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茫茫大海飄葉舟
-
2 # 安寶睡SafetoSleep
大人們都是愛孩子的,只是有時候方法不太恰當。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多學習育兒知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育兒方法也要更新換代。
-
3 # 老徐說事999
1、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還是把孩子帶在身邊吧。
如果你實在是擔心照顧不過來孩子,
看你描述的情況,可以把孩子奶奶一起接過來住的。
這樣既避免了你們因為偶爾的忙顧不上孩子,
也可以緩解孩子和奶奶分離的不安情緒。
2、我覺得即使老人再親孩子,
也代替不了孩子的父母。
隨著孩子年紀慢慢長大,爺爺奶奶的教育能力會慢慢的跟不上,
一些生活習慣的培養等,
實在是不如年輕的父母在身邊帶著。
3、所以建議你還是帶孩子在身邊吧,
留守兒童很可憐的。
反正我是絕對不捨得我的孩子留在老家裡的。
-
4 # 教大育小
客觀的看待育兒問題,也從今年的一些案例來看:隔代教育確實存在著很多問題,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許多的不利。我不知道,如果這樣下去,你的孩子是否屬於“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會存在著很多問題,特別是心理上的,情感上的問題。
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教育孩子是父母直系的責任。而作為爺爺奶奶也幫扶的權利,但不是教育孫子孫女的主要責任人,不管是從血緣或是心理角度講,爺爺奶奶會帶給孩子愛,但是一定是會“寵溺”孩子的。這個是人的天性。老了,到看到自己孩子的下一代,總忍不住給予愛,總忍不住把對自己孩子沒有釋放的愛想彌補給孫子孫女,所以……
第二:隨著社會的發展,爺爺奶奶的育兒觀已經不適合現在當下的情況。過去適用的,到了現在已經不適合了。隨著社會發展,孩子認知不一樣,如果一個不努力學習的父母,教育方式都隨時有可能被淘汰。“過去的孩子是滑著小木船在池塘裡蕩,而現在的孩子有可能是開著航空母艦在大海里航行”,方法不跟上時代,自然是會出問題的,又何談教育好呢?
第三:從兒童的心理學角度來看,0—6歲是孩子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父母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時期孩子父母有著天然的依戀,如果得不到很好的陪伴,孩子的依戀會產生問題,這個會影響孩子的成長。而這種血緣上的依戀,是其它人無法替代的。
生活住宿環境是其中的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作為父母的陪伴和影響。
為了孩子更好的發展,我建議題主還是自己帶孩子吧!
把孩子生下來,還要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把孩子教育好,是作為父母最直接的責任。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階段,是需要花時間的。你認為什麼重要,就會把時間投入在上面。
祝福你!
-
5 # 想媽的育兒生活薈
這個裡面涉及到隔代教育的問題,說到隔代教育,大家也是眾說紛紜,我個人覺得老人帶孩子還是弊大於利,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不管是工作繁忙還是其他的理由都不能成為理由。把孩子培養成人是父母的義務也是責任,如果能一家三代同住一起,既能解決父母工作繁忙的時候祖父母能夠搭一把手,也能解決隔代教育容易導致的親子隔閡。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隔代教育容易導致親子隔閡
孩子幼年時期是教育的最佳時期,也是孩子與父母培養感情的最佳時期。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後期需要花費很多的功夫來進行彌補,效果也不見得好。孩子從小成為留守兒童,而祖父母又容易溺愛或者放縱孩子,即使孩子在有不合理的要求時,容易滿足孩子,這樣的孩子時間長了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而父母在這一點上對孩子的要求會更嚴厲,一旦對孩子提出要求時,孩子容易反感不易接受。時間一長,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差。
二、隔代教育容易讓孩子失去自我發展的意識
祖父母喜歡包辦,在孩子提出需要時容易滿足,甚至害怕孩子摔了、磕了、碰了,給孩子設立層層保護。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孩子容易變得沒有主見、不喜歡動手,容易變得膽小、獨立自主的能力越來越缺乏。由於祖父母的限制,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險性與創新精神也容易消失,最後變得沒有自我,這樣的孩子以後進入社會也沒有競爭力。
三、隔代教育容易讓孩子缺乏活力
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與孩子有著巨大的區別,而且孩子活潑好動,精力充沛,老年人由於精力受限,活動的範圍也受限,孩子長時間跟著老年人居住,容易養成安靜的性格。沒有大量的室外活動,孩子的平衡能力與協調能力會有所影響,這樣的孩子視野受限、缺乏活力,在心理上也趨向於老年人,容易心理老化。
總之,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確,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雖然在工作與生活上有這樣那樣的困難或者問題,但是孩子跟著自己,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努力、辛苦與上進!特別是孩子心理的安慰與滿足,這些都不是祖父母能給予的!老年人如果能一起幫襯著,做子女的一定要協調好彼此之間的關係,多溝通交流。因為大家的出發點都是一樣,都是為了孩子好!只要能協調好這二者的關係,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含飴弄孫,這樣的天倫之樂相信是大家都願意看到的!
-
6 # 李建學心理諮詢
當今社會,許多工作太忙的父母會選擇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撫養。
一來可以讓老人因帶孫孫有事可幹,內心充實;二來孩子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因為老人有充足的時間,以及較多的育兒經驗。
據調查,中國有20%的獨生子女都是由祖輩撫養,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和城市雙職工家庭。孩子由祖輩撫養有許多好處,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隱患。
① 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
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都無法取代的。
即使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身心地照顧孩子,將全部感情都投注到孩子身上,也沒有辦法取代父母。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位,容易導致孩子產生被遺棄的感覺,在他內心深處留下陰影。特別是在與周圍孩子對比後,會形成落差感。
這會進一步強化孩子內心被拋棄、被傷害和不安全的感覺。與父母血肉相連的愛的缺乏,會給孩子留下種種心理隱患,容易導致孩子形成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
② 孩子易被溺愛、嬌寵
許多祖輩在撫養孩子的時候,內心往往帶著年輕時對子女的遺憾。
因為條件限制或是經驗缺乏,他們年輕時沒有給到孩子充分的關愛。當他們年老、撫養孫子的時候,就有了彌補這個缺憾的機會了。
其次,孫子對祖輩的需求和親密,會增加他們的價值感。這就促使祖輩一股腦的將情感投注到孫子身上,可謂“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事事依著孩子,寵著孩子。
還有些年長的老人為了感受被需要的感覺和存在的價值,凡事都親力親為,不讓孩子來。到了孩子該學著獨立的年齡,還強行給孩子餵飯、把尿。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極易形成自私、任性、為所欲為的性格。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即看門人情結。也就是所有照顧孩子的人,無論是祖輩、父輩,甚至是家裡請的保姆,都會不自覺地產生競爭和排他的情緒。
照顧孩子的任何一方都會想要給孩子他所認為的好的教育,同時堅定不移的相信他所做的都是最好的。這個情結可以讓孩子在每個照顧者身上都得到好的照料,但是它也引發了一個問題,就是對控制權的爭奪。
當在教育上出現分歧的時候,祖輩和父輩容易陷入誰最有話語權這個點,而孩子到底怎麼教比較好反而成了次要問題。
家人們的對峙往往會讓孩子們為難,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可能不能體察其中的緣由,不管他靠近哪一方都容易有內疚感,導致其成人後在人際中退縮。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稍大了、由父母撫養了,這時父母難免會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有看法。有些父母會忍不住扭轉孩子問題行為,這個過程容易導致父母與孩子產生對立情緒、加大親子隔閡。
▓ 那麼爸爸媽媽們該怎麼做,才能減少這些心理隱患呢?分享一些小方法。
1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建議多與孩子進行肌膚接觸,擁抱、撫摸、親親孩子有利於孩子形成基本的安全感。
多和孩子說話,一起玩耍。在孩子8個月前,儘量自己帶孩子。
最新的心理學客體關係學家認為,8個月前離開媽媽的寶寶,即使在長大後也容易產生瀰漫性的焦慮。
如果確實需要祖輩幫忙,建議最好是請老人來家裡,而不是將孩子送走。當自己有空的時候,比如下班回來,要主動與孩子接觸。如果孩子還小,即使上班很累,晚上也要儘量帶孩子睡。
2
如果不得已要將孩子送走,千萬不能兩手一鬆,不管不問。
兩家距離不遠的話,晚上可以接孩子回家。如果相聚很遠,不能每天都接送,週末也要儘量騰出時間去陪孩子。
若實在沒有條件和孩子見面,也要保持和孩子的聯絡,比如給孩子打電話、通影片等,讓孩子安心、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當孩子能感受到這種確定的愛的時候,他的內心也就會安穩許多。
明年寶寶就要上幼兒園了,一直是奶奶在帶,和奶奶也比較親,由於我們在做生意,在外面租的房子,條件和環境稍微撇一些,想把娃娃帶在身邊讀書,又怕生意忙有時顧不上她,放在奶奶身邊讀書又怕二天不好管,真不知道怎麼選擇?
回覆列表
能自己帶的儘量自己帶,因為爺爺奶奶對孩子都很弱愛,能滿足他們的都會給,父母就不同了,不該給的不該吃的是不會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