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蹤追源
-
2 # 道鹹齋
一、概念問題
國學這個詞,似無所指,現在打著國學旗號的所謂國學大師,能不能說清楚這個概念?反正我說不清楚這個概念內涵和外延,到底哪些是國學,哪些是精華,哪些是需要傳承的?在我看來,需要傳承的是華夏經典文化,那些古聖先賢長期總結的天道智慧,既包括自然學問,更包括治理學問。長久運用而沒有歧義的才是值得傳承的經典。
二、經典文化傳承問題
對於經典文化的傳承,背誦不是目的,運用才是目的,所謂非用而不能讀也。傳承必須運用,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一、誦讀
大聲朗讀,逼迫自己每個字理解並且句讀準確,讀得準才能真正領會經典文化的精髓。誦讀不僅僅可以理解經典文化精髓,關鍵是還能將文化精髓融入自身骨髓裡。
二、精解
經典文化,現在怎麼才能讀懂?必須藉助於甲骨文,訓詁學,文字學來回歸經典本身,切記不能用現代漢語中引進的日本學者創造的3000現代漢語片語讀經典,那樣就錯漏百出,尤其與現實脫離的翻譯,說明解讀錯了,讀錯誤的概念,自然無法傳承。拿出研究的精神,就能悟出經典文化智慧,學而用之才是根本。
三、運用
經典文化的價值可以在任何環境運用,她是一種天道智慧不是用來炫耀的詞章,任何一句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利用的智慧,如此才是正確的解讀。
-
3 # 龍文奮蹄
細看“傳統文化”傳承。 就是所謂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儒學、國學。
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傳統文化?
文化是習慣的集合。習慣的淵源又是什麼?習慣是特定經濟模式之下(當然還有其他因素,但經濟模式是決定性因素)人們的普遍行為模式。
文化是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反哺經濟基礎的。不同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文化是不同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弄清自古以來,中國有幾種文化模式。我覺得有兩種:1,服務於爭霸圖強,適應奴隸制井田模式逐漸崩潰封建小農生產模式逐漸興起的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的經濟基礎是衰敗的奴隸制生產體系和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模式的混合體。文化強調的是變革!是圖強!是為爭霸服務!那時百家爭鳴,各顯奇能。是思想大解放的黃金時期!2,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2000年的文化。漢武以後的文化產生並服務於穩固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模式,強調的是穩定!所以才拼命的強調“孝”!看重的不是“孝”,而是孝字後面的那個“順”!是宣揚窮人要恪守本分,服從既得利益者!強調“孝”,就是為了讓你“順”。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只有一個目標:恪守本分,不可僭越!目的是要建立“各安天命,不得僭越”的維護士大夫利益的“安定”的“順”社會。是“存天理滅人慾”!是思想禁錮的時期!
第三個問題是:傳統國學在今天有進步意義嗎?需要傳承嗎?如何傳承?
我們現在熟知的,依然在發揮作用,民眾依然遵從的文化基本上都是形成與漢武帝之後的與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下的封建郡縣制相適應的文化模式。這種模式的文化能適合資本化的商品經濟的經濟基礎?顯然是適應不了的!。歷史不能完全割裂,文化不能一股腦的拋棄,但也不能不加分別的一股腦的傳承。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批判性的傳承,吸取傳統文化中適合商品經濟發展的有益因素 ,如“人無信不立”的有利於商品經濟發展的誠信文化。
-
4 # 國故學
實踐出真知,說的再好,不能實際運用,那也是沒有什麼精華可言的。
國學的核心是“修身”的學問,往內修心,往外修行。修心又包括格局、境界、情懷、品格等內容,這是修煉一個人的內在,修行往往是內在表現出來的樣子,是心思落實到行為中的樣子,是智慧應用到具體事情上面的樣子。
一個人的精神修養,或者說是道德修養,主要形式是透過“讀聖賢書”,而聰明智慧主要來源與“讀史”,一般來說精通國學的人都是“經、史大家”,但絕不是“知道分子”,很多學者知道孔孟老莊,熟悉二十四史,但未必能做到“將古人的智慧運用於當今的生活當中”。但是讀這些書,總會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的。
說到傳承精華,首先是要讀書,讀原著,只有看了原文,知道原本上表達的意思,才能開始討論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這一步是尤其重要的,看了很多批孔的文章,所列內容其實跟《論語》中的主張是完全不同的;也看了不少道家消極避世的說法,其實所列依據跟《道德經》《莊子》主旨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是為了批評而批評,或者說是根本沒有認真調查過就下結論了。第二是要明確精華、糟粕區分的依據是什麼?最後的問題才是考慮,要弘揚什麼?要摒棄什麼?
書是文化傳播的媒介,人才是文化的載體,弘揚文化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文化人”。什麼樣的文化能薰陶出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學問能塑造什麼樣的人格?這是需要實踐的。
-
5 # 木作詩畫
我覺得首先要知道為何而學,閱讀而學習只是一種手段,目地是什麼,首先得明確,我覺得學習國學是為了更好的認清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定位,安生立命的本質.
現在國家提出的文化自信,一個國家,經濟高速發展,但文化精神層次確得不到和這經濟相匹配的精神文化,在傳統的文化中找尋自己的立足點,學習國學更應結合大的社會背景和環境下學習,要和時間空間相結合,國家想要強大必須實現自己的文化復興,要不然不知道自己是誰,更不會知道自要去往哪裡!
國外也興起了,國學熱,孔子學院遍佈全球各個大周,伴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更多的國家會去想了解這個古老的民族文化。
但是國內的年輕人確對國學不怎麼感冒,也許一個外華人學習過中國文化,都不一定比中國年輕人認識的少,所以我們要反省呀,好在我們有個強大的政府,在總的價值觀上,積極引導我們去傳承中華文化,隨著一些綜藝節目中,出現了,傳統國學文化,看到了希望,有“國家寶藏,詩詞大會,鄰家詩話,上新了故宮等節目”看到了,國家對於傳統文化節目的創新,讓更多的年青朋友感興趣,做了積極的探索.
如何傳承,首先你得獲取國學文字類或影象影片類的資訊吧,不是太好獲取吧,是我們的網際網路技術是得到了了飛速發展,但許多資訊都是碎片化的,不是一套體系,你要在那麼多碎片化資訊中去拼接才能還原,我覺得我們國家的圖書館還得創新,不能讓經典一直躺在圖書館裡,建立一個數字化的圖書館,讓我們可以自由的閱讀我們的文明,我們的遠祖一開始用烏龜甲、布、竹簡、紙來儲存和記錄我我們先輩們的思想和文明,到了先今更應該建立電腦儲存建立數字化的圖書館.只有可以容易的獲取,才能去創意和傳承.
學習文化是一中無形的財富更可以創造價值,宮崎駿的動畫,迪斯尼的全球佈局,更體現了文化的附加值多麼的巨大,他們算是一種文化輸出,我們也創造了文創形象,功夫熊貓,熊貓是我們的,但確是美華人創造了這個文創.
學習傳統國學文化是這個時代的需求,從一個經濟強國,成為一個文化強國,是實現中國夢的必走之路,中國文化是包容的,隨著全球一體話的推進,世界更需要一個包容的文化去包容這個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的世界,因為沒有一中文化這麼有包容性,中國有56個民族,是一中文化讓這麼多民族,包容在一起,國外的文化更有一種排它性。
-
6 # 八聖山人
繼承國學精華,再現傳統輝煌。
現在所言之”國學”,它倒底是什麼?個人認為:國學是中華民族一脈相傳的智慧總彙,它所涵蓋的內容是複雜而又廣泛的,包括從幾千年來長期佔據正統地位的儒家學說,還包括了很多如道、法、墨、陰陽等其它學術流派之精要。因此,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國學是最核心傳統的文化價值與學術之集大成,成為考量一個國家和民族集體價值觀的最具權威的工具!
雖然國學精華對於炎黃子孫有著非同小可的影響和意義,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一段時間內人們對國學的研究熱情日益冷淡,被眼前經濟利用價值和成果兌換價值更高的其它學科研究所取代,變成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局面。都忽視了傳統價值的存在,無形中成了擠壓國學空間推手。
怎麼傳承國學精華?
首先要走近國學,瞭解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傳承的具有凝聚力的經典,把傳統中留下的這些古奧的學問變成大眾熟悉的語言,熔古今於一爐,把它變成民族開心明目的有精神養料的財富,以理性吸收傳統道德,以感性吸取智慧和人文精神,讓祖先之立德立言的成果迴歸當今,迴歸整個民族,並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傳薪機制!
教育部門加大對傳統文化的考量力度和配重砝碼,吸收傳統教育之精髓,從小學到大學都增加一定比例的國學課程,把老祖宗的正統思想、倫理道德規範和家國憂患意識傳承下去,讓所有受教育者服膺古人的高邁境界!
文藝創作的多樣性,照樣也可以弘揚國學,引領今人找回文化尋根意識,讓傳統走入心靈,在潛移默化中重新審視價值取向,使古老的文化再現輝煌!
-
7 # 手機使用者文化產業作者
中國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從上面國學的基本定義可以看出中國國學博大精深、包羅永珍、源遠流長。“如何才能真正傳承國學精華?”問題中有兩個關鍵詞是問題的核心。一個是“真正”,說明傳承的方法,必須講究實效,不能耍花架子,搞形式主義。另一個是“精華”,說明傳承的內容,必須有現實意義的經典,要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我個人認為首先從源頭抓起,慎重的選取國學內容,讓那些真正的國學精華流向社會,即使是原著也要提出學習的指導意見。現在在國學熱的同時,也有些氾濫的現象,當你走到書店時,國學譯文和國學評論比比皆是。細細一看有些粗製濫造,甚至成了“歪嘴和尚”。要讓人身體好必須吃健康食品。
其次從基礎抓起,從幼兒園開始直至大學,系統的把國學精華編寫在教材中逐步滲透,現在國家語文教材改版編寫中已經增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但是如何將國學精華應用到實踐中,這是學好國學的關健。
第三從弘揚形式抓起,為什麼《聖經》和《論語》學習的人比較多,因為這兩部著作編寫的內容形式與眾不同,《聖經》是以許多故事呈現的,而《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內容淺顯易懂,一看就明白。現在我們國家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有些很好的表現形式,如: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現在有些地方臺做的也不錯,河南電視臺的《成語英雄》、貴州電視臺的《最愛是中華》,以及香港衛視播出的《百花曲藝》、《藝海無涯》、《長夜書香》等等。這些節目都是在弘揚中國國學精華,傳播正能量,人們特別愛看,喜聞樂見。
我們期待透過以上這些或更多方式方法,將中國國學精華得到真正傳承,而且走向世界。
-
8 # 李志勇LZY
古今華夏文明;
中外說啥都有;
您若傳正國學;
應先歷史真象。
多看漢舊知識;
讀真棄假給實;
自立公認精典;
對後才優教育。
回覆列表
要想真正的傳承國學精華,首先要弄清什麼是國學精華?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卻是很難回答,為什麼?因為國學就是中國文化傳承下來的中國本土文化和先秦從外夷〈外國〉引進的思想文化,外來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佛教文化以及現當代的西方自然科學和馬克思主義等。
故且不說外來的佛、自然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單學中國文化,其範圍很廣,從伏羲畫卦到堯舜時代禮制的形成,從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到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陳獨秀宣傳馬克思主義,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從一國兩制到"以人為本…"總之,國學之精華是什麼?儒家說,儒家思想是精華,道說道家思想是精華;佛說佛家…,所以,竊以為站在不同的學術立場上,就一定得出各自不同的答案…
那麼,真理只一個,這裡的真理包括自然規律丶社會學丶人生等,究竟中國文化的精華在哪裡?
我們的回答很簡單,中國文化的精華就在易象〈卦〉和《道德經》,因為易卦是古人經過”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而來。老子的巜道德經》則是建立在易經的基礎之上,也可以說老子的《道德經》是對易卦的進一步的解讀。
現在我們瞭解了什麼是中國文化之精華,當然我們完全知道該怎麼做,怎麼去傳承和發揚中國文化之精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