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津大盤雞
-
2 # 小川說史
首先魏忠賢和皇太極就沒有可比性,如果給清十二帝排名的話皇太極應該排在首位,他的軍事素養和深遠的見識,都可以和歷代開國帝王相比,是清朝入關的實際奠基人。魏忠賢時把持朝政期可以說是明朝300年來最黑暗的時期了,至於說遼東局勢還可以也是胡說八道,當時的遼東完全是個沒人願意管的爛攤子,人們都是避之不及。明朝宦官自鄭和以後當權的宦官基本都有一個鄭和夢,魏忠賢也不例外。當時袁崇煥在寧遠城下,大敗努爾哈赤,不是因為魏忠賢的功勞,而是部署得當,同仇敵愾的原因,遼東這個爛攤子既然有人願意管,就管唄,贏了功勞是魏忠賢的輸了殺頭的是守城的將軍,何樂而不為。
-
3 # vv寧靜致遠
魏忠賢這個人歷史爭議很大!褒貶不一。
魏忠賢的爭議主要在於大明王朝沒有亡在他手上,而是在他死後十六七年亡國。
長久以來,人們對魏忠賢的看法己經臉譜化了。人們認為他操弄權柄,迫害忠良,結黨營私,禍國亂政,有謀反的跡象,是宦官專權的典型。然而仔細考察這段歷史,我認為這種看法並不全面,我們現在對魏忠賢的看法,多來源於重新上臺的東林黨人的說法,很顯然,這種說法不具備客觀公正的前提條件。崇禎元年接連發生了三次欠餉兵變。並且一次比一次鬧的大,這絕非偶然,應該說是一種必然。而欠餉最直接的原因就在於魏忠賢的倒臺。
明朝邊軍糧餉一直有拖欠的問題,有的拖欠的時間長達三四年,甚至五六年。魏忠賢在位的時候,採取的是以前歷史拖欠的糧餉先不去管它,從現在開始先保障現在的糧餉不拖欠。雖然說這按時發放的糧餉仍不足餉,有時候也會有所拖欠,但即使出現拖欠,也都在一兩個月內就補發下來了,這比以前一拖都是按年算的,可是強的太多了。但自從魏忠賢倒臺死去後,這糧餉的發放又變成了老樣子了,這邊軍都四五個月沒有發糧發餉了,這也造成了這幾個月內,大明邊鎮不斷的兵變鬧餉。魏忠賢這個人,由於他和控制輿論的文官集團的矛盾,他的壞處被無限放大了。其實,魏忠賢在事關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還是很講原則的。
1.皇太極猛攻錦州時,袁崇煥與監軍紀用一起下令不許出戰,任憑趙率教在錦州苦苦支撐,在錦州破在旦夕的時刻,滿桂公然違抗袁崇煥的不抵抗命令,主動出擊,冒死以救錦州。寧錦大捷後,魏忠賢論功行賞,升了血戰有功的滿桂、趙率教的官,而罷免了畏敵避戰,不救錦州的袁崇煥。魏忠賢並沒有因為這位一心熱衷於議和的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他修生祠而放過他在寧錦之戰中的怕死避戰之罪,也沒有因為毛文龍上書力保和他作對的東林黨人而處分毛帥,這也是為什麼天啟朝後期關外局勢一直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原因。
2.魏忠賢接連起用的兵部尚書趙南星、孫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和自己作對的,但魏忠賢在邊關大事上還是容忍了這些清流官員。
3.從經濟方面來看,東林黨反對向士紳納稅,反對向商人手工業者和礦主納稅,代表了大地主和城市資產階級,礦業主的利益。但這實際上變相使帝國財政匱乏。而魏忠賢執政幾年,堅定地延續了萬曆的礦監政策,極力向中上層徵稅,使帝國不至於被財政拖垮,崇禎上臺重用東林黨,撤銷了這一政策和加徵三餉。造成農民稅收過重,生活困難,農民起義,成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4.魏忠賢曾向國家捐款,用自己的私產資助遼東戰事兵器馬匹等物品。遼東巡撫袁崇煥疏稱:“廠臣魏忠賢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業已銘刻金石,無容職贅。至其身任邊事,誓圖恢復,梟滅逆虜,任用劉應乾、陶文、紀用等,而關內外禦敵之伏甲、軍器、馬匹、懸簾等項俱以家資置辦,日逐觧來,又助軍需。臣方一意巡緝嚴警,諸營將吏不敢貪懦營私,不敢饋遺隱串,改虛為實,化賈為真;易怯而勇,以有今日。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卷十二》
5.兩浙受災,魏忠賢主張:免除為皇家輸送物品的專營戶向內庫交納的孝敬費用。明朝徵用物品入庫,須交納小費,以便驗收合格,這是明朝管庫太監創制的惡劣制度,是出了名的索賄受賄的地方。廢除這個惡例,魏公公也算多了一件德政。
6.魏忠賢為前線籌集馬匹。遼東戰事吃緊,急需馬匹,但這個問題一直難以解決。魏忠賢為國分憂,想了個好辦法。依明朝舊例,大臣有特殊貢獻者可賜給在宮中騎馬的特權。不過,作為條件,騎馬者逢年過節要向皇帝進獻好馬一匹。魏忠賢就一下子賜給幾百名太監在宮中騎馬的特權,而後就不斷地降諭旨讓他們進獻馬匹,逼得這些太監直罵娘。
以上是能夠明顯指出的魏忠賢有功之處。論起魏忠賢的罪過之處,最大的莫過於侵害百姓。然而,事實上沒有足夠證據表明魏忠賢在執政時有過侵害百姓,肆意殺民的行為,和劉瑾、嚴嵩等人相比貪得實在不多,就算相比權勢也沒有多大,況且執政時間也不過區區三年多,要說為禍甚烈實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結論,魏忠賢在危亡之秋的明未,騎一匹劣馬戲劇性的出現,以過人的天才和勤懇,登上權力巔峰並大展身手,成為明朝自救的鼓手。他死後不久,明朝也土崩瓦解了。
反觀東林黨在明亡之後對滿清政府阿諛獻媚,抹黑明王朝!毫無廉恥!
-
4 # 歷史吐槽機
這個問題大概可以用曹操招賢舊事來回答的。古代選材的標準四字足以概括——德才兼備。但這個標準實在太高,既要有高尚的道德還要高超的手腕,這樣的人千古之下也寥寥無幾。那麼就需要退而求其次,這個求其次就產生了爭議,到底應該取德還是取才?至今也沒有標準答案,曹操似乎更願意取才,明末東林們似乎更在乎德。
具體到魏忠賢就更有意思,按照史書記載這個人應該屬於無才無德之輩,名聲差到與秦檜差不多,都是遺臭萬年的料子。但我的看法是這個人沒有那麼不堪,道德方面我不敢評價,大抵也應該是個極其敗壞之輩。但這個人很有才,起碼很有手段,最低的評價應該是個有才無德的人。
我的這個想法來自於東林黨們編撰的史書,在裡面的魏忠賢是個市井無賴出生、沒有文化,輸錢還不上就自己把自己切了進宮,又一路透過阿諛奉承、巴結客氏等不正當手段竊據高位。然後又透過種種卑劣的手段陷害忠良,主要是東林黨的忠良。將其貶的一文不值,可是這裡面還是能看出兩點來。第一,魏忠賢夠狠,對別人狠不算狠,真正的狠是對自己都狠,一個自己切了的男人,怎麼看都是東方不敗那檔次的大BOSS。第二點是他是有才的,因為史書中東林們都是忠心為國,才華橫溢,鐵骨錚錚的正人、完人,可是被大奸大惡的魏忠賢給整了。那就只有兩種可能性了,第一,東林們太廢;第二,魏忠賢很有才,能壓過東林。
在看史書的過程中,我更認可第二點。因為東林黨整人的罪名單調,基本就是道德敗壞,禍亂朝綱一類,而魏忠賢整人花樣翻新,手段層出不窮。能想出這麼多名目整人的傢伙,起碼在腦洞方面是才華橫溢的。
正經點的換個角度思考,魏忠賢那麼權傾朝野,可是卻被剛剛上位,根基不穩的崇禎皇帝傳檄而定。說明他並沒有實質的權利,他的權利來自皇權,魏忠賢只是天啟推出來對抗文官集團的刀子而已。皇帝是不能親自下場和文官集團直接對抗的,這幫人太能噴,又掌握著輿論權,直接對抗的後果不是史書名聲臭那麼簡單,當時的名聲就臭了,會動搖統治根基的。明朝後期的皇帝們大抵都不在乎死後的名聲,能把當前的統治維持住就不錯了。所以他們推出的太監越來越狠,魏忠賢是集大成者。
說回問題本身,為什麼天啟時期對遼東局勢還能控制的問題。主要方面是萬曆還有點底子留下,能搶救一下;次要方面是天啟在帝王心術上還比崇禎強,知道不親自下場的原則,能夠有效控制朝局,對外就能分出手來;很小方面是魏忠賢是個無德有術之輩,名聲差歸差,在軍國大事上還能有起碼的認知。即使不推動,但也儘量不阻礙。至於說打贏皇太極,我覺得戰略層面上沒贏過,戰術層面上贏幾次也不用當回事。袁崇煥和祖大壽都打退過滿清的進攻,但於事無補。
回覆列表
首先魏忠賢也沒有打敗過皇太極,皇太極作為大清國第一位皇帝,幾乎沒有敗仗而且血性十足,同時期的漢人最缺乏的就是這樣的勇氣,個個貪生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