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97021862136

    一、古典通貨膨脹理論

    物價總體水平的上升被稱為通貨膨脹。物價水平的下降被稱為通貨緊縮。

    1.1 物價水平與貨幣價值

    物價水平與貨幣價值是呈反比的。當物價總體水平上升時,貨幣的價值下降。

    假設P是用消費物價指數或GDP平減指數所衡量的物價水平,那麼P也就衡量了購買一籃子物品與服務所需要的美元數量。反過來思考:用1美元所能購買的物品與服務量等同於1/P。

    這裡引出一個關鍵詞:貨幣價值

    1.2 貨幣供給、貨幣需求和貨幣均衡

    是什麼因素決定了貨幣的價值?貨幣價值簡單來講就是貨幣的購買力。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供給與需求。

    貨幣的供給和需求決定了貨幣的價值。

    現在考慮貨幣需求,最基本的概念是:貨幣需求反映了人們想以流動性形式持有的財富量。

    決定貨幣需求量有很多因素,這個可以自行了解與思考。

    人們選擇持有貨幣是因為它是交換媒介,與股票、債券等資產不同的是,人們可以用貨幣購買他們購物單上的物品與服務。當這些物品與服務的價Grand SantaFe高,正常交易所需要的貨幣就越多。人們選擇在其錢包和支票賬戶上持有的貨幣就越多。所以物價上升,增加了貨幣需求量。

    1.3 貨幣注入的影響

    當貨幣政策改變時,會改變貨幣的供給

    我們來推理一下:當貨幣供給增加時,造成物價水平上升,於是就增加了貨幣需求。因此貨幣需求就會等於貨幣供給,從而達到貨幣均衡。物價水平的上升就造成了貨幣價值的下降。

    這種解釋被稱為貨幣數量論。根據貨幣數量論:經濟中可得到的貨幣量決定了貨幣的價值。而且貨幣量的增長是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經濟學家米爾頓 弗裡德曼說過:通貨膨脹永遠而且處處是一種貨幣現象。

    1.4 調整過程簡述

    貨幣注入前後,貨幣均衡從舊的均衡(低的物價水平,高貨幣價值)達到新的均衡(高物價水平,低貨幣價值)。

    貨幣的注入(貨幣的供給)首先增加了人們對物品與服務的需求,然而經濟中生產的物品與服務的能力並沒有改變。經濟中的物品、服務的產量由可獲得的勞動、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源和技術知識決定。貨幣注入並沒有改變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項。這些對物品與服務的需求增加就引起價格上升。而物價水平上升就增加了貨幣需求量。

    1.5 古典二分法和貨幣中性

    貨幣變動又如何影響其他經濟變數:生產、就業、真實工資和真實利率?

    18世紀的大衛休謨提出,所有經濟變數都應該分為兩類:第一類由名義變數組成,名義變數是按貨幣單位衡量的變數。第二類由真實變數組成,真實變數是按實物單位衡量的變數。

    這種名義變數與真實變數的區分稱為古典二分法。

    根據古典分析,貨幣供給變動影響名義變數而不影響真實變數。當中央銀行使貨幣供給翻一番,物價水平翻一番,美元工資翻了一番,所有其他用美元衡量的價值都翻了一番。而真實變數都沒有變動。這種貨幣供給變動對真實變數的無關性被稱為貨幣中性。

    貨幣中性真實嗎?不完全是。在短期內貨幣變動對真實變數有影響。這是另一個課題:短期貨幣非中性。

    然而古典分析對長期經濟而言是正確的。長期來看,貨幣變動對名義變數有重要影響,但對真實變數的影響卻是微不足道的。

    1.6 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數量方程式

    貨幣流通速度:貨幣易手的速度。

    經濟學中,貨幣流通速度指在經濟中普通的一美元在不同人手中的流動速度。

    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M代表貨幣量,P代表物價水平(GDP平減指數),Y代表產量(真實GDP);

    經濟中貨幣量的增加必然反映在其他三個變數中的一個上:物價水平必然上升,產量必然上升,或貨幣流通速度必然下降。

    許多種情況下,貨幣流通的速度是較為穩定的。這就發現M和P呈現正相關。

    總結:(貨幣數量論的本質)

    1、貨幣流通速度一直是較為穩定的。

    2、由於貨幣流通速度穩定,所以當中央銀行改變貨幣量M時,它就引起了名義產出價值(P*Y)的同比例變動。

    3、一個經濟的物品與服務產量主要是有要素供給(勞動、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源)及可以得到的生產技術決定的,特別是,由於貨幣是中性的,所以它並不影響產量。

    4、在產量Y由要素供給和技術決定的情況下,當中央銀行改變貨幣供給M並引起名義產出價值P*Y發生同比例變動時,這些變動反映在物價水平P的變動上。

    5、因此,當中央銀行迅速增加貨幣供給時,結果就是高通貨膨脹率。

    1.7 通貨膨脹稅

    通貨膨脹稅就是向每個持有貨幣的人徵收的稅。

    當政府透過印發貨幣籌集收入時,可以說是在徵收一種通貨膨脹稅。

    當政府印發貨幣時,物價水平就會上升,你錢包裡的貨幣就不值錢了。

    1.8 費雪效應

    根據貨幣中性原理,貨幣增長率的上升會導致通貨膨脹率的上升,但並不影響任何真實變數。這個原理的一個重要應用涉及貨幣對利率的影響。

    利率是宏觀經濟學家要了解的重要變數。利率透過對儲蓄和投資的影響而把現在的經濟與未來的經濟聯絡在一起。

    要理解:貨幣、通貨膨脹和利率之間的關係。

    名義利率是你在銀行得知的利率。真實利率是根據通貨膨脹的影響校正的名義利率。

    當美聯儲提高貨幣增長率時,長期的結果是更高的通貨膨脹率和更高的名義利率。

    這種名義利率根據通貨膨脹率所做的調整成為費雪效應。

    記住:費雪效應在長期來看是正確的。費雪效應在短期中是不成立的。因為通貨膨脹是不可預期的。

    費雪效應表明了名義利率是根據預期的通貨膨脹進行調整的。長期中預期的通貨膨脹隨實際的通貨膨脹而變動,但短期中不一定。

    費雪效應對理解名義利率在長期中的變動是至關重要的。

    二、通貨膨脹的成本

    2.1 購買力下降?通貨膨脹的謬誤

    通貨膨脹本身並沒有降低人們的購買力。

    因為當物價上升時,儘管物品與服務的購買者為他們所買的東西支付得更多了,但同時,物品與服務的賣者從他們所賣的東西中得到得也更多了。由於大多數人通過出賣他們的服務而賺到收入,所以收入的膨脹與物價的膨脹是同步的。

    人們相信通貨膨脹謬誤是因為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貨幣中性原理。每年收入增加10%的工人傾向於認為這是對其才能與努力的獎勵。當6%的通貨膨脹率把這種收入增加降為4%時,工人會感到他應該得到的收入被剝奪了。如果美聯儲把通貨膨脹率從6%降到0%,工人們每年的收入增加也將從10%降到4%,此時,雖然他可能感覺自己沒有再被通貨膨脹剝奪,但他的收入也沒有更快地增加。

    通貨膨脹雖然並沒有造成購買力的下降。但是也產生了幾種成本。

    2.2 皮鞋成本

    減少貨幣持有量的成本稱為皮鞋成本。不能從字面意義上理解這個詞。人們減少其貨幣持有量而付出的時間和努力是一種資源浪費,他本可以把他的時間和努力投入到更具生產性的活動中。

    2.3 選單成本

    大多數企業並不是每天都改變他們產品的價格。

    改變產品價格的成本就稱為選單成本。

    當高通貨膨脹使企業的成本迅速增加,一年調整一次價格就是不現實的。

    2.4 相對價格變動與資源配置不當

    通貨膨脹引起的相對價格變動,就比沒有通貨膨脹時大。

    這點為什麼很重要:因為市場經濟依靠相對價格來配置稀缺資源。消費者透過比較各種物品與服務的質量和價格決定購買什麼。通貨膨脹扭曲了相對價格時,消費者的決策也被扭曲了。市場也就不能把資源配置到其最好的用途中。

    2.5 通貨膨脹引起的稅收扭曲

    幾乎所有稅收都扭曲了激勵,引起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並導致經濟資源配置的無效率。

    高通貨膨脹抑制了儲蓄,經濟中的儲蓄提供了投資資源。而投資是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2.6 混亂與不方便

    存在通貨膨脹時,稅法錯誤地衡量了真實收入。

    當價格一直上升時,會計師會錯誤地衡量企業的收入。

    2.7 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的特殊成本:任意的財富再分配

    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的成本是很重要的。會導致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進行財富再分配。

    2.8 通貨膨脹不好,但通貨緊縮可能更壞

    換言之,通貨緊縮往往是更深層經濟問題的症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追星的人經常說“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而那個明星真的做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