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湖濤哥
-
2 # 使用者名稱已經不存在
小時候特別不理解,過年親戚要是拿過來一箱泡麵就特別想吃,結果父母不讓吃轉手又送給了別的親戚。現在大了,對那些東西已經不感興趣了,都是換過來換過去。
還有壓歲錢,如果都是倆孩子,父母之間也是換過來換過去,孩子拿到手回家就又充公了。然後結婚了到老公家,過年相互之間也沒有壓歲錢了,孩子也沒有這方面煩惱了吧。
那以後就不要過年走親戚了,改影片聊天吧,看看人,聽聽聲音得了。
-
3 # 平凡轉折鄧海鋒
謝謝邀請。中國各地每逢過年都是繁忙階段,準備年貨,禮品,大人忙得焦頭爛額,孩子們開心活潑。前十年左右,由於我們的生活水平還不高,經濟發展各地區不平衡,特別是貧困山區,每到年關臨近,作為家長的,別家準備的年貨豐富多樣,而自己且經濟有限,只作簡單的年貨準備,雖然自覺有些傷感,也賺得了清閒。過年期間走親訪友也比較簡單隨意,去拜訪長輩帶上一瓶酒一塊豬肉和一小包自已做的餈粑即可,知道他家有小孩的準備一些小利是就完事了。如去走訪同輩的更簡單,帶上兩排炮竹在其家門口放了,然後吃過飯後就行了。近兩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民們腰包鼓了起來,過年走訪親友,每走訪一家都得花上三五百元。又是水果,營養品、土特產等,品式各種各樣,而且禮品產自東南西北都有;還有給老少的百元利是,太少又拿不出手。現在帶的禮物是以前的十倍以上,還逐漸形成一種形象的攀比風氣,這種風氣漫延下去,會使家庭走向衰敗。也是社會的倒退。如果過年走親訪友,什麼禮品也不帶,這也有愧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的名稱,歷史傳承的傳統習慣,應該批判地承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只要從上到下,厲行節儉,返樸歸真,回到十年前的那種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中,讓不良的攀比風氣滾蛋,也相信會得到有利的遏制,使整個社會過年風清氣正,渡過一個和睦安祥之年。預祝全華人民新年快樂!
-
4 # 鳳凰涅槃55815466
我們家族過年給小孩紅包一律十元!多了都讓大人收去了小孩乾生氣!十元能讓小孩買點好吃的!今年過年錢包沒零錢給小姨子家孩子二十,以哄抬物價罪罰酒一杯!
-
5 # 一點三農
問:以前過年走親戚都要帶禮物,現在有的人嫌拿來拿去麻煩,乾脆大家都不拿了,你怎麼看?
這種現象應該是全國性的,一點也是深有體會。以前串門走親戚不拎點東西都不好意思出門,現在卻大不相同了,東西都免了,都是紅包往來。
過年那段時間走親戚,統稱為“拜年”。以前去拜年都是大包小包的禮物,其中最普通的就是:給外婆家送點營養品,再裝點自家做的“煎瞎子”(煎丸子),舅家,姑家,姨家等親戚家一般都是精裝蘋果或者柑橘一箱外加“煎瞎子”。
拜年回來的時候,也是大包小包的帶回來,其中少不了的自然也是“煎瞎子”,不過不是我們自家的,而是親戚自家炸的,順帶著一些散裝水果花生等。如果你還未成家,少不了還能收到紅包。
現在呢,拜年都像是任務一樣,而且是趕工期的那種,大家匆匆忙忙的在親戚家四處走動。禮物也不帶了,都是看著給紅包。自然,回家的時候也只是收紅包了。
這樣做確實感覺少了些許年味,感覺拜年的趣味性也減少了不少。不過,我還是同意這種做法的:
其一,避免了浪費,為了要面子,都要挑選精包裝的水果,其實兩層的水果箱底下一層的水果多是歪瓜裂棗,不值這個價。送老人的營養品老人又不捨得吃,拿來拿去過期了就白瞎了。
其二,避免了麻煩,以前都是大包小包的拿去,又是大包小包的拿回來,太折騰了。
希望以後能把給紅包的習俗也取締掉,走親戚就更加純粹點:彼此聊聊天,話話家常,說說過去一年的經歷,談談新年的計劃。
——END——(完)
-
6 # 我的牛牛叫艾米
看什麼樣的親戚了
家裡人就買點實惠的,電子產品,常用的化妝品牌,哪怕買個好看的鞋櫃,啥的,就是不量化了,親人嘛,虛的都沒必要。
要是去姑姑叔叔舅舅姨家,還是要帶一些禮物吧,菸酒茶糖什麼的,老禮兒還是要走個過場。
還沒見過去長輩家做客,空手大腳的去的,有點不尊重人吧。
平輩的那就算了,沒必要假客氣,一起吃個飯就哦了。
-
7 # 三益寶
過年走親戚是我們的傳統習俗,走親戚怎麼能不帶禮物呢?煙啊、酒啊、奶啊,肉啊……無論拿什麼都會空手去走親戚,空手的總不好意思登門。況且晚輩去給長輩拜年,基本不會空手去。
如今,人越來越懶,害怕走親戚,覺得麻煩,另外,走親戚帶的禮物也基本算是雙方換換東西,大家都覺得沒意思。還不如不拿。
所以,這就看每個大家庭商議的結果咯,有些大家族過年選擇在一方家裡吃飯,所有的親朋都到這家,明年換一家,不帶禮物,就是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
其實這樣也好,如此以來,大家可以節省出時間和精力坐在一起多聊天,也免去了購買、提拿禮物的麻煩,更避免了一些親戚因為送禮輕重不滿的尷尬。
小時候過年走親戚大家都是要帶點禮物,你拿過來我再拿過去的,感覺也挺熱鬧,現在人們都覺得麻煩了,很多地方都嫌麻煩,於是商量著大家都不拿了,但這樣感覺失去了年味,你們覺著呢?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走親戚是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在春節時期親戚之間交流感情的活動。春節走親戚、回孃家,是華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它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的一種親情大交流。隨著社會不斷進去,人們就連走親戚也“趕時髦”了。以前人們普遍生活條件不好,家家戶戶也都不是很富裕。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走親戚不能不帶禮物,禮品也都是各個時期各有特點。記得小時候跟著大人走親戚,一圈走下來基本都是禮物換禮物。包括現在農村有時候家裡來了客人,拿的禮物也還有人留著,捨不得吃,等著自家走親戚在拿出去用。有時候尷尬的是會發現有的拿的禮物早已經過了質保期。隨著人們生活條件不斷提高,家家戶戶生活也都富裕了,不會再像以前一樣捨不得把禮物拆開了,生活富裕就造就了有時候家裡客人多了拿的禮物吃不完會變質。於是人們慢慢的就開始少拿禮物,還不如拿點現金,這樣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費。另外,走親戚如果有老人小孩,也都會拿點禮物,並不會空著手,光拿現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