之戰算進去而單算了長平之戰,而我們要知道,從上黨之戰開始的時候秦趙已經處在戰爭以及對峙的局面了,這段時間裡趙國軍隊難道就不吃糧,安心生產了?所以說無論從上黨之戰算起還是從廉頗駐守上黨抵禦秦軍算起至少都有一兩年到三年左右的時間。

    再來說雙方的運糧能力,雖說長平據趙國邯鄲不過200裡,而相距秦國卻是比較遠的,但是對於秦國來說,他可以將糧食透過渭水,黃河,汾河的水運運到河東,河內,我們知道水運是十分高效快捷的,而再由這裡運抵長平,而這一段距離與長平據趙國邯鄲的距離相當,而且這段路程的道路可遠比趙國要翻越太行上的運糧道路要好走的多,所以運糧能力秦國是優於趙國的,至少不比他差。

    二,外交阻斷,雖然趙國曾向齊國求糧,但是齊王建年幼,朝政為其母把控,因畏秦而未能救趙,各國大多作壁上觀,任由趙國自生自滅。

    三,趙軍大戰以先後多次敗於秦軍之手,雖說最後退到第二道防線防守,但終究是危機四伏,久守也會導致原本不多的軍心士氣必喪,一旦秦國找到機會,那也未必不可一戰而潰,畢竟秦軍才是佔盡地利,而趙軍已經是地利盡失的一方。

    最後來說,決戰是不得不做的一種選擇,雖說冒險一戰的孤注一擲無疑是一場賭博,但廉頗考慮的只僅僅是戰場本身,而趙王考慮的卻是整個國家,冒險一戰固然危險,但是面對外交隔斷,糧草不濟的局面,決戰至少還有一線生機,即使失敗也能消耗大量敵人的有生力量,這也是一種無奈。所以說,即使不換將也必然是失敗,而撤軍那就是比主動進攻更快失敗的行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36100配GTX750TI玩網遊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