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 qìng 【名】 (象形。
甲骨文字形。
手又持小槌像擊磬的形象。
本義:古代樂器。
用石或玉雕成。
懸掛於架上,擊之而鳴) 同本義〖chimestone;musicalstone〗 磬,樂石也。
——《說文》 小華之山多磬石。
——《山海經·西山經》 泗濱浮磬。
——《書·禹貢》 笙磬同音。
——《詩·小雅·鼓鍾》 依我磬聲。
——《詩·商頌·那》 語寡人以憂者擊磬。
——《淮南子·泛論》 鐘磬置於水中。
——宋·蘇軾《石鐘山記》 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西門豹治鄴》 又如:磬人(負責治磬的官員);磬工(負責制磬的官員);磬色(玉磬的光彩);磬師(古樂官名);磬管(兩種古樂器名) 適宜制磬的美石〖finestone〗。
如:磬石(適宜制磬的美石);磬錯(磨磬用的石頭) 磬 qìng 【動】 彎腰。
表示謙恭〖bow〗 簪筆磬折。
——《史記·滑稽列傳》 又如:磬折(彎腰;卑躬屈膝);磬沼(形容曲折的池) 假借為“騁”。
縱馬賓士〖gallop〗 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詩·鄭風·大叔于田》 磬 qìng 【形】 通“罄”。
空,盡〖empty〗 金積折廉,璧襲無理,磬龜無腹,蓍策日施。
——《淮南子·覽冥》 漢語拼音:qing 漢字筆劃:16 書寫筆順:橫豎橫折豎橫撇撇折折拉橫撇豎折橫 偏旁部首:石 部首筆劃:5 五筆輸入:fnmd(86版) fnwd(98版) 漢字解釋: 磬qìng 〈名〉 (1) (象形。
懸掛於架上,擊之而鳴) (2) 同本義 [chime stone;musical stone] 磬,樂石也。
――《說文》小華之山多磬石。
――《山海經·西山經》泗濱浮磬。
――《書·禹貢》笙磬同音。
――《詩·小雅·鼓鍾》依我磬聲。
――《詩·商頌·那》語寡人以憂者擊磬。
――《淮南子·泛論》鐘磬置於水中。
――宋·蘇軾《石鐘山記》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西門豹治鄴》 (3) 又如:磬人(負責治磬的官員);磬工(負責制磬的官員);磬色(玉磬的光彩);磬師(古樂官名);磬管(兩種古樂器名) (4) 適宜制磬的美石 [fine stone]。
如:磬石(適宜制磬的美石);磬錯(磨磬用的石頭) 磬 qìng 〈動〉 (1) 彎腰。
表示謙恭 [bow] 簪筆磬折。
――《史記·滑稽列傳》 (2) 又如:磬折(彎腰;卑躬屈膝);磬沼(形容曲折的池) (3) 假借為“騁”。
縱馬賓士 [gallop] 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詩·鄭風·大叔于田》磬 qìng 〈形〉通“罄”。
空,盡 [empty] 金積折廉,璧襲無理,磬龜無腹,蓍策日施 。
――《淮南子·覽冥》磬 qìng ㄑㄧㄥˋ (1) 古代打擊兵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製成,可懸掛。
(2) 佛寺中使用的一種缽狀物,用銅鐵鑄成,既可作唸經時的打擊樂器,亦可敲響集合寺眾。
(3) 縊殺:“公族其有死罪,則~於甸人”。
(4) 古同“罄”,空,盡。
鄭碼:BXQG,U:78EC,GBK:EDE0 筆畫數:16,部首:石,筆順編號:1215213355413251 是古代石制的一種打擊樂器。
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槌敲擊。
磬起源於某種片狀石制勞動工具,其形在後來有多種變化,質地也從原始的石制進一步有了玉製、銅製的磬。
擊奏體鳴樂器。
中國古代的石質打擊樂器,為“八音”中的“石”音。
磬,最早用於先民的樂舞活動,後來用於歷代帝王、上層統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禮儀活動中的樂隊演奏,成為象徵其身份地位的“禮器”。
唐宋以後新樂興起,磬僅用於祭祀儀式的雅樂樂隊。
磬的歷史悠久,據先秦文獻《尚書·益稷》記載:“戛擊鳴球”,“擊石拊石”。
這“鳴球”與“拊石”,即是磬在遠古時期的稱呼。
磬的名稱,見於《世本·作篇》,傳說為堯、舜時人無句所作。
或傳:“磬,叔所造。
”可見,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相當於堯或舜做部落聯盟酋長時,磬已在使用。
《呂氏春秋·古樂篇》載:堯命夔擊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獸”,描繪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會的樂舞生活場景。
20世紀70年代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長60釐米,上部有 一穿孔,擊之聲音悅耳。
經測定,此磬距今約4000年,屬於夏代的遺存,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磬的實物。
商代時磬已廣泛流傳,製作精美,為王室宮廷樂隊所用。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磬作“□”形,左半部像以繩懸石,右半部像一人以手執槌作擊狀。
1950年春,在河南安陽市武官村大墓出土一件虎紋大石磬,用一塊白而青的大石琢成,長84釐米,高42釐米,厚2.5釐米。
正面以剛勁而柔和的陽紋線條,雕刻出一隻虎形紋飾,瞠目踞伏,作張口欲吞狀,形象剛猛壯美。
其音色悠揚清越,近於銅聲,發略高於升C1音。
單個的大石磬,稱特磬;多枚音高不同的磬,稱編磬。
1935年安陽市侯家莊西北崗商代大墓出土的3枚刻有銘文的石編磬,經測定,其發音分別為:永啟↑降b2,永餘c3,夭餘↑降e3,可演奏簡單的曲調。
《詩經·商頌》中,有“□鼓淵淵,□□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的記載,商石磬大多呈上弧下直的不等邊三角形。
西周至戰國時期,磬的形狀上為倨句形,下為微弧形;漢代以後上下均為倨句形。
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戰國初年的一套石編磬,共32枚(大部已壓碎、粉化,完好的共9枚),原分上下兩層,依次懸掛於精美的獸座龍首銅架上。
這4組32枚石磬上,都刻有關於樂律的銘文及磬的音名,是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及編磬的珍貴資料。
磬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它造型古樸,製作精美。
謦的歷史非常悠久,在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磬曾被稱為"石"和"鳴球"。
當時人們以漁獵為生,勞動之後敲擊著石頭,裝扮成各種野獸的形象跳舞娛樂。
這種敲擊的石頭就被逐漸演變為後來的打擊樂器謦。
謦最早主要用在先民的樂舞活動中,後來 它和編鐘一樣,用於歷代上層統治者配合征戰和祭祀等各種活動的雅樂中。
磬 qìng 【名】 (象形。
甲骨文字形。
手又持小槌像擊磬的形象。
本義:古代樂器。
用石或玉雕成。
懸掛於架上,擊之而鳴) 同本義〖chimestone;musicalstone〗 磬,樂石也。
——《說文》 小華之山多磬石。
——《山海經·西山經》 泗濱浮磬。
——《書·禹貢》 笙磬同音。
——《詩·小雅·鼓鍾》 依我磬聲。
——《詩·商頌·那》 語寡人以憂者擊磬。
——《淮南子·泛論》 鐘磬置於水中。
——宋·蘇軾《石鐘山記》 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西門豹治鄴》 又如:磬人(負責治磬的官員);磬工(負責制磬的官員);磬色(玉磬的光彩);磬師(古樂官名);磬管(兩種古樂器名) 適宜制磬的美石〖finestone〗。
如:磬石(適宜制磬的美石);磬錯(磨磬用的石頭) 磬 qìng 【動】 彎腰。
表示謙恭〖bow〗 簪筆磬折。
——《史記·滑稽列傳》 又如:磬折(彎腰;卑躬屈膝);磬沼(形容曲折的池) 假借為“騁”。
縱馬賓士〖gallop〗 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詩·鄭風·大叔于田》 磬 qìng 【形】 通“罄”。
空,盡〖empty〗 金積折廉,璧襲無理,磬龜無腹,蓍策日施。
——《淮南子·覽冥》 漢語拼音:qing 漢字筆劃:16 書寫筆順:橫豎橫折豎橫撇撇折折拉橫撇豎折橫 偏旁部首:石 部首筆劃:5 五筆輸入:fnmd(86版) fnwd(98版) 漢字解釋: 磬qìng 〈名〉 (1) (象形。
甲骨文字形。
手又持小槌像擊磬的形象。
本義:古代樂器。
用石或玉雕成。
懸掛於架上,擊之而鳴) (2) 同本義 [chime stone;musical stone] 磬,樂石也。
――《說文》小華之山多磬石。
――《山海經·西山經》泗濱浮磬。
――《書·禹貢》笙磬同音。
――《詩·小雅·鼓鍾》依我磬聲。
――《詩·商頌·那》語寡人以憂者擊磬。
――《淮南子·泛論》鐘磬置於水中。
――宋·蘇軾《石鐘山記》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西門豹治鄴》 (3) 又如:磬人(負責治磬的官員);磬工(負責制磬的官員);磬色(玉磬的光彩);磬師(古樂官名);磬管(兩種古樂器名) (4) 適宜制磬的美石 [fine stone]。
如:磬石(適宜制磬的美石);磬錯(磨磬用的石頭) 磬 qìng 〈動〉 (1) 彎腰。
表示謙恭 [bow] 簪筆磬折。
――《史記·滑稽列傳》 (2) 又如:磬折(彎腰;卑躬屈膝);磬沼(形容曲折的池) (3) 假借為“騁”。
縱馬賓士 [gallop] 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詩·鄭風·大叔于田》磬 qìng 〈形〉通“罄”。
空,盡 [empty] 金積折廉,璧襲無理,磬龜無腹,蓍策日施 。
――《淮南子·覽冥》磬 qìng ㄑㄧㄥˋ (1) 古代打擊兵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製成,可懸掛。
(2) 佛寺中使用的一種缽狀物,用銅鐵鑄成,既可作唸經時的打擊樂器,亦可敲響集合寺眾。
(3) 縊殺:“公族其有死罪,則~於甸人”。
(4) 古同“罄”,空,盡。
鄭碼:BXQG,U:78EC,GBK:EDE0 筆畫數:16,部首:石,筆順編號:1215213355413251 是古代石制的一種打擊樂器。
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槌敲擊。
磬起源於某種片狀石制勞動工具,其形在後來有多種變化,質地也從原始的石制進一步有了玉製、銅製的磬。
擊奏體鳴樂器。
中國古代的石質打擊樂器,為“八音”中的“石”音。
磬,最早用於先民的樂舞活動,後來用於歷代帝王、上層統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禮儀活動中的樂隊演奏,成為象徵其身份地位的“禮器”。
唐宋以後新樂興起,磬僅用於祭祀儀式的雅樂樂隊。
磬的歷史悠久,據先秦文獻《尚書·益稷》記載:“戛擊鳴球”,“擊石拊石”。
這“鳴球”與“拊石”,即是磬在遠古時期的稱呼。
磬的名稱,見於《世本·作篇》,傳說為堯、舜時人無句所作。
或傳:“磬,叔所造。
”可見,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相當於堯或舜做部落聯盟酋長時,磬已在使用。
《呂氏春秋·古樂篇》載:堯命夔擊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獸”,描繪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會的樂舞生活場景。
20世紀70年代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長60釐米,上部有 一穿孔,擊之聲音悅耳。
經測定,此磬距今約4000年,屬於夏代的遺存,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磬的實物。
商代時磬已廣泛流傳,製作精美,為王室宮廷樂隊所用。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磬作“□”形,左半部像以繩懸石,右半部像一人以手執槌作擊狀。
1950年春,在河南安陽市武官村大墓出土一件虎紋大石磬,用一塊白而青的大石琢成,長84釐米,高42釐米,厚2.5釐米。
正面以剛勁而柔和的陽紋線條,雕刻出一隻虎形紋飾,瞠目踞伏,作張口欲吞狀,形象剛猛壯美。
其音色悠揚清越,近於銅聲,發略高於升C1音。
單個的大石磬,稱特磬;多枚音高不同的磬,稱編磬。
1935年安陽市侯家莊西北崗商代大墓出土的3枚刻有銘文的石編磬,經測定,其發音分別為:永啟↑降b2,永餘c3,夭餘↑降e3,可演奏簡單的曲調。
《詩經·商頌》中,有“□鼓淵淵,□□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的記載,商石磬大多呈上弧下直的不等邊三角形。
西周至戰國時期,磬的形狀上為倨句形,下為微弧形;漢代以後上下均為倨句形。
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戰國初年的一套石編磬,共32枚(大部已壓碎、粉化,完好的共9枚),原分上下兩層,依次懸掛於精美的獸座龍首銅架上。
這4組32枚石磬上,都刻有關於樂律的銘文及磬的音名,是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及編磬的珍貴資料。
磬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它造型古樸,製作精美。
謦的歷史非常悠久,在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磬曾被稱為"石"和"鳴球"。
當時人們以漁獵為生,勞動之後敲擊著石頭,裝扮成各種野獸的形象跳舞娛樂。
這種敲擊的石頭就被逐漸演變為後來的打擊樂器謦。
謦最早主要用在先民的樂舞活動中,後來 它和編鐘一樣,用於歷代上層統治者配合征戰和祭祀等各種活動的雅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