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日談心
-
2 # 水寒雅芙
人一生能遇良緣者,試問天下有幾多?聽過一句話嗎?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為何如此說,因為當相愛的人步入婚姻的殿堂之時,愛情逐漸向親情轉化,在這段磨合期中,如果夫妻之間不懂相處之道,親情不得愛已遠走。
每對情侶皆因緣而相知,情深之處人已不知返,哪裡還能辨別合不合適。每個人做愛的傀儡都來及,根本沒有理性而言。因為你一旦愛上一個人,會喜悲哀怨恨,所有的小情緒隨著你愛的得與失一起驛動。
當你對一個人牽掛之時,情素已纏繞心頭,愛慾之火會令你魂不守舍,你根本無法正常思考,一切的判斷力都會隨著你愛的牽絆迷失方向。愛其實就是一種追逐被愛的過程,在追逐的過程中千般滋味湧上心間,情緒跌宕起伏著!
真正戀愛中的男女都是隨心意而走,如果一個人能很理性的對待感情時,說明對方的心根本不牽掛你,你也得不到愛的快樂。如果一個利用心理學去追求利用別人的感情是一件非常不理智的事情,因為愛是非常純潔神聖的。
-
3 # 幸福trytry
我理解為這是要找生活伴侶。
生活,本質上你別理解為鮮花,你要理解為修行。所以找伴侶你別想著找到個最好的,你從此就省心,你找的是伴侶,有他的好有不好,不是定製機器人。所以找伴侶是要看大處,避免瑣碎細節——恰恰有些所謂心理學就太摳細節了,那是做治療,不是生活!
一般大家說要三觀相似,那不太好操作,數著數著三十個觀都出來了。我會給一個簡單的指標體系。另外一個建議是重點參考你對未來生活的設想去考察一個人,而非關注他的過去。
——順便說,受到精神分析路數的影響,很多人就只盯著人的過去了,有一定道理,但是這是次要的,因為這否定了人的發展能力。當前流毒最廣的是原生家庭論,害人不淺,什麼都歸結到原生家庭上去,否定了人的發展能力也否定了自己在成長中對自己該負的責任。所以如果對方有根深蒂固的原生家庭論,你可以與之保持距離了。
未來的生活需要潛在的伴侶投入什麼?情感、責任、利益。
所以,一個可操作的辨別伴侶的方式就是看三個指標:1.他對事是否有能力,能負責;2.他能否與他人包括與你進行良好溝通,既有溝通能力也有包容或者求同存異的態度;3.對你是否有感情。
有這三點,你基本就知道了,他有能力,肯負責,且對你有感情,還很能溝通,體諒你。這樣的伴侶已經不要太好了!
最後想說,最重要的是你的“心理”而不是什麼心理學會告訴你,你遇到一個人,你止不住關注他,你對他很多的思念,你會止不住想對他好,你會渴望彼此的接近,你每天都好奇他在幹什麼,與誰在一起……那麼你就去找他吧,人生短短,若出現美好的感情,若也不傷害別人,就盡情去體驗吧。
-
4 # 霸王課
我們在見到一個人的第一眼,其實就幾乎奠定了我們對對方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確認過眼神,你是對的人”這句歌詞這麼火了。
只是後來,相處時間久了,雙方都慢慢顯露出來自己的缺點,那些在戀愛初期被自己隱藏起來的缺點。於是,兩個人就會出現頻繁地吵架,覺得對方對自己的態度改變了,開始思考對方是否是正確的人。
想要用技術層面的東西來確定對方是不是合適自己的人,我覺得這應該是純理性的,不夾雜感情,當你開始對比的時候,對方就像一個待價而沽的商品,即使合適你還喜歡嗎?
當然,也會遇到即使分析下來,對方一無是處,但是你仍然願意喜歡的。
首先,你需要確定兩個人的三觀是否一致,物質上要門當戶對,精神上更要門當戶對。你們可以喜歡不一樣的東西,但是不能出現他瞧不起你的愛好的情況。比如說你喜歡聽音樂會,但是他覺得在手機上聽就可以了,去現場貴,會打擊你。
其次,你們要有共同的目標。要是一個人想去大城市闖蕩,另一個只想在小城市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又比如兩個人在一起,你是以結婚為目的,但是對方只是想談戀愛。誰也不肯讓誰,那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不歡而散。
最後,兩個人之間的相處,快樂要多過傷心。如果你感到傷心遠遠超過快樂,那麼你該離開了。
曾經有個電影是說一個心理學家用心理學的知識,挽回了出軌丈夫的心,你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可能我們一輩子也遇不到合適自己的人,也有可能我們在後來的歲月中遇到更適合自己的人,感情這種事情真的很複雜,繼不繼續在一起都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用技術層面的手段來解決情感問題,未必你能接受這個結果。還不如“盡人事,聽天命”,用心付出沒有得到想要的,但是還有一段不後悔的回憶。
——END——
-
5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心理學是瞭解人、幫助人的一門學科。我們透過對人心理的研究,瞭解他人的行為模式及其背後成因,最終慢慢地洞悉人性。
可這要怎麼操作?
第一步也許就會讓有些心急的人大跌眼鏡,因為我們首先要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與知識來了解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因為要找到合適自己的人,我們得先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的三觀是怎樣的?我如何表達情感與情緒?因為我的成長經歷,因此在親密關係中我有著怎樣的需要?我會如何理解他人的言行?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會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及其背後的心理動因。而幫助我們獲取答案的切入點,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
人的所有行為都是由內心驅動的,你是怎麼做的,你就是怎樣的人。
當我們慢慢開始瞭解自己後,適合我們的那個人的形象也就會逐漸浮現出來:“我比較感性,因此他得比較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情緒與感受;
我特別渴望父親般的關愛與依靠感,因此他得能夠兜得住我偶爾的撒嬌或小脾氣……”
然而,哪怕我們內心的這幅圖景描畫得再細緻,也終究需要著落到現實中去體驗和認識。
只有接觸到一個活生生的人,讓他引發我們內心的喜悅、惶恐、失落、感傷等千般滋味,萬般感受,我們才能透過與這些感受的處理慢慢學會如何與對方相處。
在這一過程中,心理學也大有用武之地。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兩個人之間思想與行為的差異,更順暢有效地溝通。
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在幫助我們先遇見自己,再遇見他人。而當我們透過眼前的這個人擁抱了自己後,如果逐漸展現出來的那個真實的他還依然留在我們心底,讓我們欣賞、認同,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遇見了真正適合自己的那個人。
-
6 # 深圳怡寧心理健康
開始一段戀愛容易,但是和她/他走進婚姻的殿堂卻不容易。因為在談戀愛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那個人並不適合自己,那怎樣用心理學找到合適自己的人?希望這幾點意見對你有用。一、相互有好感
如果你奮不顧身喜歡上了一個人,卻發現那個人對自己沒有任何意思,就算你情再深也白搭。你要相信這一點:適合自己的人一定是對自己有好感的。
二、能相互理解不僅要相互理解,還要理解對方的家庭、工作。戀愛可能只是兩個人的事,但是要想和她/他步入婚姻的殿堂,就要理解雙方的家庭、工作,如果她嫌棄你工資低、上班時間長,或者嫌棄你家裡窮,肯定是不適合的。在這裡我想分析一樣東西:事情的真想!並不是指她說了假話,因為在熱戀期的兩個人是比較感性的,她可能會喜歡上你的全部,但是熱情退去,她就會變得理智。你要觀察她是否真的不嫌棄你,不要被表面迷惑了,你要用心去觀察,會發現破綻的。例如你長的矮,她雖然表面不說,但總要你穿高一點的鞋子;例如去你家,按照家裡的風俗給的錢少了,她是否會不高興。
三、價值觀相同
兩個合適的人在一起,價值觀肯定是大致相同的,例如你是一個節約的人,但是她是一個大手大腳的人;例如你進取向上,但是她不知進取,只懂享樂;例如你不喜歡被感情綁架,但她總是拿各種感情綁住你,這樣的人肯定不適合的。只有你們的價值觀相同時,才能一起共進退。
四、外貌相差不要太大以前在國外一本情感雜誌上看過一句話:外貌相差夫妻容易出現婚外情!你們覺得呢?找一個合適自己的人不容易,找到後我們一定要懂得珍惜!
-
7 # 酷炫腦科學
Sara Algoe 博士在她的研究中讓 77 對情侶回憶並描述他們初次見面的情景,在這個過程中情侶們的表現會被研究人員記錄下來。記錄的內容包括了兩個人共同發笑的次數以及單獨發笑的次數。
根據研究資料,Sara Algoe 博士發現,那些一起發笑次數更多的情侶表示自己和伴侶有著更高的相似度,因為他們認為對方與自己是能重合在一起的。此外,這些共同發笑次數更多的情侶也能從中這段感情中獲得到更多的心理支援。
能“共同發笑”應作為擇偶標準之一,這是一段檢驗親密關係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
-
8 #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的小渡渡。很開心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之前有檔節目問李孝利,怎麼樣才能找到對的那個人,記得她望著大海,坦然自若地說:
不用刻意去關注,努力把自己變成對的女人就會遇到了,多去旅行多看看書積累經驗,你得首先知道什麼樣的人是對的人,那個人出現時能夠辨別出來,要不然的話就辨別不出來。
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思考著應該從什麼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這裡“適合自己”的人,也許就是我們所說的“對”的那個人。
什麼樣的人是“對”的人,如何去找到適合自己的人。我們對“對”的那個人的渴望遠遠超出我們預期,這裡面暗含著對穩定和諧親密關係的渴望。
而你是不是也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著那個屬於自己的“對的人”呢?
1.對“適合自己”的一些思考首先不得不提醒的是,完美契合的人從來就不存在。
雙方可能在大體上的價值觀相似,但仍然也會在具體事件上的看法不一。不僅如此,雙方契不契合很可能是一種流動的狀態。隨著個體成長及環境變化,雙方在價值觀、個性等方面都可能發生改變,這就可能使得某些一開始契合的東西變得不契合,而那些一開始不契合的東西變得契合。也正是這種流動性,使我們有可能與一個不完全契合的人,透過努力磨合而逐漸變得更加契合。
其次,沒有一個人的出現,能夠瞬間填滿你對親密關係的各個方面的需求。Ta可能能給你帶來一些快樂,但在親密關係中,兩個人的相處一定也會有不快。
每一個成熟的個體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Hamilton, 2016)。你現在過得不開心,可能並不只是因為“對的人”沒出現,一定有一些應該由你自己去解決的問題。那是不管對的人出不出現,你都可以先為自己做的功課。
不過,值得欣喜和開心的是,我們還是可以在遇到一個不完全契合的但還不錯的人之後,彼此磨合、相互妥協,從而獲得感情的幸福。
可以說,是在經營這段感情的過程中,我們相互將對方塑造成了自己的那個“適合的人”。
2.怎麼樣的才算是“適合自己”的人那些雖不完美,但(於我而言)足夠好的人是怎麼樣的呢?
“Good enough”一詞,源於著名精神分析師、兒科醫生Donald Winnicott關於“足夠好的母親”的論述。所謂“足夠好的母親”是相對於“完美母親”而言的。他認為,足夠好的母親,雖不能滿足孩子的全部需求(完美母親),但能提供一些生存的必需品,如安全的成長環境、必要的情感聯結等(as cited in, Wright, 2016)。在親密關係中,一個“足夠好的人”,也就是適合我們的人,就意味著,ta能符合我們的部分而非全部要求,並且這些要求是對雙方感情而言必不可少的。
相比“想要什麼”,“絕對不要”的東西,對人們而言才是那些在關係中必不可少、不可觸碰的原則與底線。換言之,明確什麼自己“絕對不要”的,就有助於我們找到那個“足夠好的人”。
在這些“絕對不要”當中,有一些東西是對所有人都共通的,例如,“暴力”,無論是肢體上的暴力,還是情緒心理上的操控、貶損。還有一些是因人而異的,比如,對有些人而言,在“性生活不和諧且無法溝通”就是絕對不要的等等。
在明晰自己過後,如開篇提到的,也會有更好的辨別了。
3.如何才能把彼此變成“適合”的人呢?首先,“足夠好的人”需要尋找而不是等待,需要你主動的努力,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其次,在尋找到時候,你需要抱有更開放的態度。在明確了“絕對不要”的範疇之後,你需要在這個範圍內不懷預判地去接觸更多的人。而在認識他人的過程中,也要多給他們表達自己的機會,不要因為一些小事過早地對一個人下定論(Nicholson, 2013)。
最重要的是,在關係中,你需要明白,並不是你在努力改變對方,而是在ta走向你的時候,你也走向ta。經營這段關係的過程,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支使,更不是把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對的人”的樣子,而是相互磨合、共同經營。
在把不錯的人變成對的人的這個過程中,必然需要雙方的談判與妥協。而談判與妥協的核心就是感情中的給予與索取。不同於市場上的等價交換,感情中的給予與索取,可能總會有一方比另一方付出的更多。
在感情中,絕對的公平不存在的。只要雙方都對你們之間的狀態感到舒服滿意。畢竟,你在關係中所追求的是幸福感,而不是公正感。
不知不覺中,你會發現,那些原本認為僅僅是“足夠好的人”,早在磨合的過程中成為了彼此的“適合的人”。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一個人“不對”,其實可能只是我們對“對”的評判過於僵化了。
最重要的是,你要嘗試開始,以及保持努力。
-
9 # 不雨
教你兩個辦法,來幫助你散發出“莫名讓人喜歡”的魅力,早日找到你命中註定的那個人。
第一個辦法是,遇到你喜歡的人,物理性地距離接近他/她。心理學家邁爾斯教授提出,接近效能引發人際吸引,不僅是因為它能產生相互交往和預期的喜歡,還因為“曝光效應”,也就是說“熟悉不會導致輕視”。持續的曝光、反覆被提到,都能提高人們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評價,比如說,隨著見到某個人的次數逐漸增多,我們會越來越覺得這個人招人喜歡。就拿聞名世界的埃菲爾鐵塔為例,1889年,埃菲爾鐵塔剛剛完工時,曾被世人嘲笑是個“形狀奇怪”的東西,但到了今天,它卻變成了法國的地標式建築。,因為反覆、長久地出現,人們對埃菲爾鐵塔的認知逐漸發生變化,從一開始覺得它形狀奇怪,到慢慢適應了它的存在,再到欣賞它、喜歡它。
第二個辦法是,提升你的外表吸引力。 美貌能讓人心情愉悅。心理學家哈特菲爾德等人為此做了一系列實驗,結果顯示,在假設其他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女性的外表吸引力越大,男性就越喜歡她,並且願意跟她約會,同樣,男性的外表吸引力也有這樣的效果。女性的外表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她被異性邀請約會的次數,而男性的外表對他獲得約會的機會的影響力要略小一些,這是因為,相對於女性而言,男性更在意異性的外表。
研究還顯示,人們一般願意與跟自己具有同等吸引力的人結為伴侶,很多實驗都證實了這種匹配現象的存在,夫妻、摯友之間的吸引力都表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也就是說,外表上的匹配有利於良好關係的發展和維持。但在現實中,有些夫妻的外表吸引力雖然看上去並不匹配,卻依然過得很幸福,這是怎麼回事呢?研究者告訴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外表吸引力較差的一方往往具有其他方面的品質,可以對他的外表進行補償,就像我們常說的“男才女貌”,就解釋了這種匹配現象的存在。那該怎麼解釋“情人眼裡出西施”這個現象呢?難道隨著人際關係的加深,外表吸引力也在發生變化嗎?進化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們被原始的吸引力驅動,愛得越熱烈,他們就越不覺得其他異性吸引人。
圍繞“外表吸引力”,研究者們發現了一個事實,也就是所謂的“巴特·辛普森效應”。意思是說,大多數人認為,長相一般的人,能力也一般,社交技能也不如那些長得漂亮的同齡人,這就是“外表吸引力帶來的刻板印象”。大家習慣認為,“美的就是好的”,就好像小孩子看童話故事,認識到白雪公主和灰姑娘是美麗的,也是善良的,而女巫和繼母不僅外表醜陋,內心也邪惡。但也有研究證明,外表吸引力高的孩子和青年,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性格更外向,社交技能更好。
-
10 # 開啟心門鎖
人都有一種補償心理,喜歡自己所沒有的東西,覺得自己缺失的那部分充滿了神秘的色彩。所以,內向的人常常被外向的人吸引。
有一句老話“相似的人有適合一起歡鬧,互補的人適合一起變老”。這句話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相似和互補還要具體看在哪一方面。
兩個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最好是相似的。生活習慣的相似,有利於感情的和諧。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細節支撐著兩個人每天的生活,如果不同,就會造成許多的矛盾和埋怨,積少成多,最後必定會帶來危機。
兩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最好是相似的。如果兩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就很難溝通,彼此都走不進對方的世界。一個人認為生活平平淡淡、安安穩穩就好,另一個人認為人生就是要努力拼搏,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價值觀不同的兩個人很難理解對方的想法,也很難很好的相處。
兩個人的脾氣和性格最好是互補的。這是心理學上的“補償心理”。內向的人往往喜歡外向的人,脾氣暴躁的人被性格溫柔的人吸引。而且,兩個人各有所長,有利於家庭的團結和生活的開展,可以避免很多家庭矛盾的升級,有利於家庭的團結和睦。
在尋找自己最合適得人的時候,一定要知道那哪些方面是相似的,哪些方面是互補的。兩個人的價值觀個人生觀一定要相似,兩個人的性格和脾氣最好互補,這樣兩個人在一起生活才能和睦,感情才能長久。
回覆列表
怎樣用心理學找到合適自己的人?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的回答分析如下: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哪一門學科,都不是萬能的,而要真正應用到生活當中,則需要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才能更好地去實現。
瞭解過心理學的人,大都知道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研究內容涉及範圍廣闊,如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係等等。那麼這一門研究個體的學門,事實上並不如同大家認為的:學了心理學,就可以看清楚一個人的內心在想什麼。當然,心理學可以引導我們去更好地瞭解一個人。那麼要利用心理學找到合適自己的人,毋庸置疑,以下幾點:1. 瞭解並明確自己的需求。
絕大多數人都會對情感滿足有一定的需求,而這樣的需求,往往也是促使個體去尋找伴侶,建立親密關係的內在驅動力。所以首要做的,自然就是了解自己,再出發去尋找。心理學可以幫助個體去了解自我,讓個體能夠更多元化地去感受自己的內心感受與清楚自己的需求所在。
2. 瞭解自己的吸引力與吸引自己的那類人的吸引力。
我們都知道,愛情其實不是琢磨不透的,相反地,愛情是有跡可循的。任何關係的建立,都是有原因存在的。就好比如說,除了互惠互利的原則,絕大程度上,關於戀愛關係建立的原因,心理學提出了這樣的三種情況:1.外貌吸引;2.特質吸引;3.相處吸引。
對於第一點和第三點,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而第二點,特質吸引。主要是說我們每個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特有的本質,比如善良。
所以要了解自己是被什麼樣的人所吸引,而自己又能夠吸引什麼樣的人,以及自己這樣的吸引力是否能夠吸引到那些自己所喜歡的人呢?如果不能,又該如何做,才能達到這種互相吸引。
3. 學會更好地去溝通與交流。
心理學上,關於兩性之間的心理本質差異,以及親密關係的維持與營造,都有相關的引導。比如,著名心理學家提出的《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兩性之間存在著心理本質差異,有不同的認知方式,如若彼此不能很好地瞭解到這些差異,那麼相處過程中,難免會有各種矛盾出現;還有著名的愛情三角理論,要維護好一段關係,就要平衡“親密”、“承諾”以及“激情”這三方面。等等。
親密關係的建立是開始,維繫與營造也同樣是關鍵。而心理學的許多東西雖然是理論,但是更多地需要個體去學了之後,內化成自己的,如此才能更好地去應用。
以上。祝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