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啟教育
-
2 # 凌凌柒悟空
感謝你,為了孩子這麼努力!
你如果不想看故事,就直接看黑體字吧。
這個問題剛好跟我最近的課程《兒童行為的塑造與矯正》切合,我想說幾句。
初一是我初中生活裡最開心的一年。
升入初中後的第一次期中考試,數學只考了40分鐘就跑出來了,剛好被班主任碰到,他半擔心半開玩笑的說:“你要是考不好我就收拾你!”結果成績一出來數學成績我是年級第一,老師又驚又喜,從此我成為老師最寵愛的孩子。
這個成績我保持了一年。因為一年後哥哥被別的學校挖走,我開始被其他老師區別對待,所以父母給我轉到了市裡面的學校。我的數學成績從這裡出現了轉折。
我來到市裡面的學校後,因為數學成績比較好,依然最想獲得數學老師的關注,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那個老師從見我第一面開始就不喜歡我。我總以為他是不知道我的成績好,所以才對我不理不睬。於是我就特別認真的聽課、做作業,但是不管我多努力地舉手回答問題,老師從來都沒看過我一眼。基於一個新來的轉校生對歸屬感的強烈需求,即使這麼久沒有被正強化,我的堅持也沒有被全部打消。
有一天,我拿著練習冊和其他同學一樣擠在老師周圍等著問他一道題。我故意排在最後一個,希望老師能多給我講一會,沒準還能翻一翻我之前的練習冊看到我的努力。結果輪到我的時候,還沒等我說話,老師毫不猶豫地站起來對數學課代表說:“把作業給我抱到辦公室。”拿起水杯就走了。
我想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轉身回辦公室的那個背影,我的數學成績從那之後一落千丈。
那年我初二。
我學了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治療專業後,知道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斯金納又拿小白鼠做了實驗。在小白鼠透過不斷觸碰機關不斷獲得食物,已經養成觸碰機關獲得食物的行為模式後,他把食物拿走了,小白鼠觸碰機關後不再獲得食物,慢慢的,小白鼠不再故意觸碰機關。斯金納把拿走食物這種行為叫“消弱”。心理學用小白鼠定義了這個行為,並告訴我消弱一般是用來消除較輕的不良行為,我自己卻做了一次受害者。
想到此時此刻,應該還是會有很多孩子在被“消弱”的錯誤用法故意或無意地傷害著,我就萬分心疼,急切地想要把今天的筆記分享出來。
正確用法
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后臨朝執政,她的哥哥官居大將軍,並任命竇家兄弟任各類文武大臣,竇家大肆欺壓百姓,許多大臣心裡很急。有一位名叫丁鴻的大臣決心為國除害。有一次天上發生日蝕,丁鴻趁機上奏皇上說這是不祥之兆,並指出竇家權勢已經危及國家,日蝕是上天的啟示。皇帝如果想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於是皇上趁機撤掉了竇家大部分要職官員,竇太后的哥哥和兄弟因此自殺。這就是“防微杜漸”的故事,意思是說在壞的事情剛剛產生苗頭的時候就要加以制止,杜絕其發展。
孩子很多的不良行為總是慢慢形成的,如果我們家長能夠及時發現並加以制止,做到防微杜漸,那麼孩子會越來越上進。當發現孩子不良行為的苗頭時,我們可以採用下面幾種做法:
01先弄清楚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目的,如果不是滿足必要的心理需求,而只是為了得到你的關注,那麼此時可以執行消弱操作,如不理睬、轉移注意力等。但是當孩子在該問題上出現良好表現時,一定要做一個正向的強化,以便養成良好習慣。
案例:暑假託管班裡的一個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為了讓媽媽給他送零食,中午哭鬧不吃飯。我告訴媽媽不要送給來,並告訴孩子12:30會結束吃飯,那麼也就意味著到晚上5:30之前都不會有吃的。孩子為了威脅我們,真的沒有吃飯。我得到了媽媽的支援(還是要感謝這位媽媽對我的信任),沒有給他準備零食,真的等到媽媽來接他回家吃飯。第二天以後再也沒有出現哭鬧不吃飯的情況。
02弄清現狀,如果你不出手干預,事情也不會發展到傷害孩子,可以執行消除操作。如不理睬、轉移注意力等。
案例:在老師給三年級的幾個孩子上課的時候,總有一個孩子透過接話茬、擺弄東西、亂說話等行為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老師數次制止均無效。課間休息時,我悄悄告訴老師,當這個孩子再次出現這些情況的時候,不要去管他,去誇獎一下其他認真聽課的孩子。下次上完課老師驚喜地跟我說這孩子上課情況好了很多!
03在孩子情緒激動時,可暫時執行消弱操作,待情緒平和後再重新處理。
案例:做幼兒和小學生低段的孩子特別容易發生搶奪一件東西的情況。有一次兩個二年級的小孩在寫作業的時候為了一根鉛筆屬於誰發生了爭執,我就把那支鉛筆收起來,告訴他倆現在的時間是寫作業時間,作業都寫完了再來找我處理這支鉛筆的問題。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如果我現在就處理這支鉛筆,那麼無疑會增加很多無畏的爭辯,待孩子們情緒平和後再聊這個問題,一定都理智得多。
錯誤用法
“消弱”的錯誤用法其實很好理解,當孩子出現良好行為的時候,一定不要忽略或者轉移注意力。這就要求我們的家長要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發現良好行為出現,立即強化。
需要注意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家庭教育踐行者,我還是要再嘮叨幾句,在消弱孩子不良行為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必須與鼓勵行為配合使用,這樣孩子才能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
2、必須應用在不良行為上,否則可能會出現跟我一樣的經歷。
3、周圍人一定要保持一致,包括所有家人、老師、同學、身邊的鄰居等等經常接觸的人。
4、不可間歇使用。這次用了,下次不用,不但不會消弱行為,反而會強化行為。
5、一定要堅持不懈。有些行為已經固定或者對目標需求強度較高,就會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才能消除,所以一定要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最終勝利。
-
3 # 卡農教育
關於矯正問題學生也是老話題,今天在我發表的文章裡也有涉及。
過去的很多年,我和很多問題孩子溝透過,深入解過他們。這些孩子大多在家裡在學校裡沒有存在感,在家裡父母根本不覺得他的存在,孩子也沒有發表看法和體會的機會,這樣的孩子會有一些非常規行為出現,目的常常是讓家長在意他的存在,在學校裡也是,有的孩子說,老師上課從來不看我。也有的孩子說老師偶爾注意到的時候,他覺得很溫暖。
沒有存在感的孩子常常會透過不做作業、上課不守紀律、不聽從管理等方式吸引家長或老師注意力,在他看來,這種辦法能找到存在感。
另外問題孩子內心比較孤單,少有夥伴,家長老師多關注他,陪伴他,幫助他克服,人最大困難是自我管理,即使成人,在沒有約束下也很難去除陋習,所以要設定不同的情景把孩子的問題切割成相對獨立的小問題,幫助孩子改善,還有,有時在外人看來只是細微改變,對孩子來說卻是巨大跨越,所以要幫助他鼓勵他鞏固,用頭腦風暴的辦法去獎賞、去震撼內心。
-
4 # 拐早了
允許孩子犯錯,分析原因,注意傾聽孩子陳述。給他糾錯的自覺。有時出錯有多種原因,出個小錯,長了記性,才能成長。犯錯難免,重要的是對待錯誤的態度,福禍相依,生活中我們能左右的事情有多少,不如意的十之八九。愛孩子就要放手,愛孩子也不能越俎代庖,一代會比一代強。互換角度,我們小時候也不傻裡巴幾的,成長的過程不能跳躍,大人們身體力行,愛切會愛,和孩子共同成長。
-
5 # 感統阿奇老師
既然是引導基本上包含三個方面:
語言和行動以及生活習慣方面
1.語言方面,生活中你要學會改掉你的語言表達,把你應該改成我需要,
比如:爸爸正在忙,你應該自己去玩
改為:爸爸正在忙,我需要你先玩一會!!!
還有很多例子,簡單舉例,學會讓孩子學會選擇。
比如:
你是先閱讀還是先運動?
你是穿黑色外套還是穿藍色外套?
你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看5分鐘電視
……
2.行動方面,父母一定要相信“身教大於言傳”,以身作則。
你想孩子有閱讀的習慣,父母先學會閱讀(製造氛圍,最好每天固定時間點開始,並堅持下去)
你想孩子有運動的習慣,父母先學會運動
你想孩子喜歡音樂,父母先學會欣賞音樂
……
3.生活習慣方面
孩子是心影響到身的,他看到喜歡的東西會不去考慮其他原因,第一時間就是想得到,你要學會幫他養成習慣。第一步:不打他第二步:不說教(當下說教孩子聽不進去)第三步:把他抱到一個合適的地方(看他情緒發洩)第四步:溫柔而堅定的先理解他在拒絕他(還可以透過做家務來掙積分,積分滿多少去兌換什麼,他有支配權)。
-
6 # 陽澄湖畔今安好
孩子的錯誤行為要分小學生,中學生。其實習慣從小培養更重要。古人云,三歲看老。就是這個意思,好習慣帶給你一生的財富。現在的小學生作業很多,網上佈置作業,父母幫助完成,什麼動手剪貼,製作類的,其實老師是想在家長的指導下帶著孩子一起完成,或者是說讓孩子參與完成,目的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激發興趣,培養動手動腦習慣,開發智力的,但往往是家長看孩子小,動手慢,弄不好,所以就代勞了,家長做了,完成任務交差。一次,兩次,這樣的作業就是空談了,孩子得不到鍛鍊,反而助長了懶惰,添了家長的負擔。再比如,孩子一放學,家長接回去,父母幫著拎書包,路上買點吃的,回家先玩會手機,看一會動畫片,吃完飯再做作業…等等,這些都是壞習慣,儘可能的做法是路途近的,家長讓孩子自己背書包,學會過馬路避讓機動車電動車,走人行道,自己回家,家長可以在後面觀察,讓孩子養成自己回家習慣。學會成長,獨立解決問題;如果路途遠,天氣颳風下雨等特殊情況可以接送。到家之後,讓孩子先洗手洗臉,肚子餓了先吃點水果,小點心先墊墊肚子,馬上做作業,如果作業不多做完最好,做完吃飯,如果作業太多,先完成一到兩門作業,餘下晚飯後再做也行。飯局上可以和孩子聊聊天,讓孩子放忪放忪,詢問一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有趣事,老師上了內容,你對同學和老師的辛苦有什麼感受。也可以告訴孩子父母今天都幹了什麼事,上班都做了什麼工作,久而久之,養成和孩子交流的習慣。等孩子做完作業可以陪孩子一起看會孩子喜歡的電視節目,時間不能長。讓孩子回自己房間準備預習或者複習學過的內容。總之,習慣是積累的,好習慣終生受用。壞習慣想改太難。
-
7 # 晨聽鳥鳴
首先要讓孩子在思想上認識到自己錯在哪裡,正確的要怎麼做。然後陪伴孩子在行動中糾正,做到言行一致。孩子改正了,家長要及時表揚鞏固,在表揚中特別指出做得好在哪兒。這樣子,便水到渠成了。
-
8 # 詹俊龍
首先,家長要一言傳身教,率先垂範來影響孩子!因為家長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要以自己正確的行為規範,為孩子樹立判斷標準,讓孩子明白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其次,也要建立明確的行為規範,幫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對錯觀。並且要不斷地去糾正規範孩子的日常行為。慢慢地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如果出現了錯誤,首先要耐心糾正,其次要說明道理。讓孩子從小養成正確的習慣和有錯就改的習慣。
最後,我們也呼籲社會大眾在各種媒體宣傳和日常行為當中去傳播正能量,去做孩子的正確行為示範。比如說遵守交通規則不闖紅燈。比如說,鼓勵孩子扶老人!等等等等。社會大眾有責任有義務不要讓做好事有風險。
-
9 # 洋蔥學院官方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執行,如果是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
所以,家長需要對孩子的習慣進行培養。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的某一個階段,會出現一些不良習慣。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應簡單訓斥甚至打罵。
解決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的問題,一定要把握4大原則:
原則一:客觀深入進行孩子心理分析孩子犯錯誤後,常帶有消極心理定勢,對家長常存有疑懼戒備心理,如果家長只是一個勁地打罵懲罰,可能導致孩子不能認識自己的錯誤,而且加劇親子間的對立情緒。這時候,家長首先要壓住心頭的火,冷靜處理,對事情要做全面客觀的調查,聽取孩子的自訴,並允許他進行申辯。這樣不僅利於家長全面掌握客觀情況,同時也有利於孩子消除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
原則二:明確目標,到底要糾正孩子哪些行為家長必須知道,你想要改變的只是孩子某方面行為,而不是孩子整個人。家長應該理智地分析和找出孩子到底存在哪些不良行為表現,哪些應該糾正,明確指出要改變什麼,讓孩子清楚。
原則三:集中解決一個問題當你確定要糾正孩子不良行為的目標之後,也許會覺得他的毛病可真多,恨不得全部解決完,但必須控制急躁情緒。集中精力在一定時間內解決一個問題,等這問題解決了,再轉移到其他問題,這樣的效果會好一些。
原則四:全家一致,說到做到要想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取得成效,必須做到全家一致,說一不二,對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要堅持到底。說話不兌現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沒有威信的,孩子也不會重視你的要求。所以父母一旦採取合理的措施就不能半途而廢,否則一個問題就無法被解決。
-
10 # 懶媽育兒路
首先,家長應該分辨,什麼是孩子的錯誤的行為習慣呢?
有些行為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然過程,例如吃手,隨著時間推移,孩子慢慢就改正這個行為了。
家長不應該一股腦就把孩子的一些行為歸為錯誤行為,這樣容易導致孩子在家長眼裡就根本沒有優點,只有缺點,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其次,如果確定孩子的行為是錯誤的,那家長需要找到這個行為的原因。想要糾正孩子,必須從根源入手,不然只能治標不治本。例如,孩子尿床,根源是孩子曾被一個恐怖的事情嚇尿過。如果家長只盯著孩子尿床這件事,那肯定無法幫助孩子改正。而且家長的態度還可能導致孩子成年後都無法糾正這個錯誤。
找到孩子尿床的根源,從根本上安撫孩子,給孩子信心,讓孩子清楚家是最安全的,孩子自然能夠放下心結,不再尿床了。
第三,家長的榜樣作用。有的家長,不允許孩子吃飯到處跑,但他自己吃飯就喜歡端著碗到處走,這樣孩子有樣學樣,自然也容易吃飯的時候到處跑了。
最後,每個孩子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家長不要總盯著孩子的問題,而是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小孩子尤其是六歲以下的孩子,不具備成熟的思維,很容易被父母的態度所影響的。你覺得她是一個好孩子,她就會成為一個好孩子。
回覆列表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為什麼是不對的。
要有耐心給孩子解釋,讓他知道這個行為他不應該做,而不是爸爸媽媽不讓我這樣做,這樣才能樹立孩子的是非觀,以及他自己在思考其他行為是否正確時獨立思考的能力。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以身作則,孩子的行為是父母行為的鏡子,當孩子行為有不對的地方的時候要及時糾正,那如果自身的行為就不正確的話,那又怎樣跟孩子解釋呢?
孩子還是很純潔的,及時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對他今後的發展和價值觀的樹立非常重要。不能因為只是小小的錯誤就忽略了,也不應該因為孩子的行為不當而反應過激,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甚至以後會因為犯了錯誤害怕責備而說謊或推卸責任,這樣結果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