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政並沒有直接指責村居書喜是濃詩豔詞 賈政本來就對寶玉日常行為舉止有偏見,對寶玉沉溺女兒堆中的事情也是早有耳聞,並且無權直接干涉。心中自然是恨鐵不成鋼,巴不得寶玉早早投身仕途經濟,將來為官做宰,光宗耀祖。偏偏寶玉就是這麼一個喜好在女兒堆裡打滾的人,且書中不止一次提到寶玉的書念得並不好,這進一步加強了賈政對寶玉的失望之情,因而對寶玉給丫鬟起名字的事情也更加反感。 襲人這個名字絕不一般,古時大戶人家的丫鬟,名字多是依據主人的愛好或習慣起的。花、鳥、字、畫無所不有,但偏偏這“襲人”兩字若不解釋確實難以理解其意。所以說,襲人的名字的特殊性首先引起了賈政的猜疑。 接下來,寶玉當著父親的面解釋了襲人名字的出處,賈政聽了大為不悅,指責寶玉竟把精力放在這些地方,“究竟也無礙,又何用改。只是可見寶玉不務正,專在這些濃詞豔賦上作功夫。”由此可見,原來,在賈政眼裡,寶玉在詩詞曲賦上的才華不過是“歪才”而已,是不讀正書、不務正業的表現。但寶玉並非無才。可賈政為什麼還要說這是“濃詞豔賦”呢?我想陸游的《村居書喜》中的詞句絕不是賈政的攻擊物件,而寶玉的習性才是真正的指責物件。 原著中賈政對寶玉的反感之情早在寶玉滿月時就已萌生,看原文: 那年週歲時,政老爹便要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那世上所有之物擺了無數,與他抓取。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釵環抓來。政老爹便大怒了,說:‘將來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悅。 由此看來,寶玉幼年一個半意識的舉動已經引起賈政極大的反感。何況長大後的習性,更讓賈政印證了自己當初”酒色之徒耳“的預想,因而也進一步加深了對寶玉的反感。 講完這些人盡皆知的情節,我們回到之前的問題:賈政為什麼要說這是“濃詞豔賦”?村居書喜這首詩本身與“濃詞豔賦”扯不上什麼關係,詩中的“花氣襲人知驟(晝)暖”也並非描寫男女情愛或風月之事。這裡我自己認為,賈政自身也並不認為寶玉現在的行為真的就是“在濃詞豔賦”上做功夫,賈政指責的“濃詞豔賦”乃是另一種意思,既是指寶玉素習與姊妹玩耍嬉鬧,不務正業,不讀正書,竟然把精力花在了一個丫鬟的身上。兒子有一點才華,但都用在這些地方,做父親的自然不悅。你這個做兒子的今天把精力花在為丫鬟起名字的事情上,那等你將來長大了,文采見長,你還不就是個做“濃詞豔賦”的主嗎? 所以我認為,賈政是在表現一種感慨和哀嘆,而不是單純的指責。“濃詞豔賦”的指責裡包含了自己對兒子黯淡前程的哀嘆,並非直接指明寶玉的行為是“在濃詞豔賦上下功夫” 這些都是我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話,肯定是有誤區的,只是希望大家能踴躍討論,促進對紅樓夢的認識和學習。 另外,關於這句詩在紅樓夢中的出現,有一些其他的插曲 村居書喜 紅橋梅市曉山橫,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 坊場酒賤貧猶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賦足,經年無吏叩柴荊。 書中有一處明確提到襲人名字的來歷,賈政責問是誰取了這麼一個鬼精的名字,寶玉說到,“前日間看古書,有‘花氣襲人知晝暖’一句,她又姓花,於是給她取了這麼一個 名字”,表面上看通情達理。但翻開詩中原文,原詩本來是“花氣襲人知驟暖”,即聞到漫處的花香,知道天氣突然變暖了,與“晝暖”僅一字之差,而含義差之何以千里! (作者在文中這種巧換一兩個字的地方達到另一目的、或者詞句本身就包含多重意思的 地方並不止一處,比如迎春判詞中的“可憐花柳質,一載赴黃粱”中的“黃粱”就不能作“黃泉”講,而是應該做“黃粱美夢”講),可能你會認為這不過是小說,一時筆誤, 記錯了或寫錯了也是有的,但脂批馬上站出來,“此書一字不能更,一字不能少”,為 何?如果純粹是一部小說,少一兩字有何不可?只因改變了一兩個字,就有可能變動小說後面的“真事隱”。 那麼,這裡出現的謬誤就值得探討了,脂批裡是鼓勵讀者看出謬誤,認真思索的。如果 我們設想,這裡寶玉所說的只不過是一段“假語存”,那說明什麼,作者為什麼要在人名上做遊戲,恐怕只能說明花襲人名字的出處並不在此。 說到這裡,有點懸了,你說花襲人名字的出處不在這兒,那在哪兒? 姑且停一停,想想寶玉和寶釵的名字都出在何處,射覆時寶釵說“寶”,為何射的是個 “玉”字,只因為唐詩上有一句“此鄉多寶玉”,於是寶玉覆了一字“釵”,只因“敲 斷玉釵紅燭冷”,這也罷了,作者還生怕讀者不理解,特特用香菱回答湘雲,就連寶釵的名字也出在唐詩上,叫作“寶釵無日不生塵”。那麼到唐詩中找找看,看看“襲人” 的出典是不是也在唐詩上。 盧照鄰《長安古意》詩中最後幾句,“寂寂寥寥楊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 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詩中前以楊雄仕宦不得意而發憤著書自比,後以桂花作伴暢 然抒懷,可以為襲人名字的出處做一個佐證。記得蔣玉菡行酒令時從席上拿起的是什麼花麼,是木樨花,即桂花。民間俗稱“八月桂花香”,這當然與“花氣襲人知驟暖”的 春色毫不相干了。那麼這樣看來,作者讓寶玉給襲人取這樣的名字何意呢?如果解釋為 作者自己不畏強權勢力、在香山著書之時身邊唯有當初的丫環,現在成為賢妻的襲人陪伴是很合理的吧。為什麼說是妻子呢?小說本來設計的情節應該是襲人最後嫁給了蔣玉 菡,最後在寶玉、寶釵貧困潦倒時曾經供奉過他們夫妻,而蔣玉菡——“將玉含在嘴裡 的人”到底是誰呢?這恐怕也是不言而喻吧,作者這種變換時空和人物的寫法也正是採用分身法的妙處,巧妙地可以將真正歷史人物的行為移花接木到不同的小說人物的一定 階段上,達到隱寫真事的最終目的。所以脂硯齋在安排麝月出場時曾有批雲,“好歹留 著麝月之語,他日襲人雖嫁而實未嫁也”,也算給這個隱寫作一些暗示和埋伏吧,故云 “此書表裡全用喻”。 謝謝~O(∩_∩)O~
賈政並沒有直接指責村居書喜是濃詩豔詞 賈政本來就對寶玉日常行為舉止有偏見,對寶玉沉溺女兒堆中的事情也是早有耳聞,並且無權直接干涉。心中自然是恨鐵不成鋼,巴不得寶玉早早投身仕途經濟,將來為官做宰,光宗耀祖。偏偏寶玉就是這麼一個喜好在女兒堆裡打滾的人,且書中不止一次提到寶玉的書念得並不好,這進一步加強了賈政對寶玉的失望之情,因而對寶玉給丫鬟起名字的事情也更加反感。 襲人這個名字絕不一般,古時大戶人家的丫鬟,名字多是依據主人的愛好或習慣起的。花、鳥、字、畫無所不有,但偏偏這“襲人”兩字若不解釋確實難以理解其意。所以說,襲人的名字的特殊性首先引起了賈政的猜疑。 接下來,寶玉當著父親的面解釋了襲人名字的出處,賈政聽了大為不悅,指責寶玉竟把精力放在這些地方,“究竟也無礙,又何用改。只是可見寶玉不務正,專在這些濃詞豔賦上作功夫。”由此可見,原來,在賈政眼裡,寶玉在詩詞曲賦上的才華不過是“歪才”而已,是不讀正書、不務正業的表現。但寶玉並非無才。可賈政為什麼還要說這是“濃詞豔賦”呢?我想陸游的《村居書喜》中的詞句絕不是賈政的攻擊物件,而寶玉的習性才是真正的指責物件。 原著中賈政對寶玉的反感之情早在寶玉滿月時就已萌生,看原文: 那年週歲時,政老爹便要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那世上所有之物擺了無數,與他抓取。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釵環抓來。政老爹便大怒了,說:‘將來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悅。 由此看來,寶玉幼年一個半意識的舉動已經引起賈政極大的反感。何況長大後的習性,更讓賈政印證了自己當初”酒色之徒耳“的預想,因而也進一步加深了對寶玉的反感。 講完這些人盡皆知的情節,我們回到之前的問題:賈政為什麼要說這是“濃詞豔賦”?村居書喜這首詩本身與“濃詞豔賦”扯不上什麼關係,詩中的“花氣襲人知驟(晝)暖”也並非描寫男女情愛或風月之事。這裡我自己認為,賈政自身也並不認為寶玉現在的行為真的就是“在濃詞豔賦”上做功夫,賈政指責的“濃詞豔賦”乃是另一種意思,既是指寶玉素習與姊妹玩耍嬉鬧,不務正業,不讀正書,竟然把精力花在了一個丫鬟的身上。兒子有一點才華,但都用在這些地方,做父親的自然不悅。你這個做兒子的今天把精力花在為丫鬟起名字的事情上,那等你將來長大了,文采見長,你還不就是個做“濃詞豔賦”的主嗎? 所以我認為,賈政是在表現一種感慨和哀嘆,而不是單純的指責。“濃詞豔賦”的指責裡包含了自己對兒子黯淡前程的哀嘆,並非直接指明寶玉的行為是“在濃詞豔賦上下功夫” 這些都是我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話,肯定是有誤區的,只是希望大家能踴躍討論,促進對紅樓夢的認識和學習。 另外,關於這句詩在紅樓夢中的出現,有一些其他的插曲 村居書喜 紅橋梅市曉山橫,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 坊場酒賤貧猶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賦足,經年無吏叩柴荊。 書中有一處明確提到襲人名字的來歷,賈政責問是誰取了這麼一個鬼精的名字,寶玉說到,“前日間看古書,有‘花氣襲人知晝暖’一句,她又姓花,於是給她取了這麼一個 名字”,表面上看通情達理。但翻開詩中原文,原詩本來是“花氣襲人知驟暖”,即聞到漫處的花香,知道天氣突然變暖了,與“晝暖”僅一字之差,而含義差之何以千里! (作者在文中這種巧換一兩個字的地方達到另一目的、或者詞句本身就包含多重意思的 地方並不止一處,比如迎春判詞中的“可憐花柳質,一載赴黃粱”中的“黃粱”就不能作“黃泉”講,而是應該做“黃粱美夢”講),可能你會認為這不過是小說,一時筆誤, 記錯了或寫錯了也是有的,但脂批馬上站出來,“此書一字不能更,一字不能少”,為 何?如果純粹是一部小說,少一兩字有何不可?只因改變了一兩個字,就有可能變動小說後面的“真事隱”。 那麼,這裡出現的謬誤就值得探討了,脂批裡是鼓勵讀者看出謬誤,認真思索的。如果 我們設想,這裡寶玉所說的只不過是一段“假語存”,那說明什麼,作者為什麼要在人名上做遊戲,恐怕只能說明花襲人名字的出處並不在此。 說到這裡,有點懸了,你說花襲人名字的出處不在這兒,那在哪兒? 姑且停一停,想想寶玉和寶釵的名字都出在何處,射覆時寶釵說“寶”,為何射的是個 “玉”字,只因為唐詩上有一句“此鄉多寶玉”,於是寶玉覆了一字“釵”,只因“敲 斷玉釵紅燭冷”,這也罷了,作者還生怕讀者不理解,特特用香菱回答湘雲,就連寶釵的名字也出在唐詩上,叫作“寶釵無日不生塵”。那麼到唐詩中找找看,看看“襲人” 的出典是不是也在唐詩上。 盧照鄰《長安古意》詩中最後幾句,“寂寂寥寥楊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 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詩中前以楊雄仕宦不得意而發憤著書自比,後以桂花作伴暢 然抒懷,可以為襲人名字的出處做一個佐證。記得蔣玉菡行酒令時從席上拿起的是什麼花麼,是木樨花,即桂花。民間俗稱“八月桂花香”,這當然與“花氣襲人知驟暖”的 春色毫不相干了。那麼這樣看來,作者讓寶玉給襲人取這樣的名字何意呢?如果解釋為 作者自己不畏強權勢力、在香山著書之時身邊唯有當初的丫環,現在成為賢妻的襲人陪伴是很合理的吧。為什麼說是妻子呢?小說本來設計的情節應該是襲人最後嫁給了蔣玉 菡,最後在寶玉、寶釵貧困潦倒時曾經供奉過他們夫妻,而蔣玉菡——“將玉含在嘴裡 的人”到底是誰呢?這恐怕也是不言而喻吧,作者這種變換時空和人物的寫法也正是採用分身法的妙處,巧妙地可以將真正歷史人物的行為移花接木到不同的小說人物的一定 階段上,達到隱寫真事的最終目的。所以脂硯齋在安排麝月出場時曾有批雲,“好歹留 著麝月之語,他日襲人雖嫁而實未嫁也”,也算給這個隱寫作一些暗示和埋伏吧,故云 “此書表裡全用喻”。 謝謝~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