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夏筱小白白

    隔代交流問題是普遍問題,不僅僅是一家兩家,而是全社會都存在的問題,所以不必覺得只有自己在承受這種痛苦。

    首先,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想要什麼,別人的都只是建議或者勸解,主意必須自己拿,因為日子是你自己在過。我男朋友一開始也這樣,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我說的東西他就會全盤接受,他父母說一些什麼他就會向父母那邊倒,我和他好好談了一次,他才知道錯在哪裡,現在我和他父母都只是在幫助他提供一些建議,再也不必擔心他忽然倒向哪一邊。

    其次,你和父母溝通時,不必太計較。你們的三觀不符合,所以千萬別把話題上升到一些理論上,平時聊一聊家常,說一說近況,他們就會理解你現在的狀態。他們催你,逼你,是因為他們不放心,每天拿出幾分鐘影片,告訴他們今天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他們會有莫大的安全感。

    最後,和父母說話一定要懂換位思考。你知道他這樣做的理由是什麼的時候,最容易說服他們。讓他們理解你,需要你告訴他們你這樣做的理由(不知道該怎麼做的參考第一條)。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沒有什麼是彼此之間不能溝通的。

  • 2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榮格說過:向內看,你就醒來。我一直堅信:只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內看,人與人的相遇,就會愈發真實而生動。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談論與父母的矛盾衝突,這好像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相比較這幾十年來,父母越來越重視關注甚至緊盯親子關係的發展現狀,單向的關注終於開始出現了回饋,那就是來自子女的對父母的看法和意見,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也是我們時代的進步。

    中國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國家,以孝治家,以孝治國。而這個孝很多時候代表的僅僅是傳統道德,社會輿論,甚至是來自權威的控制。然而在這樣的大勢之下,依然也有一些小小的聲音在堅持著父母子女之間,並不是單向的影響,譬如“父慈子孝”,這裡就把孝的前提擺了出來——父慈。而真正把這樣的觀點擺上檯面來討論的,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特色。

    那麼究竟為什麼會有先慈後孝的說法呢?這就要說到“代溝”。代溝這個詞,已經被討論了幾十年,而一個較為常見的應用,是在話不投機時,丟出這個詞,立即蓋棺定論,各自偃旗息鼓,或求同存異,或者一方委曲求全。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結束爭端,代溝都是客觀存在的。

    打個比方吧,作為90後,父母可能是70年代生人,也可能是60年代生人,在那個年代可能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然而還是遇到了文化革命,上山下鄉等等造成的一些創傷,或許生存仍然是首要關注的問題,那麼這一代人,很可能投注了過多的生命能量在獲得生存環境的方面,加上經商下海,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政策等等的影響,使得這一代是極為動盪,差異巨大,又錯失了許多機會的一代人。與此相較,90後則是物質文化相對充足的一代人,甚至連工作也不再是朝九晚五,鐵飯碗捧定的時代。變化,幾乎是這個年代生人的代名詞,相對的,父母那一代卻很可能終其一生求個安穩,可以想見,這樣的兩代人,在很多方面都難以避免出現意見不一。也許僅僅為了去不去旅遊去哪裡旅遊,怎麼用錢,都可能產生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也是來自全然不同的成長環境的影響。如果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經歷基礎上,感受著自己人生感悟,預防著自己習慣的危機感,那麼代溝幾乎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既然我們如此不同,那要怎樣才能讓我們明白彼此之間的不同呢?這又不得不提到代溝了。代溝意味著因為生長年代的差異而導致的價值觀差異。因為這個詞的存在,我們可能更容易提醒自己我們是有著不同背景的人。當我們意識到這個不同,如果我們把每個人的背景囊括進溝通中,充分考慮了背景,情境,性格對當下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再來進行溝通,也許就更容易互相體諒,在體諒對方‘並不充分理解“我”的感受’的前提下,充分表達“我”的觀點以及背景,甚至是有意識的使用對方背景所形成的溝通方式來交流,也許,這個代溝就不那麼重要了。

    代溝,在充分了解了代與代的差異的前提下,也必然將泯然一笑間了。

  • 3 # 箐箐歲月727

    你應該放開所有的思想 認真的聽話 畢竟自己的父母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 只是多了一些嘮叨 應該好好的多交流

  • 4 # 重慶二妹子

    正常啊,我覺得不管老人說什麼、我們應該好好的聽丶因為我們對小孩付出了那麼多`想想爸媽對我們付出多少愛。將心比心。

  • 5 # Heelo小燕子

    首先,我們要擺正心態,不要認為爸媽生長不同年代,就覺得他們是老古董老思想食古不化。第二,我們要學會傾聽,用心傾聽,耐心傾聽,不要在他們還沒把話說完就覺得很不耐煩。第三,各自觀點攤出來多討論,抒出己見。第四,敞開心扉,把爸媽當朋友,用心去溝通,用言行去交流。

  • 6 # JC一葉知秋

    這是個歷史性問題,子女和父母有代溝,不光影響到彼此之間正常交流,也影響了彼此之間情感,甚至出現隔閡不愉快場面。

    約年邁父母,子女約冷落,這是讓人比較惋惜的現象,很痛心。要根本解決是比較難的。

    我個人認為,要想突破這樣困境,唯一方法就是不斷和父母聊天,只要不斷和父母聊天就可以知道找出隔閡所在,然後對症下藥,消除隔閡,交流能讓你感覺到愉悅。交流能讓你變得不在沉悶,大膽交流會讓你突破不同年齡層面的技術。所以,先不管問題合不合群,首先要突破,開口交流願意交流,這樣慢慢和父母就有更多話題。

  • 7 # 隨風而逝WLT

    謝謝邀請,我有兩個女兒,一個正處於青春期,我用各種方法走進她的內心,還用傳紙條,寫留言板,效果是顯著的,如果你與父母有代溝,不妨把你想說的話變成文字,建立溝通橋樑,父母,也會有錯,但往往父母很難拉下面子跟孩子承認錯誤,但你要始終相信,她他們是愛你的,只是愛的方式非你所願。建立家庭聯絡本吧,以文字的方式溝通,更有紀念和價值,最重要的是有溝通效果

  • 8 # 聽鸝小屋

    “代溝”可喜!有差異才有進步!

    所謂“代溝”,不過一心理學名詞 而已。

    廣義指年輕一代與老一代在思想方法、價值觀念、生活態度、興趣愛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離或心理隔閡。由20世紀60年代末美華人類學家M.米德在所著《代溝》中提出。狹義指父母子女之間的心理差距或心理隔閡。有人說,代溝主要存在於一般成人與年輕人兩代人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差異並不是不可避免的。

    我覺得,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兩代人的“代溝”根本就是無可避免的。所謂可以避免,估計也一定是一方向另一方妥協所致,妥協是為了化解矛盾追求和睦,實際上很可能是貌合神離,南轅北轍(相同或相似之處除外,因為那兒沒有“溝”)。

    “代溝”也不是惡魔一般,禍害一個,也有利弊,“代溝”利弊:利在進步,弊在溝通。尤其網路時代知識爆炸,兩代之間可能已有過去幾代之溝了。談“溝”色變,畏“溝”如虎,其實大可不必。成長時代不同,經歷不同,想法不同,觀念不同,追求結果也不同,何必一廂情願,必要求“同”而非“異”,結果由於“同”不了而痛心疾首,愁腸百結?真“同”了的那一天,要麼老者變兒童,要麼兒童變老人,除此之外,更有何景?滿大街白鬍子老頭,或者全世界兒童樂園,世界豈不乏味之極!代代有溝才是正道。老人動不動“我那時一月幾十元收入”,這點錢買肉吃都得先按家裡的【收支計劃本】看看今天有無這一條,免得吃了上頓沒下頓,今天孩子月入幾千甚至幾萬幾十萬,你說他想幹嘛?還惦記你那幾塊兒肉嗎?孩子的真實想法猜著了才是你真本事。但把一切交給時間,又實在是過於殘酷,不如把一切交給“溝通”。

    我與老父原來見面就辯論,誰也不服誰。後來我跟老父做了一個有趣的推理,推演結果是隨著年齡的共同增長,兩人年齡差越來越小,想法也是越來越趨近(換言之也是“代溝”越來越彌合):父子倆我一歲時父親24歲,數比是1:24,比值約等於0.04.以後每十年為一個階段,我十歲時約為0.29,20歲時約為0.45,30歲時約為0.56已超過半數,40歲時約為0.6,50歲時約為0.68,60歲時約為0.71,儘管年紀永遠不可能重合,但比值越來越趨近於1,這是否意味著兩代人的“代溝”,在不同的年齡段是不同的?而且具有逐漸“趨同”的現象?怪不得家人說我性Grand SantaFe來越像老父親,原來我也是在“規律”之中“執行”啊!

    由此觀之,“代溝”即是“規律”,何必求同?既然“趨同”,何必刻意渲染其深淺?所以說,總體論之,“代溝”有利有弊,利在進步,弊在溝通。既然利在進步,那就讓新一代闊步前行,按照自己的計劃與目標勇往直前。既然弊在溝通,老一代總怕新一代沒有經驗,擔心重複走他走過的彎路,白白耗費珍貴的精力和時間成本,那就尋找一種“平等對話”的交流方式,讓新一代理解你的良苦用心。新一代總以為老一代的看法已經過時,那就也以一種“平等對話”的交流方式,讓老一代看懂你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只有實現相互理解,才會真正的溝通有效,才會把利弊參半的所謂“代溝”,變成兩利無弊的平等交流,好比在鴻溝兩岸架起一座橋,兩岸都在一個水平線上才能造出一座平衡安全的橋樑。

    解決 "代溝"小貼士.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 古今皆有“忘年交”,就是“代溝朋友”。由於互相理解互相欣賞而意趣相投,相見恨晚。有句很浪漫的詞叫“詩與遠方”。兩代人即使眼前的“苟且”驢唇不對馬嘴,“詩和遠方”總有不存溝壑的佳境吧?最主要的是寬容和理解,還有相知和相愛.

  • 9 # 安忻睡眠

    常言道:三歲一代溝,五歲一鴻溝。代溝問題位居親子不可調和矛盾前三甲之位,一定讓很多的家長和孩子困擾已久。

    有一個國外留學的高二學生來信說:他和爸爸年齡差了快三十歲,代溝問題讓他困擾已久,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彭旭醫生:

    我是一名19歲的高二的學生,在國外讀書已經2年了,這次放假回國,總感覺和父親的爭吵越來越多,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意願辦事,不顧及我的感受。

    比如:前幾天,約好了時間他開車送我去找朋友玩兒,可他竟然遲到了半個小時,其間我打電話他還不接,到了之後也一直在跟別人打電話,我都快氣死了,我當時就急了,和他吵了起來,然後就被他趕下了車。

    我從內心並不想和他爭吵,可是他真的變化越來越大了,跟當年送我出去的時候完全不一樣,真的是控制不住,覺得我和他之間的代溝是個大問題,我該怎麼辦呢?

    ——小剛

    小剛同學:

    你好!我能感受到,這次放假回國與父親相處的不是很融洽,你的感覺可能是父親變了,變得越來越難以理解。

    我們可以先反過來想一下,在你希望他理解你的時候,父親也因為不能夠給予你充分的理解而讓你失望。

    是什麼造成了父子之間的理解障礙呢?

    儘管現在各種通訊很方便,但你在國外兩年,一定還是渴望那種能夠朝夕相處的父愛吧。還記得父親送你登上旅程的時刻嗎?會不會覺得像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描述的一般歷歷在目而又刻骨銘心呢?

    在無法經常陪伴的情況下,似乎只能用「腦補」的形式來回憶父親送你時的溫馨場面,那時的父親是充滿愛的能量的,那個形象最能滿足你對父愛的渴求。

    你是在17歲的時候離開家人,早已超過一般兒童產生與家庭分離焦慮的年紀,可人在異國他鄉,避免不了「文化休克」的問題。除了離家的焦慮之外,對語言、習慣、風俗、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適應過程也是需要面對的難題。

    那麼在這個時間段,如果遇到了困難,自然而言的希望家庭能夠給你一下幫助,無形中也就有強化了你心中父親的偉大形象,孤立無援的時候,這給了你一定的精神支援。

    可在你回國之後,想要彌補心中的那個情感缺口的時候,卻發現父親與你想象中的形象不同,難眠讓人失望,你會強迫自己接受現實中的父親。

    問題是,你沒有時間去了解他,他既不是你心中的父親,也不是兩年前的那個父親了,而是一個在時間的作用下發生了改變的父親。回到你提到的那個讓你失望的例項中,你認為他應該以你為中心,為你提供你所有想要的幫助。

    他已經習慣沒有你在身邊的兩年多時間,甚至在他的心裡,已經預設你已經成熟,不再需要他的照顧了。這一方面讓他欣慰,一方面也讓他失落。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這也是前所未有的壓力。

    你的父親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面向來自你的情感挑戰。發生爭吵,看似是意料之外,實際是情理之中的。

    在這件事中,大家能夠理解到你委屈的感受。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你在國外時候,積累了很多不良情緒。這次暴露的悲傷體驗,實際上是在藉機會釋放長期積壓的情緒。

    可以這樣理解,對長期壓抑情感的你而言,你需要機會直接向父親傾訴不在他身邊時的種種情緒經驗,以獲得當時得不到的反饋,達到情感平衡。

    正處於青春期後期的你,有必要了解一下青春期心理的矛盾性特點。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正常人在青春期心理會出現獨立和依賴的矛盾、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自負和自卑的矛盾、溝通和封閉的矛盾。

    你和你父親的關係難以避免的反映出這些矛盾。再加上出國減少了你們的情感溝通,問題會變得更加複雜,瞭解、學習這些心理學知識既有助於認識問題的實質,又有助於你和父親互相理解,是值得你們共同重視的。

    當然,如果有條件可以求助於家庭心理治療師,以進一步分析在你的家庭中存在的具體關係。相信透過專業的幫助,你和父親之間的矛盾能夠順利解決。

    祝你學業有成,全家幸福!

  • 10 # 道定靈悟

    既然是親人,那你知道敞開心扉說話是安全的,既然是安全的,那你不妨大膽和你的父母談談你的想法,自然一切都煙消雲散

  • 11 # 小懶蟲double

    我覺得其實這都不是問題,因為這表現為父親對你的關愛,如果他不跟你溝通,對你不聞不問,我想你是很難受的。

    我從15歲開始離開家讀書,跟父母很少溝通,回家的時候就是寒假暑假,好不容易回去一趟,更加不用我做什麼,然後我畢業了,就到了廣東,一直到我懷了寶寶,爸爸擔心外面的食物不乾淨,對寶寶不好,要過來照顧我,那時候我還沒有買房,租的300元一個月,白天我們上班了,他一個人出去買菜,晚上等我回來吃飯,覺得好過意不去,後來條件好了,一家人住在一起,問題就來了,爸爸的脾氣不好,比較強勢,什麼都要順著他,包括帶寶寶的方式,寶寶不聽話,他就打,打得小孩哭鬧很大聲,他覺得寶寶打了就聽話了,有段時間我老公和我爸都無法溝通,他完全聽不進去,還說我們沒有孝心。

    我只能在我老公面前說他以前怎麼幫我們,也跟我爸爸說盡量少打小孩,打多了沒用的,家庭和睦是需要大家都讓步,哎,我深刻體會到老人家的固執,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子欲養而親不待,我不想有自己後悔的時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研究生補助一般有多少?家庭貧困的人該怎麼解決生活費和學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