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雲飛揚6657

    進士科(jìn shì kē)隋唐科舉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

    進士科始於隋煬帝,是隋唐科舉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隋、唐時,“進士科”、“明經科”都算是考試科別,明經科考經學和時務策。

    進士科除考經學和時務策以外,還要“加考詩賦”。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四節:“科舉以進士科為主,考試詩賦,以聲病對偶定優劣,完全著眼於文字形式方面。”

    進士科在唐代特受重視,《太平廣記》卷一七八引唐李肇《唐國史補》:“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唐科舉考試內容,本為時務策五道,貼一大經。依據清徐松《登科記考》卷十四記載,孟郊於貞元十二年(796年)登進士第,時四十六歲。

    唐人科舉,進士科最難,明經科較易,因此唐人有諺雲:“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意思是說: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已算是年老,而五十歲登進士第,尚屬年輕。難怪孟郊四十六歲登上進士榜,高興的心情,從其《登科後》一詩來看,幾乎把幾十年為仕途的努力和艱辛,都一掃而空。

    因為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僅是明經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也因此,時人稱進士及第者“白衣公卿”。

    在唐朝,進士考試可以在考前公開推舉,稱作“通榜”。

    因此凡是應進士舉的人,常常將自己的作品送給朝中有文學聲望的人看,希望透過他們宣揚自己的名譽,甚至推薦給主考官,這就是“溫卷”。而二者之間的關係稱為“知己”。在唐朝,進士及第後,要到吏部進行關試,才能得到官職。

    擴充套件資料:

    科舉制度歷史背景:

    秦朝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西周時,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諸侯、卿、士。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舉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員負責。

    但是,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科舉制的殿試部分是由皇帝親自主持、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晉以來,採用九品中正,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

    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京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他令各州每年貢士3人,後設不同科目選拔人才。

    隋煬帝時期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選拔人才,就是以應策取士。分科取士就是科舉的前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進入高中如何學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