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璽言春秋

    對於大明王朝的覆滅我始終堅持一個觀點——氣數已盡。但要說崇禎跟大明王朝的覆滅有什麼關係的話,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戰略混亂

    崇禎十七年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規劃,農民軍、關外後金、西南土司之亂(奢安之亂,沙普之亂),哪個冒頭就集中力量懟那個。

    對農民軍一直抱著‘皆我赤子’的想法,總是希望招撫,直到鳳陽祖陵被毀又改招撫為全力進剿。遼東戰事吃緊,好不容易被逼的只剩一口氣的農民軍又被招撫,養精蓄銳之後終至勢大無法遏制。

    對關外後金,先是想著‘五年平遼’,眼看打不過,而國內農民起義愈演愈烈,又想著攘外而必先安內,想議和讓國家喘口氣,可又始終下不了議和的決心。眼看農民軍要被剿滅,後金軍打了過來,將國內戰場多年跟農民軍作戰鍛煉出的精銳部隊調過去打,這邊農民軍又成燎原之勢。再從遼東抽調精銳部隊回來打農民軍,後金軍又趁虛而入……如此迴圈往復,軍餉越來越多,朝廷所能掌握的能戰之兵卻越來越少。

    大量精銳部隊被抽調到遼東和內地,使得西南部的土司之亂久久得不到平定(沙普之亂直到南明永曆時期才被入滇的大西軍餘部平定)。天府之國,財賦之地不僅不能為朝廷提供幫助,反而將朝廷的力量又分散一些。

    始終沒有一個明晰而穩定的戰略使得朝廷在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就像打地鼠一樣,哪個冒頭就舉重錘打哪個,最後越冒越多越冒越快,打不及顧不過來,將士疲於奔命,最後再也沒有能力解決任何一個問題。

    人不能盡其才

    崇禎十七年,文武將才層出不窮,甚至要強於當時大明所面對的任何一方勢力(畢竟大多數都是文武雙全)。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楊嗣昌,吳三桂,祖大壽,曹文詔,曹變蛟,左良玉……可是我們看看這些不世之才的下場:

    孫承宗這個一手締造關寧防線,在崇禎朝第一次面對清軍入寇的戰略戰術大師竟被棄之不用,最後整個家族在抵抗清軍的守城戰中全部戰死;

    曹文詔,‘當世之良將’陣亡於剿滅農民軍的戰鬥中;

    盧象升,與賊戰多年未嘗一敗的統帥竟然被崇禎與楊嗣昌議和的決議坑死在了清軍入寇中。

    洪承疇投降清朝,成為他們入主中原的帶路黨,並且在清軍即將守不住江南而想北撤的關鍵時刻用有限的兵力資源穩定了形勢,使得南明恢復大業功虧一簣;

    孫傳庭,這個用兩萬秦兵,幾個月時間就把李自成打的只剩一十八騎的傳奇人物在戰爭最關鍵的幾年竟然被崇禎關進監獄。最後只留下‘傳庭死,明亡矣’的悲嘆。

    楊嗣昌,這個崇禎手中為數不多的戰略人才,竟然親自下場微操,最後病亡於前線。

    有這麼多文武將才,如果崇禎能知人善任,人盡其才,那麼雖然不一定能避免亡國的命運,至少也能多撐一段時間。

    政治上有些理想主義

    一上任就幹翻了九千歲,罷黜天下鎮守太監,限制廠衛的活動,一時東林眾正盈朝。一時朝政為之一新,可那又怎樣?少了九千歲這個靶子,商稅,礦稅等其它稅收再也收不起來(主要受益者就是東林黨人),龐大的財政開支只能向最底層的農民收取(太祖為了拉攏士人階層,定下了官紳不納糧),最後逼的大量農民活不下去只能參加農民起義軍。鎮守太監和廠衛這對皇權的幫手被關了起來,皇帝也就失了制衡文官集團的最重要的手段。滿朝盡是東林黨,又犯了皇權最大的忌諱——一派獨大,缺少制衡力量。

    如果沒有這幾個重大失誤,再多撐幾年不成問題,要是能撐過小冰河期中興大明也不是不可能。當然大明開國到崇禎登基,積攢的問題太多太雜,關於崇禎與大明王朝覆滅的關係也只能事後諸葛亮了這麼幾條。總的來說還是‘積弊已久,難以妙手回春’。

  • 2 # 坐古談今

    崇禎對大明覆滅當然有責任,但並非根本責任,屬於直接責任。

    (1)崇禎時期天下已經打壞,崇禎個人無論怎麼做常規的做法都是失敗

    崇禎繼位之時,其實天下已經大變。從皇帝、太監、宗室、官員、商人到普通百姓,其心已經被“畸形經濟”下的“新的時代”所代替。

    什麼是新的時代?就是老的時代的那套思想體系已經崩塌,傳統的忠君愛國、秩序尊卑已經被金錢打破。在新的時代裡,是以錢的多少作為秩序的評價。但權力有自己的邊界,特別是在中國這樣周邊並不缺乏敵人的狀態下。

    人是強大的,但作為個人,無論你是皇帝還是百姓都是弱小的。因此,崇禎怎麼做常規的事情都是失敗。包括崇禎被人的各種詬病,其實,在我看來,其原因只是最終失敗了。包括廢除部分郵驛、換相頻繁等。

    (2)崇禎能做的就是“打翻新時代”重回歷史原點

    現在我們無法確認崇禎是否掌控軍權,當時崇禎的魄力還是不夠,如果利用五年清洗官員富戶、十年養生,將明朝的經濟狀態重新打回洪武時代,明朝是可以存活的。雖然,有人會說這樣是歷史性的倒退,要知道明孝宗對洪武體制的部分重申還被如此評價呢,更不要說以朱元璋的方式恢復洪武體制,被後世批評是肯定的。

    但我要說:倒退就倒退吧,總比朝代被推翻、亡國滅種要好。

    亡國滅種的戰亂人們無法承受;

    但有些人口中的歷史性倒退,只是讓絕大部分人喪失金錢,而不會丟掉其他。

    面對所有階層都對皇權不再忠誠的情況下,明朝最適合這麼做的是萬曆和張居正,但可惜他們都沒有魄力,按照海瑞的思想全面恢復洪武體制。在這點上,我更認同明亡於萬曆。

    所以,我對崇禎報以同情,更多內容參閱6月1日我回答的““亡國之君”崇禎,為何比其他亡國君罵名少?”一文。

  • 3 # 無怨生活

    我認為崇禎要承擔90%以上的責任,理由如下:

    首先是缺乏政治手腕,不能對抗當時的文官集團和東林黨。當時的文官集團和東林黨佔據了輿論制高點,反對加強江南的稅收,使朝庭無銀可用,反對與滿清議和,使朝庭兩線作戰,反對皇帝南逃,最終身死國滅。天啟透過魏忠賢壓制文官集團和東林黨,祟禎除掉魏忠賢但沒有對抗文官集團的方法和手腕,做事束手束腳,又想做事又怕言官的輿論,只能一事無成。作為天下的老大要麼有霸氣要麼有手腕,否則真的做不了老大。

    第二個是缺乏知人善任的能力。對於大臣刻薄寡恩,稍不如意就撤職下獄。雖然有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袁崇煥等一大批能臣,有曹文昭、周遇吉等一批干將,有一副好牌卻打爛了。對於親戚和言官一味的委屈退讓,任用兩面派和溜鬚拍馬之徒,終於把自己一步一步引向景山歪脖樹,這又能怪誰呢?

    勤勉儉樸,任勞任怨當然是好品德好習慣,但是作為老大,諳熟必要的政治手腕,知人識人才是做老大必備的品質!所以崇禎勤勤懇懇幹了十七年,卻籌不到軍餉而致國破家亡,真的只能是哀其不幸,恨其無能!

  • 4 # 庭州行者

    明朝從嘉靖皇帝后期就頹勢已現,等到萬曆年間,由於萬曆三大徵的巨大消耗,以及後期的遼餉,明朝財政已經瀕臨奔潰;而萬曆皇帝由於多年不上朝,導致了各類官員的空缺,明朝政府的運轉已經很困難;而到了崇禎時期,則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首先是流民的叛亂規模越來越大;再者是財政是在苦難;同時,國內天災人禍不斷,外部的皇太極已經在遼東穩定立足,並且多次透過長城一線五次攻入內地,大肆搶掠而歸。

    這所有的一切,都預示著明朝的行將就木。所以,明朝的滅亡,絕對不是崇禎一個人的鍋,至少算賬要算到他的高祖父嘉靖。然而,崇禎本人真的就沒有責任嗎?答案是否定的,崇禎本人有著很大的責任。雖然明朝的滅亡根源不在於他,但是他的一些操作,的確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首先,崇禎並不信任大臣,這對於一個君王而言,很是致命。一個君王可以不信任大臣,但至少需要表現得信任他們。然而,崇禎的各種舉動都表明,大臣對於他來說,就是和工具一個性質,好用,就留著;不好用,那就殺,絲毫沒有對大臣的任何尊重。以下列出被崇禎誅殺的高階官員的名單(來源:百度)

    楊鎬,兵部侍郎,崇禎二年1629年因薩爾滸戰敗被殺。

    劉策,薊遼都御史,崇禎三年1630年因遼東戰事失利被殺。

    袁崇煥,督師,遼東巡撫,崇禎三年1630年被殺。

    孫元化,巡撫都御史,崇禎五年1632年因遼東戰事失利被殺。

    楊一鵬,漕運總督,崇禎七年1634年因農民軍破鳳陽被殺。

    熊文燦,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崇禎十三年1640年因招降張獻忠、羅汝才失敗被殺;同時還殺了總兵官33人。

    鄭崇儉,三邊總督,崇禎十四年1641年因剿農民軍不力被殺。

    薛國觀,內閣首輔,崇禎十四年1641年因勸說皇親國戚捐助軍款被殺。

    陳新甲,兵部尚書,崇禎十五年1642年因洩露崇禎與滿清議和的訊息被殺。

    周延儒,內閣首輔,崇禎十六年1643年因貪汙、謊報軍情被殺。

    其中真正該殺的,無非是貪汙的周延儒和多次兵敗的楊鎬,至於袁崇煥該不該殺,直到如今都存在爭議。而其他人,基本上沒有必須殺的理由,尤其是孫元化,這是一個在火器方面頗有造詣的技術性人才;還有薛國觀,暫且不說此人人品如何,就他勸皇親國戚捐助軍費一事,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卻因此招來殺身之禍;關於陳新甲,純粹是為崇禎擋口水被殺。

    對於大臣如此殘忍,則註定明朝的君臣無法做到一心;在國難當頭時期,君臣離心,那明朝的滅亡,也就可以預見了。崇禎臨死前說“諸臣誤我”,但是他沒有反思自己對待大臣的態度和做法是否妥當。

    其次,崇禎皇帝太過於急功近利。當時的情況是,西北災荒嚴重,因此導致了大量的百姓流離失所,所以西北是流民叛軍的兵源地所在。如此,則剿滅流寇的任務就很艱難的,所以擒賊先擒王,必須將為首的幾個人徹底消滅,這自然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極度的耐心。然而,崇禎的做法是,但凡在剿滅流民的戰鬥中稍有不力,立馬更換將領。這樣一來,換將需要時間,則給了叛軍喘息之機。

    再有,崇禎對於自己的決策並不能始終堅定。比如和皇太極議和,這本來是個很好的做法,先穩住外部,全力剿滅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但是崇禎在群臣的反對下,並沒有堅持這個正確的 決定,反而是殺了陳新甲當替罪羊,如此一來,崇禎始終要面對內外兩線作戰的局面,不亡都難。

    綜上,崇禎皇帝本人的諸多做法,對明朝的滅亡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5 # 有得觀史

    大明王朝的覆滅跟崇禎到底有多大關係,我們先從兩件事說起。

    第一件事是崇禎籌錢。崇禎時期內憂外患,到處都要用錢,缺錢是自然的事。內部災荒顧不上了,但是軍隊抗擊清兵和李自成的農民軍,軍費是必須保障的。國庫空了,崇禎無奈之下號召王公大臣捐款。

    崇禎本意讓大臣太監們每人捐三萬兩以上,宗室每人捐十萬兩以上,結果內閣首輔只捐了五百兩,太監首富捐了一萬兩,崇禎的老丈人捐了一萬兩。崇禎想讓他們多捐點,王公大臣們一個個哭窮的不得了,最後崇禎左求右討,弄來100萬兩。王公大臣真的沒錢嗎?不是,李自成進京,逼迫之下,他們捐出了7000萬兩。

    國家危難之時,王公大臣拿國家俸祿,卻不願為國家分憂。難道他們對大清和李自成有感情,而對大名朝沒感情嗎?顯然不是。那是到底為什麼?請看第二個事件。

    李自成攻佔北京前,崇禎想遷都南京。但是遷都就是放棄北京,就是逃跑,肯定是不光彩,所以遷都之事崇禎不想自己說,他想讓大臣提出。他把大臣們召集來開會,讓大臣們發表意見。大臣們不知道崇禎是咋想的,誰也不敢吱聲。

    崇禎剛愎自用,動輒殺大臣,把言路堵死了。大臣說必須遷都,崇禎不想遷都,可能被殺;大臣說不應遷都,崇禎想遷都,也可能被殺。所以不開口是最安全的。

    大臣不說話,崇禎還得給自己留點面子,只好在北京死扛,結果大家都知道,崇禎在煤山上吊自殺。

    崇禎自殺之前,曾經召集大臣們開會,大臣沒有一個到場的,他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只有君主沒有臣民,能撐起一個國家?!

    以上兩件事可以看出,崇禎和大臣離心離德,才是大名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崇禎太不會用人了。袁崇煥是大清的剋星。清兵遇著袁崇煥從來就沒有打過勝仗。有袁崇煥在,清兵入關只是妄想。可惜崇禎把他殺了。洪承疇是李自成的剋星,他諳熟李自成農民軍的作戰特點,曾打得李自成剩十八個騎兵逃入山中,可崇禎把洪承疇調去對抗清兵。洪承疇見清兵,就像老鼠見到貓似的,不打敗仗才怪呢!最後洪承疇做了清兵的俘虜。

    試想讓袁崇煥防清兵,洪承疇平叛亂,內部整頓吏治,賑災撫民,明朝能滅亡嗎?

  • 6 # 音樂小妖

    大家好我是虎頭山小妖。

    說實話大明朝的皇帝崇禎屬於一個相當有敬業精神的一個皇帝,可以說相比起之前的那些個木匠之類的皇帝來說,崇禎實在是太敬業了,除了不會當皇帝之外,幾乎就是完美的。

    但是問題來了,崇禎能成為皇帝完全就是因為自己的兄長突然間病死了,這才讓十七歲的崇禎當上了皇帝,可以說在崇禎上崗之前是沒有受到過大明皇帝的傳承,說白了就是所謂的帝王心術。

    千萬不要小心這個所謂的帝王心術,可以說皇帝與普通的百姓是不一樣的,這裡的不一樣不光是身份上的不同,還有眼界的不同,所關注的內容也不同樣,那麼帝王心術對於大明的皇帝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這就好比是一個大集團的員工突然間成了一個集團的Quattroporte一樣,雖然你有了足夠的權力,但是不知道怎麼去運用他,這個集團會不會在很短的時候裡直接讓你給玩崩了可就不好說了。

    如果崇禎足夠聰明,在經過一些大的變故之後,對於帝王的一些心得體會有了一些瞭解,那麼也說不定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當然這是指崇禎足夠聰明,還要有重要的時機。

    說實話在當時的情況下崇禎可以說對於整個大明著足夠的控制權,也就是說大明的中央集權在崇禎的身上發揮到了一個極致,只要崇禎不犯傻,大明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很可惜我們都有點高估這位年輕的皇帝了,因為對帝王心術的不瞭解,所以崇禎不知道如何去處量朝臣們之間的關係,也不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班底,並不知道太監其實就是自己的耳目,就連幫自己守邊關的將領能力崇禎也不明白。

    對於袁崇禎這種人,崇禎很是無腦的就相信了他的一些語言,認為這就是大明的中流砥柱,很是果斷的把大量的權力下放到了袁崇煥的手中,但是在很短的時間裡又沒有看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然後就對袁崇煥大大的失望,所以才會在聽到一些不好的傳言後,果斷把袁崇煥捉回京城給處死了。

    要知道當時的情況很多人都說袁崇煥已經投敵了,但是皇帝居然還可以一個命令就可以把他給召回來,這算是投敵嗎?崇禎皇帝當時的腦子是怎麼想事情的,難道是用腳在思考問題嗎?

    其實這就是因為崇禎皇帝沒有自己的眼線,比如以前那些皇帝們常常用到的太監體系,所說在歷史上錦衣衛名聲是相當不好,但是對於皇帝來說實在是太有用了,可以說單憑這個體系,崇禎就可以明白袁崇禎在北方是真的投敵了,還是說只是對方的離間計。

    當時明朝的太監名聲不太好,主要原因也是朝臣們與他們不合,這其實就是皇帝最希望看到的,正因為如何,所以這些太監在查探訊息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個人的想法加雜在其中,但是在重要的一些訊息當中,是不可能加雜上太多的個人資訊,因為那是掉腦袋的事,太監們只是想要活著好一些,有面子一些,不可能為了一點點的小恩怨就把自己前途給葬送了。

    所以說這些太監在真正打探訊息上,還是有著相當大的用處,不過很可惜崇禎這個沒有受過帝王心術的皇帝,一上來就把所有的太監給清理了個乾乾淨淨,雖說讓朝臣們都開心了,但是卻也讓朝臣們沒有制約。

    可以說除了京城裡的一些事情之外,地方上的事情崇禎幾乎只能從朝臣們的口中來了解了,而這些事情的真與假就不太好說了,畢竟身為一個讀書人,一句話都可以有很多種解釋,尤其崇禎還是一個直心眼的人,根本就玩不過這些常年在朝中的老油子們。

    其實如何崇禎有自己的一套班底,也可能不會這麼被動,但是崇禎的人設實在是太耿直了,屬於有一說一,決不可能出現二這種情況,所以在成為皇帝之外,很多朝臣根本就沒法跟皇帝交心,因為崇禎的腦子裡全是所謂的大明朝,可是人總是有七情六慾的吧,你天天這麼一本正經的,是不可能有朋友的。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滿朝文武,居然沒有一個是自己的心腹,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這就相當於整個大明都相當於是你的敵人一樣,你每天睜開眼的第一想法就是如何讓這些朝臣們以最大的努力給自己幹活,根本就不會去想如何才能讓這些朝臣們自發的去為國著想。

    我們都知道很多事情,你願意去幹,和被人強迫著去幹,這原全就是兩回事,工作效率可以說是天差地別,尤其是最後國庫沒錢的時候,居然還開始向大臣們求助,可以說這是相當搞笑的一件事。

    這些臣子們拿的錢多了,又會出現這些錢是從哪裡來的問題,不拿錢吧又實在是說不過去,就如同女朋友問你一句話:“我和你媽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一樣。”這樣的事情讓朝臣們相當的為難,並且崇禎還是看起來很正直,說實話很是算話的這種人。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更讓朝臣們不敢把錢拿出來了,因為將來大明有錢了,這些錢還給朝臣們,這些朝臣們是接還是不接這又成了一個新的問題,一個弄不好可是連家也保不住的。

    所以說以崇禎這樣的人設來說,大明無論如何是沒有救了,因為崇禎根本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保時捷帕拉梅拉和卡宴你會買哪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