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啊星

    春 晴

    王 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裡花。

    蛺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王駕(851—?),字大用,號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濟)人。唐昭宗大順元年(890)進士,授校書郎。官至禮部員外郎,後棄官遁於別業,與鄭谷、司空圖為詩友,當時才名卓著。《全唐詩》錄其詩六首,《全唐詩外編》補其詩一首。

    《春晴》,王安石編《唐百家詩選》卷十九作《晴景》,《全唐詩》卷六百九十作《雨晴》,附註“一作晴景”,好在意思上的差別不大。

    前兩句寫雨前雨後花的變化情況。首句寫雨前初次見到花蕊,次句寫雨後花都沒有了。這表明春天的腳步非常快,同時也說明這場春雨持續的時間相當長,句中透露了詩人的惜春之情。“葉裡花”一作“葉底花”,但是《唐百家詩選》、《全唐詩》等詩歌總集均作“葉裡花”,而且“葉底花”也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花通常開在葉子中間或葉子上面,所以從改。

    後兩句從上寫詩人在尋找春天的蹤跡。第三句所寫為第四句突發奇想作了鋪墊,應當說蛺蝶為了尋找食物,或者為了尋找配偶,飛來飛去是常見現象。“蛺蝶”一作“蜂蝶”。我們注意到《唐百家詩選》、《全唐詩》等詩歌總集多作“蛺蝶”,而且蛺蝶身體比較大、色彩比較鮮豔,容易引起詩人注意,蜜蜂則反之。再說詩人同時注意到蛺蝶與蜜蜂紛紛飛過牆的可能性比較小,所以我們選擇了“蛺蝶”。

    第四句寫因為蛺蝶飛過牆而產生了“春色在鄰家”的奇思妙想。這種想法是幼稚可笑的,因為只有一牆之隔,自家沒有花,鄰家怎麼會有花呢?這種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蛺蝶畢竟紛紛飛過牆去,再說自家與鄰家隔著一道牆,就產生了距離,也就不怎麼了解鄰家的情況,因此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恰恰是這一想法,導致異峰突起,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這首詩在構思上可謂出奇制勝,前三句所寫都在情理之中,後一句所寫卻出人意料之外。而正是這後一句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作者惜春戀花的情感得到了昇華。

  • 2 # 停子的生活日記

    《春晴》

    詩人 王駕朝代 唐詩體裁 七絕

    雨前初見花間蕊,

    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

    卻疑春色在鄰家。

    賞析

    這首即興小詩,寫雨後漫步小園所見的殘春之景。詩中攝取的景物很簡單,也很平常,但平中見奇,饒有詩趣。

    詩的前兩句扣住象徵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見和“雨後”情景相對比、映襯,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剛剛降臨,花才吐出骨朵兒,尚未開放;而雨後,花事已了,只剩下滿樹綠葉了,說明這場雨下得多麼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這一場苦雨給鬧殺了。詩人望著花落春殘的小園之景,是多麼掃興而生感喟啊!

    掃興的不光是詩人,還有那蜜蜂和蝴蝶。詩的下兩句由花寫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氣,它們懷著和詩人同樣高興的心情,翩翩飛到小園中來,滿以為可以在花叢中飽餐春色,不料撲了空,小園無花空有葉;它們也象詩人一樣大失所望,懊喪地紛紛飛過院牆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紛紛離開了,小園豈不顯得更加冷落,詩人的心豈不更加悵惘!望著“紛紛過牆去”的蜂蝶,滿懷著惜春之情的詩人,剎那間產生出一種奇妙的聯想:“卻疑春色在鄰家”。院牆那邊是鄰家,詩人想得似乎真實有據;但一牆之隔的鄰家小園,自然不會得天獨厚,詩人想得又是多麼天真爛漫;畢竟牆高遮住視線,不能十分肯定,故詩人只說“疑”,“疑”字極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實感。這兩句詩,不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態,寫得活靈活現,更把“春色”寫活了,似乎“陽春”真的“有腳”,她不住自家小園,偏偏跑到鄰家,她是多麼調皮、多麼會捉弄人啊!

    “卻疑春色在鄰家”,可謂“神來之筆”,造語奇峰突起,令人頓時耳目一新。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點鐵成金的作用,經它點化,小園、蜂蝶、春色,一齊煥發出異樣神采,妙趣橫生。古人謂“詩貴活句”(吳喬《圍爐詩話》),就是指這種最能表達詩人獨特感受的新鮮生動的詩句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國務卿彭佩奧由於對沙特下了最後通牒,得罪了沙特,去沙特的話會不會被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