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瀚思心理
-
2 # 安禾心理諮詢中心
一個人被周圍的人冷暴力,孤立。同時能夠熟絡的朋友也都一點一點的遠離你,甚至透過你認識的兩個朋友也逐漸的遠離了你,該怎麼辦?
人際關係有缺陷的人,無法建立持續的親密關係,同時普遍感到孤獨和社會隔離。他們往往會有兩種共性:
1、社交隔離,缺乏人際關係,不管是親密的朋友還是工作中的同事都難以建立長期的親密關係;
其實,最理想的社交功能包括與家人的親密關係、與朋友或熟人的親密關係,這些關係雖然未必那麼強烈,但能夠令人滿意,再加上工作中足夠好的表現和人際關係,那麼就可以算是比較圓滿的情況了。
而對於人際有缺陷的人來說,應該把焦點放在社會隔離上,社會隔離的群體可能既缺乏與朋友的親密關係,又不具備工作上的親密關係。
那麼此時應該把重點聚焦於:1、回顧過去重要的人際關係,包括正面和負面的,尤其是童年與家人的關係;2、思考這些關係中重複出現的或者類似的問題;3、如果有心理諮詢師的話,和諮詢師探討兩人之間關係中正面的或負面的感受,從而學習培養新的相處模式。
你的閱讀就是給我最大的熱愛,
願我有幸,能陪你度過那些難熬的日子。
-
3 # 孤竹國居士
謝謝你的相邀,我生在唐山,長大後因需要走了大半個祖國,紅豆生南國,北方冰雪霜,地域不同,生活習慣有特色,南有甜辣,北有紅燒肉,人生觀,生存題相同,如果在生存中有冷熱涼拌,自然而然就有敵友之分,敵,如有利益衝突,相化解矛盾,找個中間人,或你們都認識的女性出來做個合適老,再組建個利益連,矛盾激化的後果必將應韌而解,在共同的利益面前,各位都會讓步,化去島嶼變平川,合聚柴多火煙高,眾人皆醉我獨醒,美美的相解自然有故事會,友友多評論
-
4 # 青音約
其實朋友關係並不屬於很複雜的人際關係,因為朋友關係的出發點就是某種共同性,比如像是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話題等。只要沒有利益的衝突,多維持就好了。
如果你的人際關係總是出問題,那麼首先需要考慮一下自己的原因。如果一個朋友和你的關係有問題,那麼可能是你們三觀不合或者興趣不合等具體的原因。但是如果你總是出這樣的問題,那癥結點就可能出現在你的行為習慣或者三觀的大方向上了。
這些不太好的習慣或者觀念,是現在大家普遍不喜歡的,也可能是你所在的圈子不喜歡的。比如年輕人應該朝氣蓬勃,一個人整天張嘴閉嘴的錢,就會令人感到厭惡,這就是大的觀念上讓別人不舒服。再比如一個人身邊的朋友都是愛打遊戲的,每天的愛好和話題就是玩遊戲,你卻總是覺得該學習,少玩會遊戲,你沒什麼錯,但就是做了不符合你所在圈子的事。其實前者是你的問題,後者不一定是你的問題,更多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一個人喜歡什麼樣的人,交什麼樣的朋友,其實是相對固定的,他們都有共同點,所以如果朋友們總是疏遠你,更多的要從自己的問題,行為習慣三觀進行反思。除此之外,朋友之間的疏遠有時候不是疏遠,而是各忙各的。真正有事的話,還是會真心幫助,但是平時不一定聯絡,你也要分清疏遠和有自己生活的區別。
-
5 # 暖心理
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雖然題主提出了自己問題的背景,但是這個背景還是過於簡單了。有機會的話,還是建議題主去做一對一的心理諮詢。此處,只從人際吸引技巧方面,大概地說幾點。
首先,心理學家阿龍森曾經透過調查發現,大多數人更加容易被有以下幾個特點的個體所吸引:一是信仰與利益,與自己相同。比如說,在異國他鄉,同樣相信黨和國家的人會更容易走在一起。二是有技術有能力有成就。比如說,在學校中,學業成績優秀的人就更容易被喜歡。三是具有令人感到愉快或者崇拜的品質,比如忠誠、理解、誠實、善良等。四是喜歡自己。也就是說,一個喜歡自己的人和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人們趨利避害的本能會促使人們選擇和前者做朋友的。
-
6 # 宋少衛
眾所周知人際關係在個體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際關係將有效地增強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支撐感,提升個體的被接受感,增強安全感。與人交往時是的方法或原則,如真誠、真實、傾聽、體諒、對他人感興趣等等,已經被太多的人所熟知並熟練運用於人際交往中。但是我們需要明確一點,這些原則或方法只能稱得上為人際交往的基礎,換句話說有這些行為不一定會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但若是沒有這些行為一定無法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我認為,人際關係是一件特別複雜的事情,正如題主所描述的,變化是一段人際關係面臨的最嚴重卻平常的問題。作為社會人,我們的社會角色在不停的發生變化,生活圈子也在不斷的改變,自然而然的我們也在面臨這一段又一段人際關係的交疊與更替。這個過程自然會伴隨一些不良情緒、焦躁不安,甚至於產生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懷疑。
近些年來,在網路媒體上不斷被提及的“獨處”“自我展示”等一系列話題,從根本上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悅納自我。在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上,這一點也是十分重要的。什麼樣的人際關係是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呢?平等、尊重、溝通無障礙、帶來自我成長......但如果一個人過度的進行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那麼反映到行為上勢必會產生所謂的“討好”、“沒原則”、“無趣味”等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無論是朋友或是愛人,雙方必然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從而導致關係的斷裂。
所以,我建議題主在保持基本交際原則的前提下更多的思考如何進行自我悅納與肯定。
-
7 # 鵜鶘心理
有些人內心渴望同家人、朋友、同事及戀人交往,在過程中體驗精神上的滿足感,但在實際生活中與別人打交道時遭到挫折,從此以後對處理人際關係時充滿了悲觀絕望,甚至是恐懼,這種對自我價值和社交能力評價極低的情況,可能具有社交恐懼症的傾向。社交恐懼症通常在青少年人群中發生,男生和女生都可能出現恐懼症症狀。據調查研究,青少年渴望得到朋輩之間的友誼,希望建立廣泛的人際關係,並以此為證明自身價值的評判標準。但有些青少年遇到社交情景時,比如找異性交流,或者別人主動與之接觸,就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恐懼感,一般是抗拒社會交往,害羞膽怯,神經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嚴重的人會拒絕與任何人建立人際關係,把自己封閉起來,對生活、學習造成極大的妨礙。
要想改善社交恐懼,事實證明完全可能實現。首先,社交恐懼往往發端於性格內向、家教嚴厲的青少年身上。所以,性格內向的人可以注意自己的性格,拾遺補缺,強化鍛鍊,有意識地參加一些文藝和體育活動,嘗試主動與同伴(學)交往,在交往過程中,逐漸消除恐懼和緊張的情緒,讓自己向樂觀、開朗方面發展。
其次,是消除自卑感,對建立鞏固人際關係缺乏自信,都源於對自我的評價和認識太低了,這並不完全符合事實,即使在客觀方面存在缺憾,但也無需泛化缺憾。可以心理暗示自己:我只不過是普通平凡的人,誰也不會枉費精力來關注我,評價我。但我並不比別人差,別人也不過如此,以此來增強社交信心。
-
8 # 聽說吧心理諮詢
如今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了,每個人都各守其職,分工明確。但由於我們每個人手中的資源有限,我們也需要跟人合作,才能更好的成功。同時,作為一種群居動物,我們也需要朋友、需要與人建立聯接。但是,有些人由於個性、態度或缺乏技巧而不能跟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你的價值觀是什麼?
很多人覺得交友是一個耗時間、消耗精力的事情,內心牴觸,不願意去做。當抱著這樣的心態與他人交往時,內心往往很委屈,也把自己包裹的很緊,難以真正友善對待他人。
想要人際關係和諧,第一步就必須先確認你的價值觀。如果你覺得別人都是不友善的,會欺負你,或者你覺得你是弱小的、無力的,註定是會被傷害的,那麼,當你跟人交往的時候,就容易帶著一副有色眼睛,自然看不清對方到底是怎樣的人,無法跟他人坦誠交流。
二、接納你自己
在與人交往時,最初你總是需要介紹自己。如何介紹自己呢?這就需要你先想好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有哪些優點和缺點,有哪些成就,如何去展示。如果你覺得自己很糟糕,那麼一定是不願意跟人長久的接觸,以免讓別人看穿。所以,想讓別人親近你、欣賞你,你就要先自我接納,欣賞自己。現在,不妨列舉出截至目前為止的五件重大成就吧。
三、明白自己有哪些專長和資源正是他人所迫切需要
天生我才必有用。無論你的專長是得自專業訓練或是業餘摸索,都可轉化成一股強勁的“人際關係動能”,千萬不要妄自菲薄。想一想自己能為別人做些什麼吧,多參加一些活動,幫助別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我們能體驗到自己的價值,肯定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的自信,感受幫助他人的快樂,同時也能結識更多的人,更好的與不同型別的人打交道。
四、 擬定短期與長期奮鬥目標,定期予以審視與修改
擬定目標不僅可以督促自己,也能讓別人得知你有哪些需要。只要你勤於跟別人溝通,那你的朋友自然就知道你有什麼困難,進而藉著人際關係這張大網來幫你早日實現自己的夢。
五、審視你的人際關係圖
繪出一張人際關係“網路圖”,顯現出自己在這項資源上的多樣化與觸角縱深。而如果你能保有最新版本的人際關係圖,就不難得知在眼前這一刻該如何以自己為主角,來善用你的人際關係資源。
六、好的自我介紹
無論是在何種社交場合,想擴充套件人際關係的第一課就是要學會自我介紹。在很多場合下,你所表現出的外在形象要遠比你真正的本事來得重要。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讓他人對你印象深刻,你就需要以簡潔得體又別出心裁的方式來做自我介紹,要設法出奇制勝讓對方牢牢地記得你,而且是記得正面的形象。
七、合適的開場白
為什麼我們經常錯過了許多廣結人緣的機會?就是因為我們常把那些黃金時段用來絞盡腦汁,卻還是擠不出一句合適的開場白。無論是主動或被動去開啟話匣子都能得心應手。一旦你能達到這個境界,那無論把你丟在任何一個場合中,必都能迅速進入狀況,隨心所欲地去擴充套件人緣,為自己在生活與事業中,營造一個又一個絕佳的發展機會。
-
9 # 感知主義者
人與人究竟是什麼關係?人與人該怎麼相處?這是從人一開始存在就產生的問題,卻也是直至今日也回答不出和解決不了的大問題,甚至可以說,這是人類存在幾乎無解的死結。
人與人是同類關係,是有共同生存方式及生殖繁衍的同一物種。人與人本質上是相同的,面對所有相同的問題,使用所有相同的方法,在存在的根本性上,人與人沒有矛盾衝突。但是,人與人的生命是各自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立和完整的,這意味著每個人的生命空間都是唯一且封閉的世界。所以,個人的利益指向自我,人與人的利益方向不一致,人與人的生命利益有衝突關係。
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不但是人與人矛盾狀態的演繹展示也是試圖解決人與人矛盾的努力過程,人的相處狀態決定著人的生存品質,人的相處狀態決定著人的文明程度。但是,迄今為止,無論人作出過什麼努力,無論人經歷過多少禍亂與苦難的磋磨,無論什麼理論什麼思想什麼觀念,無論什麼教派什麼組織什麼團體,無論什麼地域什麼語言什麼族群,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與衝突、就有矛盾與問題存在,這說明人與人之間有一條無形的鴻溝,生存中的人無論如何不能跨越。
人與人的關係直接影響和危及人的存在,人無時不刻不在想解決這個問題,向外的方案是:征服自然,獲取更多資源,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減少利益衝突的發生;向內的方案是:規制人心,做好自己,善待他人,訂立契約,遵守規則,建設人人平等幸福的共同社會。無奈,所做這一切都收效甚微,人與人之間,分岐仍在、壁壘仍在、對抗仍在,長期以來,人際關係本質上毫無改變,相反,隨著物質條件的改變和利益關係的變化,人的衝突變得更顯著、更激烈、更不可調和。
人遵從並施行的生存理念確立了人際衝突的合理性,競爭生存模式就是優勝劣汰的生存機制,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始終佔據人的倫理中心,即便有人性的補救也始終難以改變生命存在的邏輯缺陷,只要生命觀念存在,人的競爭與衝突便永遠不會停息。
人與人之間的鴻溝是全世界最難逾越的界限,這條深不可測的鴻溝可以埋葬全部人類和整個世界。人類的智慧能力與科學技術無法彌合這條無形的鴻溝,再多的時間空間與物質也填不平這條無限的鴻溝,人最終葬送在自我觀念掘下的深溝裡,這是人之為人最大的也是最為荒謬的悲哀。
人與其他生命體是有巨大區別的,雖然生命作為感知體在感知運動中擔當同樣的角色。但是,人不但具有本能感知機能,還具有更為強大的精神感知能力,人的感知主動性遠超其他生物,而且,人擁有感知自覺性,人可以主動設定和達成感知目的,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感知體,這和其他生物完全不同,人可以創造出理想的存在形態。
在感知體中,同類感知體之間和不同類感知體之間有著不同的關係,同類感知體之間的關係是特別關係,而人猶其不同,人與人之間是一種更為特殊的感知關係,人必須依賴這種關係才能存在。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中,個人都不可能單獨存在,這證明人不是純粹的生命體而是複雜的感知體。而人感知內容的構成主要是物與人,人才是人最主要的感知內容。
生存理念著重強調物質對於人生命的支援作用,物質被各個生命單位劃分為私有,這限定了物質的使用性質,使物質的利用率即為人服務的效率大大降低。這其實是反存在行為,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物質本來就只是人感知內容的一部分,它存在的目的就是服務於人的感知,是感知的過程和材料,不是人的感知目的。
人的感知目的是存在的愉悅,也是愉悅的存在,人與人的相互感知狀態是愉悅存在的關鍵。人與人的相互感知狀態顯示人的存在質量,是人獲得感知值的主要來源,是感知存在愉悅的主要體現和檢驗標準。人與人的關係是構成愉悅存在的主要因素,這是由於人的感知特性決定的,人是精神感知體,精神感知離開人的活動無法成立,所以,人才是存在的主體,人是感知的主要物件和主要內容。
人與人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存在關係,互為物件的感知關係構成了人的共同性和依賴性。人與人的存在利益是共同互補的,是互相依存的。不在生命理唸的解釋下,人的存在沒有生命之間的矛盾衝突,有的只是相互需要。在感知關係下,他人不再是競爭對手,而是感知資源,物質的存在目的是服從和服務於人的感知需要。事物呈綜合性的感知態,物質消耗只是感知過程中的環節,人在利用物質上沒有衝突。矛盾只產生於物質的私有化,而感知本質上是共同性的、綜合性的和整體性的,決無私有化問題。而且,感知對於事物有增益效應和疊加效應,不再是僅僅是生存意義上的消費概念。
所以,人不再因為物質的擁有權和爭奪生存利益發生衝突,也不再因為各自生命目的不同而發生疏離。在感知理念下,感知是檢驗存在的唯一標準,感知愉悅是硬道理,而愉悅的感知必須由人們共建。分享感知、共享感知和互享感知是人的存在常態,人與人的關係是互為物件、相互存在的整體關係,沒有生命壁壘、沒有各自所在、沒有目的分岐、沒有利益對抗……人與人之間哪來隔閡與鴻溝?哪來愛恨情仇?哪來生死搏鬥?……
人與人之間本來沒有鴻溝,那都是生存理念惹的禍;沒有鴻溝相隔的人,才真正有可能成為自由的人和幸福的人。
-
10 # 心立方
任何一種人際關係都是一種雙向的互動,你覺得對方疏遠了你,實際上對方也可能覺得是你在疏遠他們,只不過你主觀上未必能察覺出來,所以我想說任何一個人際關係出了問題都是雙方共同出了問題,但作為你來說,首先要應該主動的去反思自身是否存在的一些問題,是否在一段關係中過度自私和索取,才導致對方逐漸疏遠了你。
其實人際關係無所謂爛不爛,很多時候人與人的交集並非恆久遠永流傳的,總會有分有合,作為個人來說,如果有幸獲得一段悠久綿長的人際關係自然值得慶幸,但如果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不得已要放棄一段關係,那麼我們也只能順其自然,不去強求了,對於此我們不必過分自責和懊悔,一段不愉快的人際關係,並不好過沒有人際關係,相反只會給我們帶來糟糕的體驗。
最重要的是要懷著一份包容接納的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和人,不要因為一些不愉快的經歷而放棄與他人的互動交往,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總有些人你會覺得和他們在一起會很舒服,很親切,而另一些人則讓你感覺無法適應,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些和你趣味相投的人,然後和他們並肩走過一段人生的旅程,至於那些不愉快的人和事,忘記是最好的選擇。
真的很困擾人際關係的處理……現在處於一種冷暴力似的被孤立中。以前會有玩的好一點的朋友,但是一段時間後總會漸漸疏遠我。甚至會有我的兩個朋友透過我而相熟,最後卻共同遠離了我。怎麼辦?
回覆列表
每一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的,她是有社會支援系統,有人際交往的需求的,並且我們都希望我們能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有四大準則的:
第一個就是相互性,就像我們常說的,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我們只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也就是說人際交往中的親近與疏離、喜歡和不喜歡都是相互的。
第二個是交換性,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社會交換的結果,我們都是希望我們的人際交往是對自己有價值的,也就是說我們希望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的付出是值得的,是得大於失,或者是等於失,至少別太過於失,而這個得與失的發展關係則是取決於雙方自己的價值判斷。
第三個是自我價值保護,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就是我們不喜歡一直打擊我們、貶低我們的朋友,就算是無心的,就算是美其名曰是為了讓我們不要驕傲的,這是因為我們有自己一套的自我評價系統,對於肯定我們自我價值的他人,我們是認同和接納的,而反過來的則是予以疏離。
第四個是平等性,其實不難理解,在我們選擇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總是相同層次或者層次相差不高的兩個人比較容易成為朋友,這是因為在平等的情況下,會讓對方感到安全、放鬆,這是有利於我們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的。
而題主您可以比對這四個原則,回想一下在自己的人際交往中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找到原因之後,進行修復,相信會收穫良好的人際關係的。
祝好~
文:高晶
主編:劉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