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章述
-
2 # 幸福trytry
與其糾結於讓他認錯,不如告訴他沒關係1. 不會認錯的人是內心感到不安全的人
通常常見防禦心理,即過度保護自己的心理。當別人要求他認錯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受到了威脅,所以為了保護自己,他要否定你的否定。
一般這樣的人都有一個不夠寬鬆的,甚至是被嚴苛對待的,暴力對待的童年。當被發現錯誤往往帶來嚴重的懲罰。而且,高自尊正是發展出來為了保護那個小小的自己的。所以在你看來是就事論事的在這件事上講道理,但是對他來說是要反抗對他的否定。不僅不認錯呢,程度高的甚至表現為攻擊性,你要他認錯呀,他還說你錯了呢。
2. 口頭認錯 VS 行動認錯有的擅長口頭認錯。有的雖然口頭死不認錯,但是行動上會有改變或擔當。
當題主問什麼從來不認錯的時候,應該是指口頭表達上的。但是有的男人,因為中國男性氣質的文化規定,認錯是弱者的表現,但他不認錯不代表他沒有認識到錯誤,有的男人也是負責任的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以儘管嘴巴上很難說出口,但是行動上你觀察,他會有所改變。
像我們家,我自己是認錯飛快,基本不改,孩子爸爸從來不認錯,但是會透過做事來表達他的妥協。
3. 寬容別人,就像寬容自己人都是擅長嚴於律人,寬以待己的。所以,明白了對方是一個有傷痕的人,可能是一個行動派的人,想想自己憑什麼那麼確定都是別人的錯,就做一個寬容的人吧。
反躬自省,想想或許對方也不知道容忍了我多少,那他死不認錯就不認吧。人家不願意你非要強迫人家?也許放棄自己的執念更合適。
愛是接納,不是斧正。與其糾結於對方不認錯,你主動為他考慮,說沒關係啊沒關係 ! -
3 # 作家潘大帥
想要一個人說出“對不起,我錯了”這句話,其實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幾乎所有的人在面對錯誤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地產生自我辯護的衝動。
也就是說,人們常常會為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傷害性的或者不道德的行為進行狡辯甚至是推卸責任。
比如:
在面對錯誤的時候,有人常常會想著去推卸責任。
越來越多的人都不願意坦然承認自己的不足。
一旦事情陷入了僵局,有人就會覺得這是別人的問題。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別人總會為自己的錯誤進行自我辯護呢?
《誰會認錯》這本書中提到一個核心觀點,就是認知失調。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讀過本書的讀者都曾表示:它簡直可以和勒龐的經典之作《烏合之眾》相媲美。
《烏合之眾》研究了群體心理,而《誰會認錯》則著重研究了個體心理。在這本書裡,作者深入剖析了:我們為什麼不願意認錯,以及面對“犯錯”這件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
01你不願意認錯,是因為「認知失調」在生活中,每當“錯誤”出現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應對方法往往都是:逃避和推卸。
比如:團隊成員一起做一件事,但效果不佳,這時候領導過來問責,大家開始瘋狂甩鍋,“我的環節沒問題,一定是某某那邊出了錯。”
比如:朋友指出你的行為傷害了ta,為了維護面子,你開始為自己辯解,“我的初衷不是這樣的,我是為了你好,真是不知好歹。”
面對一個個撲面而來的“問題”,我們不但不願意承認錯誤,甚至常常會想著:這不是我的問題,我得為自己辯駁一下。
這種表現,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自我辯護”。也就是說,為了維護自己,你會用狡辯的方式把錯誤‘合理化’。
而推動你進行“自我辯護”的元兇,就是心理學中常常提到的一個名詞: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指的是,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種不一樣的認知,想法或者態度時,就會出現認知失調的狀態。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對於一個吸菸者來說,他可能存在兩種認知。
第一種認知:“他知道吸菸有害健康”;第二種認知:“他戒不掉吸菸這件事”。
當這兩種相悖的認知同時存在於他頭腦中時,這位吸菸者就陷入了認知失調的狀態。他既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無法改變自己吸菸的事實,於是心裡產生了強烈的不舒服感。
而為了讓這種不舒服的狀態得到緩解,他就會為自己吸菸的行為進行自我辯護:“吸菸並不算壞事,起碼它可以幫助我緩解壓力。”
這就是認知失調理論最典型的表現。
02「認知失調」,會讓你產生偏見我們總是更容易看到別人的錯誤,而對自己的錯誤常常會不自覺忽視。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最嚴重的錯誤莫過於感覺不到自己有任何錯誤。
在本書中,作者也提到了,為了減少自己的失調,當你沒有充足的理由來反駁對方時,就往往會利用偏見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偏見是人們進行自我辯護的重要工具。
據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天生就具有視覺上和心理上的盲點,這個盲點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就被體現為了對其他人的偏見,而偏見就使得人們經常處於自我矇蔽的狀態。
這種狀態使你意識不到自己錯誤的行為,無法進行自省。你不相信自己會被矇蔽,所以為了緩解自己的失調,你就會強化自己進行自我辯護的信念,不得不把重點集中在尋找別人錯誤的身上,以致於更加激活了你對他人的偏見,形成了惡性迴圈。
我們來舉個例子,看看偏見作為自我辯護的工具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某位社會心理學家在自己的一篇學術報告中曾經提及,她的女兒從幼兒園回來後抱怨“男孩子們都很愛哭”。
這個女孩的證據就是,她曾經看見過兩個男孩子第一天離家就在學校哭個不停。因為恰巧看到了這個現象,女孩就為身邊的男孩子定了性,認為男孩子都是愛哭的動物。
當時已經是科學家的母親問道,“是不是小女孩中就沒有人哭?”結果這個孩子回答卻是“女孩子中也有人哭,但是隻有那些女孩會哭,我就沒有哭。”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科學家的女兒很自然地把世界分成了“我們”和“你們”兩部分。
當人們一旦透過這種方式來區分世界的時候,便會穩定地將其他人看作是“與我們不同的人”,從而對其他人產生偏見。
比如,“我們”是忙碌拼搏的男人,而“你們”是碌碌無為的女人。比如,“我們”是理智誠實的北方人,而“你們”是華而不實的南方人。
這種分類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類化”或者“定型”,也正是這種“類化”和“定型”導致了偏見的產生,使得偏見成為了自我辯護有利的工具。
那麼,人們為什麼通常都不願意主動去消除自己的固有的偏見呢?
因為主動消除偏見會導致自己陷入認知失調的狀態。所以,大多數人會選擇投入大量的心理能量來維持自己的偏見,而不是改變它。
那麼,既然每個人都可能存在思維的盲點,都可能對別人產生偏見,有沒有什麼科學的方法可以保證自己的行為不被這些偏見左右?
作者在本書中提到一個小技巧。作者說,在生活中,你可以多結識一些愛和自己唱反調的人,讓他們來戳破你用自我辯護編織的保護泡沫,並且能夠在你偏離現實太遠的時候把你拉回來。
03為了維護自己的錯誤,我們甚至會「偽造事實」我們從小就聽過這麼一句話:撒謊撒得多了,就成真了。這其實也和認知失調有關。
講個很有趣的真實故事。
一名認知心理學家很喜歡和別人講述自己考研究所的故事。他說,當年考研的時候,他的母親希望他離家近一點,但是他不願意,他想離家遠一點,來顯示自己的獨立。所以,他特別倔強地選擇了離家很遠的斯坦福大學。
但是,在25年之後,當他回老家給母親過生日時,母親遞給他一個存放了多年的信件,這封信是當年他考上研究所時寫給母親的。
在信中,他看到了,自己曾經是多麼牴觸去斯坦福上學,而恰恰是母親的勸說才令他最後改變主意,願意離家遠一點。
在這個故事中,這位心理學家之所以會產生這樣偽造的記憶,其實就是因為,只有歪曲自己曾經不願意離開家的事實,才能迎合他現在追求獨立生活的狀態,他利用記憶來幫助自己減少失調,進行自我辯護。
在本書中,作者阿倫森說,人們常常會歪曲記憶來迎合自己,拔高自己的形象。
如果你要想克服這一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小心對待自己的記憶,不要確信自己的記憶一向正確,也不要尋求用過去的經歷來為現在的問題辯護。
04如何正確認識及處理自己的錯誤每個人都會犯錯,但也只有透過犯錯才能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而對於如何坦率承認自己的錯誤,除了要深刻了解自我辯護是如何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作用的之外,作者給出了三個小建議。
001 改變自己對待錯誤的態度。
犯錯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但承認錯誤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因為你無形之中把犯錯和愚蠢聯絡在了一起,覺得認錯是一件傷自尊的事。
但是你可以想想,如果別人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你會因此而看不起他們嗎?
不會,你會佩服他們勇於認錯的勇氣,所以先改變你對待錯誤的態度是你承認錯誤的第一步。
002 別為自己找任何理由。
在承認錯誤的時候要爽快,別給自己準備任何理由,自動放棄自我辯護。因為一旦你為自己辯解了,你就會想辦法把自己的錯誤合理化。犯了錯,直接說:“對不起,是我的不好,我來改正”即可。
003 用行動彌補認知失調。
由於我們大多數人都缺乏自我矯正的能力,所以你需要透過適時的強制矯正來降低自己犯錯的可能性。比如,你可以像挑剔別人那樣,透過反省和批判自己的行為來打破自我辯護的惡性迴圈。不要用語言去防止認知失調,而要用行動去彌補認知失調。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從內心承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之處,其實挺難的,而更難的,是不僅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還願意全力去彌補。這樣的人,真的優秀的可怕。
回覆列表
美國著名作家斯蒂芬.金有一篇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是一個前途無量的年輕銀行家安迪被指控槍殺妻子和情夫,在一系列“鐵證”面前身陷囹圄,安迪在獄中利用專業知識和頑強意志,最終實現了自我救贖。在安迪的謀殺案中,有一個重要證人——商店職員,證明安迪買過香菸、啤酒和擦碟紙巾。安迪坦言確實買過香菸、啤酒,但用來掩蓋槍聲的擦碟紙巾,卻是無中生有。空穴來風的事,店員為何能說得言之鑿鑿?證人並非有意作偽證,他只是在媒體、警察、檢查官的一步步誘導下,說出第一個謊言。當他因為證詞而成為法庭明星、揚名於公眾面前時,他做不到自我揭穿,於是不得不將謊言進行到底,甚至不惜以母親的名義起誓,恐怕最後連他自己都相信了這份編造的擦碟紙巾的證詞。書中不止一次寫道:記憶實在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
店員的初衷並非陷害安迪,但他終究還是成了製造安迪冤案的一柄利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錯不在我》一書中給出瞭解釋:這是由認知失調引發的自我辯護。當一個人內心出現兩種互相矛盾的認知時,會陷入一種不愉快的心理狀態,即認知失調。為了緩解痛苦,人就會不自覺地進行自我辯護,透過自圓其說,將錯誤的行為合理化。就好比一個正在減肥的人,明知巧克力是減肥的天敵,卻奈不住嘴饞,互相矛盾的狀態讓他陷入痛苦,此時他只要不吃就能解決問題,但他卻偏偏選擇了一種對他而言更容易實施的錯誤的行為——拿起了巧克力。他“吃巧克力”的行為與“不能吃巧克力”的見解不一致,為了減少失調、保住自尊,他不得不自欺欺人——不斷暗示自己吃一兩塊巧克力並不會對體重有多大的影響,胖一點說不定對面板更好呢!
認知失調理論最初是由費Stinger提出,後與同事艾略特一起將這一理論加以完善,艾略特正是《錯不在我》一書的作者之一。《錯不在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理學經典著作,由卡羅爾·塔夫里斯和艾略特·阿倫森共同編寫。卡羅爾·塔夫里斯是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為《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等出版物撰寫心理學專欄文章。艾略特·阿倫森,主要研究社會影響和態度改變、認知失調等,他是唯一一位在研究、教學和寫作三方面均獲得美國心理學會最高獎的心理學家,代表作還有《社會性動物》。
《錯不在我》作為一本心理學著作,不僅指出人們進行自我辯護的緣由是產生了認知失調,更是用大篇幅解析認知失調的表現以及帶來的惡劣後果,最後還提出一些應對的小建議。書中沒有晦澀的專業術語,反而是全程以屢見不鮮、切合日常的大量案例進行分析,進行思想指導的同時不給讀者製造閱讀門檻,是一部不容錯過的經典作品。《戰國策》中有一句名言:“前世之不忘,後事之師。”成功之路都是從失敗教訓中總結得來,而認知失調卻讓人在自我辯護中逐漸迷失。透過《錯不在我》,我們來看看人是如何一步步開啟自我辯護之路的。
我們往往認定自己是個聰明睿智的人,目標堅定不移、行事易如反掌,所以當為了做成某件事而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時,無論事實如何,我們都不會輕易承認這件事竟然毫無價值。我們會努力尋找證據,將認知鎖定在目標的積極面,放大優點、忽視缺點,力求證明自己做的事是非常有意義的。就如在世界末日的預言中,為此傾家蕩產的人即便在預言失敗後仍不願意接受現實,對末日之言更堅信不疑,而那些沒有付出巨大代價的信徒,更容易從無稽的預言中醒悟過來。
我們向來認為自己是個好人,所以當自己做出某種與“好人”相背離的攻擊行為時,自我辯護又會粉墨登場。我們不會承認這是自己的過錯,認為攻擊行為在當時的場合是理所應當的,即便有錯,也都是外界因素造成的,甚至會越覺得是對方活該。實在不行,就只能先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希望儘快翻篇,當一切從來沒發生過。長此以往,攻擊-辯護-攻擊,陷入惡性迴圈,以至最後暴力越演越烈。法制日報曾披露,中國2.7億個家庭中大約有30%存在家庭暴力,政府在15年正式確立《反家庭暴力法》。居高不下的比例讓無數專家投身到家暴的研究與應對中,雖然施暴緣由還沒有一個統一定論,但施暴者在攻擊過後的自我辯護卻是毋庸置疑,而且在辯護後的下一次更兇狠的攻擊行為也在靜待著。家暴不會只發生一次,就是從認知失調引起的自我辯護開始的。
我們都愛以自我為中心,所以當其他人以不同觀點出現時,我們一邊只想堅守自己的信念,一邊又不願意承認自己孤行己意,於是只好千方百計尋找堅定該種信念的證據,而對與其持相反觀點的證據視而不見,甚至還會刻意貶毀對方,吹毛求疵,歪曲事實。在《肖申克的救贖》中,警察、檢察官和陪審團依照自己的經驗和技術,都認定安迪是個冷靜且殘酷的殺人犯,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安迪無法解釋和開脫的人證與物證上,而對利於安迪的證據視而不見,以致安迪這起冤假錯案直到一個職業小偷托米被關進監獄才算破解了真相。
要承認一句“我錯了”實在太難,尤其是過錯越大,認知失調程度越深。要跳出自我辯護的惡性怪圈,就要試著做一個批判性思考者,對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檢視和反思,學會有效批判,做到公正思考。不要讓“知錯能改”成為一句簡簡單單的口號,人人都該將其付諸於行動,不做偽記憶的奴隸,只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