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小合鳥

    朱熹:南宋時期著名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師從北宋理學家程頤、程顥的再傳弟子羅從彥。朱熹天資聰穎,自幼接受儒學教育與理學啟蒙,奠定了學術和思想基礎。朱熹一生熱衷於教育事業他的理學思想直接繼承了二程(特別是程頤)的學術思想。他是客觀唯心主義者。

    (一)“理”與“氣”

    A、“理”:即規律,精神。

    B、“氣”:即物質,是構成萬事萬物的材料,理是不能脫離氣而存在的。

    C、從根本上說,“理”是第一性的;“氣”是第二性的。“理”是純美的,所以說他是唯心主義。

    朱熹認為萬物的最初本源首先是理(道德、真理、道理、規律),道德規範是在人類社會之前就已經出現了。理是生存萬物的依據,也是一個生存的法則。

    (二)“性即理”

    朱熹認為,理表現在人身上稱為性,性與理是一個東西,即“性即理”。可見他是以性為善的。他認為“一理”就是“萬理”。

    (三)“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

    “天地之性”是純善的。“氣質之性”是有善有惡的,惡的表現都是氣的關係。他認為生物的本性上來講,它是純善的。理論上說人性應該是純善的,但是具體的有肉之軀的人是有善有惡的。

    (四)“存天理,去人慾”

    “存天理,去人慾”即“變化氣質”之情。他強調“先天性”,“必要性”,他認為要想超過禽獸必須進行道德教育,強調道德教育的自律。目前,道德教育只是宣傳,他認變道德教育應先是他律,然後再是自律。

    (五)“讀書窮理”

    “讀書窮理”即只重視知,不重視行。

    朱熹認為讀儒家經書,不必聯絡實際,不必聯絡思想,學習具體任務,透過自我反思就行了。他認為小學學事主要是:灑掃(勞動),應對進退之節。大學窮理。

    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他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

    王守仁:明代中期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一位理學家,其理學思想繼承了南宋理學家陸九淵的“心學”主張,並加以發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說,這種學說也成為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他是主觀唯心主義者。

    王守仁認為知理存在於人的心中,朱熹則認為存在於萬物之中。他認為“格物窮理”――即透過事物的研究來弄清理,他認為,天下本無物可格,一切的知和理均在心中,他繼承發展了陸九淵的思想,被稱為“陸王學”。

    (一)“心即理”

    他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權威,理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他並不認為萬事之中存在理,他認為“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王守仁不談性,只談理;不像朱熹談理與性。

    (二)“致良知”

    王守仁認為良知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像上了一層灰塵。致良知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

    (三)“知行合一”的思想

    他認為知的過程就是行的過程,知行不能脫節,知行是一個過程,他認為行的開始就是知。這與朱熹是恰恰相反的。

    (四)他提出的道德修養方法

    王守仁強調頓悟,他做的是減法,良知本來就存在。(1、內省:淡化了讀書的作用,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造成了理論上的空疏。2、事上磨練。即在行動中學習。他認為一切學習都是在行動中進行的。)

    ==================================================================================================

    朱熹與王守仁在兒童教育思想上的異同表現在:

    朱熹認為:

    一、重視蒙養教育

    朱熹依據古代的教育經驗,把整個學校教育的過程劃分為小學與大學兩個階段,其中8~15歲為小學教育段,即蒙養教育段;15歲以後為大學教育段。他認為這是兩個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絡的階段,小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大學教育則是小學教育的擴充和深化。 為了說明蒙養教育的重要性,他還把小學階段的教育形象地比喻為“打坯模”階段。

    二、要求慎擇師友

    由於幼兒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弱,周圍的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很大,“習與正則正,習與邪則邪。”因此朱熹也與古代許多教育家一樣,強調在幼兒教育中應注意慎擇師友。

    三、強調學“眼前事”

    朱熹強調學習“眼前事”,注重道德行為操作的訓練,要求兒童的學習由淺入深,自近及遠,這不僅符合兒童認識發展與道德形成的規律,易為兒童掌握,而且也有助於自幼兒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習慣,養成踐履篤實的作風。古語說:一室不能掃,何以掃天下?小節不拘,大德怎成?注重“眼前事”的學習,也就是要求從小事、身邊事做起,至今這仍是兒童品德教育中必須遵循的原則。

    四、提倡正面教育為主

    根據正面教育為主的原則,朱熹還對教師提出指導、示範和適時啟發的要求。

    朱熹進一步闡發了嘗試教學思想。朱熹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是別人不能代替的,必須強調自學。他說:"讀書是自家讀書,為學是自家為學,不幹別人一線事,別人助自家不得。"他主張,學生最佳的學習過程,是自己讀書,自己思考,反對別人把學習內容領會了,向自己灌輸。他又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雖然佔重要地位,但終究不能代替學生的作用,教師只是做一個引路人。"指引者,師之功也。"

    王守仁認為:

    一、順導性情,鼓舞興趣

    關於兒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兒童應根據兒童生理、心理特點,從積極方面入手,順導兒童性情,促其自然發展。可見,王守仁提倡順導兒童性情,鼓舞兒童興趣的教育方法,是與傳統教育方法根本對立的,在當時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二、循序漸進,量力而施

    王守仁認為,任何人的認識水平都有一個由嬰兒到成人的發展過程,對兒童不能像對成人一樣的要求,兒童良知發展到何等水平,教學就只能進行到什麼水平,從另一方面說,他認為教學的難度也不應過於落後兒童的認識發展水平。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認為:教育者對兒童施教,不僅要考慮兒童認識發展水平的共性特徵,而且還要注意個體發展水平的差異,針對每個人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就像良醫之治病,對症下藥。

    王守仁的因材施教,各成其材的思想,承認了發展個性的必要性,對傳統教育抹煞兒童個性的存在,以一個模式培養兒童的教育方法可以說是一個有力的批判,同時也體現了他思想的進步意義。

    四、全面誘導,不執一偏

    王守仁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的內容和途徑應當是多方面的。他對教育者提出了透過習禮,歌詩和讀書對兒童進行全面誘導的要求,並對習禮、歌詩和讀書的教育意義和作用分別作了說明。

    王守仁關於兒童教育的論述,是其整個教育思想的精華,它不僅當時在反對傳統教育方面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兒童教育的規律,尤其是他的“自然教育論”的提出,實屬難能可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助,安裝visio2016彈出即點即用和windows installers不能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