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質量在企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保證和提高質量是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成本和提高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企業開闢廣闊市場的有力保證。
過程管理作為我公司質量管理活動的基本方法和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原則,目的就是透過對諸過程之間的聯絡和相互作用進行有效地、連續性控制,獲得整個系統持續改進的良性迴圈,從而達到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增加經濟效益的目標。但縱觀近段時期以來,我公司員工在過程管理中普遍存在著三種質量認識的誤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對質量指標的認識不到位。質量指標是根據實際需要及時制定的工作指南,是堅持按標準組織生產,規範人的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依據。前些天,根據生產需要我們對生料細度指標由≤15%調整到≤13%,但效果並不理想,甚至有的一班8小時僅有2個合格。再看看鈣值合格率,我們規定是不低於70%,但實際常常是不足50%。對質量指標認識和調整不到位,嚴重干擾並制約了我們生產的連續高效執行。例如生料偏粗、鈣值不穩、煤粉細度和水分過大等等,都會造成旋窯煅燒困難,甚至出現異常故障。
二、對質量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檢驗出來的存在模糊認識。產品質量的優劣有相當一部分人會認為那是質檢人員的職責,似乎與自己無關。其實質檢人員只是起到事後把關,這時因產品不良造成的成本浪費事實已經形成。產品是你生產出來的,其優劣自然是控制在你的手中,你有著比質檢人員更重要的職責。克勞比士就提出了預防產生質量和工作標準零缺陷的原則。你的操作行為和結果是否每次都完成了質量指標,這才是企業最經濟的管理。
三、對質檢人員取樣代表性問題認識不到位。質量管理原則中有一條重要的基本事實決策方法,即有效決策是建立在資料和資訊分析的基礎上。質檢人員每次提供的資料對微機工和中控工下一步工作思路都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要求準確及時,更要求具有代表性。而在車間由於存在趕產量和完指標的雙重目的,有相當員工採取各種手段應付質檢人員,造成取樣代表性差,致使生產上出現“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混亂局面,從而造成更大的浪費。
要糾正以上三種質量認識上的誤區,就首先需要各車間領導統一思想認識,密切配合與溝通,要時時以大局為重,努力營造一種“團隊協作”的整體氛圍,使人人都成為企業質量振興的主力軍,以更強的責任意識,以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認真做好質量工作。
其次是控制辦法要有力。有人說企業發展20%靠策化,60%靠企業各層管理者的執行能力,企業質量管理也同樣如此。好的執行力需要透過嚴格的管理機制,真抓嚴管,不當和事佬,實行“以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確保員工以制度為準繩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指標。
再者是考核力度要加大,實行質量否決權。產品質量靠工作質量來保證,工作質量的好壞主要是人的問題,因此強化質量考核機制應成為今後質量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對生產過程中物料的質量,人的工作質量嚴格考核,加大處罰力度,並與其評先、晉職直接掛鉤,實行質量一票否決權。
當今社會,質量在企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保證和提高質量是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成本和提高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企業開闢廣闊市場的有力保證。
過程管理作為我公司質量管理活動的基本方法和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原則,目的就是透過對諸過程之間的聯絡和相互作用進行有效地、連續性控制,獲得整個系統持續改進的良性迴圈,從而達到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增加經濟效益的目標。但縱觀近段時期以來,我公司員工在過程管理中普遍存在著三種質量認識的誤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對質量指標的認識不到位。質量指標是根據實際需要及時制定的工作指南,是堅持按標準組織生產,規範人的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依據。前些天,根據生產需要我們對生料細度指標由≤15%調整到≤13%,但效果並不理想,甚至有的一班8小時僅有2個合格。再看看鈣值合格率,我們規定是不低於70%,但實際常常是不足50%。對質量指標認識和調整不到位,嚴重干擾並制約了我們生產的連續高效執行。例如生料偏粗、鈣值不穩、煤粉細度和水分過大等等,都會造成旋窯煅燒困難,甚至出現異常故障。
二、對質量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檢驗出來的存在模糊認識。產品質量的優劣有相當一部分人會認為那是質檢人員的職責,似乎與自己無關。其實質檢人員只是起到事後把關,這時因產品不良造成的成本浪費事實已經形成。產品是你生產出來的,其優劣自然是控制在你的手中,你有著比質檢人員更重要的職責。克勞比士就提出了預防產生質量和工作標準零缺陷的原則。你的操作行為和結果是否每次都完成了質量指標,這才是企業最經濟的管理。
三、對質檢人員取樣代表性問題認識不到位。質量管理原則中有一條重要的基本事實決策方法,即有效決策是建立在資料和資訊分析的基礎上。質檢人員每次提供的資料對微機工和中控工下一步工作思路都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要求準確及時,更要求具有代表性。而在車間由於存在趕產量和完指標的雙重目的,有相當員工採取各種手段應付質檢人員,造成取樣代表性差,致使生產上出現“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混亂局面,從而造成更大的浪費。
要糾正以上三種質量認識上的誤區,就首先需要各車間領導統一思想認識,密切配合與溝通,要時時以大局為重,努力營造一種“團隊協作”的整體氛圍,使人人都成為企業質量振興的主力軍,以更強的責任意識,以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認真做好質量工作。
其次是控制辦法要有力。有人說企業發展20%靠策化,60%靠企業各層管理者的執行能力,企業質量管理也同樣如此。好的執行力需要透過嚴格的管理機制,真抓嚴管,不當和事佬,實行“以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確保員工以制度為準繩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指標。
再者是考核力度要加大,實行質量否決權。產品質量靠工作質量來保證,工作質量的好壞主要是人的問題,因此強化質量考核機制應成為今後質量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對生產過程中物料的質量,人的工作質量嚴格考核,加大處罰力度,並與其評先、晉職直接掛鉤,實行質量一票否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