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關於德國進攻蘇聯的原因有許多說法,其中元首希特勒對其將領們的解釋是:“蘇聯即將在1941年夏進攻德國,消除這一威脅對德國至關重要,東線的防禦將牽制大批德軍,德國將無法落實其他作戰方案,而要消除蘇聯的威脅,唯一的解救之道就是主動”。這個理由給人的感覺有點過於官方和牽強,所以並不能作為希特勒決定侵蘇的真正原因。

    希特勒此時的處境同當年的拿破崙極為相似,他們都將英國視為最強大、最危險的對手,而由於海軍力量的贏弱使兩人都下不了入侵英國的決心。當年英國為了打敗拿破崙就是儘可能的在歐洲尋求建立反法聯盟並最終打敗了拿破崙,而蘇聯是最有可能也是最有實力加入英國的反德同盟的,希特勒認為隨著戰爭的持續,英蘇聯盟的危險將與日俱增。希特勒認為德國決不能坐視周邊強國(英、蘇)等到最佳時機來遏制德國的崛起,從戰略防禦的角度來看,德國必須抓住戰機,先發制人。只要英國失去了在歐洲大陸尋求盟友的可能,英國就不得不與德國屈服。

    希特勒在下定入侵蘇聯的決心時,便開始考慮其軍事上的可行性,幾乎所有的德軍高階將領都對於希特勒的侵蘇想法表示反對,尤其在蘇軍廣袤的地域中作戰,交通、增援和補給是最大的難題,希特勒最終給他的將軍們做了如下的解釋,蘇德之間的決戰必須在第聶伯河以西進行,而戰爭將會在秋季結束,如此德軍的困難將大大降低,於是在軍事上也具備了理論上的可行性,巴巴羅薩計劃也隨著而誕生,對蘇戰爭不可避免了!

  • 2 # 和實物生

    看了許多二戰的回憶錄和史料,有很多理由和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三點:

    1、雙方互相忌憚,早晚一戰。德國和蘇聯都是地區有影響力的大國,實力遠在歐洲其它國家之上。就當時的政治軍事格局來說,兩個國家早晚都不免一場大戰,只是選擇戰爭的時機和時間問題。為什麼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什麼要瓜分波蘭,都是為了今後直接開打擺好陣腳,免得以後中間有個波蘭礙手礙腳。現在的歷史是證明了德國搶先發動了戰爭,蘇聯猝不及防,被偷襲的很慘。事實上主要原因是斯大林高傲輕敵,對敵情判斷嚴重失誤,且在大清洗中屠殺掉大部分優秀軍事指揮官,導致初期戰爭失利。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德國一直在西線打,那麼蘇聯就不會主動進攻德國了嗎?社會主義國家就不會主動出擊了嗎?答案也不一定,目前從解密的很多史料來說,蘇聯早就意圖進攻德國,擴大社會主義陣營,只是沒想到希特勒腦子跳躍式思維,把自己搞成了兩線作戰。

    2、西線戰事進展緩慢。自從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佔領了法國、比利時、奧地利等西歐內陸國家,拉攏了義大利,穩住了西班牙,德國在西歐的唯一敵人就是英國。早在敦刻爾克撤退之前,英法聯軍主力就應該被圍殲在海灘,可是不知是空軍司令戈林早就打算投遞叛國而勸說希特勒停止地面進攻,轉用空軍轟炸;或者是希特勒腦子進了水,想玩一把貓捉耗子,反正結果是玩大了。到手的鴨子飛回大不列顛,再也追不上。想要征服英國,首先你要海軍幹過人家英國皇家海軍。可是,近代以來,無論是“海上馬車伕”還是“無敵艦隊”,都不是人家英國皇家海軍的對手。如果你想渡海登陸,那麼窄窄的英吉利海峽就能讓德軍葬身海底,全軍覆沒。既然登陸作戰不可以,那就只能指望空軍了。無奈德國空軍使出渾身解數,還是沒有打垮英華人,反而激發起了更多的反抗精神。再加上,當時流亡到英國的法國、波蘭等國政要紛紛組織空軍抗擊,美國也援助了大批飛機和飛行員,讓德國空軍後期逐漸不佔優勢。希特勒此時一想,既然打不過去,也打不著了,我封鎖你總可以吧。好歹我手裡有鄧尼茨的潛艇部隊呢。好吧,到這時候,希特勒對英國從直接佔領專項封鎖孤立,開展“群狼戰術”,襲擊英國的補給船、上船,收效甚大。現在又想,蘇聯是個威脅,還是趁著美華人沒插手,趕緊把蘇聯拿下來吧,順利的話和日本就在太平洋會師了。再加上情報顯示,蘇聯當時防守十分鬆懈,按照“閃電戰”的速度和戰果來看,半年之內打到莫斯科不成問題。所以就在1941年夏季動手了。

    3、戰略資源受限。由於坦克、飛機等現代戰爭武器的大規模應用,對鋼鐵、石油的需求大增。鋼鐵的問題可以依靠德國本土、法國、西班牙等地供應,但是西歐石油匱乏,只有中南歐比如羅馬尼亞油田、高加索油田,巴庫油田,這些油田都這接或者間接在蘇聯勢力範圍掌控之下,如果不能獲得石油,德軍的優勢將喪失殆盡,最後可能連個防禦性作戰都打不起來。而戰事進行了兩年多,石油庫存已經見底,再不打蘇聯拿到石油,就等於提前舉了白旗。到這個時候,即使希特勒和他的高階幕僚預見到了兩線作戰的弊端,也只能是放手一搏、飲鴆止渴。

  • 3 # 共論矛盾

    希特勒是西方對立文化的產物。

    希特勒迫害猶太人,客觀上促成了猶太人在美國的再次偉大,以及以色列的誕生。

    敦克爾克大撤退,絕非是簡單的疏忽。

    它儲存了相當一部分的對立力量。

    對立力量的死敵,始終是統一力量。

    希特勒的死敵,就是蘇聯。

    德國的主要力量,也都投放在對蘇戰線上。

    諾曼底登陸,也絕非簡單的判斷失誤。

    美國參戰,是在希特勒進攻蘇聯半年之後,也就是德軍取勝無望之後。

    日本偷襲珍珠港,拉美國入局,也是在日本對另一統一力量一一中國,取勝無望之後。

    在德國兵敗之後,更願投降於美國,而不是蘇聯,亦可看出些端倪。

    至於日本,其對失敗的懲罰是極為嚴厲的,在血戰與原子彈的懲罰下,現在的日本,反而得到了美國的極大信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文主義文學產生與發展的主要趨勢?