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電影的小松鼠

    華人有一句老話,叫做談婚論嫁。我聽到這詞,覺得有點意思。

    談一談論一論,就好像雙方在博弈——總有點東西得拎出來稱稱斤兩,要不理論個清楚彷彿誰就吃了虧一樣。而更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雙方父母對於這件事的操心程度,讓一件本該順其自然順理成章的事情,有時竟變成了讓兩個年輕人都有些惴惴不安的一塊懸石。

    這裡面還是有點東西值得玩味一下的。

    1.

    不得不說,關於家庭構成和家庭分工這方面,男耕女織這個詞可以很好的概括華人在這方面的認識。男人在外躬耕勞作,為一家人提供口糧;女人在家打理家事,相夫教子。

    到了現代,經濟形勢發生了變化之後。雙方的工作內容進行了變化,不僅僅侷限於男耕女織。但是整體的思路發生了變化,指導思想卻沒發生太大的變化。大多數人的觀念中依舊是男主外、女主內。換言之,男性在外賺錢養家,女性則儘量以家庭為主。當然這裡我不是想去討論這種傳統觀念的對錯,是否歧視女性等等。因為家庭需要分工,某一方注重家庭、某一方注重經濟,或者二者協商均可。這不是問題的關鍵。

    而我想談的重點在於,在一段關係中,社會對於男性的認識,往往把其定位為物質生活保障者。什麼意思,就是說期望男性應該成為這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或者說他的收入最好是高於他的另一半。而我們看現在的婚慶市場上(其實我很反感婚慶市場這個詞,好像毛都是交易),也少有女性在尋找物件時會首先就從收入比自己低的男方開始。而男性的情況則截然相反,基本都是定位在收入沒有自己高的女性。

    舉個例子:

    A. 碩士畢業,長相中上。年薪十萬,身體健康。二線城市,有車有房。

    B. 本科畢業,性格溫柔,長相中等,孝順老人,工作不會太忙。

    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這兩條哪個是男性的標準,哪個是女性的標準。而最神奇的地方就在於——雙方往往也都接受這樣的標準。關於這個現象,我以前的文章裡有解釋過為什麼,這是因為社會對於男生和女生優秀的標準不相同造成的,這裡不再贅述。有興趣的可以移步:

    女生節後特刊——假如我是個妹子

    2.

    但是,在剛剛描述的這個場景下,往往具有兩個不可調和的矛盾。

    即滿足A標準的男生,假設比例佔適齡男性的10%;而滿足B標準的女生,比例一定不止佔適齡女性的10%,可能是20%,可能是30%。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優秀”的男生不夠用了。許多好小夥找不到另一半,許多好姑娘不願“下嫁”。這是矛盾一。

    這裡我詳細解釋一下。因為男女平等是必然的趨勢,也是絕對應該支援的政策。現在重男輕女的思想遠遠沒有過去那麼嚴重了。女孩子一樣上大學,一樣找很好的工作,賺的並不比男生少,甚至可能猶有過之。當然我承認,在就業方面,可能某些用人單位還存在一些對女性的歧視,但是整體的大環境是在變好的,向上走的。

    這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社會對於男性物質生活保障者的身份定位還未完全轉變,但是女性卻可能不再需要男性來提供物質生活保障。

    什麼意思,說人話就是——女孩子工作能力比你強,賺的比你多;再不濟,自己養活自己沒問題,用不著花你的錢。於是女性對於另一半率先有了新的需求,即精神伴侶。於是網上有一句很俗氣的話,但是很多女青年都很喜歡,大約是這樣:

    一輩子太短,一定要找個有趣的人一起過。

    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男性,他們對自己的定位可能還停留在物質生活保障者這一個層次。還沒有意識到女性需求的變化,於是很多好小夥在年輕的時候就是忙著工作、努力賺錢,還是按照以前的需求去生活。於是乎,網上有了一篇熱文,叫什麼“中國的男人配不上中國的女人”,大致云云如此。

    而這兩個因素結合起來,造就的結果就是——大家都找不到物件。因為一方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另一方卻沒有察覺到。所以女生會覺得身邊的同層次男生low,不懂時尚,沒有見識,不會享受生活。於是乎,部分女性會覺得,既然我找不到想要的另一半,那我至少找個比我強點的另一半吧。這是我能想到的可能性之一。

    PS.

    我並不是要說女性這樣的想法有什麼錯,畢竟人往高處走。但我要區分的是女權主義和田園女權主義。女權主義者,號召的是男女平等平權,我認為這是合理的,沒問題的。而田園女權,則是咪蒙這種傻逼。我舉個例子:

    女權:憑什麼我要相夫教子,你在外賺錢養家?也可以是我賺錢養家,你當家庭婦男。邏輯:你能幹的事我也能幹,權利和義務相等。

    田園女權:憑什麼要我洗碗做家務,誰規定女性一定要洗碗做家務?憑什麼讓我掙錢,你是男人你不掙錢養家?邏輯:我的權利至少要和你一樣,但我的義務一定要比你少。

    第二個矛盾。

    99%的父母,都還停留在男性是物質生活保障者這個認知上。誠然,有很多女方的父母是開明的,睿智的。但是我相信,這部分父母絕不是大多數。

    於是現在不論大江南北,比較好的情況已經是預設男方出首付,女方出車,可能出裝修和傢俱。然後婚後小兩口、四個老人共同還貸。這算是雙方都能接受的一步,而且這種時候,一般來說男方會相較另一半在收入上,稍微高一些。

    而我覺得這真的是匪夷所思的現象。本來締結婚姻應當是一件自然而浪漫的事情,到了現實中,變成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好像是把女兒“賣”給了一個好人家。為什麼沒有人說這是物化女性?按理說,不應該是雙方家庭有多少力出多少力,為這樁美事感到高興麼。只是,很多沒有走到最後的情侶都不願去想。有兩個字是繞不開的——房子。

    而歸根到底,這還是因為社會對於男性的認識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這其中當然也包括男性本身對自己的認識。所以我說,找不到物件,這不是你的錯。

    是這個世界錯了。

    3.

    再談一點。

    那男性應該怎麼提升自己除了物質生活保障者之外的價值呢?

    我認為這個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的。為什麼這麼講,因為很多時候,戀愛這種事是沒有標準的,相親才有標準。什麼意思呢,我以前解釋過。喜歡一個人是沒有所謂的標準的,只有拒絕一個人才有標準。

    現實中你問一個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生,她說高高瘦瘦,白白淨淨,工作怎麼怎麼樣,為人怎麼怎麼樣,噼裡啪啦一大堆。但是真要有一個這樣的男生站他面前,她也不一定就喜歡上他。因為這時她又有了新的說辭,比如他家是外省的我不喜歡等等。這時你就可以發現,喜歡一個人是沒有所謂的標準的,只有拒絕一個人才有標準。

    這裡以女性視角舉了個例子,男女其實一樣。所以,是沒有一個什麼標準能讓你招人喜歡的。但是年輕的時候,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叫做投資自己。這句話簡直被說爛了,但是沒有人教你,怎麼去投資自己。

    我也不能教你,但是我能幫你排除一些錯誤的選項。

    不是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就叫投資自己。

    不是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就叫投資自己。

    不是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就叫投資自己。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這個現象在女性身上比較嚴重,當然這裡的討論不論男女。不是你月光你自豪,把錢花去旅遊、購物、吃好吃的、買化妝品就是投資自己。當然買化妝品我還是支援的,這至少保證了顏值。其餘的選項,擺脫請真的考慮一下投資回報率。旅遊、購物、美食,這些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長遠來看對你的個人成長有什麼幫助?在這篇回答裡我詳細的講過了:

    起點相當的朋友,為什麼幾年之後我不如別人?

    這其中的大多數人只不過是用一個合理的藉口——曰投資自己,掩蓋了自己愚蠢的行為——曰衝動消費。所以,真的投資自己,做一筆合理的理財規劃,參加一些價格昂貴但是有用的課程,培養一些高雅的興趣愛好都算,請結合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

    最後,還有一點。

    就是難免男女雙方都會存在一些天生無法改變的“缺陷”。當然並不是真的缺陷,比如我對外宣稱172cm,真實身高卻是個謎。“缺陷”這點會成為很多人介意的一點,或者說不自信的一點。在我看來,這倒沒什麼。比如有的妹子就是想找個180cm+的漢子,這樣兩個人看上去般配。我覺得這想法挺好的啊,應當尊重人家的擇偶標準和價值觀,同時也表明我完全不是人家的菜。

    何必庸人自擾呢?其實,沒有哪一個單一的點會成為你的死穴,比如窮、醜、矮,等等。當然蠢和壞另當別論。因為有人會介意這些,當然也有人不介意。而過於關注外在的人,往往內心比較貧瘠。就拿身高舉個例子:

    我媽建議我以後找物件不要找個子太矮的,這樣以後孩子個子也高。

    對此我完全嗤之以鼻。

    如果我的孩子以後到了二十多歲找不到物件。我首先考慮的不是我沒把他/她生好、養好,而是我沒把他/她教育好。假設我未來有個兒子,如果他像我,就算身高只有120cm又怎麼樣。我絲毫不會為他擔心。他會是生活中的侏儒,思想上的巨人。

    所以,在保障了物質的基礎上,我唯一考慮的因素只剩下——她能不能帶給我的生命更多的可能性。至於她高矮胖瘦,黑白美醜,我想我看不見。

    4.

    最近重溫武林外傳。

    看到第七十九回:《李大嘴遭遇老情敵,楊蕙蘭展開新人生》,杜子俊的老母親,強勢的要求楊蕙蘭離開她的兒子。這裡面有一句話很打動我:

    楊蕙蘭:跟著我,逃亡一生,不是那麼好玩的。

    杜子俊答:不是逃亡,是旅行。

    當你還停留在保障物質生活這個層面上時,人生就是一場逃亡。

    當你的思維發生了變化,開始探尋人生的可能性時,人生就是一場旅行。

    願你我最後都能和那樣一個人牽手——開始的,不是逃亡,是旅行。

  • 2 # df8936

    找錯是怎麼錯法,難道你是抓鱉找的物件麼?

    社會有種常態,多數婚後的女人覺得嫁錯人,你是不是這種呢?

  • 3 # 青瓜說

    誰的一生不是在試錯?做錯了,不及時止損,還要一錯再錯嗎?

    小時候,看到一本書,上面有一句話,叫“預習死亡”,意思就是人要學會向死而生。

    當你把生命倒過來看的時候,你會發現,在這條有限的人生路上,你所浪費掉的每一步,都將永遠的逝去。

    所以,我們不害怕錯誤,但是一旦知道自己錯了,就毫不猶豫的及時止損吧,否則在淤泥裡行走會越陷越深。

    我發小,因為早早輟學被家人逼婚,根本不想結婚的她擰不過母親三番五次的絕食威脅,只好妥協答應。

    對於這樁“形婚”發小知道自己走錯了,但是她沒有將錯就錯,而是不斷的經營自己 。

    她先是瘋狂的加班攢工資,製衣廠流水線上的工作都是計件的,做的越多收入越多,攢夠了工資之後,她開始找到一家培訓班去學習美學和設計學,甚至自學畫畫,她從小的夢想是當一名服裝設計師。

    別人都是設計專業畢業的名校大學生,她一個初中沒上完的打工妹,學習起來顯得非常吃力,她學的很痛苦,但是相比她那糟心的婚姻,她覺得這點苦真的不算什麼了。

    有了一些基礎知識後,她應聘到原來廠裡的設計部,給設計師們剪裁下布料,送取下樣品,甚至端茶倒水,這份打雜的工作,她做的非常認真。

    終於,機會來了,一位設計師辭職,一時沒找到合適的,老闆就讓她頂上,長期的打磨和準備讓她完美的接住了這次機會。

    她設計的牛仔褲,竟然誤打誤撞的成了爆款,老伴對她非常賞識,立馬加了薪。

    可是,她並未止步於此,在作品連續受到好評不斷被提升時,她提出了辭職,這讓所有人都覺得很驚訝。

    一開始,因為手工縫製,時間成本太高導致價格很高,幾乎沒有銷量,吃飯都成問題。

    但是,漸漸的積累了一些客戶之後,品牌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她開了線下店,開了網店,實現了財務自由。

    她立刻在深圳買了房買了車,然後第一時間飛回家跟她媽說:“媽,我要離婚”。

    這一次,她媽媽沒有任何阻攔,她用自己的行動向她媽媽證明,我有能力讓自己過的很好,我配得上更好人。

    其實,錯了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置身錯誤還不自知,題主既然確定自己已經選錯了結婚物件,那說明錯誤是自知的,既然自知,那就一切都來得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子喝完水後往上返氣或者打嗝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