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藏琦夢商旅國文
-
2 # 老聶聊IP
其實不存在這個優劣比較,很多書,不管你走了多少萬里也不會比讀這些書對自己的智慧和眼界更有提升,譬如百年孤獨,譬如時間簡史,譬如金剛經,太多了。
-
3 # 王中偉
首先,先說一個個人觀點:我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任何東西的習得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包括知識、技能、視野、認知等等方面。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在本質上都是助力人生成長。而一個人的成長是遵循一定規律的,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看書能夠在短時間明白很多道理,掌握很多知識;而技能的習得、視野的開闊、格局的提升是沒辦法瞬間獲得的。
生活的智慧,人生的意義,需要透過行萬里路來慢慢得到!
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沒有優劣之分,我個人的人生信條是: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與萬人談,
幹一件事!
-
4 # 塵谷行知
這恰恰說明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讀書讀一輩子,也不過是一具空殼子,華而不實,在生命凋零的那一瞬間,這個人會有一種落寞感,愧疚感,覺得活了這麼些年連最真實的那個自己都還沒有找到。可惜後悔已經晚矣……
迷時法華轉,悟時轉法華。讀萬卷書,你依然只能停留在“迷”中,再多的知識也沒有辦法幫你破這個局。殊不知世間的知識浩瀚如大海,整天只知道讀死書的人,如同掉進了這個迷宮裡,想要找到生命最真實的存在狀態,簡直就是在大海撈針,無形之中又給這段艱難的生命旅程增加了苦難。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所謂的“行萬里路”,不是讓你揹著行囊去到天涯海角,踏遍萬水千山,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只要你有點金錢,就可以每天跑到世界各地去遊玩,那麼智慧就能一天天增長了。
非也,如若如此,那滿大街都是智者哲人了。
行萬里路,行的是走入心靈之路,世間最遙遠的路就是通往內心的路。當一個人已經找到了心靈的歸宿,那麼這整個的世界已經被他裝進了心裡,何需到其它地方去尋覓人生的意義所在?
心安處便是吾家,然而要回到這個家卻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經歷萬千大劫大難,才能最終抵達。
-
5 # 李無庸
閱讀是精神上的旅行,
旅行是身體上的閱讀。
二者並沒有主次之分,反而覺得會有先後之分,
當你有足夠的閱讀量,你會有自己的思考,能辨別是非,能辨別善惡,
閱讀會在我們心中種下種子,留下印記,給我們以思考,不斷的孕育我們的精神,
一個人的精神閱讀史就是他讀書史,當你真正去閱讀的時候,會讓你的心靈不斷的與先賢對話,
不斷和高人過招,不斷吸收成長自身,不斷向前。
如此,當我們有足夠高的境界,我們就具備更高層次的思考能力,如此,才會有降維打擊。
因為你的思維維度足夠大, 你的心胸足夠廣闊,你的認知有足夠的洞察力。
當我們帶著自己的目的和問題或疑惑去旅行的時候,
也是我們成長更快的時候,因為我們會在旅行中把自己的疑問解決了,
每一個名勝古蹟都會有不同的能量場,值得我們去觀摩。
在旅行中我們會遇到有意思的人事物,在遇見不一樣的朋友,
此時我們的需要把自己放在事上磨,在事上去修煉自己。
我們可以去做攻略,可以不一樣的方式,深入到一座城市,
體悟其中不同的風景,不斷涵養我們的心靈,滋養我們的精神。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 ,閱數萬人,不是互相矛盾的,是可以相互存在的。
-
6 # 海流了淚所以藍了天7
不否認讀書帶給人靈魂上的昇華和精神上的享受,但總覺得,腳下走的永遠比書上看的來的踏實。“行萬里路”是實踐經驗的積累,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親身走過的路,心裡最清楚。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書上帶給人的知識要自己去感悟。如果只滿足於書本內容而無實踐經驗,這樣讀來的萬卷書又有何意義呢?人生的意義在於行走在未知的道路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回覆列表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一個關於學和習的問題。
我在北京學習工作了16年,受微博和公知的影響,是一個非常憤青的人,相信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種雞湯,覺得什麼都是美國好,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國家,全民醫療,保障私有財產,中國是世界上只比北韓稍好的國家……
2010年我開始環中國腳踏車旅行,先後到過國內28個省區行程超過4萬公里,也去了包括印度在內的10個國家,腳踏實地的去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也反思各種制度的優缺點,閱讀各種歷史文化書籍,對人性和社會問題進行思考。
隨著閱歷的增加,我的生活方式和對問題的看法幾乎180°轉彎。
讀書,是讓我們透過別人的經驗和思想,快速的積累自己的人身經歷。但是書絕大部分是理想化的,脫離社會現實和人性的,是有前提假設的,而這些都是有侷限的,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
行萬里路,就是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也是透過實際的旅行和深入的學習思考,才讓我對西藏問題和民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相輔相成,是學習的兩條腿,不可厚此薄彼,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