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聽說吧心理諮詢

    童童的媽媽到諮詢中心來求助,她覺得無法教育好五歲的童童,很煩惱。童童的媽媽和爸爸都是白領,工作比較忙,就讓童童的奶奶看護孫子。奶奶非常寵愛童童,從來不去打罵孩子,童童日漸長大,媽媽覺得越來越難教,童童會經常跟媽媽爭辯,並說奶奶也不會這樣,當媽媽生氣地要打他的時候,他就哭著找奶奶,奶奶也會護著童童,有時候因此而產生婆媳的矛盾。媽媽覺得這樣下去,童童會被寵壞的,但現在卻無計可施!

    我讓童童媽舉例說明童童的任性,媽媽說了幾件事: 媽媽不允許童童把玩具搞得滿地都是,讓他在桌上玩,但童童不理會,總是到處放他的寶貝,嘴裡還說著,這是森林,小馬和兔子要在這裡;這是馬路,要有商店和變形金剛。。。。。。媽媽讓他別搗亂,把玩具整理好,他爭辯說:“這樣就已經放好了,他們不喜歡在桌上的,奶奶說可以這樣放的。”童童昨天提出要買電子琴,媽媽不同意,童童馬上去找奶奶,奶奶就答應買了。媽媽發怒了,奶奶說:“現在條件好了,孩子的要求也不是太過分,其他小朋友都有,她沒有會難過的。”天氣冷了,媽媽要求童童出門要戴圍巾和手套,童童不願意戴,奶奶就說:“多穿點衣服就行了,不戴就算了。” 專家分析: 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話,這樣就少操點心。因大多父母都在事業打拼的時期,孩子都是老一輩帶的多。父母會比較重視教育孩子規則、品德等,但老一輩的對孫子的照顧都是在生活上,以疼愛為主,比較寬鬆。兩代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都有著較大的差異,因此教育孩子有不同意見而會導致家庭矛盾。 當老一輩和父母在教養方式上差異較大時,對孩子並非是好事,他的內心也會產生矛盾和衝突。媽媽威嚴的架勢,與姥姥自由寬鬆的方式相差太大,孩子內心的衝突較大,也容易有叛逆的舉動。當父母把孩子交給老人管看,他們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就更少了,有些孩子的叛逆是潛意識希望父母關注他,陪伴他。 父母與孩子的衝突中,如果是從家長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的行為,孩子是難以接受的。比如很多孩子玩耍時會把家裡弄得很亂很髒,那是因為他處於探索世界的階段,這些雜亂在他的想象世界裡是有秩序的,他在編織自我空間裡同時發展想象力和獨立思維能力。孩子不會故意把地方弄得髒亂來給家長惹麻煩的,但很多父母都會因整潔原因而限制孩子的活動。 另外,孩子和父母爭辨表明了孩子自我意識的覺悟,正在嘗試著自己做決定。爭辨能幫助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及個性變得自信和獨立。 專家建議: 威嚴和寬鬆之間的落差是你們需要去調整的。強強在與奶奶的相處中體驗到快樂,因此把奶奶當成了靠山。建議可以先把父母的角色放低一點,先耐心的與強強做朋友,當他不聽話的時候,與他溝通和了解他的想法,多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行為。

    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空間,如果他的行為沒有危險性,不要隨便干預。比較調皮好動的孩子一般都很聰明,比那些從小就很規矩,沒有探索慾望的孩子的智商要高些。

    父母再忙也要多花點時間去陪伴他,多溝通、講故事、陪著他玩等,這樣既拉進了親子的距離,緩和教養方式的衝突,又可以適當的教育,灌輸一些規則等。比如允許他把玩具亂放一段時間,但是告知他吃飯前要結束玩耍,全部收拾好。媽媽參與了這個過程,協助孩子完成,當孩子做好了適當地讚揚他。

    孩子對正兒八經的說教不一定都能接受,而在玩樂或聽故事中,父母的引導會更有效。如冬天的時候,媽媽說:“北方怪獸現在很厲害哦,你看,它吹走了太陽伯伯,米奇老鼠在出門前,都穿上厚衣服和戴上圍巾和手套,這樣北風怪獸不能傷害自己,米奇就不會得病,就不需要上醫院去打針,還要吃藥。” 媽媽與奶奶的角色不同,卻都希望孩子能夠更好地成長。父母有現代社會的育兒知識,老年人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相互配合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但是分歧是需要協商好的。如給孩子買東西,底線和原則是什麼,怎樣的情況下可以買?怎樣的情況下堅持不買?當雙方都認可這樣的規則是有利於孩子的,那麼大家就形成了統一的教育方向。 以上建議也適用於教育方式有分歧的兩者,如媽媽和爸爸之間,其他教養者和父母之間等。其實,多一份商量和耐心,孩子在兩代人的共同呵護下是可以更健康快樂地成長的。

  • 2 # 寬和教養

    首先,要看這個孩子多大,以及他與父母之間關係質量如何。

    越是年齡小的孩子,還是要儘可能多滿足他的,因為大家想想就知道,年齡小(3歲之前)的孩子根本提不出什麼不合理要求啊,除了吃喝拉撒,就是富有探索欲和好奇心,什麼都想自己試試,愛跑愛跳,鑽低爬高,玩沙子玩水,把玩具弄壞、房子弄亂。但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手眼協調、運動平衡、空間思維等能力都得到了鍛鍊,家長應該做的,就是保護著孩子不受傷,同時放手讓他體驗一切新奇。

    如果你希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切行動聽指揮,不給家長帶來任何“麻煩”,那你不如去買個智慧機器人,何必要讓一個鮮活的生命萬分痛苦的被你“馴養”呢?

    其次,三歲以前被充分滿足的孩子,隨著年齡漸長,對語言意義理解的深入,一般已經可以非常通情達理的跟家長溝通了。這時,家長可以明確禁止他的一些行為,但在方法上要格外講究!!!

    1、跟孩子好好說話,不想讓他做的事情,不要上來就斥責吼罵;先理解他的行為動機,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天性和慾望,所有的天性和慾望都沒有錯!都不值得被批判!

    2、坦誠的解釋不能這樣的原因,坦誠意味著你可能要說“這件事會帶給我很大麻煩,增加我的勞動量,或者花掉我承擔不起的金錢,我不願意讓你這麼做”或者“這件事會給他人帶來麻煩,可能的後果是……”,總之,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解釋主客觀原因,而不要端出“不行就是不行,我這樣是在管教你,為了你好”這類空洞的道理。

    畢竟,教育的目的,是確保孩子理解事實因果,從而學會真正自律;而不是“我宣講了道理,我控制住了孩子的行為”。

    第三,年齡較大的孩子,特別不服管教的,往往是因為早年壓抑了太多憤怒和無助,他們正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反抗。

    有時他們會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甚至學會了要挾父母。

    此時,父母應該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停止批判,但滿足不了的事情,平和的拒絕,不要一味遷就;同時最好找些教育類書籍補補課,或者向專業心理諮詢師求助,先尋求親子關係的修復,彌補孩子早年的心理創傷,再談引導和教育。

    否則,關係都改善不了,教育只會變成紙上談兵。

  • 3 # 暖心理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家長一味的滿足孩子,其實滿足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家長,是家長內心控制感的需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滿足了孩子的所有需求,就會讓孩子安靜,我們家長會騰出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是孩子更聽話我們更好管,說到底還是好控制。但這個控制是雙方的、互相的。

    雖然我們一直強調,請滿足孩子的需求!可我們要做的是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他要的是歸屬感和價值感,要的是尊重、支援、鼓勵和接納,而不是萬事遷就!因為滿足不等於遷就!

    正確地滿足方式是:

    一、對於孩子用合理的方式提出的合理的要求及時給予。比如:見到陌生人往大人後面躲,這時我們不應該斥責孩子“你怎麼這麼膽小”或者說“他就是一個膽小的孩子”,而是要蹲下來擁抱著他,或將寶寶抱起來,給予他足夠的安全感,再跟陌生人交流,當孩子感受到安全的時候,他會知道表達問候的;家長這時切不可強拉著孩子去跟陌生人接觸,讓他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反而會適得其反。這是用安全的方式營造孩子內心對安全的渴求,我們給予孩子的是安全感,而不是用我們的方式替孩子“逃避”與“遷就”

    二、對於孩子用不合理的方式提出的合理要求,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感受,啟發引導孩子用合理的方式提出後再給予。如當孩子要某個東西,又哭又鬧只為得到時,我們可以蹲下來,先共情孩子的感受“我看得出你非常想要這個東西”,然後啟發孩子我們怎樣可以滿足自己的這個需求,怎麼得到這個東西或者用注意力轉移,轉移孩子的關注點,其實孩子要的不一定是這個具體的東西,他要的是父母的關注和愛的表達。如果父母在孩子一哭就滿足,讓孩子覺得只要一哭,大人就害怕了,就會滿足他,於是,就這樣學會了用“耍潑”的方式來提要求,這種給予的方式才是錯誤的。

    三、對於我們覺得要求不合理,請思考用合理的方式啟發引導孩子來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其實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孩子喜歡玩水,對飲水機的興趣總是有增無減,而大人通常是覺得不合理的:水弄到身上、地下到處都是,添加了打掃的麻煩;萬一忘記關開關,就會燙到孩子;浪費水等等。而孩子的關注點完全不在這,他只是好奇為什麼這裡會出水?我們可以積極引導孩子啟發孩子發現怎樣避免被燙傷?制定遊戲規則,節約用水會要怎麼做?感謝孩子的奇思妙想,然後一起去玩,這樣就會激發孩子的價值感和歸屬感,用正確的方式給予孩子心理的滿足。

    只有這樣才能既使孩子的內心需求得到充分地滿足,同時又讓他學習到合理、正確地來處理自己的要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記憶體16g和32g,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